《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题目: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对策摘要在幼儿时期,幼儿告状行为频繁出现。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来说,这一行为具有显著作用。爱告状的幼儿往往不受同伴喜欢,难以融入幼儿园正常集体生活,常常会因为观察别人导致精神力不集中,难以完成幼儿园一日活动,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班级人人爱告状的不良风气。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使得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断突出,在以儿童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基础下,关注幼儿细微的小问题尤为重要。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性格与行为习惯,学会与同伴相处,提高幼儿社交能力。同时,面对幼儿层出不穷的告状,教师和家长往往会采用限制性方法来解决幼儿告状问题,
2、并没有真正解决幼儿爱告状的坏习惯。面对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应当做到从根源解决问题,合理处理幼儿需求,针对不同原因找出解决方法。本篇论文涵盖内容除了幼儿告状行为相关理论外,还指明幼儿告状行为本质属于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认为同伴或自己被他人行为侵犯或干扰时向教师发出。一般来说,常见的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求罚型、求知型、求赏型、试探型、求助型;幼儿告状行为几种类型的具体表现行为;影响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通常为家庭因素,幼儿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及针对家长与教师的指导策略。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应对策略Studyandcountermeasureofchildren,scomplainingbehavior
3、AbstractInearlychildhood,childrencomplainfrequently.Forchildrenssocialdevelopment,thisbehaviorhasasignificantrole.Childrenwholovetocomplainareoftennotlikedbytheirpeers,anditisdifficulttointegrateintothenormalcollectivelifeofthekindergarten.Itisoftendifficultforthemtocompleteone-dayactivitiesofthekin
4、dergartenbecauseofobservingothers.Iftheydonotdealwithitintime,itwillcausethebadatmospherethateveryoneintheclasslikestocomplain.Withthechangeofsocietyandtherenewalofeducationconcept,childrensdominantpositionineducationisbecomingincreasinglyprominent.Basedontheconceptofchildrenbasededucation,itisparti
5、cularlyimportanttopayattentiontochildren,sminorproblems.Positiveandcorrectguidanceinearlychildhoodcanhelpchildrenformgoodcharacterandbehaviorhabits,learntogetalongwithpeers,andimprovechildrenssocialskills.Atthesametime,inthefaceofchildrensendlesscomplaints,teachersandparentsoftenuserestrictivemethod
6、stosolvetheproblemofchildrenscomplaints,anddonotreallysolvethebadhabitofchildrenslovetocomplain.Inthefaceofchildrenscomplaintbehavior,teachersshouldsolvetheproblemfromtheroot,reasonablydealwithchildrensneeds,andfindsolutionsfordifferentreasons.Inadditiontotherelatedtheoriesofchildrenscomplaintbehavi
7、or,thispaperalsopointsoutthatchildrenscomplaintbehaviorisaninteractivebehaviorinnature,whichisissuedtoteacherswhenchildrenthinkthattheirpeersorthemselveshavebeenviolatedorinterferedbyotherpeoplesbehavior.Generallyspeaking,childrenscommoncomplaintbehaviorsaredividedintothreetypes:punishmentseeking,kn
8、owledgeseeking,rewardseeking,trialseekingandhelpseeking;Thespecificperformancebehaviorofseveraltypesofchildrenscomplaintbehavior;Thefactorsthataffectchildrenscomplaintbehaviorareusuallyfamilyfactors,childrensownfactorsandenvironmentalfactors;Andguidancestrategiesforparentsandteachers.Keywords:childr
9、encomplaining,copingstrategies目录一绪论6(一)研究背景及意义61 .研究背景62 .研究意义6(一)国内外研究现状71.国内外研究现状7(三)研究方法及内容91 .研究方法92 .研究内容9二.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理论10()告状10(一)幼儿告状行为10(三)幼儿告状行为类型101.试探型告状H2 .求赏型告状113 .求知型告状114 .求助型告状115 .求罚型告状11(四)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分析12三 .幼儿告状行为产生原因12(一)幼儿自身因素13(一)家庭因素14(三)幼儿园环境因素16四 .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19(一)针对幼儿自身因素产生告状行
10、为应对策略191.尊重幼儿认知差异192.鼓励幼儿相互帮助19(二)针对因家庭因素产生告状行为应对策略201.减少对幼儿的控制行为202.积极与孩子沟通213.建立和谐家庭关系22(三)针对因环境因素产生告状行为应对策略231.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232.提供适宜幼儿生长的社会环境:23结论24致谢25参考文献26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 .研究背景本课题的提出,灵感来源于幼儿园参观实践活动,第一次参观幼儿园时间虽短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节实验课堂上,两名幼儿因实验工具产生了争执,请老师来裁决,老师的到来也只是请幼儿A放下一种实验工具,幼儿B满意的回到位置上继续做实验。此时我
11、产生了一个疑问,教师此种应对策略是正确的吗?如果是我,我会怎样应对幼儿B的告状行为?幼儿B的告状行为是一种好习惯吗?幼儿频繁的告状行为是否会对幼儿日后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带着问题,我迎来了第二次走进幼儿园参观实习的机会,此次参观实习,我走进了两个不同年龄段班级,分别是中班与小班,经过我观察发现,两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存在着告状行为,所以我选择了幼儿“告状”行为作为我的研究方向,希望我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2 .研究意义幼儿“告状”行为往往出现在幼儿时期,是幼儿与他人相处过程中的出现的正常行为表现,爱告状的幼儿往往不受同伴喜欢,难以融入幼儿
12、园正常集体生活,常常会因为观察别人导致精神力不集中,难以完成幼儿园一日活动,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儿童的主导地位也日益突出。在以儿童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幼儿教师必须对儿童看似微不足道的告状行为做出回应,儿童的告状行为需要大人的良好指导。通过分析其告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以此提高幼儿与他人的相处能力,增强幼儿的社会发展能力,达到科学的幼儿互动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都缺乏了正确的应对方法,也没有注意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与方法来应对孩子不同类型,不同原因的抱怨行为,此种应对方式会造成幼儿产生不良习惯,甚至幼
13、儿会采用更加极端的方式处理同伴间的问题,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通常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教师采取的策略会受到自身此时情绪的影响,采取的方式一般为控制和限制幼儿进行告状,教师自身不具备正确处理告状行为的原则,因此,有必要从改变教师观念、合理处理幼儿需求、共同制定并遵循相应的原则、控制幼儿情绪等几个方面来改进和处理问题。此外,通过改善家庭合作,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及时沟通,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孩子的作用。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儿童的投诉行为,建立处理幼儿告状问题。我将会在论文中对幼儿告状行为理论介绍并细分其常见的几种类型。以此为基础,例举实例探究幼儿行为不同类型的表现。最后,分析幼儿家庭原因、自身原因及
14、幼儿园环境原因,找出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二十一世纪初,有学者提出,在儿童年龄逐年递增后,告状行为会愈加减少。和女生相比,男生告状行为更为常见。当然,男生当“被告”的频率也高过女生。还有学者表示,年龄在四岁到五岁区间的幼儿告状行为不分男女,比例相当。毫无疑问,幼儿告状行为与幼儿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密切关联。2005年,李春丽、郑名等在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中对对幼儿告状行为产生作用的四个因素归纳:幼儿活动类型、幼儿生活环境、幼儿道德发展特点、幼儿社会性发展及认知水平。2007年,在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中,杨翠美表示幼儿做出告状行为可以
15、从其内部与外部展开探究,她指出幼儿告状内因有如下:第一,责任感的驱使;第二,自我保护的本能;第三,幼儿强烈的依赖性和自我薄弱的判断力;第四,幼儿渴望得到教师关注的心理驱动;第五,幼儿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驱动;第六,幼儿对教师指令的听从。幼儿告状外因有如下:第一,家庭教育作用;第二,幼儿园班级管理体制熏陶;第三,文化潜移默化作用,被细化为传统儿童观,传统文化对好孩子的偏爱,师道尊严的影响。2011年,在混龄班级幼儿告状行为研究中,袁丽娟分析了混龄儿童告状行为。研究得出,幼儿告状行为在混龄班级中并不常见。同时,告状行为出现在过渡环节和集体活动中的频率是最高的。而幼儿之所以选择告状,主要是因为如下
16、原因:其一被同伴行为所侵犯;其二看到其他幼儿做出违背规则的行为。幼儿渴望通过告状维护班级规则、得到老师奖励。2018年,在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中,苏红宇换位教师视角,为其看待幼儿告状行为,提出几点意见:第一,对教师专业能力进一步强化。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幼儿做出告状行为时,客观看待,第一时间把握幼儿问题,抓住幼儿告状心理,妥善处理。第二,积极和家长构建良好互动关系,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幼儿茁壮成长。第三,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给幼儿。巧妙展开情景教学,引导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培养幼儿合作共享意识,锻炼幼儿实践能力。作为幼儿园,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正确看待,为其营造良好园内环境,并向家长传播正
17、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国外研究现状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国外关于儿童抱怨行为研究得出如下最具代表性结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发表了社会学习理论。他提出在对人的活动进行观察后,随后模仿学习,这一过程,是人在对社会行为学习了解。在对他人行为观察后,幼儿把其内化到自身行为中,进而做出在哪种场合下做出哪种行为的假设。对于幼儿今后言行来说,这些假设影响深重。一般来说,幼儿做出行为时会以假设为依据。接着,便会得到来自他人的否定或认同。如果是认同的话,那么会对幼儿产生正强化作用,幼儿也会继续保持下去。如果是否定的话,孩子会抑制这种行为的发生以此避免产生这种消极的结果。通过直接学习,孩子会养成冲突、友爱和抑制攻
18、击他人等社会行为。所以,教育应积极提倡实践。而同伴榜样和成人榜样的认知、行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性是导致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的原因。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幼儿在四岁到五岁年龄区间,其还在前运算发展阶段。在道德发展上,离不开他人的正确引导和制约。而他律道德阶段,实际上就是儿童的道德判断被非自身价值观所支配。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方面,尽管当前幼儿不懂这是游戏规则,但是知道最基本的遵守。在判断行为时,幼儿主要从行为物质后果出发。简单来说,就是对规则的违反程度或行为契合程度,与行为人的动机毫无关联。”美国布朗分布伦纳认为,儿童的发展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三)研究方法及内容1 .研究方法(1)案例分析
19、法在探析案例后,对幼儿告状行为成因梳理归纳。再次展开探究,从中总结经验。(2)文献研究法搜索关于幼儿告状行为已有信息,根据国内外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对搜集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加以自己的见解完善对这一问题的看法。(3)经验总结法从优秀的课堂教学和材料视频中总结经验。2 .研究内容本论文一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幼儿“告状”行为相关理论介绍。第二部分:说明幼儿行为现有类型及具体告状情况。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分为求赏型告状、求罚型告状、试探型告状、求助型告状和求知型告状五种。第三部分:探析幼儿告状行为成因,分为三大因素:家庭因素、幼儿自身因素和幼儿园环境因素。第四部分:就告状行为的出现,制定教
20、师适用的应对措施。二.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理论(一)告状幼儿告状行为两层含义。一为向司法机关提交诉讼材料,请求受理相应案件。二是向有“权威”的第三个人诉说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二)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指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受限,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不健全,同伴或自身受到侵犯,或发现自身与同伴的行为不符合规则,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无法独立解决,此时便会请身边具有权威性的成人来判决,幼儿告状行为由幼儿为主体做出,该行为在变相对情感互动。成人告状双方常常带有利益冲突,彼此怀有敌意,幼儿告状较为单纯,不存在利益冲突,不会相互仇视。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理论,我国邢少颖和刘晶波分别从两个
21、层面出发解读。邢少颖基于文化视角,她提出,在我国幼儿所做出的种种行为中,告状行为是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性行为之一。它随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自然产生。简单来说,在幼儿察觉到同伴的行为与集体规则或幼儿园相关规定背离时,幼儿会自主向教师表达不满的行为。刘晶波基于师幼互动视角,他认为在幼儿主观觉得教师设定的规则和幼儿园行为受到同伴某种行为挑战时或者自己被其他幼儿所侵犯时,自主向教师表达不满的行为,其初衷是出于对同伴行为拦截。(三)幼儿告状行为类型通过实际观察,经验总结,并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分析,幼儿告状行为主要分为求赏型告状、求罚型告状、试探型告状、求助型告状和求知型告状五种。1 .试探型告状假设原告幼儿想要
22、做某件不符合规定的事情或想要达成什么目的目标,但不知道这样做是否会遭到教师的否定,因此幼儿会预先对教师的态度试探。假设教师斥责了其他这样做事的幼儿,根据老师批评的对待结果原告的孩子就不会选择这样做,如果教师对被告的孩子态度是不批评或忽视,原告的孩子就会做同样的事,就叫做试探型告状。2 .求赏型告状当原告幼儿周围发生了他觉得不对的事情,原告幼儿自身表现很好却没有得到教师的夸赞时,为了被教师认可和夸奖,原告幼儿会拿出那些表现不佳的幼儿在教师面前做比,凸显自己的良好表现,以此让教师对自己夸赞。这一行为,就是不折不扣的求赏型告状。3 .求知型告状当幼儿身边的其他幼儿做出对班级规则、幼儿园规定和教师要求
23、存在挑衅的行为时,幼儿出于自我的正义感和下意识的维护规则,幼儿往往会组织同伴这样做,并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的向教师阐述这件事,希望借助教师的权威对这些不当行为进行干预,当教师知悉后,该幼儿一般会离开,并不会真正关心教师的处理结果,这一行为,被界定为是求知型告状。4 .求助型告状在活动过程中,如果其他幼儿和自己争夺一件物品,或者与他人有所矛盾,但是幼儿凭借一己之力又无法处理时,会向教师发出求助信号,渴望教师维护自己,帮助他顺利解决问题,借助老师的力量维护自身权益。5 .求罚型告状这是原告出于发泄心理和抱负性情绪产生的告状行为,出于和其他幼儿以往的冲突,或者嫉妒其他幼儿,或者与他人关系恶劣等原由,他
24、人只要做出与班级规定、教师规定不符的行为,幼儿就会向教师告状,渴望在教师的惩罚或批评中,满足自己的不平衡感。(四)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分析根据实习观察,笔者将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来进行现状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内在原因是其气质类型,个性,能力等。气质型、粘液型、抑郁型患儿告状较少,胆汁型、多血质幼儿告状行为较多。性格内向沉默的孩子告状的几率较小,而性格活跃的孩子告状行为更多。幼儿园和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外部因素。幼儿园班规、幼儿活动兴趣、与同伴关系、活动场所大小等因素都会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养育方式更有可能导致孩子养成爱告状的行为。家长过分注重孩
25、子的告状,间接鼓舞了幼儿告状行为,让幼儿形成了习惯性告状。对比父母抚养和祖父母抚养的幼儿,祖父母抚养的幼儿告状频率更高。除此之外,幼儿告状与教师对其的做出的告状行为的态度也具有密切联系,课上面对幼儿的告状,教师简单的批评和说教,缺乏后续观察指导,会导致幼儿告状行为越来越高频。鉴于此,良好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应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出发,针对性展开相关活动,让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降低幼儿告状行为出现频率。目前在班级中观察到的幼儿告状行为有以下几种:求助型告状。幼儿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已初具雏形,对规则的维护也是引起幼儿告状的重要原因。求赏型告状。旨在获得老师的注意,让老师看到他们的闪
26、光点,赢得认可和肯定。求知型告状。幼儿此时已经形成了初步是非观和价值观,正义感和同情心,对规则的维护也是引起幼儿告状的重要原因。求罚型告状。当幼儿与同伴的互动中遇到不利于他们的事情时,使用威胁同伴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目标,方式主要表现为向教师告状。试探型告状。幼儿想要达成自己的某种目标然而这样做可能会与班级规则相背离,所以幼儿通过对教师态度试探来决定该行为要不要实施。三,幼儿告状行为产生原因幼儿之所以会做出告状行为,其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在本文研究中,笔者从幼儿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生活环境因素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因为幼儿当前所处年龄段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受限,缺少独自解决社交问题的能力,势必会产
27、生大量告状行为,同时幼儿告状行为也与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言行举止,家庭子女数量等家庭环境因素有关,幼儿园环境也深深影响着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一)幼儿自身因素1 .幼儿年龄阶段特点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幼儿各方面能力均有显著提升,然而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仍然无法独立解决,需要借助成年人的力量,于是告状也成为了在幼儿园中常见现象。据有关数据表明,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不成熟。学龄前幼儿的思维模式具有自我中心化特征,因此幼儿在待人处事上无法做到换位思考,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观点上去思考问题,并不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幼儿的权益受到侵犯,便马上会向教师告状,幼儿通过这种方式来
28、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被侵犯。幼儿告状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如被同伴言语挑衅、自己被同伴碰撞、犯错出于对惩罚的恐惧积极认错、没有玩到想玩的玩具、看到他人被夸赞心理不平衡等等。上文所述告状行为,都属于幼儿自我中心化思维的显性表现。第二,同情他人的情感在学龄前幼儿身上已成型。在幼儿年龄的递增下,其情感和情绪也会愈加多样。这时,除了基本的哀、喜、乐和怒等情感外,幼儿在各种活动开展中还会产生其他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会潜移默化改变幼儿的行为表现,不仅如此,当幼儿自身利益并没有受到侵犯,幼儿就会将注意力投向身边其他的同伴,一旦发现他人的利益也受到侵犯,就会对“受害者”产生同情心理,并会向教师告状以此寻求教师
29、帮助摆脱困境。此时的幼儿具有一定是非观念,热衷于维护公共规则秩序。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各方面规则意识趋于健全且稳定状态,幼儿会逐渐形成稳定行为意识,常规意识,榜样意识等等,于是告状行为便会应运而生了。2 .幼儿个性特征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幼儿个性特征会对其告状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结合幼儿园实地观察,本文重点介绍幼儿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每个幼儿身上的气质类型都是独特的,它们没有分明的黑白线。从现实情况看,幼儿身上普遍存在多种气质类型,其中一种最为凸显,占据主导地位。譬如,幼儿的气质类型以胆汁质为主导,那么幼儿性格活泼、行动性高,直觉较为准确,行动敏捷,但是幼儿脾气火爆、情绪波动明显,做事鲁莽。这
30、类幼儿会积极与他人交流互动。在遇到问题时,无法保持镇定会冲动行事,告状行为在他们身上高频出现;幼儿的气质类型以粘液质为主导,那么幼儿性格稳重、耐受性和忍耐性兼不错,但是反应迟缓,不懂随机应变。在与人交流时,这类幼儿往往会感到窘迫不安。在遇到问题时,这类幼儿会秉承忍耐原则做出退步,告状行为在他们身上出现频率较低。因为幼儿性格特征的差异性,在面对人际问题时,他们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各有不同。譬如,性格稳重的幼儿往往在交际中进退得当、处事冷静、心思细腻,且忍耐力和自制力较强。在人际交往中,这类幼儿比较受其他幼儿的欢迎,且能够在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当冲突出现时,幼儿总能妥善处理,原谅同伴的过错,愿意与他
31、人分享,告状行为在他们身上并不多见且较少成为被“告状”对象;性格外向的幼儿活跃度较高,任性胡闹,遇事难以冷静处理,且自制力低下。这类幼儿天性爱与人交流。但是,往往会用言语伤害到同伴,因此常常以“被告状”对象出现。当然,他们自己的告状频率也居高不下。(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社会,也是幼儿性格形成的第一场所,父母家人的教育方式,家人间的相处模式都会影响到幼儿社会化发展。在实地调研后可知,幼儿告状行为与家庭子女数量、家长言行举止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均脱不了干系。1 .家长教养方式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家庭教养是最为重要的,它会对幼儿终身产生深远影响。家长是幼儿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家长的教养方式
32、,对幼儿社会交往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因为教养方式的不同,幼儿表现出的告状行为也不尽相同。一是忽视型的教养方式。这类型家长整天忙于工作,要么是早出晚归,要么是常年在外,无暇顾及和参与到幼儿的生活中,对幼儿学习关注度较低,也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甚至对幼儿不理不睬,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幼儿常常表现出上课小动作较多、注意力不集中、难以融入班级体生活、自我控制能力差、易怒等行为。因此,会和同伴频繁出现摩擦矛盾,扰乱同伴正常学习或生活。他们告状,往往是处于吸引关注的心理。二是宠溺型教养方式。这类型家长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在家长看来,孩子就像是心头肉一般,打不得骂不得。幼儿从小受到家中亲
33、人的呵护捧爱,恨不得帮助幼儿包办一切大小事务,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严重阻碍了幼儿成长。有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所获得的各方面的能力来源于游戏与各类活动,家长的过度宠爱可能会造成幼儿性格与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容易造成幼儿自私自利难以相处、蛮横不讲理难以融入集体生活,这类幼儿通常会缺乏独立解决同伴间冲突的能力,遇到矛盾时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喜欢向教师告状。三是专制型教养方式。这类型家长把关注点放在了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上,对幼儿提出各种严苛要求,且要求幼儿统统做到。在教养幼儿时,命令、要求、批评等高控制行为更是常见。基于这一教养方式下,幼儿会极其依赖父母,没有自己的想法,机械听从父母安排。在面对父母时,害怕
34、和依赖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这类幼儿会表现得沉默寡言、自卑怯懦、遇事不知所措。在面对问题时,下意识喜欢通过告状的方式得到教师的帮助。四是民主型教养方式。这类型家长在教养过程中,把自己和幼儿放在平等地位上,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当幼儿犯错时,家长会客观看待并告知幼儿正确的做法。在实际的生活中,家长会对幼儿给予适度的关注和耐心,他们不会否定幼儿的爱好。当遇到问题时,并不会直接告知幼儿对错,而是引导幼儿自主判断并处理。基于这一教养方式中,幼儿性格和善,积极向上,乐于帮助他人,告状行为在他们身上极为少见。2 .家庭子女数量通过观察得出,幼儿告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子女数量影响。通常来说,
35、对于幼儿社会性水平发展,家庭子女数量适中是最佳的,不宜过多或过少。现阶段,幼儿在家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这时,父母的聚焦点都在幼儿身上,往往会对幼儿有求必应,统统满足。当幼儿做出错误行为时,家长不仅不会纠正,反而还会纵容。久而久之,幼儿便会形成许多恶劣习惯,如独立性差、性格骄纵、自私自利、盛气凌人等。在和同伴相处时,这类幼儿强势逼人且只顾及自身利益。只要有一点达不到幼儿要求,幼儿便会暴躁起来。他们做出告状行为主要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维护自身利益。近年来,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实施,部分家庭计划孕育两个左右孩子,甚至有的家庭孩子数量达到四个,所以多子女家庭的父母亲常常会面对工作与家庭之间难以平衡的
36、矛盾,多子女家庭父母生存压力大,因此照顾幼儿的时间就格外稀缺。而大多数家庭迫于现实生活压力会倾向于将大多数精力于时间用于物质生活,这势必会导致分配给幼儿的精力于时间严重稀缺,进而幼儿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系会日渐疏远趋于不稳定,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会造成幼儿心理缺乏安全感,且处于低龄状态下幼儿明辨是非能力弱,于是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会通过各种行为映射,其中告状行为是最凸显的,他们通过这一方式来吸引同伴和教师,博取关注和关心,满足内心渴望的安全感。3 .家长言行举止常言道,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的言行举止在每日与幼儿朝夕相对的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幼儿生来热衷于模仿,
37、幼儿会把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记在脑中。在观察后得知,幼儿的告状行为受家长言行举止影响颇深。譬如,言行举止得当的家长情绪稳定,遇事沉着冷静、不易冲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与人交往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较多,处事镇定、思虑周全,为人友善热情。当幼儿犯错时,也会心平气和地积极引导幼儿,以讲道理等温柔的方式处理问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幼儿在遇到问题时也会向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学习,做到客观冷静,和同伴商议最佳解决方式,所以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不把告状作为解决途径之一。反观那些言行举止不良的家长情绪起伏不平,冲动行事、爱发脾气、并伴有暴力行为及粗鲁的言语方式、与人交往反社会行为较多,在集体生活一般较为自私、不能
38、换位思考,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幼儿会模仿家长的粗鲁行为,告状行为也会大大增加。(三)幼儿园环境因素幼儿园是幼儿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受幼儿园环境影响,幼儿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知识,习得各种本领,甚至学会周围环境带给幼儿的不良示范作用会让幼儿学会种种不良行为。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从这两个方向出发分别探究。1 .幼儿园物质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立足于广义层面,即对幼儿园教育存在作用的一切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称。它涵盖城市建筑、社区绿化、自然景色、室内家居装饰等;立足于狭义层面,即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存在作用的材料要素的统称,涵盖了场所布置与安排,园内装饰,园舍建筑,设备设施,及各类装
39、饰材料的运用。观察发现,幼儿园物质环境对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幼儿活动空间的大小、投放活动材料的数量和幼儿人数上。例如,在生活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的频率并不高。同时,在活动空间密度大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不会因为沟通不足而频繁告状。但是,在活动空间密度小的区域活动中,如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自由活动等,幼儿的告状行为出现次数直线上升。尤其是在幼儿较为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区域活动中,由于活动空间有限,不能再容纳更多幼儿,幼儿会产生较多的告状行为。其次幼儿产生告状行为与儿童活动材料投放的数量有关。因为幼儿仍然会以自我为中心,许多幼儿面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材料难以做到分享谦让。
40、因此,当儿童的活动材料投放数量不足时,儿童会争夺物品或争吵,这大大增加了儿童产生告状行为的频率。相反,当幼儿的活动材料数量足够时,幼儿之间的打架行为、冲突行为和言语纠纷行为会大大减少,幼儿告状行为也会随之递减。2 .幼儿园精神环境幼儿园精神环境,即大众俗称的人文环境。它特指幼儿置身的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作为幼儿园,有义务创设对幼儿成长有帮助的生活环境。假设幼儿园创设的环境,无法给予幼儿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那么,会对幼儿人际交往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作用。首先,教师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幼儿园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老师之间的关系密切和谐,课堂气氛温馨融洽,就会为孩子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在这样一个积极的氛围
41、中,孩子们彼此相处得更好,自然告状行为的发生就会更少。相反,教师之间疏远紧张的关系,会造成课堂氛围压抑严肃,对幼儿发展毫无益处。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与幼儿发生冲突的概率也会加大,告状行为次数激增。第二,幼儿心理环境受家长和教师关系干扰。假设家长和教师关系良好,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双方可以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达成一致,孩子就在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下形成良好的人格,在交往中也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较少与同伴发生矛盾,产生行为。此外,教师对幼儿行为的态度表现也是幼儿园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态度的不同也影响了幼儿的告状行为。结合实地观察,本文主要从两种态度来进行解释。第一种是直接忽视,即教师在面对孩
42、子的告状时不回应幼儿的行为。教师每天需要应对班级内大大小小的繁杂事务,在教师接收到幼儿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告状时,个别教师会直接屏蔽。特别是针对部分热衷告状的幼儿,教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幼儿告状无法解决问题。但是,作者发现这种忽视应对态度并不能从根源上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例如,有的幼儿会在向老师告状后立即走开,并不在乎教师的反应,此种告状行为只是把告状变成了简单的情绪发泄,如此既没有有效地解决幼儿间的冲突,也没有让幼儿真正掌握独自解决冲突的能力,这种应对方式就是无效的应对策略。第二,教师是否公平,即教师在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时是否会持有公平公正的态度。公平公正指的是教师对孩子告状行为会给出
43、一个公平、公正的回应。当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扮演裁判官的角色,引导幼儿如何正确与人相处,让幼儿自主化解与同伴之间的矛盾。例如,孩子应该有勇气接受并真诚地为伤害他人道歉,严格不触碰公共规则。对于幼儿告状行为,客观公允的应对态度对其减少有显著作用。相反,如果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时带有主观偏见,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不能公平公正对待幼儿,就不能正确解决问题,造成冤假错案,这样做不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意识,甚至受到偏袒的幼儿会变本加厉,更加嚣张。如平时在教师眼中的淘气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教师的惯性思维会认为矛盾是由淘气的孩子挑起来的,因此,造成冤假错案。综上所述,幼儿告状行为
44、的类型多种多样,影响因素复杂。告状行为虽小但不可忽视。若是解决不好的话,极其容易给幼儿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所以,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应追根溯源,找出深层原因,分别从家庭、自身、幼儿园等因素分析,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确保幼儿能够健康成长。四,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一)针对幼儿自身因素产生告状行为应对策略1 .尊重幼儿认知差异教师在一日活动开始前要把规则解释清楚,语言通俗易懂,让班级中的幼儿能够全部明晰。接着,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提问法,了解幼儿对规则的掌握程度。倘若有幼儿不理解或者没有听到,则二次复述,确保全体幼儿对规则明白弄清。第二,在幼儿做出告状行为后,假设是出于认知差异出现冲突,教师应第一
45、时间解决,把正确的答案向双方说明,促使双方在意见上做到统一。并且,教师可以引导认知发展较好的幼儿去点拨帮扶认知发展较差的幼儿,尽可能规避告状行为。针对认知发展较差的优化,教师应给予充分耐心,教会他游戏怎样开展,并帮助他遵守游戏规则。对待求知型告状,教师要鼓励幼儿间商讨解决方案。如果告状者处于旁观者的位置,了解纠纷发生的始末及细节,且对发生纠纷的双方都没有偏见,能够客观的看待这次冲突。老师可以试着把这个问题留给旁观者,让他为当事人双方想出一个解决办法。由教师来观察和检验旁观者处理矛盾是否得当,矛盾是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如果方法使用不当或冲突没有解决,老师就会介入。2 .鼓励幼儿相互帮助对于幼儿表现
46、出的认知差异,教师应客观看待。同时,引导幼儿正确看待自己与同龄人的不同。作为教师,应多分一些耐心和关注给认知能力不佳的幼儿,帮助他们透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在求知型告状中,被告普遍移情能力薄弱。所谓移情能力,即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个体体会、感知他人情感和需求的能力,在此类案例中,被告幼儿主观表示自己所做无过错,因此他底气十足争辩对错。所以,教师应对移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深刻认知。同理心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的。它需要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来培养,往往贯穿一个人的整个童年时期。例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绘本设置教学情境以此引导幼儿产生同理心。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可以鼓励孩子扮演不同的社
47、会角色。在各个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幼儿可以亲身感知到其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活动。如此一来,在和其他幼儿角色互动时,幼儿便能够学会换位思考,对他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活动做到合理揣摩和理解。教师应善于设置主题,让幼儿对各个领域劳动者的生活体验,了解从业者的不易之处,对幼儿移情能力循序渐进培养。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制定中长期跟踪式培训计划。根据幼儿学段的不同,制定对应的计划和要求,坚持循序渐进、以点及面原则。在幼儿具备共情能力后,会相对能够了解彼此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学会用自己的认知心理状态来改善自己的行为,同时还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促进与同龄人的友好交流,从而减少告状行为。(二)针对因家庭因素产生告
48、状行为应对策略1 .减少对幼儿的控制行为从最初发展直至完善,幼儿的身心均会向独立状态前进。并且,他会坚守这一方向,持之以恒的走下去。只有独立,幼儿的学习、生存和发展能力才能显著提高。作为父母,应尽可能放手幼儿,培养幼儿独立能力。让幼儿在自主的实践摸索中,去感知了解事物规律,锻炼自身身体动作和思维发展。久而久之,幼儿的生活经验便会日益丰富,学会怎样照顾自己。教师应向家长积极传播“放手让孩子做”理念,考虑幼儿的自我能力和年龄,为幼儿设置强度适中的家务工作。比如小班幼儿可以学习脱衣服叠衣服、上厕所喝水不需要成人帮助、提裤子穿裤子等;中大班幼儿应具备自主铺床、整理物品、打扫房间和洗碗等能力。父母也可以尝试设定情境,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但是,对于答案不局限于标准答案,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发展,让幼儿从多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尝试就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父母想要孩子顺从,听话,这种教养观念直接控制父母对孩子行为的高度控制,导致孩子独自面对问题时束手无策。孩子提问后,家长不应直接回答。相反,他们应构建对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寻找答案。当幼儿存在技术和材料上的需求时,家长应全力支持。譬如,同伴不小心把小贝的玩具弄坏了,小贝回家后寻求妈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