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讨谈女排精神怎么惹你了你那冷艳的样子很狰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探讨谈女排精神怎么惹你了你那冷艳的样子很狰狞.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问题探讨】谈女排精神怎么惹你了,你那冷艳的样子很狰狞(一院叶丽妮推荐,2016年08月25日)推荐理由:很喜欢文章中的一句话,“评论不是快餐,不应该只有一两天的生命,不应该只追求几个小时10万+的爆款效果,而应该能经得起理性的审视和时间的考验。“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只求每一位看客在发表言论时,不要盲目追求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尊重事实,尊重那些为国奋战的人儿们。写在前面舆论场总有一种矫枉过正的逆反力,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过去是精神至上,什么事都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言必称精神,精神压倒一切。这么多年的改革让精神祛魅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抬高精神虚无主义,矮化和贬
2、低精神,不承认精神的力量,甚至以谈精神为耻。这不,公众一谈女排精神,有些习惯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人就兴奋地找到了靶子,嘲讽公众对女排精神的赞美。文章稍微有些长,但看完了你会觉得值!女排奥运连续上演大逆转,几场荡气回肠的胜利振奋了很多国人,人们纷纷向主教练郎平和女排的拼搏精神致敬。但有人非得强调说,女排赢球主要不是靠什么精神,而是实力一一这话不错,但并没有谁说女排赢球依赖的全是精神啊,没有人把精神和实力两者对立起来啊!打球当然得靠实力,否则再精神也没用,但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就得比拼搏精神了。能打到奥运会赛场,实力都差不到哪里。尤其当中国队小组赛全输、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意志、心理、团队合作、拼搏
3、精神就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人们赞美女排精神,并没有把精神捧到那种至高无上的位置,没有把精神神秘化和神圣化,只是实事求是发自肺腑的由衷赞美。是的,女排赢球主要靠实力,但对一个外行人来说,他们其实并不看重那些技术层面,也看不懂,他们从中汲取到的是精神层面的营养。怎么在逆境中重生,怎么保持那股不松懈的拼劲,怎么在困境中咬牙坚持。逆境时的意志,落后时的不放弃,被动时的坚强,体力不支时咬紧牙关的坚守。女排最让人尊重的是,总能让我们从她们身上汲取到很多超越体育的精神资源。有人说,带孩子看一场排球比赛,比参加很多培训班都有用一一说的就是精神感染的力量。这一次女排决赛所以引发全民的围观,人们看得不仅是比分,不
4、仅是一个结果,或从结果中获得的荣誉感,更是见证一个不断逆境重生、不断逆转比赛的奇迹。我们都很脆弱,所以我们总能对那些坚强的不断拼搏的人充满敬意!没有精神,你就是一具驱壳。不同的人从这几场比赛中感受到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很多人确实感受到了拼搏精神的感染力,你可以不感动,你可以高贵冷艳不食人间烟火,你可以去谈实力,但请不要粗暴地打断那些从中汲取到巨大精神力量的人去表达自己的敬意。有人说,连郎平自己都说了: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郎平其实不是否定精神的力量,而是让观众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被一两场比赛的胜负所左右,不要赢了就谈精神输了就让下课。经历过风雨和起伏的郎平深知舆
5、论的情绪化,会因为一场胜利把人捧到天上,也会因为一场失败把人狠狠往地下踩,她那么说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女排姑娘们。我理解,有些人之所以厌谈“女排精神”,是因为铺天盖地都是“女排精神”,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可不能因为出于对“大家都谈女排精神”的跟风厌恶,从而就否定“女排精神”本身。传播可能过度了,但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这种精神的存在。刻意显得与常人常情不一样,以贬低常人常情来凸显自己的冷艳,已经成为一种病。时下一些网红的文章很火,动不动就10万+,但很多评论读着总感觉不对劲,跟普通人认知的常情常理常识有一定的距离。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一却总会把那么一点儿合理性推向极端,以真理在握、其他都是傻
6、叉的绝对口吻和粗暴方式说出来,能在情绪传播中能迅速赢得很大的阅读量,却根本经不起事实和逻辑的推敲。除了谈女排精神,很多那种以高贵冷艳的姿态示人的网红评论都让人很反感。比如,大众表达朴素的爱国热情,这很正常。爱国是一种本能,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或在某个特殊的国家性节日中,民众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一一这是人之常情。可立刻会有一种高贵冷艳的评论出来嘲讽这种爱国表达,仿佛大众都是被“洗脑”的二货,而自己才是清醒理智的。谈爱国的都是肤浅的、舔菊的、谄媚的,像自己这样永远保持一种批判的、不同的、反对的姿态才是高贵的。评论可以指向那些非理性的爱国方式,可以痛骂那些抵制的、砸车的、搞内耗的,但对普遍人
7、正常的爱国表达,应该保持一份尊重。比如,有享有盛誉的文化名人去世,网友为表达哀悼,在微博微信里给逝去的名人点蜡烛,这也很正常。即使没有读过名人的书,不认识名人,点个蜡烛表达一下哀思,这也是人之常情。可立刻会有人站出来批判普通人点蜡烛,称其是跟风,或者是附庸风雅,装得好像看过很多书的样子。这也是典型的高贵冷艳,以跟大众不一样来显示自己的精英姿态,以批判大众来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大众并非不可以批判,但大众是一个集合名词,应该尽可能地将矛头缩小为精准的个体,而不是一棒子打倒一群人。比如,魏则西事件发生后,在批判了相关企业、相关医院和相关部门后,有评论把矛头指向了患者,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人得了绝症,
8、究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不惜一切代价治疗,还是顺应自然规律?然后得出一个让很多人极为反感的结论:医学是有限的,也是不完美的。虽然医者的技术追求是永不言弃,但这并不代表医者具有起死回生之力。因此,尊重自然规律,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坦然地面对生与死,是最理性的选择。一一多冷漠的判断啊,这样的观点未必是错的,但这是人之为人所做不到的。人都怕死,你让人得了绝症后别去治而“坦然面对生死”,就是高贵冷艳的上帝视角。评论需要在认知上有超越性,但不可没有人性关怀,理性如果反人性就容易成为冷血。再比如,此次南方洪灾,湖南某地发生溃口,紧急中只好用卡车堵决口:身系安全绳的抢险人员驾驶着载满麻石的卡车驶向溃口,在卡
9、车坠入溃口前跳下卡车。一一应该说,这种敢死队堵决口,是紧急情况下非常无奈之举,就像当年九江决口时沉船堵决口一样。有评论批评了这种方式,质疑“说好的科学抢险”呢?甚至质疑“以敢死队之名冲向溃口,是不是一种现场作秀?”这些判断,就很点儿站着说话不腰疼了,远在千里之外安全之地,无法感受到现场的危急。不在场者在下判断时应该多一份谨慎,高贵冷艳的评论不仅让人排斥,有时还会成为笑话。评论看问题要比普通人要深入一些,那样才有附加值。但又不能超越常情常理常识太远,超越太远,又没有在逻辑层面自圆其说,就走“过”了。好的评论总有既出乎意料的角度又合乎情理的判断。高贵冷艳的评论主要源于以下几种创作态度:其一,刻意标
10、新立异,非要跟别人不一样。其二,自诩精英,非要显得高大众一筹,在大众面前表现智识优越感。其三,认知上有缺陷,不接地气,缺乏与常情常理常识共情的能力。其四,网红吸引眼眼球的策略,语不惊人死不休,明知道观点出来后舆论会炸,就想追求爆炸性的争议效果。职业评论员的理性训练,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克制这种高贵冷艳不接地气的毛病,使自己的判断更接近常情常理常识。评论不是快餐,不应该只有一两天的生命,不应该只追求几个小时10万+的爆款效果,而应该能经得起理性的审视和时间的考验。今天网上那些所谓的爆款火,有几篇能够在多年后还能被人翻出来再去阅读的?那种高贵冷艳的装叉评论更容易速朽。坚守常识,立于中道,好好说话,才会
11、更有生命力吧。有人说,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不再需要职业评论员了。这种看法是肤浅的,职业评论员是不可替代的。评论员有作为一门职业的门槛,你有自媒体,能写评论,甚至篇篇阅读量10万+,成为网红级写手,但你不一定具备评论员的素养。评论员一个核心素养就是,好好说话,说人话,站在公共立场平和地表达理性、中立、客观的观点,既没有迎合民粹情绪的屋丝腔,也没有高贵冷艳的精英腔,既不感性泛滥充满文艺腔,也没有过度理性的上帝视角,总能在理性与感性、常情与常理、精英表达与大众认知间找到一种平衡,不一惊一乍,不标新立异,不走向极端,不迎合某个群体,立于中流作一个公正的旁观者。(推荐者注:本文来自战略网-群英论见-社会评论2016年8月24日,作者:曹林)(注:学校关工网站刊发时间:2016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