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7.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3239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60 大小:33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0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0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0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0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7.docx(26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以情导人)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 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 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一、导人新课(以情导人)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 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 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 始便己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 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 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

2、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一记念 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二、简介作者与解题1.谁能简介一下本文作者?(提示:鲁迅,1881T936,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 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 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 词

3、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 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 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 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 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字大校旗,冲人段祺瑞执政 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 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 么?(提示:作

4、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 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 们不忘血债。)(5)有关时代背景课文中写到的三一 jk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 中国人民的St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 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 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 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 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 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

5、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 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 到国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便己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 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 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 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一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 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二、简介作者与解题1 .谁能简介一下本文作者?(提示:鲁迅,1881T936,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 学的奠基人。他

6、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2 .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 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 词理解成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 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 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 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

7、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 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字大校旗,冲人段祺瑞执政 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 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 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 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 们不忘血债。)(5)有关时代背景课文中写到的“三一 jk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 中国人民的St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

8、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 年3月12 0,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 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 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 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 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 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 到国见发生在执政府门前这场惨案的全景。第三,写一个刘和珍,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追悼会,写程君的话,又真 切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对死难者的沉痛悼念

9、。作者纪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的整个历史事件,理解这 篇课文,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3)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作者悲愤的感情线索基础上,理清全文的整 体思路。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及文章主要内容的语言归纳七节要点。(提 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 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 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喋血惨象,已 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 罗网,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 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

10、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 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 刘和珍君!)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提示:第一段(1、2),纪念刘和珍的缘 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记述刘和珍的行状,共三 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 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四、布置作业1 .为何先写写作缘由?这一内容思路分几步?写作意图是什么?2 .探究三、四、五节之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3 .理清六、七节关于惨案意义的思路。(1)如果从第三节的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写起,把第一

11、、二节移到第五节后, 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为什么?(提示:不好。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 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 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人点, 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的 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2)第一节之后思路为什么转向庸人那一面?如果去掉第二节,行不 行?(提示:不行。因为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唤起民众。 三一八惨案之后,为时不长,人们就淡忘了。慑于反动派的yin威,寂然无 声,因此市街依旧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

12、以维持。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泯 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驶,不过两星期,就淡漠 了。中国的前途取决于民众的觉悟,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 的灵魂,唤起民众,所以他要鞭挞庸人的灵魂。)(3)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为什 么?从概况到细节,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提示:不可以。写刘和珍遇害情况,是 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把遇害情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 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第四 节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写段政府酌诬蔑和走狗的流言,显示了强烈的反 差,其

13、荒谬性已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 所谓暴徒受人利用,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 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三、以第四节为例,训练理清局部思路的方法。b理解内容,分析层次(共13句) / / / / 67 / / 89/10. 11. 12. 3本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思路围绕惨 案依时间顺序展开。听到噩耗;一怀疑态度;一见到尸骸;听 到诬蔑;一悲叹怒吼。2.细理思路.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个句子为 例加以分析。先说听到噩耗,再说怀疑态度。怀疑态度又分

14、三步:先说自己当 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 又多一层。思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层层深入。四、从理清思路着手理解句意,解读难句,进而深人理解文章的思想感 情。1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 哀痛者和幸福者?提示: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 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真的猛士,指以刘和珍等人为代表 的革命者。直面,即正面面对。惨淡的人生,指反动派统治下的凄惨悲凉 的黑暗现实。”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这指真的猛士。这 是一句感叹勇气的反问句。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

15、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 文,已经写了这个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 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 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怒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 怒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 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 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土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 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 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 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希望。他

16、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 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段话是说,真正的革命者要敢于认识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要敢于为改 变这种社会现实而顽强战斗,不怕流血牺牲。真的猛士面对惨淡的人生”时, 为黑暗社会的长存,人民命运不能改变而哀痛,所以说,他们是哀痛者,他 们是为国为民哀痛,当他们正视淋漓的鲜血时,为国为民而牺牲,为改变旧 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所以说,他们是幸福者。2 ,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提示:缘由,就是反动 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从段政府的罪行这个角度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

17、一手,段政府双 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理由,走狗文人 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 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一屠刀加箝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 无声息,衰弱不振。3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 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 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提示: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 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 方面展开。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情况,

18、着重表现互相救助,沉勇友 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 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 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 爱,确实令人震撼。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 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 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 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罚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

19、,同指制造三一八卜惨 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 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 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4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提示:这是全文思路的收 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 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 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 深深的歉疚之情。五、课堂练习,进行指导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

20、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一事,表现人物的某 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瞥黯然泣 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如果完不 成,可做为课后作业。)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三。2,背诵课文第二、四节。教学目标2 .掌握常见词语的读音及成语的含义。3 .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4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5 .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教学重点L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6 .筛选重要语句。教学过程O第一课时一、预习全文二、简介背景三、研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1 .用

21、“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 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 的章节标题等。)那么,我们拿到一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 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 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 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2、的普 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 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 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 “在如此生 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 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 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主张”一一“理由”一一“提议”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 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

23、(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2 .思考:如给课文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如何概括?指导:(1)内容能涵盖本部分;(2)简练、明确、贴近课文,尽量摘引 原词原句。这种概括,是为了浓缩每一部分所论述的问题,应该是越简练、越明确、 越贴近课文越好,不必另起炉灶搬用名词术语来概括,最好是摘引原文原句或 原词,能用一个词决不用一个词组,能用一个词组决不用一个句子。根据这个原则,以下面的概括为好:第一部分,进步和成绩。第二部分,缺点。第三部分,两种对立的态度。第四部分,具体建议。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并让同学们评析。这一部分内容主 要是训练学生筛选重要语句、辨析语句、准确把握信息的能力

24、。四、小结五、布置作业本文虽是一篇动员报告,但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 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 至文言词语,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请找出这些语段并摘录出来,反复诵 读、细细体会。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上节课我们用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等方法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 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一一筛选重要语句。二、精读训练第一部分思考题:1 .第二段共七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中心句是?2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这一中心句的,用什么材料,请概括。3 .文段中有哪些表示材料安排顺序的标志性的词语。4 .文中“深刻”与“丰富”两词是否可以互换,为什

25、么?5 .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二部分思考题:1 . “我们还是有缺点的”缺点指什么?有哪些表现?2 .第七自然段的作用是?3 . “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坏成怎样?有几种类 型?第三部分思考题:1 .列表比较主观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的不同,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这 两种作风进行了比较?2 .试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而是无的放矢”的句群的结构。3 .文中引用对联的作用是?(第四部分的学习可从略)三、总结性讨论四、学习本文的语言请学生朗读摘录出的语段,讨论本文的语言特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 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

26、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 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使用了一系列的谬语、成语来说明坏作风的存 在,就精减了文字,浓缩了内容。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 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的作风。这段文字整句与散句交错结合,成语与俗语并用,增添了语言的色彩。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 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的一种表现。极其工整的排比句和对称句、短句与长句的混合使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表 现力。有一副对子(为清人解缙所作):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选用这副对子来给三种人画像,最恰当不过。“形象

27、大于思维”,对子中 的形象所蕴含的内容远远超过指出的三种人,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去描绘那 些“华而不实”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讨论文中引用的明朝解缙的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句式看,对偶;从内容看,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 “嘴尖皮厚腹 中空”的多义性看,双关(字面描写外在形态,实质描写思想作风);从芦 苇、竹笋的拟人化看,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联的引述看,引用。“有的放矢”的解说。“实事求是”的解说。这两个成语的解说,都是结合文章特有的内容,作了经典性的概括,富于 创造。另外,文中很多地方用词准确,具有分寸感,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重要表 达能力。五、布置作业针对我们学习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写一段话进

28、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600字左右)附:第一课时板书:教案示例赞美教学目的: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教学过程O :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 “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二、简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 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 缅甸。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三、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

29、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 象?四、阅读第一小节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 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 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 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 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 “赞美”的基调。五、阅读第二小节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一

30、个什么样的人呢? 阅读,思考。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 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 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 “他看 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六、阅读第三小节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 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这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对这个农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提示:舍家保国,义无反顾。面对这个崇高的人,作者有

31、什么样的感情?提示:面对的个人,作者激动(要拥抱每一个人)、悲伤(为了他失去了 拥抱的安慰)。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农夫走了以后的悲哀。七、阅读第四小节1、阅读第四小节前六行,思考:这几句写的是什么?提示:注意作者反复强调的东西。这几句写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 依旧。2、面对这种现象,作者有什么感受?提示:阅读以下三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作者为了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 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3、但最后的两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明了作者的希望。这里,作者既有对未来的忧郁,又有对前途的展示。大地依旧,然而一个 民族已经起来,一个希望正在升起。八、课堂总结这首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构成了诗歌 的主

32、旋律,表明了赞美的内容, 这首诗像一个梦境,通过一些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痛苦的希望交织的情感。九、作业熟读。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教案点评这首诗较为抽象,学生阅读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求教师作较为认真的 指导。而一般的参考书上对此诗又没有较为详尽的分析。在多次的阅读中,对 这首诗作了一点比较幼稚的解释,在这里呈现给大家。教案示例2再别康桥死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学习,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教学难点/STRONG:死水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O :一导入: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曲飞的理由,并展示徐志摩的图 像。伴着这熟

33、悉的乐曲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他曾经悄悄地来了,又轻 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 作再别康桥。今天,就让这乐声伴随我们,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二解题:放映有关康桥的录像或幻灯片,教师或学生(事先布置给学生检索有关资 料)结合画面解说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及相关背景。三配乐朗诵乐曲:人间四月天主题曲听读要求:注意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感情。n学生吟诵、品味、欣赏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互动式(1)明确本首诗的意象,诗人避开了一般离别时的告别对象,选择了 “西 天的云彩”,告别对象从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 “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 咛的俗套,个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诗人

34、以“轻轻”“悄悄” “沉默”造成了一 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 逸成分。独具特色的象选择,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 柳” “柔波”“青昔” “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 营造出一种清新感。(2)理解作者作别母校的感情在诗中字里行间的体现。(3)体会这首诗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音乐美主要表现 在:押韵(请学生在诗终画出韵脚);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 环复沓,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绘画美 主要表现在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诗中选用了 “云彩”“金柳”“夕 阳” “波光” “

35、艳影” “青芳” “青草” “彩虹” “星辉斑斓”等有色彩的词 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表达了作者 对康桥的一片深情。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各组代表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汇报,教师适时提出巡视中发现的疑难点,提 出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以闻一多对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主张过渡,引入对死水 的学习。先从“三美”入手体会形式上的美,再把握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 义。板书设计:教案点评:本教案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两首诗意象运用的特点,通过品味欣 赏,体会两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该教案设计体现了重视学生的阅 读感受的思想。探究活动(1)学生自愿

36、结组,对徐志摩的诗歌和闻一多的诗歌进行比较,看两者的 异和同。(2)学生可就本课书中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进行研究,建议切入点小。(3)可以召开现代诗歌朗诵会或现代诗歌赏析会,材料来源于课本、读本 或其他诗集等。(4)可以就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评析鉴赏笔记,挑选有见地 的班上交流。一辈子的写作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平实而有韵味。这种 韵味有点像巴金的小狗包弟,自然而然,少造作。本文的语句都很短,描 叙性和议论性的语言都很精粹,辞达而已,不事夸张,但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 的本来面目,表达了作者的本意。这样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须细味才见功 力,如描写金岳霖对学生讲红楼梦里的哲学时有

37、一插曲:“他把右手伸进 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事件、情境本身就 很有趣味性,作者只是照直说来,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留有阅读品味的 余地。又如描写金岳霖与朋友的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 杯,闲话片刻而已。”这些语句中间没有可有可无的文字,也许老作家行文至 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经凝聚在字里行 问了。bsp;文章在描写金岳霖的穿着之后,展开联想,写到了闻一多和朱自清 的穿着,以及闻一多大骂蒋介石的情景;再往后,写金岳霖的得意门生王浩, 展开联想,写到王浩“现在成了洋人”,与作者仍有来往。这两处描写,都是 由“本事”言

38、及“他事”,与金岳霖不甚相关,但又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 分。如果按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法则来说,这种“闲笔”是犯忌的,但汪曾祺写 散文常有这种“闲笔”,并无人提出批评,倒是显示写作的个性,表现了老作 家特有的文风。nbsp; 5语言各具特色。舔舐作揖租赁叱骂解剖堕落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他为什么会沉重?教案示例1致大海设计思想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手段讨论教学过程O一、明确要求:1 .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 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 记

39、录(有专人)2 .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一2分钟)3 .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4 .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5 .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二、明确讨论题目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 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 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 人的抒情思路。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 解。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 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

40、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 同点。三、学生讨论四、讨论发言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 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普希金诗舒婷的诗:联想一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回忆一儿时的生活思考一引入对现实之思考抒情一积极向上,热情洋溢。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 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 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 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舒所表达的

41、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一一变幻的生活,生活一一汹涌的海 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 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 的戏一一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 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 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表现手法及修辞: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 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 “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

42、话,使海更像诗人的 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一一自由的热爱之情。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 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 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 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 要借大海赞颂自由!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 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附录:致大海舒婷大海的日出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大海的夕阳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还由海风日夜

43、日夜地呢喃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都被海涛秘密秘密地埋葬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一一变幻的生活 生活一一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就算你的波涛能把记忆涤平还有些贝壳撒在山坡上如夏夜的星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固然你已断送无数纯洁的梦也还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风雨中疾飞的海燕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从海岸的山岩多么寂寞我的影从黄昏到夜阑多么骄傲我的心“自由的元素”呵任你是佯装的咆哮任你是虚伪的平静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一切的过去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1973. 2我愿意是急

44、流教学目标体会诗歌主旨的多样性。重点难点本诗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的结合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过程O一、作者与写作背景裴多菲是19世纪的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7 月在职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写 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在1846年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优 美的爱情诗。1847年裴多裴与心爱的人结成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出爱情 的表达。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二、内容大意全诗共五节,采用的都是“我愿意”开头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是 “激流”“荒林”“废墟” “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

45、长春藤火 焰夕阳构成五个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三、鉴赏要点1、多样解读首先将其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深挚的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 尚的爱情;其次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出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 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 神。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指革命战士们;“爱人”可以是诗 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2、意象的独特性排列:本诗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了一 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层层递进,使诗人情感富于变化,呈现出多侧面多层

46、次,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我愿是我的爱人是急流(崎岖)小鱼(鱼水之情,是你的生命之源)荒林(狂风)小鸟(是你的可爱家园)废墟(荒凉)常春藤(是你的一生依靠)草屋(打击)火焰(是你的抒情小屋)云朵(破旗)夕阳(是你的,相依伙伴)在我的怀抱中接受我的关爱与呵护,我们相依相伴,我愿为你奉献一切。注意修饰词语的暗色调,可体现:1、生活的艰难2、男人的勇敢3、也可能是革命斗争的艰难篱笆那边自读导言1 .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涵的寓意。2 .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涵的寓意。(解说:这是一首蕴涵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 的重点,也是难点。)自读程序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讨论:这首诗从表层意象看,写了哪几个层面?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 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L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 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所喜爱 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