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3886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项目研究报告项目名称:湖北省农产品安全与农户环境意识调查项目负责人:邹晓涓时间:2015年9月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二、文献综述三、湖北省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现状分析四、湖北省农户环境意识调查以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和秫归县为例五、研究结论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宜七、参考文献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保障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们生活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从农产品安全现状看,不容乐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安全问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经常出现有关

2、食品安全重大事件的报导,不仅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因此,农产品安全既是民心工程也是政府工程,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已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粮食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农业在取得显著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污染防控挑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农业的粮食安全的实质是依靠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这引发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农业向人类提供食物、纤维与原材料。然而,由于农业生产过程的特殊性,使得农业生产活动不仅向人类提供有

3、益产品,同时也产生环境污染等有害物品。为了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将国外的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与中国的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中国就需要探索出一套本土化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模式。当前许多环境问题与人类的环境行为密切相关,能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可以从农户的环境行为中探寻线索。环境问题是人们环境行为的一个客观结果,从根本上说,农户环境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具有直接影响。同时,环境保护绩效的取得,也依赖于人们的环境保护行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产品安全的实现,可以从农户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中寻到线索。因此,研究农户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对于改

4、善农村环境面貌,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调查和分析农户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理论意义有两点。一是可以丰富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政策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政策通常包括行政命令手段、市场手段和自愿手段。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实现需要农户作为生产主体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通过对农户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行为的系统研究,能够揭示环境保护自愿途径起作用的内在机理,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二是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农户对农业资源的价值评估。农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用货币数量来衡量,但是,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多元价值却无法简单用货币表达。通过调查农户的环境知识

5、、环境态度、环境行为以及环境支付意愿等信息,有利于完善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理论。第二,从现实的角度分析,农产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质量,更会深远影响后代子孙的福祉。农产品安全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也需要农产品生产的最重要的微观个体农户的环境意识提升,进而改善农产品质量。我们认为,研究农户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能够为后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扶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意见。通过对农户环境行为的研究,有助掌握信息,并及时采取预措施,引导农户实施环境负责任行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产品商品品质

6、和食品安全品质,控制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安全农产品生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形态。二、文献综述(一)对农户行为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现状述评在20世纪中叶前后,当治理流域点源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湖泊和海湾的水体富氧化程度虽有减轻,但是其水质状况依然得不到根本改善,甚至呈现出恶化趋势,于是,科研人员经过大量研究并得出结论:农村面源污染是影响农产品安全和环境状况主要成因。特别是化肥和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的使用,直接影响地表径流的水质,进而破坏生态环境。Bromley和Griffin(1982)认为依据农户的投入及农业污染排放量,可以对农户征收

7、排污税。ShOrUe和DUnn(1986)提出了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相对效率理论。他们认为,农村面源污染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加之政府监管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如不考虑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的交易成本时,该政策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HenderSOn认为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农户能够采取合适的农田管理方式,如少耕、免耕的耕作方法,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方式等。农户在传统的农田耕作中,由于翻耕导致农田土壤的矿化作用强烈,使土壤中的可溶性养分在降水和径流的作用下造成淋洗和流失。Chichester(1989)等研窕发现农田径流产生量与农田耕作方式并无明显的相互关系,但农田

8、泥沙和养分流失在传统耕作农田中明显高于免耕农田。AmoldJ.G和AlienRM.(1996)提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采取技术措施固然重要,但远远不够,还必须发挥政府职能与管理措施,以及市场的调控职能,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约束、协调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是保证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治的重要的途径。我国面源污染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我国河流水质等级的下降,以及湖泊、水库富氧化,都引起了国内学者对农村面源污染研究的高度重视,自1978年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大事件。随后,农村经济体制也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国广大

9、农村的农户在摆脱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后,重新获得个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农户作为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基本主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农户经济行为的选择不同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作用。江永红、马中(2008)认为,农户经济行为和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以往有关研究农户经济行为的各种理论,基本上都忽视了生态环境因素。在研究农户与农村面源污染的关系中,汪厚安(2009)得出化肥污染和秸秆污染与农户文化素质呈正相关,而农用薄膜污染与农户就业比例、耕地面积以及参加农户专业培训呈负相关的结论。赫晓霞(2009)通过研究农户经济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时,认为农村环境保护,离不开对农户生存状态的认识和

10、研究,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和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才能达到持续利用与保护农村环境的最终目标。陈华东、施国庆(2009)通过模型,把农户作为农村劳动力,研究其在转移过程中对农村面源环境的影响。认为,由于农户和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两者可以发挥相互的替代作用,为此,农村面源污染不仅与农户有关,还与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程度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农户作为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时,农村的农业生产技术相应地也在变化,因此,只有对农户和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全面考察,才能衡量出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周早弘(2010)用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农户经营行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的农产品自用率、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

11、、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农户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农户施用有机肥的情况以及农户参与技术培训等因素均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一定影响。韩红云、杨增旭(2010)运用选择模型法,分析了农户对于技术支持、价格补贴和尾水标准三项环境政策的可能反应和接受意愿。研究表明:农户对这三项政策的接受意愿存在差异,技术支持政策的农户接受意愿最大,尾水标准政策的农户接受意愿最低,以提高化肥利用率为特征的技术支持政策,是未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设计的首要选择。(二)对农户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现状述评随着农业生产中环境负面效应的凸显,农户采取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或者缓减农业面源污染,于是农户环

12、境保护行为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领域。社会经济模型、态度-行为模型和创新扩散模型是解释农户环境保护措施采纳行为的三个经典模型。社会经济模型主要考虑个体社会经济统计特征、农场特征等因素对农户环境保护决策的影响。Butteletal.(1981),BUlteI和11oiberg(1983)发现老年农民对土壤保护实践更为谨慎,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采纳土壤保护实践。AnderSon(1990)指出务农时间越长,则农户越不可能从事有机农业实践。Cary和Roger(1997)研究农户的环境保护行为时,发现感知利益、技术的可行性以及个体的环境关心对农户的环境保护决策其重要作用,其中感知利益的影响作用最大。Mc

13、cannetal.(1997)比较了美国密西根州的有机种植户和常规农产品种植户在个体特征、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实践之间的差别。他发现有机种植户大多为第一代农民,其务农年限较短,而传统农产品种植户的务农时间较长,其家庭上溯几代均从事农业实践。与常规农产品种植户相比,有机种植户体现出更高水平的环境意识,并且在自我报告的环境保护实践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Han和Zhao(2009)以中国河南省新乡市的农户为样本,研究了农户特征与化肥施用行为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务农时间越长的农户化肥施用量越大,越趋向于规避风险的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化肥也更多,教育年限对施肥量产生显著影响,教育年限短的农户施肥

14、量更大,家庭收入是控制施肥量的不利因素,家庭收入高为购买化肥提供经济支持,环境意识水平与农户化肥施用量显著负相关户,环境意识水平低的农户会施用更多化肥。Vignolaetal.(2010)以农户的环境保护努力程度为分类变量,运用判别分析方法将农户分为环境保护高度投入户、中度投入户、低度投入户三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发现,态度变量和社会变量、经济变量一样,对农户的土壤保护行为具有解释作用(BUltenaetal.,1981).态度-行为模型主要从行为科学视角出发分析态度等心理因素对农户环境保护实践行为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是运用最为广泛的态度-行为理论,围绕该理论,学者们展开了许多经验研究

15、。Lynneetal.(1995)在研究态度对佛罗里达州草莓种植户节水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时,发现计划行为理论的三类变量,即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环境保护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从而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在农户环境保护技术采纳决策方面的适用性。Beedell和Rehman(2000)利用英国南部贝德福德郡100位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从社会-心理视角出发研究了农户相关保护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发现农户的环境意识水平越高,越可能从事环境保护相关的行为。参与到野生生物保护组织中的农户,更易感受到来自环境保护参考群体的压力,更可能实施环境保护行为。Wautersetal.(2010)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

16、了比利时农户的庄稼覆盖、免耕和建立隔离带等土壤保护措施的采纳行为。有些学者将经济变量引入态度-行为模型,建立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提高模型对环境保护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Lynneetal.,1988)。创新扩散模型认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是一个扩散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要经历认知-态度-采纳三个阶段。社会变量、经济变量、心理变量和制度变量,例如年龄、教育、种植年限、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实践的认识等都包括在创新扩散模型之中(NaPieretal,1988)。Semgalawe和Folmer(2000)以坦桑尼亚的300个农户为样本,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将保护措施采纳决策分为认知-采纳-采纳努力三

17、个阶段,分别用Logit模型和Possion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心理变量对土壤和水体保护行为存在显著影响。性别、婚姻、环境问题认知、农场规模、非农收入等对农户的农业生态保护行为有显著影响。KeSSIeI(2007)在创新扩散理论背景下研究如何激励农户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对玻利维亚山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考察后,指出保护计划的成功实现,首先要关注“先锋型”的农民,农民创新采纳者愿意参与到水土保护实践中,他们的实践能够为其他农民的采纳行为提供激励,通过创新者的示范,带动其他农户实施保护实践,其次要考虑农民在保护实践中的农业效益。此外,还要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Sa

18、ttler和Nagel(2010)发现农户的保护措施采纳决策受经济理性驱动,成本是影响农户采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因素,其他的因素如措施的采纳风险、措施的作用、需要花费的时间等对保护措施接受产生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影响。Yiridoeetal(2010)利用加拿大8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参与自愿式环境保护农业计划的影响因素,发现农场规模、农户收入、农业环境计划相关的信息和培训对农户是否参与环保保护农业计划具有显著的解释力。Tefera和Sterk(2010)研究了埃塞俄比亚中部地区农户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土地产权安排和相关的信息因素影响环境保护措施采纳,较高的

19、劳动力需求、缺乏短期利益对水土保护措施采纳有不利影响。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在农户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方面,随着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对农户环境保护行为内涵的界定越来越丰富,不仅包括环境保护措施的实际采纳行为,而且还结合个体的主观世界,从环境问题认知、环境保护态度、环境保护行为倾向等多重视角来研究农户的环境保护行为。随着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用于解释和预测农户环境保护行为的理论也越来越丰富,于是引入到农户环境保护行为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不仅包括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经济状况、还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变量和制度变量,本项研究将借鉴这些有益的经验。目前国内学者对环境保护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20、一是农户的水土保持投入行为(诸培新、曲福田,1999;郭震等,2004;李虹等,2005;陈美球等,2008),二是农户的可持续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张云华等,2004;曹光乔、张宗毅,2008;马膜、蔡晓羽,2007;葛继红等,2010)o根据行为科学理论,个体的主观意识、态度等心理因素也对人的行为具有预测和解释作用。近年来中国学者们开始关注农户环境意识(周锦、孙杭生,2009;邢美华等,2009;宋言奇,2010)和农户环境保护支付意愿(刘光栋等,2004;梁爽等,2005;靳乐山、郭建卿,2011)方面的研究。三、湖北省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现状分析(一)湖北省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成效第一,产品认证体

21、系不断完善。据湖北省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2年湖北省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称“三品一标”,下同)的企业达1519家,品牌达4257个,总产量1868万t,总产值632亿元,出口创汇5120万美元。湖北省“三品一标”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三位。湖北省“三品一标”主管部门根据本省实际,规范“三品一标”的认证管理程序,每年组织专班人马到企业检查工作,促使各认证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产前、产中、产后管理制度,保证认证产品质量。近几年经农业部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省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监督抽查、复查换证、年检和专项整治产品抽检结果表明,全省2013年

22、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9.7%o第二,加快农产品标准化技术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依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认证,落实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绿色安全洁净生产技术。夷陵区在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中,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建园、黄板、性诱剂等物理防虫技术。监利县、江夏区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推广应用“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黄陂区以标准化生产为契机,在核心示范区湖北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雨台山养殖小区建起了污水处理沼气工程,配套建设沼液综合利用设施,建立了“猪-沼-渔”、猪沼笋”立体生态养殖业,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

23、社会效益有效统一。第三,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的中心工作,也是农业生产管理的核心工作。结合农业生产要求,各示范区积极创新,结合生产实际,研究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云梦县筹集专项资金,委托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云梦县蔬菜质量追溯体系软件研制。夷陵区晓曦红柑橘专业合作社,在不断实践探索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柑橘质量可追溯体系软件。这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探索研究制定,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实践经验。第四,初步建立了法规体系。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湖北省积极完善相关配套法规。2009年湖北省实

24、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颁布;同年4月,湖北省农业厅制定了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湖北省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自2012年1月I日起,凡湖北省行政区域内销售的所有农产品,全部实行市场准入。据此,湖北省农业厅发布了湖北省农业厅关于认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的通知,从产地证明出具、证明查验、产品抽检、质量安全追溯、不合格农产品报告处理等市场准入制度的监督管理方面制定了实施细则,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第五,建设了省、市(州)、县(市、区)监测体系。自2003年农业部发布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

25、意见以来,湖北省不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工作力度。2007年,湖北省农业厅发布了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基本要求,对质检机构的管理体系文件,县级、TlJ(州)级、省级质检机构应具备的检测能力、质检机构应配备的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做出了规范化要求。第六,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近些年来,为了稳定和提升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部署工作;省与市、市与县、县与乡政府及市、县农业部门分别与辖区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目标,明确工作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等制度。省

26、政府对市(州)政府在组织领导、责任制度、经费投入、建立监管监测机构、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市场准入、产地准出、专项整治等10个方面进行了量化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湖北省农业厅将每年的例行监测改为监督抽查,一年进行4次,基本覆盖各市(州)蔬菜、水果、茶叶、畜牧、水产大县的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主要生产销售环节。如2012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农业厅组派6个工作组对17个市(州)开展了3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和1次夏季乌龙茶专项检查工作,共检查生产销售单位1800多家(次);针对湖北省冬、春季外省输入少数蔬菜品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问题,实行“逢进必检管制工作:对抽查发现的所有不合格农产品全部

27、下达整改通知书或立案查处,凡涉及禁用药物超标的,移交并配合公安部门立案严厉查处,确保每个不合格产品都有查处结果;组织各级农业部门全面开展蔬菜、水果、茶叶禁用高毒农药专项治理、瘦肉精专项整治、生鲜乳违禁物质专项整治、兽用抗病药专项整治、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专项整治、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等6项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二)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第一,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有待提高。由于广大农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规的不熟悉,或是不清楚,对农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知之甚少,加之农产品基地受分散式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限制。因此,要全

28、面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难度比较大。第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金缺乏,监管工作艰难。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面广、量大、专业性强、工作量大、监管环节多,资金缺乏,全面管理面临较大的困难。第三,检测机构基础薄弱,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适应。目前我省检测人员少,能力弱,仪器设备数量不多,相应的质量安全检验项目还不能检测。同时农产品监管站人员编制少。此种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第四,农民对于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影响农产品品质。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工业的废水、

29、废气污染,这些都会导致农产品质量不合格。四、湖北省农户环境意识调查以湖北省兴山县和秫归县为例(一)样本说明为了深入了解农户的生产行为和环境意识对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影响,我们挑选了1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短期培训后,成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对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和秫归县的部分农户进行了入户访问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7月至8月。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6份,回收196份,由于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回收率达到100%。其中,兴山县发放问卷12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样本为117份,有效回收率为96.7%;秫归县发放问卷75份,剔除无效问卷后74份,有效回收率为98.7%。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和受教

30、育程度等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表1:样本描述兴山县秘归县样本数(人)比例(%)样本数(人)比例()性别男6454.74358.1女5345.33141.9年龄35岁以下1815.42331.136-45岁3025.62635.146-55岁4034.21621.656-65岁1412.079.566岁以上1512.822.7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4439.31317.8初中4035.72128.8高中及以上2825.03953.4(二)调查内容由于环境意识不仅包括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熟悉程度,人们日常的环境行为表现,还包括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因此,我们对农户环境意识的调查从环境知识、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等

31、三个方面展开。每个方向设计设计10道选择题,通过赋值与加权平均的方法形成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环境知识、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的权重分布为30%,35%和35%,环境意识得分为三项合计,满分为100分。环境意识的具体调查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农户的环境知识调查主要包含农户对于生态农业、有机农产品、土壤养分结构、白色污染、工业“三废”、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科学种植和有机肥等环境基本概念的了解程度。问卷选项中回答正确得3分,回答错误得0分,总分最高为30分。第二,农户的环境行为调查主要包括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以及农作物种植情况两大部分。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包括化肥和农药的购买途

32、径,使用数量,是否施用有机肥,农药药瓶与化肥包装袋的处理方式,等。农作物种植情况调查包括农户对土壤养分情况的了解程度,对农产品种植方式的熟悉程度,施用化肥的经验获得途径,是否单纯依靠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来提高农产品产量,是否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与指导,等。每道题根据选项不同,分别赋予1分,2分,3分或4分的数值,选项结果越是符合环保理念,得分越高,反之,得分越少,总分最高为35分。第三,农户的环境态度调查主要包括农户对待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的态度,对居住地环境的关注程度,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参加农作物科学种植技术和环境常识培训的意愿,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态度,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程度,等。每道选择题

33、根据选项不同,分别赋予1分,2分,3分或4分的数值,总分最高为35分。(三)模型构建和数据计算参照吕君和刘丽梅(2008)提出的公式,我们设计的受访农户环境知识、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的评分计算模型为:S=力。力,c初q其中,%是第i部分中第j题的被调查者的得分,i=l,2,3,分别是指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j是第i部分调查第j道题目(j=l,2,3,4,5,6,7,8,9,10);P是第j道题目的第P个备选答案;n是第j道题目的备选答案的数量。初是第j道题目中选择CP答案的样本数;加是第j题目中P答案的赋分。M是样本总数。然后,将受访农户的环境知识、环境行为和环境态度的分项得分进行加权平

34、均:Si=XWijSijJ=I其中,Si为各部分的得分;m是每部分的调查题目数量;WU是第i部分第j道题目的权重。最后,将M,S?和S3三项得分加总即为环境意识最终得分:s=Si根据公式,计算出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表2:兴山县与秫归县受访农户环境意识得分情况Si的值兴山县佛归县S(环境知识)19.4621.02S?(环境行为)21.8323.85邑(环境态度)29.4431.94S(环境意识)70.7376.81五、研究结论(一)调查分析与基本结论参照表5所示的环境意识的考核标准(王民,1999),我们发现兴山县受访农户环境意识等级为中等,掷归县受访农户的环境意识等级为良好。两县农户的环境意识

35、总体情况较好,分项指标显示,两县的受访农户均对环境破坏和污染治理持有较高的关注度,但是在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日常环境行为方面都有待提高。表5:环境意识评价指标分数等级85-100优秀75-84.9良好65-74.9中等55-64.9及格55分以下不及格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导致了环境知识的欠缺。调查显示,兴山县受访农户中接近40%人群的文化程度仅为小学或文盲程度,称归县受访农户受教育程度情况略好,超过50%人群达到了高中及以上学历,环境意识综合得分也略高。但是,总体来说,两地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环境知识非常欠缺,主要表现在思想落后,经常使用传

36、统的耕种方式,缺乏对环境保护法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的了解,对生态农业、有机农产品、白色垃圾等知识了解甚少。第二,农户收入水不高是导致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受访农户人均年收入仅为2.35万元,且务农收入并非他们的全部收入来源。较低的收入水平迫使许多农户希望通过加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以增加农产品产量,进而增加收入。在经济收入增加和保护环境的取舍面前,超过80%的农户认为经济收入增加更重要。可见,在生存和发展面临,人们首先会选择生存,其次才会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因此,要提升农户的环境意识,首先要改善农户的生存环境和经济条件。第三,农户普遍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知识培训,导致农户

37、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实现科学种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户在获得环境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途径上主要依赖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他们参加化肥和农药施用的专业指导或培训的次数非常少,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理念和操作方法不了解,许多农民不能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这些都会影响农产品质量。第四,环境问题关系农户切身利益,所以农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比较高。调查显示,受访农户更倾向于使用农家肥,非常愿意参与各类环保宣讲和农业技术培训活动,等。这反映出农户对于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缺乏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系统培训I。(二)对策研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安全、优质农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政府

38、和相关部门以及中国农产品进口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中国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大量分散的、无组织的小规模家庭生产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够有效地把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产品生产组织起来,在技术上进行辅导,生产过程中加以监督,显然难以大量地、持续稳定地生产出安全、优质农产品。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推广和普及,不仅需要建立政府部门的监督机制,更需要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内进行革新。第一,建立农产品生产-收购-销售的一条龙供应体系。只有从整个农产品的供应链上采用确保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体系,才能够取代传统农产品的流通方式,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社会和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超市、

39、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供应链的全程管理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以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高。在中国,可以采用“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农产品供应商)+农户”的模式,引导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农户进入农产品供应链,加快普及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步伐。第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工作。舆论引导、宣传先行,宣传是一种有效的监管手段,农业部门要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和方式方法,力求达到多方参与,实现社会共治的良好效果。通过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特别是针对农户定期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对有质量问题严重的农产品和违法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曝光

40、,又要定期展示安全优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品。第三,加强对农户环境意识的教育普及工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户在获得环境知识的途径上大都依赖于电视等媒体的宣传,且参加化肥农药施用的专业指导或培训的次数非常少,说明政府在监管农产品安全上缺少对农户环境意识上的宣传,或者是宣传不到位,使农户获得的知识非常少。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农户环境意识方面的培训,制定与环境行为有关的激励机制,将信息宣传到位,确保农户的在生产地环境保护中行动起来。通过组织专人专班,定期深入农村基层,针对农户开展农产品安全生产培训,定期抽检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以及粮食质量。第四,加强工业废水、废气治理工作,减轻“三废”

41、对农业环境的危害。加强对工业废水、废气的治理,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对农产品产地要实行定期取样监测,要配合环保局有关工作人员对查到不按规定排放废水、废气的企业施行重罚,多次不改的进行停产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从而减轻“三废”对农业环境的危害。第五,实行严格的质量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确保保隙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农户编码系统和投入品记录卡制度,逐步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通过质量安全追溯编码,能够查到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农药、肥料等投入品,以及生产者的基本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编码印

42、成卡片,或者印刷在产品包装箱上,随产品一同上市,消费者可在互联网上进行查询。一但发现质量问题,便于根据编码溯源找到生产者,有利于责任追究。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宜农产品安全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本项目拟从农户的角度分析农户行为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借助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形式,了解部分农户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研究仅能说明部分农户的情况。在以后的扩展研究中,我们会尝试继续这一调查工作,将调查地点扩展到湖北农村更多的地方。本项目研究拟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i篇,目前论文湖北省兴山县与柳归县农户环境意识调查

43、已经完成写作和投稿工作,正处于审稿阶段,拟于2016年公开发表。七、参考文献1丁炳辉,喻法金,袁泳,沈熙,周天,推进湖北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几点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年第5期。21李书谦,陈德元,周有祥,丁自立,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第15期。3李春香,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2010年第11期。4袁尚勇,高进,邹小中,湖北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8年第6期。5李风清,浅谈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河南农业,2014年第3期。6毛雪飞,汤晓艳,王艳,从“镉大米”事件谈我国种植业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与防控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年第4期。71周锦,孙杭生.江苏省农民的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3期。(81唐学玉,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环境保护行为研究以江苏无公害韭菜种植户为例D,中国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