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疗法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穴位注射疗法诊疗常规.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穴位注射疗法诊疗常规一、适应症适应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精神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听视障碍等功能障碍性疾病。二、作用机理(一)中医经络理论1 .头部注射头部经络与脑的关系十分密切,上行于头部的经络、经别、经筋、络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脑联系。注射时所选部位,是根据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以及头针法及国际头针标准线相关理论为依据,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找出相应的穴位及头针分区标准线进行药物注射。2 .躯干及四肢选取传统的经穴或经外奇穴等进行注射,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肢体功能的目的。(二)现代医学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来完成。中枢神经的可塑
2、性是指中枢神经的修复能力,其表现在短期功能的改变和长期结构的改变。短期功能的改变是突触效率和效力的变化,长期结构的改变是神经连接的数量和组织的改变。突触的可塑性为神经功能和结构恢复的核心。穴位注射作为一种特殊刺激可促进神经功能重组、神经突触发芽、潜伏通路启用等,进而加快神经系统做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经过反复强刺激,可使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活化,重组一个神经网络系统,一旦承担某种活动的脑区受损,其功能可由未受损的其他区域替代。在头部功能投射区注射可兴奋大脑皮层,加快血液循环,促进病灶吸收,恢复脑细胞代谢功能。注射四肢特定部位可缓解肌痉挛,调节肌张力,提高肌力,纠正异常姿势,改善运动功能。尤
3、其是腰部位点注射,轻度刺激神经根,对改善下肢运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药物作用穴位注射所选药物为维生素Bl、维生素B12及神经修复类药物,所选药物均有神经修复作用。(四)动物试验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的实验研究证实:头皮位点药物注射可激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产生,促进其增殖分化,同时可抑制神经再生抑制因子Nogof的表达,从而促进大脑神经的修复。三、方法(一)注射部位依据传统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等选择注射部位。在头部按穴位及神经生理功能在头皮部的反射区,选择与运动、智力、语言、听视有关的穴位;四肢及腰背部按肌肉功能或中医经络原理选择穴位;由于患儿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又各具特点,注射部位应根
4、据患儿病情特点选取,一般应遵循基本取穴及随症取穴原则。1 .头颈部基本穴:运动区、额五针、百会、四神聪、风池。随症取穴:语言障碍加语言1、2、3区、廉泉、哑门;听力障碍加耳门、翳风;视力障碍:攒竹(双侧2穴);皮质盲加视区(双侧);视神经萎缩加球后(双侧2穴);咀嚼障碍加下关(双侧2穴)、颊车(双侧2穴);流涎加地仓(双侧2穴)、上廉泉:口腔闭合障碍加下关(双侧2穴);口角歪斜加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小脑病变加平衡区;精细动作差加运用区;感觉障碍加感觉区;竖头不稳加天牖(双侧2穴)、颈百劳(双侧2穴)、天髅(双侧2穴);角弓反张加新设(双侧2穴)、天柱(双侧2穴);头向一侧侧屈加同侧天窗;扭转
5、加后头侧天髅、天窗。2 .上肢基本穴:肩耦(双侧2穴)、曲池(双侧2穴)、合谷(双侧2穴)。随症取穴:上肢背伸加肩贞(双侧2穴)、腌会(双侧2穴);抬举障碍加臂嚅(双侧2穴)、肩前(双侧2穴);前臂旋前加少海(双侧2穴);拇指内收加鱼际(双侧2穴);手指并拢加八邪(双侧8穴);手指屈曲、双手紧握加伸指穴(四缝上下各半寸)(双侧2穴)。3 .下肢基本穴:伏兔(双侧2穴)、足三里(双侧2穴)、悬钟(双侧2穴)。随症取穴:下肢交叉并拢者,加解剪穴(大腿内侧,内收肌紧张处)(双侧2穴)、足五里(双侧2穴):足内翻或内旋加漏谷(双侧2穴)、三阴交(双侧2穴)、太溪(双侧2穴);外翻或外旋加阳交(双侧2穴
6、)、光明(双侧2穴)、附阳(双侧2穴):尖足者合阳(双侧2穴)、承筋(双侧2穴)、承山(双侧2穴);膝关节屈曲伸不直者加承扶(双侧2穴)、殷门(双侧2穴);足趾距屈者加八风(双侧8穴)、涌泉(双侧2穴)。4 .腰背部基本穴:腰阳关、肾俞(双侧2穴)、关元俞(双侧2穴)、脾俞(双侧2穴)、肺俞穴(双侧2穴)。随症取穴:伸肌紧张、头背屈者加大杼(双侧2穴)、督俞(双侧2穴);下肢症状重、年龄大者加五椎穴(第五腰椎棘突下)。(二)器具:5毫升一次性注射器、5号一次性注射针头。(三)药物:生理盐水、维生素Bl、维生素BI2、其他神经修复作用药物(根据病情选取药物)。(四)操作方法戴一次性无菌手套、帽子
7、,注射部位严格消毒。进针深度及每穴注射药量应视患儿年龄及病情、具体部位而定,注射药物一般以0.5mlbnl为宜(特殊部位除外)。头皮位点及穴位平刺至帽状筋膜下,注射药物形成皮丘;面部穴位宜斜刺,每穴注射药物0.2ml0.5ml为宜。颈、腰部及手足部穴位亦不宜针刺过深,背俞穴应平刺进针。球后进针时应注意用手将眼球上推,沿眶下缘进针0.5CnrlCn1,注射药物0.5CnrImL拔针后要用棉球按压片刻,以防出血。四、注意事项(一)每周治疗3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二)腰阳关穴位注射相隔至少2天;(三)治疗后观察半小时,12小时内避免洗浴;(四)出现发热、腹泻等合并症时应停止或适当减少注射位点及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