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导学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4112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48 大小:40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8页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8页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8页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8页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阴侯列传》导学案.docx(24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3、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常识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教学过程:一、预习:1、淮阴侯列传叙写了哪几件事?根据叙写的事件划分文章的层次。2、对照注释自己疏通文章,找出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标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和难点。二、导入新课: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雄赳赳一代名将,野茫茫十面埋伏。山埋伏,水埋伏;将军战术传千古。云埋伏,雾埋伏;功臣末路断

2、头颅!疑兵疑阵在何处?战场埋伏、官场埋伏、朝廷埋伏、宫廷埋伏啊!帅才不及帝王术!兵书不如圣诏书!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这是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在我们学过的高祖本纪中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

3、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淮阴侯列传,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三、检查预习1、注音商贾()晨炊葬()食漂()染井险()裨()益偏裨()辎()重2、文章的结构层次四、研读文本13节1、朗读课文,小组内讨论解决在预习中的疑难点,并推举一人翻译课文。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重点句子翻译:2、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日:”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日:“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这三个故事,揭示

4、了韩信怎样的个性特点?五、研读文本4-7节1、朗读课文,小组内讨论解决在预习中的疑难点,并推举一人翻译课文。词类活用: 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重点句子翻译:2、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讨论: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3、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4、问题探究:(1)韩信能取得井隆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2)作者在描写井隆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六、研读文本810节:1、朗读课文,小组内讨论解决在预习中的疑难点,并推举一人翻译课文。词类活用:通假字

5、: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重点句子翻译:2、问题探究:(1)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2)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七、研读文本11节1、翻译课文2、讨论司马迁对韩信的看法,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表达了怎样的历史观?八、本文叙事曲折,情节起伏有致,试做简要分析。九、检测题1、一词多义且: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绝:从间道绝其辎重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秦之纲绝而维弛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且陛下所

6、谓天授,非人力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2、翻译句子(1)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2)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3)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诗经三首课时计划第1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教学重点: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教学难点:了

7、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语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比”:借物托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8、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三、全班齐读三首诗1、(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2、老师范读,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四、板书正音第一首卫风?氓氓:m6ng蚩:Chi愆:qidn将:qidngrgul垣:yudn筮:Shi咎:jii于:XU说:tu6组:Ca汤:Shdng渐:jidn罔:Wdng靡:mi夙:Sel喳:Xi隰:Xi泮:Pdn第二首秦风?无衣泽:z6戟:jl偕:xi6第三首邺风?静女Jtf):bei姝:ShU隅:y0见:Xidn蜘:ChiSSichu娈:Iudn炜:w4i说:yu。蟀:y

9、i归美:kuiti洵:Xdn五、作业:读背课文诗经三首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2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教学重点: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课时安排:2课时卫风?氓一、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二、尝试背诵。三、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四、老师补充部分注释: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愆期:耽误、拖延日期。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咎:灾祸。无与土耽:沉溺而不能自拔。其黄而陨:飘落。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女也不爽:差

10、错(亳厘不爽)。夙兴夜寐:早上。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五、老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七、全班各自诵读。八、作业课后练习。诗经三首课时计划第3课时(总第3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教学重点: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课时安排:2课时秦风?无衣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诗歌短小,文

11、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三、老师范读,翻译。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四、全班背诵。邺风?静女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老师在学生读后逐字纠正读音。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变化。三、老师范读,翻译,分析。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3、文意简析:第一章:期望约会第二章:爱人赠物爱情的美好第三章:再写赠物静女形象:美丽、娴静、活泼

12、、可爱。四、全班熟读并背诵。五、作业布置:1、课后思考题一、二、三;2、小作文: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故事;3、背诵三首诗。学习目标1 .通过自读,联系前两篇讲读文章及管鲍之交一文,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2 .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学习难点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对鲁仲连的评价文本解读一.时代背景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于长平大败赵军,坑杀赵卒四十余万,继而围攻赵都邯郸。魏国救赵部队驻扎汤阴不敢进兵,却派新垣衍说赵帝秦。平原君心急如焚,束手无策,形势岌岌可危。鲁仲连主动去见新垣衍,用具体的事例作比,生动、形

13、象而又透辟地阐明抽象的道理,指陈帝秦的弊害,终于让“使事有职”不愿会见鲁仲连的新垣衍拜服,不敢复言帝秦。而“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二.鲁仲连战国时学者、义士和着名辩土。他“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胸罗奇想,志节不凡,他为人排除患难、解决纷乱而一无所取。游于赵国,适秦师围赵,鲁仲连义不帝秦,面折辩者。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日:“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他飘然远举、不受羁继、放浪形骸的性格,为后世所传诵。三.研讨探究1 .鲁仲连从哪些方面陈述不帝秦的?提示

14、:从大义上讲明抗秦救赵的道理,剖析帝秦的害处,以古论今论证秦称帝后使魏王“就脯雄之地”的后果。以邹鲁小国维护国家尊严为例,指出三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的做法。指出魏王受辖制的处境和新垣衍不能得故宠的后果。2 .本文表现人物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提示:除前几篇文章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的特点外,人物语言周回反复,使文势具有强烈的节奏感,从而注入人物形象强烈的感情,使人物清晰可辨、栩栩如生。很鲜明地表现了为人排除患难、解决纷乱而一无所取的辩土形象。四.拓展延伸1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鲁仲连的“义不帝秦”阻挡不住秦统一天下的脚步,我们如何认识这一点?提示:结合历史,联系本文,扩开思路。2 .鲁仲连“为人排患

15、释难解纷乱而无取”的操行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请阐述。提示:各抒己见五.语言积累1 .通假字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通“容”,从容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通“尚”,崇尚赴于齐曰通“讣”,急走报丧主人必将倍殡棺 通“背”,背对着固不敢入于邹通“故”,所以2 .古今异义好奇伟倜傥之画策古义:奇异今义:奇异雄伟好奇伟倜傥之画策古义:卓越今义:洒脱,不拘束则为一身古义:个人今义:全身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古义:斩首之功今义:头等功劳然后天子南面吊也古义:面朝南今义:南方欲从而帝之古义:紧跟着就今义:表结果的连词3 .一词多义魏安厘王使将军晋鄙救赵派(动词)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使者(名词)使事有职出使(

16、动词)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请为君责而归之替(介词)众人不知,则为一身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而不肯仕宦任职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而母婢也止于荡阴不进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梁之比于秦若仆邪献之于纣不得入于鲁权使其士先生恶能使梁助之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其意欲复求为帝今其人在是使用(动词)让(动词)假使(连词)它的(代词)这(代词)当作(动词)认为(动词)施行(动词)但是(转折连词)(承接关系连词)并且(递进连词)(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并列连词)你的(代词)在(介词)对于(介词)跟(介词)给(介词)至介词)所贵于天下之士者比(介词)非有求于平原君者

17、也不是(副词)皆非也错误(形容词)乃见平原君日于是,就(副词)则吾乃梁人也 是(副词)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才(副词)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却(连词)则必助赵矣就(假设连词)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如果(连词)诚不忍其求也确实(副词)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比得上(动词)梁之比于秦若仆邪象(动词)好奇伟倜傥之画策喜欢(动词)九侯有子而好漂亮(形容词)先生恶能使梁助之怎么(副词)纣以为恶丑(形容词)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的(结构助词)畏之也他(代词)梁之比于秦若仆邪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齐潜王之鲁至J(动词)九侯有子而好女儿(名词)子将何以梁客新垣衍安在哪里(疑问代词)子安取礼而来吾君怎么(语气

18、副词)齐、楚则固助之矣。本来(副词)固也,吾将言之当然(形容词)固不敢入于邹通“故”,所以周贫且微并且(并列连词)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将要(副词)且秦无已而帝况且(连词)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把(介词)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用(介词)待吾君你们(代词)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来(介词)推辞(介词)辞别(介词)鲁连辞让者三遂辞平原君而去4.常见实词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计谋(名词)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计谋(名词)而不肯仕宦任职做官(动词)止于荡阴不进 停留(动词)止于荡阴不进前进(动词)其意欲复求为帝帝王(动词)会秦围赵恰逢(动词)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损失(动词)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责备(动词)胜既

19、已泄之矣泄漏(动词)众人不知,则为一身了解(动词)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缘故(名词)天崩地拆裂(动词)假途于邹借(动词)滑王欲入吊悼念死者(动词)且秦无已而帝止(动词)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更换(动词)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剥夺(动词)给与(动词)5.常见虚词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没有谁(无定指代词)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秘密地(副词)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通过(介词)今齐已益弱更加(副词)方今唯秦雄天下当(介词)此时鲁仲连适游赵正好(副词)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当初(名词)曷为与人俱称王彼即肆然而为帝若乃梁者6 .词类活用秦兵遂东围邯郸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权使其土齐后

20、往虏使其民方今唯秦雄天下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拜(名词活用做动词)且秦无己而帝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醯九侯故脯鄂侯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7 .特殊句式一起(副词)假如(连词)至于(连词)向东(名词做状语)先前(名词做状语)在国内(名词做状语)用权术(名词做状语)在后(名词做状语)象对待奴隶那样(名词做状语)称雄(名词活用做动词)称帝(名词活用做动词)使离开(使动用法)使回去(使动用法)使拜见(使动用法)使成肉酱(使动用法)使成肉干(使动用法)以为帝(意动用法)鲁仲连者,齐人也判断句衍,人臣也判断句游于赵状语后置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状语后置交之于将军状语后置皆有

21、求于平原君者也状语后置赴于齐曰状语后置此时鲁仲连适游赵省略句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省略句吾请为君贵而归之省略句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省略句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省略句夷维子为执策而从省略句视膳于堂下&nbsP;省略句为却军五十里省略句梁客新垣衍安在?宾语前置曷为与人俱称王介词宾语前置卒为天下笑被动句不果纳被动句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主谓倒装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定语后置方法指南1 .反复揣摩停顿语气2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3 .概括段意揭示中心4 .了解作者经历性格5 .表达方式把握语言6 .找出通假古今异义7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8 .常见虚词特殊句式9 .联系讲读延伸拓展【模拟试题】一.语言知识和运用1

2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清王欲入吊悼念死者B.天崩地诉,天子下席断裂C.止于荡阴不进停留D.秦军遂引而去率领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因平原君谓赵王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方今唯秦雄天下曹军方连船舰C.今其人在是秦贪,负其强D.而不肯仕宦任职&nbsP;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B.卒为天下笑C.梁客新垣衍安在?D.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4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鄙)畏秦,止于荡阴不进8 .吾请为君贵(新垣衍)而归之C.终

23、身不复见(平原君)D.众人不知(鲍焦),则为一身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译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译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新垣衍曰:“先生独不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畏之也。”鲁仲连日:“呜呼!梁之比于秦若仆邪?”新垣衍曰:“然。”鲁仲连曰:“吾将使秦王烹酿梁王。”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噫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醯梁王?”鲁仲鲁日:“固也,吾将言之。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酿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

24、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王,卒就脯瞌之地?齐渭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第能,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己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命,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渭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刍口、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癖褪,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

25、,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且秦无己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九侯有子而好儿子B.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激烈C.假途于邹假借D.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剥夺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新垣衍怏然不悦B.文王闻之,喟然而叹C.纣以为恶D.欲从而帝之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吾将

26、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C.视膳于堂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将之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3 下面六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体现鲁仲连政治远见的一组是()彼将夺其所不肖而与其所贤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吾将使秦王烹酶梁王天子巡狩,诸侯辟舍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A.B.C.D.14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鲁仲连认为秦称帝可能把梁王置于死地,他用九侯、鄂侯、文王的事例加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达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使新垣衍初步认识到帝秦的危害性。B.齐潜王到鲁帝、薛地,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虽贵为天子,但鲁、薛两地的大臣却勇敢地维护自己君主的尊严,天子之礼没能在两地

27、施行。C.秦与魏都是强大的国家,都称王称雄。鲁仲连认为,如果“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则魏的行为则不如邹、鲁的奴仆,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D.秦国的野心是贪得无厌的,称帝后就会变换诸侯的大臣,夺走那些没有才能的人的权利而换上有才能的,这也是秦能统一天下的原因。15 .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15节。2、积累文言实虚词。3、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4、学习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精神。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实虚词。2、学习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精神。一、导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为何能享此殊荣?

28、令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了解他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的影响。二学生自学阶段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3、共同归纳5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三知识预设(一)通假字:1、由是反鲁(“反”通“返”)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有”通“又”)3、师襄子辟席再拜(“辟”通“避”)4、几然而长(“几”通“顽”)(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先:祖先)2、祷于尼丘得孔子(祷:祈祷,向神求福)3、字仲尼,姓孔氏(仲:排行老二之意。孔子有异母兄名孟皮)4、及长,尝为季氏史(尝:曾经)5、尝为季氏史,料量平(料:计算。量:量具

29、。平:公平,精确)6、请与孔子适周(与:同,跟。适:到,往)7、仁人者送人以言(仁人:道德高尚的人)8、窃仁人之号(窃:窃取,这里是自谦语,偷用、冒用。号:名称)9、为人子者毋以有己(毋以有己:忘掉自己)10、弟子稍益进焉(稍:渐渐。益进:增多)11、与齐太师语乐(语:谈论)12、眼如望羊(望羊:又作“望洋”,仰视的样子。一说远视的样子)13、师襄子辟席再拜(再拜,拜两拜)(三)词类活用1、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同)2、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聪明深察,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深察的人。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拢,靠近)3、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博辩广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博学善辩

30、的人。危,形容词用作动词,危害)4、孔子学鼓琴师襄子(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四)特殊句式1、其先宋人也(判断句)2、己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被动句)3、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判断句)4、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判断句)5、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省略句)(五)难句解释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明确:聪明深察,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深察的人。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拢,靠近。博辩广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博学善辩的人。危,形容词用作动词,危害。这两句译文:聪明深察的人向死亡靠拢,是由于他好非议别人。博学善辩的人危害到自身,是因为他

31、好揭发他人坏事。四、问题探究第一部分:孔子身世及从政情况初识孔子第二部分:孔子适周问礼、适齐闻韶、在鲁学琴1、课文第二段主要概括介绍了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在这段简短的介绍方面的评价中,流露出作者对孔子怎样的评价?明确:(1)孔子出身贫贱,但才貌双全;(2)孔子具备从政为政才能,施政效果显着;(3)孔子一生谋求从政为政的生涯,但仕途坎坷,屡遭“斥”“逐”,不能如愿。作者把自己的认识评价与客观的叙述有机融合在一起。2、课文第五段写了孔子在鲁学琴的经历,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学习过程?明确: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分析:这段叙述,一是表现孔子的乐学好学,学琴十日而不进,仍乐此而不疲,勤奋而钻研;二是表现孔子

32、的善学会学,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由浅入深,深思善悟,扎实有序。这段文字,有对话描写,也有情态描写,有对孔子的直接描述,也有师襄子的侧面映衬,写得十分传神。)五、课堂小结这一课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初知了孔子的一些情况:孔子的身世和从政经历,以及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至于孔子的其它情况,留待下一节课了解。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研习课文6-11节。2、积累文言实虚词。3、学习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实虚词。2、感受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人格魅力。教学环节一、复习巩固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一课时学案)

33、O二、学生自学阶段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3、共同归纳6T1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三、知识预设(一)通假字1、匪兜匪虎,率彼旷野(匪同非”)2、意者吾未知邪(知同“智”)3、夫子盖少贬焉(盖同“盍”)4、赐,而志不远矣(而同“尔”)(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1、楚救陈,军于城父。(军:军队临时驻扎。)2、陈、蔡大夫谋日。(谋:商量。)3、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讥:讽剌。疾:弊病。)4、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设行:指施政。)5、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徒役:服劳役的人。)6、从者病,莫能兴。(病:筋疲力尽。)7

34、、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道:思想,主张。)8、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丑:耻辱。)9、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有国者:享有国家的人,即国君。)10、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使:假使。)11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兴师:调动军队。)(三)词类活用1、楚救陈,军于城父。(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子能修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纲、经、统、理,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制定法度、整治、制定纲要、治理的意思。)(四)特殊句式1、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被动句)2、子路愠而见日。(省略句)3、予一以贯之。(宾语前置句)4、吾何为于此?(宾语前置句)5、人之不我信也。(

35、宾语前置句)6、人之不我行也。(宾语前置句)7、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被动句)8、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被动句)9、不容然后见君子。(被动句)四、课堂探究1、课文第6、7两节写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作者描述孔子与身边弟子们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明确: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情况危急,身边的弟子们都“病”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至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3、课文8T0节写了孔子与三个高徒的对话。三个高徒对孔子“吾道”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从他们的对

36、话中,能够反映各人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征?明确:(1)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只有颜回,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2)这段对话反映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是: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直言相诲;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五、课堂小结文章的6-11节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前两节介绍孔子被困的原因、被困的

37、窘境、被困时的行为和心理。接着三节分别写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最后一节,写被围陈蔡之间的困境被解除,这一事情结局的介绍,似不经意,但却暗示孔子头清晰,处理问题举重若轻。六、布置作业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研习课文12-19节。2、积累文言实虚词。3、掌握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典故。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2、预习20-22节。教学环节一、复习检查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二课时学案和文下注释)o二、学生自学阶段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3、共同归纳1279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

38、示。三、知识预设(一)通假字1、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缪,同“穆”。)2、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监,同“鉴”。)3、孔子语鲁大师。(大,同“太”。)4、所慎:齐,战(11),疾。(齐,同“斋”。)5、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书上不曾有或不清楚的。)&nbsP;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书传:即尚书之传。)2、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文:指文采。质:指质朴。)3、吾从周。(从:遵行。)4、古者诗三千余篇。(司马迁关于古代有诗三千余篇的说法缺乏根据,目前不少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5、孔子晚而喜易。(易:易经,又称周易,我国古代用于占、卜的书。全书主

39、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文字组成。)6、假我数年。(假:借。这里是给与的意思。)7、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六艺:指礼、乐、射、御、数、术,为孔子教授弟子的内容。)8、绝四。(绝:杜绝。)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揣测。必:武断肯定。固:固执。我:指自以为是。)10、所慎:齐,战,疾。(齐:同“斋”,斋戒。战:战争。疾:疾病。)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角落。这里可释为一个道理或一个方面。)12、则弗复也。(弗复:不再重复。)13、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弗乎:犹言“不行”。病:担忧。没世:指死亡。)14、乃因史记作春秋(因:依据。)1

40、5、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宗旨,内容。)16、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可与人共:可以与人商量斟酌。)17、弗独有也。(独:独自决断。)18、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罪:责备,怪罪。)(三)词类活用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序,名词为动用法。)2、推此类以绳当世。(绳,名词用作动词。)(四)古今异义孔子语鲁大师。(大师,古义:太师,即乐官之长。今义: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五)特殊句式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宾语前置句)2、天王狩于河阳。(介词结构后置句)(六)成语典故1、韦编三绝2、举一反三四、课堂探究1、概括文章这一部分(第四部分)所写的事件及影响。

41、明确:这一部分介绍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孔子整理文献,使诗书礼易得以流传后世;从教授业,使他的弟子众多,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生活;撰写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春秋笔法”成为后世史家常用的笔法。2、孔子在育人方面成绩显着,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可谓儒家之“正果”者颜渊对孔子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对这段话应如何理解?明确:这段话的意思是:“我越是仰慕老师的学问,越觉得它无比崇高,越是钻研探讨,越觉得它坚实深厚。看见它

42、是在前面,忽然间又在后面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人,用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规范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已经竭尽了我的才力,我现在也好像有所建树,但老师的学问却依然高立在我的面前。虽然我也想追赶上去,但是不可能追得上。”从这段话中可见孔子的学识高深、育人有方、教育理念先进(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并重)。五、课堂小结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研习课文20-22节。2、积累文言实虚词。3、了解孔子的影响和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4、总结全文。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实虚词。2、背诵课文第22节。教学环节一、复习检查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二课时学案和文下注释)。二、

43、学生自学阶段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3、共同归纳20-22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三、知识预设(一)通假字1、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乡,同“向”。)2、余祗回留之不能去。(祗回,同“低回”)(二)重点文言词语释义1、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以:在。卒:死,去世。)2、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服:服丧,守丧。)3、相诀而去。(诀:告别。)4、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百有余室:一百多家。室,家。)5、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以时:按时。)6、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谒:拜祭。)(三)词类活用1

44、、唯子贡庐于冢上。(庐,名词用作动词,造庐。)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3、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名词用作动词,祭祀。)4、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祠:名词用作动词,祭祀。)5、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宗,名词用作动词,尊奉。)(四)古今异义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折中,古义:取正,作为准则。今义: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五)特殊句式1、孔子葬鲁城北泗上。(省略句)2、唯子贡庐于冢上。(介词结构后置句)四、课堂探究1、概括文章第五、第六部分的中心意思。明确:第五部分(20、21节):写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后的影响。第六部分(22节):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