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52597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0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文化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文化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文化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文化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工作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化工作报告文化工作报告在生活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工作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文化工作报告1各位宗亲代表:受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秘书处的委托,我向大会做如下筹备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一、筹备成立的基本指导思想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秘书处,也即筹备处的成立,是在全国梁氏文化研究蓬勃开展的大好形势下和河北梁氏宗亲的迫切要求下筹备成立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梁氏文化研究的热潮就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广西南宁首倡编撰中国梁氏通书,面向海内外进行征稿活动。山东东原梁氏家族集多年之力修成中国梁氏通书东原

2、卷,第一次进行了东原支系的大修谱大联谊活动。广西、广东、江苏、江西、湖南各地多次开展梁氏宗祠的修缮、重建,梁氏族谱的编撰,复兴祭祖敬祖活动。全国梁氏文化研究会于山东枣庄成立后,连续组织了三届全国性梁氏文化研究大会,成功组团参加了西安、澳门的世界梁氏宗亲恳亲活动,并多次接待了来自海外的梁氏宗亲到大陆观光、旅游和商贸交流活动。这些,都对河北梁氏文化研究会的筹备成立起到了有力的影响和引领的作用。河北省各地梁氏文化研究的工作同样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石家庄市的城角庄、孙村、留营、张营、西王村、南方岭、狼窝、山尹村等梁氏宗亲遍及的村庄,先后进行族谱、家乘的重修、重建工作;河北正定梁氏家族在原族谱的基础上

3、,将明清以来涌现的历史名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挖掘,撰写了一批有价值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并在有关刊物和媒体进行了刊发宣传。在邢台、张家口、衡水、保定、邯郸、鹿泉、井隆等地,以梁氏先人的优良传统为己任,积极创新,勇于开拓,涌现了当代一批优秀的梁氏企业家、商业家、实业家。许多人在各种领导和工作岗位上,努力做着积极的奉献,努力进行着梁氏文化的研究整理,使河北省梁氏文化的研究在各地、各城市有了一定的发展。面对全国和河北梁氏文化的基本形势,石家庄市梁氏宗亲于XX年年春节期间集会,畅议梁氏文化研究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河北的梁氏文化研究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全国梁氏文化开展的

4、熟涕厢要求相比,仍有着不少的差距。河北的梁氏文化研究工作应该因势利导,迎头赶上,与全国的文化研究相互配套,相互吻合。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情况下,首先于XX年年2月13日正式成立了秘书处,做为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的筹备处开展工作,同时,明确了秘书长、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和部分理事的人选,明确提出了以下工作意见:一是广泛联络,积极发动,在全省范围内寻找梁姓宗亲,进行联谊交流活动,为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从人员上、组织上创造条件。二是寻根寻源,广征族谱,家谱,为编辑河北省梁氏族谱创造基础条件,进一步理顺河北梁氏与全国梁氏的宗支世系关系,为全国的经验交流做好资料上的准备。同时,为广西南宁的中国梁

5、氏通书提供河北的研究成果。三是积极动员河北宗亲走出去,参加地方和全国性的梁氏文化活动,学习外地的经验,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思想觉悟,提高搞好梁氏文化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在河北各地把梁氏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二、筹备成立的基本过程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秘书处成立后,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通过报纸、电话、通信的方式,积极与省内各地宗亲取得联系,加强交流活动。同时,还积极深入到保定、邢台、井隆、鹿泉各地,调研寻访,参加各地梁氏宗亲举办的各种活动,两年多来,已联络到各地宗亲代表200余人,并且与之取得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联系,为省会的成立从人员上做了准备。(二)积极

6、开展各地家谱、族谱和研究资料的收集工作。在收集的基础上,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了分类、统计和修改、撰写,初步整理出一批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一是通过梁氏通讯向各地进行交流,二是通过互联网向外发布。同时,还为南宁的中国梁氏通书提供了一些有价值有份量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资料,为扩大河北的影响,加强与全国梁氏家族的联系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三)积极参加了全国梁氏文化研究会和世界梁氏宗亲总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几年来,河北梁氏宗亲先后参加了山东枣庄的成立大会,安徽合肥、浙江新昌的第二、三届文化研究活动,参加了西安举办的世界梁氏宗亲西安恳亲大会,参加了山东东平东原梁氏祭祖活动和浙江梁氏文化研究会第二届会议等等。河

7、北宗亲在历次活动中,在全国梁氏文化研究中分别当选为中国梁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理事,中国梁氏文化通书副主编职务等等,为加强河北同各地的联系从实际行动中做了准备。(四)初步进行了组织机构的建设和增设了理事工作班子。今年春季,根据秘书处工作的要求,适时明确了常务理事和理事的组成机构,增选了10名常务理事和20名理事。新增选的这些常务理事和理事,热爱家族事业,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乐于奉献,为河北梁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从组织上提供了保证。同时,今年年初,河北正定梁梦龙研究会成立,这个研究会的成立开创了河北各地梁氏文化研究会成立的先河,他们还编辑出版了蕉林的报纸。这

8、些,都为省文化研究会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今年3月份,全国梁氏文化研究会在广东佛山参加石梁贺诞祭祖活动,提议河北承办第四届全国梁氏文化研究会。经过认真研究,河北决定承办这次会议。同时认为,经过两年的筹备,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成立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于是,决定在全国会期间,同时举行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这样,就从组织上保证了河北梁氏文化研究工作的长期的,持续不断地开展。三、研究会成立后的.基本任务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全省梁氏家族的一件大事,也是把河北梁氏文化研究工作引向深入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研究会成立后面临的主要工作是:(一)认真搞好梁氏文化的研究。河北梁氏历史悠久,史料丰富

9、,现多藏于各地梁氏家族中,交流和交往不多。为了使这些珍贵的资料与全族共享,就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挖掘、收集、整理,要发动各地梁氏宗亲积极提供线索,提供资料,把原有的东西进行精心地整理,把不完整、零星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以求齐全。在此基础上,力争通过努力,尽快完成河北省梁氏族谱的编修工作。(二)认真搞好各种学术性的交流活动。开展有益的、经常性的活动是研究会活力的基本特征。开展活动,既有利于大家的相互交流,也能面对面地抒发真知灼见,从中探讨出有价值、高品位的文化特质来。这次成立后以后,要陆续在各城市举办弟二届、第三届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学术交流、理顺研讨、经贸交流、学习考察等活动,以期把研究

10、工作引向深入。(三)要开办会刊和互联网的交流活动。会刊是各地会员交流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会刊河北发布各种信息,探讨梁氏文化的源流,理顺各地宗支的世系。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习惯了对世界的认识能力,通过互联网发布我们的消息,学习各地的经验,搞好我们的工作,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下力量把这些工作抓紧抓好。(四)要倡导各地尽快把梁氏文化研究的组织机构建立起来。有了研究机构,有了组织,就等于使梁氏宗亲有了主心骨,有了娘家。各地应当以城市、县城、乡镇、村庄为单位,早日成立和建立梁氏文化研究会,以期在工作上与省文研会同步运作,同步发展。(五)要搞好大联合、大合作、大联谊活动。选拔、培养一批有热心、有奉献

11、精神、能吃苦、能务实、有能力、有水平的宗亲参与到研究会中来,参与到梁氏文化研究的队伍中来。建立这样一个队伍是必要的,做为民间组织,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都不会有太大太多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有奉献精神,有吃苦精神,有乐善精神。这样,梁氏文化的研究才有生机,有活力。(六)要积极走出去参加多项活动。河北梁氏文化的研究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丰富的。今后,无论全国文化研究会还是世界梁氏宗亲总会都会在适当的时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举办各种活动。我们河北的宗亲要有开放意识和开放观念,有吸收新鲜经验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学习到好的东西,有用的东西,优秀的东西,从而把我们自己的工作不

12、断做好,不断使我们的研究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各位宗亲,在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希望我们同心同德,勇于进取,精诚合作,搞好团结,不断把梁氏文化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以更大的热情,更大的魄力为新的年代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文化工作报告29月份,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围绕市政协第三季度常委会议主题,组织专题调研小组,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XX市基层公共文化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大公共文化投入,优先建设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大

13、文化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有力促进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基层文化建设进入了强力发展的新阶段。20xx年11月,XX市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前,全市现有市、县(市)区级图书馆13座,图书馆从业人员277人,图书总藏量260.73万册;现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座,县(市)区文化馆12家,从业人员271人;现有街道和乡镇综合文化站143个,从业人员505人;现有村级文化大院210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560个、行政村

14、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2100个。全市共有专职文化队伍9299人,农村行政村各类文化管理员3608人,有盘鼓队、舞龙队、舞狮队、秧歌队、军乐队、健身舞队等业余文艺团队876个,现有文化志愿服务队伍300余支,文化志愿者4万余人,业余文化活动爱好者48万多人。二、近年来XX市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一)切实加强领导,把建立完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政府主要工程来抓。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把文化建设作为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作为打造文化郑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鼓励和支持建立公共文化体系和文化创新体系,为文化活动开展开辟场所、提供条件。切

15、实加强全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把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系作为一件大事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为民办实事内容,20xx年至20xx年连续七年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仅此一项就投入建设资金1亿多元,加上图书馆、广电中心、群艺馆、共享工程等项目总投资达10多亿元。还制定了切实可行、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具体措施,并认真督导落实。先后下发了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文化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共XX市委办公厅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xx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X

16、X年)、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管理工作的规划、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及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办事处、标准文化站、示范文化大院、示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和评比验收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特别是20xx年,我市经过积极努力,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经过两年创建一举成功,这都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得到完善,提高了全市的文化品位,在XX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郑州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近年来,XX市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针对文化阵地

17、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阵地建设新机制、新方法,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中心工作,全市文化阵地建设亮点纷呈。1.立足长远,打造省会公共文化设施新亮点。一是建设XX市图书馆新馆(XX市民文化中心)。该工程被列入XX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之一,于20xx年9月19日开工,占地面积76.383亩,建筑面积72283平方米,投资6亿多元,设计总藏书量240万册(件),目前已投入试运行。新馆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功能,是以图书馆基本功能为核心,融学术交流、文化活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它以其开放性、多功能、综合性等特色,成为XX市集文化资讯、文化交流及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现

18、代文化公园和市民文化中心。二是装修改造群艺馆新馆。20xx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将XX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改建为群众艺术馆。新馆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投资2400多万元,20xx年6月18日改造竣工,对外开放。改造后的XX市群众艺术馆以其毗邻XX市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河南省图书馆和绿城广场等地理优势一举成为XX市群众文化的新地标。三是注重横向结合,上下联动,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等惠民工程。将文化共享工程与广电、电信部门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与组织部门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教育部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起来,以数字化资源建

19、设为核心,市政府共投入建设经费490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郑州支中心,并实现了与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网对接。建成了县(市)、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完成了2100个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升级改造。20xx年、20xx年连续两年把村村通工程列入政府十件实事,投入资金20xx余万元,强化无线数字电视信号覆盖,使50多万农民群众提前享受到48套高清数字电视节目。先后建成农家书屋2100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意识,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发展。2 .加强指导,促使县(市)区两馆一站达标创先。近年来,我市将两馆一站建设纳入了全

20、市跨越式发展文化重点项目和XX市国家文明城市创建体系。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县(市)区两馆一站建设强力推进。全市11个县(市)区的两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比如,XX市投资近2亿元,建成总面积3万平方米,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大剧场为一体的文博中心;XX区在规划新市民文化服务中心的同时,投入150万元对两馆进行了重新装修;XX区专门拿出200万元租用和装修了新图书馆,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功能。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六有,即有文化活动室、有图书阅览室、有电子阅览室、有村史村情墙、有乡风民俗墙、有崇德尚贤墙、有美好家园展览墙。3 .示范带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21、、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开创新局面。近年来,我市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级文化建设。先后投资2240万元,建成标准化社区文化中心560个,覆盖率达到92%;投资8400万元,建成标准化村文化大院2100个,覆盖率达到95%。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提高了公共文化的影响力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三)强化管理,创新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能力。近年来,XX市在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狠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提高,以科学的管理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一是在实现优质免费开放上求高效。

22、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都建立了完善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开办群星讲堂、公益舞台、公益展厅、公益讲堂,为未成年人搭建梦想舞台,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服务,为智障群体提供定点服务,使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二是在建立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上求均等。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群众受益的思路,市、县(市)区政府每年共同采购IooO场优秀舞台艺术剧目,进学校、进工厂、进乡村、进社区,让人民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欣赏精彩的文艺演出。三是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格管理上求转变。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主动融入到社会化网格管理之中,充分利用市、县(市

23、)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基层文化服务与管理的有效衔接,从源头上缩短公共文化服务距离,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均等、便捷服务。(四)坚持品牌带动,百花齐放,积极传播公共文化服务正能量。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用特色文化品牌引领带动,进一步提升郑州都市区文化形象。一是精心雕琢专业艺术品牌。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先后荣获中国舞剧最高奖荷花奖金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等多个国家级奖。豫剧斗笠县令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一等奖;舞蹈牵手、母爱同行、手舞四季,河洛大鼓劝人要有好心态都荣获文化部群星奖。二是持续

24、培育群众文化品牌。多年坚持开展欢乐中原魅力郑州广场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城乡联动,周有安排、月有特色,成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围绕政府三大主体工作开展的情韵郑州四季风,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广受好评。绿城读书节,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有力地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三是创新打造区位特色品牌。XX区以舞蹈为主题,打造的金水都市舞蹈节在国内外有名气、有影响。去年,XX市委宣传部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签订战略协议,将活力金水炫舞世界街舞大赛提升为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永久落户郑州;XX区礼乐中国、管城、惠济、高新区民间文艺展演,XX市象棋艺术节,新郑周末大家乐,中牟西瓜文化艺术节

25、等文化品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五)保护与利用并重,力保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市文化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成了第一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普查出非遗线索近10万条,其中可以立项的有价值的5000多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市政府已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9人。截止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

26、;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处(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1处(XX市XX区金沙泥艺术展示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处(XX市鲁庄镇小相村狮鼓文化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全社会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日益增强。(六)树立人才支撑意识,着力锻造素质过硬文化队伍。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适应岗位,分层轮训,管好用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升级版。每年组织各类文化培训活动,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是打造百支特色文化服务队伍。充分发挥我市文艺骨干和特色团队作用,组成一百支器乐、舞蹈、

27、声乐、戏曲等文化服务工作队,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开展经常性讲座、展演,定期参加全国、省、市各种文化赛事,带动基层群众自觉参与。目前300多支民间、企业、高校文艺团队,成为我市基层文化活动的领头雁。二是组织千名文化工作者进社区。建立了XX市文化工作者人才库,每年制定进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方案,先后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进入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达千余场,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专业化和经常化水平。三是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20xx年8月,成立了XX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暨县(市)区文化志愿服务分中心,出台了XX市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志愿者队伍活动管理,目前全市有4万多名文化志愿者经常活跃在公共

28、文化服务第一线,出色发挥了桥梁纽带和示范带动作用。20xx年XX市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优秀单位。三、目前XX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单位大多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加之个别地方领导重视不够,后续投入不足,造成我市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状与经济增长速度和实际文化需求难成正比,特别是社区与社区、村与村、城市与农村间的不平衡发展态势尤为明显。(二)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后续管理。近年来,我市高标准新建了一大批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民生工程,建成后由于后续管理跟不上,尤其是管理机制问题和管理人员待遇问

29、题,制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已建起基层文化服务设施闲置,不能充分持续地发挥作用。(三)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机构不健全。目前,文化设施建成后,缺乏懂专业、会管理的文化人才,一些乡镇(街道办)文化站人员还不够固定;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人员未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四)公共文化投入不足,难以满足需求。一是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欠账较多。由于大部分基层对文化建设经费没有硬性规定,乡镇(街道)财政普遍没有基层文化预算,基本上是临时任务临时拨,导致财政投入普遍不足。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群众文化活动等项目资金难以落实。另外,文化设施缺乏长期持续的投入,文化设施更新与管理能力不足。

30、尽管近年来加大了硬件设施的建设,投资兴建、改建了不少文化设施,但文化设施建设总体水平落后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二是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和设施不能满足活动需要。随着群众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活动场次越来越多,表演形式越来越现代化、科技化,很多单位迫切需要固定的群众文化舞台和更多的群众文化场地,一些单位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因为没有固定舞台和无法安装节目演出必需的灯光、音响设备,只能被迫删减高质量的节目。要举办较大规模的活动时,因为场地限制不得不压缩规模,达不到活动预期效果。三是村级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转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导致经常性的文化活动难以保持。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我市目前

31、正在实施的社会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管理工程,搞好其各个环节及内涵的事前设计至关重要。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精细化管理的末梢神经部位,抓好其公共文化建设的事前制度设计尤为重要。它关乎社稷民生、关乎社会和谐、关乎全市五个文明建设。因此,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针对此次调研中发现的我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我们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一)将农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达标建设纳入全市社会精细化管理工程,纳入全市十三五社会发展规划。可以先在XX区、XX区社会精细化管理先行先试区域中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在全市推广。(二)要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32、按照国家、省有关文件要求,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确保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等资金需求。建议设立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市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经费、社区(行政村)文化活动经费和文化专干工资等尽快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同时积极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兴办基层公益文化事业。(三)要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公共文化队伍。一是各

33、级政府应出台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基层文化工作,充实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文化队伍,改善队伍结构。二是积极推进文化行业从业资格制度,逐步在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人员等文化机构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做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三是尽快将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监督管理体系,纳入我市正在实施的精细化建设架构之中。(四)要切实加强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借鉴XX市等国内先进地区的成熟做法,结合我市智慧城市数字化建设,建设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服务平台。XX市已率全国之先建成了

34、文化上海云平台。该平台已纳入上海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将于20xx年6月之前做到80%的上海文化场所都能在网上一目了然,并且覆盖到60%人群的掌上手机、平板电脑等。我市也应该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使全市处于物理状态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基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真正覆盖全市每一地方的人群,让广大公众各取所需,随时享受服务,从而保障他们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文化工作报告3温州鼓词是温州地区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是浙江省内起源最早、形式最完整、表现力也较强,而且至今仍在流传的一个民间曲艺曲种。温州鼓词因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说唱,以瑞安

35、最为正宗,最能反映温州鼓词作为民间艺术和地方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魅力,故也称瑞安鼓词。她是温州四大地方曲艺(温州乱弹、温州昆曲、温州道情、温州鼓词)中目前已被列为省民间艺术保护项目候选名录的项目。为了进一步落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切实做好温州的民间艺术普查工作,积极发掘温州鼓词艺术文化资源,准确把握温州鼓词艺术文化资源保护问题和思路,争取温州鼓词申报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的成功,根据上级部署,我们就温州鼓词艺术文化资源保护问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现有关情况汇总如下。特色与价值温州鼓词作为温州的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她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区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独特个性,也反映了温州人

36、的文化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温州鼓词包括了温州地区的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也包括了温州人的礼仪节庆、音乐创作、工艺技术和宗教信仰等丰富内涵,洋溢浓郁的地方色彩、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文化特征,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间工艺、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具有研究价值。(一)演艺行规与语言的独特性温州鼓词在演艺行规与语言选用方面具有独特性。温州鼓词又称瞽词。解放前,鼓词系盲人操作之业,主要是盲人为了谋生而演唱鼓词,游走于温州民间,故称。解放后,即使鼓词艺人虽非盲人,但也必须戴着墨晶眼镜闭上眼睛装成盲人演唱,否则视为违背行规和职业道德。温州鼓词用瑞安话说唱,而并非用温州话、平阳话、乐清话等来说唱。因为瑞安方言

37、保留着唐代以前的汉语语法和称呼,韵部数目较少,喷口重,快捷温柔,适于押韵,便于背诵和记忆。因此,温州鼓词南北两派艺人均选择瑞安方言为标准音来叙述曲目故事(唱和念),以有声语言塑造听觉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和社会理想,别具一格。(二)流传区域与人群的独特性温州鼓词流传于温州地区,流传于接受温州方言的人群之中,是温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文艺。因此,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温州鼓词声,温州鼓词的流传区域与人群具有明显的人种学特征。过去,以温州市区鹿城、瓯海、龙湾为中心,南起苍南、平阳、瑞安,西起泰顺、文成,北至永嘉、乐清(乃至温岭),东到洞头海岛,凡是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祭祀神佛,犯规处罚等时,都是鼓词的表现地

38、方。现在,温州鼓词的声音随着温州人的足迹,被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成为温州人怀乡恋土的特有情结和休闲娱乐的特有方式。(三)曲目题材与内容的独特性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内容大都跟中国戏剧内容,可以分神话、历史、武侠、世情、公案等类,以表现朝庭的忠奸斗争、社会的颂善惩恶、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为主,为识字不多的温州民间的百姓人家所熟悉。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封神榜、九美图、二度梅、陈十四收妖、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都通过唱和念、鼓琴拍点等激发人们的听觉思维去联想想象,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传播温州人特有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人文

39、精神,展示着温州特有的人文信息。(四)艺术方式与手段的独特性温州鼓词承受古乐衣钵、融合民间小调,集中了在野文人与民间艺人的智慧。演唱时使用的乐器主要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其中,牛筋琴是伴随温州鼓词而产生的特有的手工艺品,使用牛筋琴伴奏是温州鼓词艺术表现特有的现象和手段。牛筋琴的音律有宫、商、角、徵、羽五种变化,音色浑厚、柔美、响亮清脆。牛筋琴温州鼓词基本曲调有太平调、吟调和大调等,板式变化有慢板、流水、紧板等,由上下腔句组成基本音乐腔调,以四句为一段,用七字句、十字句的文词格式,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演唱时,艺人在敲奏四至六件乐器的同时,还兼扮不同角色,会模仿

40、各种声音,集说唱表演、音乐表演等于一身,别具特色。(五)曲艺类型与作场的独特性温州鼓词分两种一种叫平词”,用于红白喜庆、款待客人或认错罚词,唱台往往在搭在大户人家正堂屋檐下;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用于求神祭杞,唱台往往搭在庙宇或祠堂中。作场时,鼓词艺人将两张八仙桌合并拢,在桌台上加放一张木制太师椅,端坐其上;把小方凳特地颠倒过来,然后把牛筋琴放在其上;将小圆凳颠倒过来,把圆竹鼓(扁鼓)放在其上;右手拿着棒儿敲打牛筋琴,左手腕上挂着由三粒板摆动节拍。柔和的琴声、清脆的节板跟唱词中老生、老旦、小生、花旦、花脸等行当声腔相应和,再现故事情境和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口头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艺术等达到

41、有机融合,令人拍案叫绝。(六)语言艺术和曲本的独特性温州鼓词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长于抒情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其韵文包括唱句、念句和数板句三个部分,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韵散相间,诗文合壁。其特色是:说唱故事上一人多角,善于重复,倒叙、伏笔巧妙,将过去重提、未来先说,反复叙述,以提醒连场听众记忆,或帮助非连场听众了解故事情节和前因后果;说唱语言上充分运用温州民间俗语、谚语、俚语、歇后语和诗文警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运用修辞上常用双关、对偶、排比、重叠、夸张等修辞手段,丰富多变;

42、还大量运用象声词、语气词、感叹词渲染气氛,注重整散结合,讲究押韵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七)鼓词文化与习俗的独特性温州鼓词长期活跃于雁山瓯水,成为瓯越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温州鼓词文艺真实地反映了越闽文化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如温州鼓词中特有的曲目香山反映了温州作为闽越移民的地情民情与历史,娘娘词反映了温州作为荆楚属地的宗教信仰与迷信思想。再如,每逢封山禁赌、红白喜庆、求神祈福、违规处罚时,往往聘请鼓词艺人唱词,广而告之,成为温州地区特有的社会风俗。还有,温州鼓词较多保留南戏,特别是温州乱弹的声腔和传统曲目故事,其唱腔音乐、伴奏音乐所构成的音乐体系和说、唱所形成的曲艺形态,与瓯绣、瓯

43、塑、黄杨木雕共同成为温州特有的民间艺术文化项目。历史与现状据有关史料考证,温州鼓词在温州一带流传,可能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明代时融合民间小调与词曲而形成,清代时流行,民国是濒于灭绝,解放后重新焕发生命,再度发展。经三百年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南北两派。南派流行于平阳、瑞安一带,风格委婉细腻;北派流行于温州、永嘉一带,风格挺拔刚健。传统曲目有双珠江、十美图、八美图、十二红等。解放后又吸收了京剧、越剧、梆子、黄梅戏等戏曲音乐,不同程度地套用了戏曲曲牌音乐,产生了阮(世池)、丁(凌生)、陈(志雄)三大流派。阮派善于吸收民间俗语和其他艺术门类之长,咬子准、吐子清、道白通俗、唱词婉约,以刻画大

44、家闺秀、小家碧玉和农妇村姑见长,艺术风格纤细华美,代表曲目有文武香球、十美图等;丁派表演庄重、唱腔平缓、道白自然、用鼓准确,善于演唱英雄人物,艺术风格庄重浑厚,代表曲目有天宝图、拳打镇关西等;陈派嗓音高亢清亮、间色甜美醇厚、唱腔刚柔相济、音乐可塑性强,能适应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说唱,艺术风格清丽壮美,代表曲目有三打白骨精、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在长期的发展中,温州鼓词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温州鼓词最初用单皮圆形扁鼓,拿竹筷击节伴奏,说唱吟哦式韵文曲调比较简单。清光绪年间创造了五弦牛筋琴伴奏,形成特有风格。后经历代艺人演唱实践,发展到九弦、十二弦、十四弦、二十弦,并加上4”、7半音阶,又加上“三粒

45、板、小抱月伴奏。唱大词时,还可以在旁边摆上大鼓、大锣进行敲奏,伴奏乐器和音乐风格特色非常鲜明。解放后,温州鼓词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重新焕发生命,取得了夺目的成果:首先在曲目上推陈出新,改编、创作了一些新曲目,如双枪老太婆、海英上山、林海雪源等;其次在音乐伴奏、声腔板式上进行改革,继续汲取民歌和瓯剧、京剧、越剧、昆剧的音乐曲调,突破了唱一句奏一段的刻板程式;三是在演唱方式上有所发展,为适应青年艺人演唱的特点,加快了节奏、减少了不必要的闲叙、加强了细节描述、改变了闭着眼睛演唱的传统;四是演唱组织进一步创新,向评弹学习,演唱从单档(一人自弹自唱)演唱,发展到双档(夫妻双挡或男女双档)演唱和多档(多名

46、艺人合作)演唱,更加富有表现力;五是成立了、鼓词艺人协会、曲艺队等组织,交流、传播和创作曲艺文化,出现了一批鼓词名师(如1958年进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受到周总理接见的的阮世池等)和一些曲目(如1982年在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中获一等奖的智闯龙潭桥等)。在音乐、声腔、板式和演唱方式运用上不断改革,曲目内容也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建筑替代了传统民居,外来文化装饰替代了传统装饰,年画、皮影、傩戏和地方戏曲等经典民间文艺日渐式微,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史诗自然流失,一些民族语言正在消失,珍稀民俗技艺和民间艺术日渐销声匿迹。民族民间艺术等无形文化遗产的流传和保护

47、深受挑战。温州鼓词作为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得到当地政府和鼓词艺人的关注和保护,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中也正在经受迅速损毁、消失和流失的严峻考验。一是温州鼓词正在淡出温州人的社会生活,即使在温州民间也少有大型的鼓词演唱活动,即使在传统节口中很少听见温州鼓词的亲切声音。二是温州鼓词先有艺人为数不多,更没有年青人愿意把她作为职业或爱好,继承古老的鼓词技艺和传播丰富的鼓词文化,鼓词艺术后继无人。三是温州鼓词的爱好者基本上都是老年人,青少年对她知之甚少,鼓词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渐渐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空间。四是温州鼓词曲目的收集、收编、收藏以及整理出版工作,因人力、资金及版

48、权等因素难以为继,伴奏乐器的生产技艺也渐渐流失,研究和保护工作力度十分有限。五是瑞安和平阳两地出现了温州鼓词之乡一一温州鼓词发源地之争,不利于鼓词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六是个别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文化、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不了解温州鼓词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有价值,鼓词的建档、展示、利用、宣传、艺人培养等工作比较薄弱,保护力度十分有限。可喜的是,20世纪80年代,发行商张瑞星录制了80多个版本温州鼓词磁带、88部温州鼓词VCD曲目;90年代,瑞安文艺人郑志强编写了鼓词集;20xx年,瑞安市文化局组织编印了瑞安鼓词史资料;20xx年,瑞安市建立了鼓词研究办公室,开展了温州鼓词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了温州鼓词保护基本情况、问题和思路。这些,都为温州鼓词艺术文化资源保护准备了非常有益的研究基础、经验借鉴或者措施导向。对策与建议现在,我国全面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艺术机构或团体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各民族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我市今年也全面启动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工程,开展了温州鼓词等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积极争取有关项目申报浙江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名录,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