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97741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57.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分宜县自然资源局二。二三年三月目录总则1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2(一)地质灾害现状2(二)“十三五”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成效2(三)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6(四)她质灾害防治形势分析8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规划原则9(三)规划目标10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规划分区13(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3(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4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14(一)完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工作机制14(二)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15(三)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17(四)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体系19(五)实施地

2、质灾害综合治理20(六)提升基层仿灾能力22五、保障措施24(一)政策保障24(二)组织保障25(三)科技保障25(四)资金保障25(五)监督保障26附图1分宜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2.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附表1 .分宜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说明表2 .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说明表总则为全面谋划和科学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西省新余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新余市地质灾害防治

3、“十四五”规划等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所指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本规划是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适用范围为分宜县所辖行政区域。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发生地质灾害22起,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96.95万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县共发现地质灾害隐

4、患点603处;险情等级中型4处,小型599处。共威胁人口4332人,威胁财产损失11226.25万元。(二)“十三五”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强化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工作,提升了监测预警水平,推进了工程治理项目的建设进程,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1 .构建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共同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广泛参与”的地质灾害预防

5、、应急和综合治理机制。县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工作,协助同级党委、政府将有关防灾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具体单位和人员;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职能工作,组织协调地质灾害现场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发展改革、财政、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村农业、教育、气象、文化旅游、卫健、工信、铁路、通信、电力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和治理等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积极协助当地做好地质灾害调查、巡(排)查、监测、应急处置等工作,加强专业队伍与装备建设,及时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服务。2 .强化了隐患排查核查工作全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了

6、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活动,贯彻落实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三查”制度。“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开展地质灾害巡查排查人数1630批次4517人次、9179点次;派出专家工作组106批次313人次;避险转移群众172户516人,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1320份。完成了山地丘陵区农村切坡建房704个图斑核查任务,完善了重要隐患点应急预案,落实了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切实提高了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掌控能力。3 .提升了监测预警水平县、乡(镇)两级建立完善了以村组干部和群众骨干为主体的群测群防员队伍,加强了群测群防员遴选、补齐、培训和激励工作,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318人。县自然资源局与县气象局建立了

7、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机制,签订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合作协议,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县自然资源局与技术支撑单位江西省新达地质灾害防治有限公司建立了技术服务合作机制,加强专业队伍与装备建设,成立了技术应用专家组。汛期安排了专业技术人员应急值班,配备了无人机等专用设备。在分宜县1处隐患点进行专业自动化监测、8处隐患点进行普适性监测。4 .推进了灾害工程治理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县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工程项目治理,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258.22万元,实施了8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保护人数300余人。保护威胁财产约2000万元,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地质环境条件,保障了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

8、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5 .健全了应急处置体系县人民政府于2016年编制发布了分宜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20年组织了修订并重新发布。全县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机制,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乡镇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联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当发生特大型、大型、中型突发地质灾害,或者出现超出灾害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处置的群发性小型地质灾害时,县人民政府成立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县内中型以上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督促、指导县(乡镇)人民政府、县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应

9、急处置工作。县、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地质灾情险情分级响应的要求和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领导和指挥现场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6 .提高了基层防治保障能力完成了分宜县的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按照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十有县”建设内容,推进了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开展了分宜县地质灾害基层防治体系建设。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通过综合实施调查评价工程、监测预警建设、简易治理工程、基层防灾能力建设、科普宣传与培训共五大工程,建成县-乡(镇)-村-组四级地质灾

10、害综合防治体系,切实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重点从灾后治理转移到灾前预防上来,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地质安全保障。(三)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1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研究程度不够分宜县LlOOOo岩溶地面项目未开展,我县当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精度和广度还达不到防治工作的需求,与全国新形势下防灾减灾工作的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区域未开展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对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核查还不全面,对工程治理、搬迁避让、自然灭失等原因需要进行核销的隐患点未调查到位,对各类承灾体的变化未调查更新,未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2 .监测预警手段落后全县专业监测点

11、数量与现有灾害隐患比例偏低,监测方式总体上还是实行群测群防的“人海”战术,大多数处在肉眼观察、定点丈量和经验判断的水平,缺乏科学性、准确性。遇到紧急情况时,还是依靠放广播、吹口哨、敲锣打鼓等老方式向群众传递信息。缺乏地质灾害监测专业人员和监测设备。3 .防治机构尚未健全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尚未独立设立,因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原因,没有设定专职人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自然资源部门空间规划服务中心负责。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缺机构、缺人员、缺技术的问题难于得到根本解决。4 .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与防治任务的落实不相匹配。一方面,我县地质灾害隐患存在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突发

12、性强的特点,防治难度大,防治资金需求大;另一方面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采矿权价款收入也未提取地灾防治专项资金,每年投入到地质灾害防治的各级财政资金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难于满足地质灾害防治资金需求。5 .应急调查装备短缺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先进省市更新配备了应急调查车、车载型应急通信保障车、三维激光和无人机航摄成像系统等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标准配置。我县地质灾害应急装备相对欠缺且落后,有待进一步加强。6 .少数干群防灾意识不强分宜县历年来地质灾害发生相对较少,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不大,损失较小,少数干群认为分宜是“一方福地”,年年讲、年年防,从未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

13、思想。表现为个别领导干部对地质灾害防治既匮乏相应的知识、又无明确的认识,在工作中常常存在“说起来重要、计划中重要、实施中不重要”的倾向,制约着防灾工作的开展。还有少数群众讲利益不计危害、讲风水不讲科学,如背靠“大山”切坡建房,基础设施建设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等,人为因素埋下了地灾隐患。(四)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分析十四五规划期内,全县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发生明显变化的可能性较小,气候因素和人为活动将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的变化,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1 .交通、工程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及县、乡、村级公路及风景区道路的改造扩建等存在大

14、量的人工切坡;其它重要工程建设(如水利工程建设、开发区工程建设等)的人工切坡,这些边坡特别是乡、村公路未进行工程治理,在一定诱发条件下,存在崩塌滑坡的可能性。2 .采矿工程露采矿山(如采石场等),存在高陡的人工边坡面,遗弃了大量的废石(渣),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坑采矿山易产生冒顶型地面塌陷及岩溶型地面塌陷等。3 .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出现,集中降雨及强降雨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

15、一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大力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强化自然空间规划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为建设富裕美丽的分宜作出新贡献。(二)规划原则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从灾后治理向灾前预防转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 .提升能力,降低风险把减轻地质灾害风险贯

16、穿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创新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努力把地质灾害风险降到最低水平。3 .统筹部署,突出重点紧密围绕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目标和重大发展战略,对接国家、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统筹协调,分步实施,集中专项资金,优先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集中连片区综合治理。4 .依法依规,合力减灾依据现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与细则,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强化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力做

17、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25年,健全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现状与风险程度,完成县级地质灾害风险与区划,推进地质灾害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完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加强和夯实地质灾害基层防灾能力建设,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心从灾害治理逐步向风险防控转变,从被动治理逐步向主动预防转变,从单点治理逐步向片区防治转变,形成有组

18、织、有计划的地质灾害全面防控工作局面,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2 .具体目标管理体系、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在年度风险排查、考核考评、技术服务、信息报送和推广宣传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实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全面掌握。全面完成县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工作,摸清全县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建立县、乡(镇)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开展60处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建设,建立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系统与省厅及市相关部

19、门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警准确性、时效性和覆盖面。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作稳步推进。完成1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结合基层防灾能力提升工程实施10处排危除险工程,推行片区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标准,严把工程质量关,基本完成全县威胁30人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作。基层防灾能力全面提升。全面落实专业技术队伍包县技术服务,开展分宜县地质灾害基层防灾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装备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风险防御和应急处突能力,在全县推行“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模式。专栏1“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指标类别

20、指标预期目标值调查评价1.1:5万地质灾害风险与区划(县)12.山地丘陵区切坡建房评估(处)16监测预警3.地质灾害隐患普适型监测点(处)604.雨量监测点(处)105.群测群防网络人员(人)3186.地质灾害隐患警示系统(套)17.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建设(区)1应急体系8.专业应急队伍(支)1综合治理9.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含搬迁避让1处)1010.地质灾害隐患点排危除险10基层防灾能力建设11.地质灾害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工程(区)112.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县)113.专业技术队伍包县技术服务(县)1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规划分区本次分宜县崩滑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重点防

21、治区评价依据新余市“十四五”规划及分宜县1/50000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成果资料的分区结果重新修编,根据灾点的数量、经济损失、威胁人口及财产、地层岩性综合分析结论划分。(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全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个,面积480.33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37.61%;中易发区1个,面积616.1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48.25%;低易发区2个,面积137.8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10.79%;不易发区1个,面积42.7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35%o(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2个,面积1074.7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7.38%;次重点防治区3个,面积247.

22、55平方千米,占县总面积的17.82%;一般防治区2个,面积66.7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4.80%。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一)完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工作机制1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以各级党委、政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体,努力营造自然资源部门主管,应急管理、水利、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住建、气象等多部门协助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形成各部门分工协作、协调一致的运作模式,与时俱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逐步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2 .创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推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年度考核考评制度,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完

23、善地质灾害信息报送机制,确保信息传达及时、准确、渠道畅通。建立健全地勘单位技术服务保障制度,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厚植防灾减灾文化宣传工作,提高公众识灾辨灾防灾知识水平,增强主动防灾意识和自警自护自救能力。(二)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1 .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组织编制分宜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成立分宜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分宜县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项目的实施与开展。专栏2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部署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的工作部署,主要开展分宜县1:50000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组织实施工作采取由县政府主导、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专业技术单

24、位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单位)配合的组织形式。由省自然资源厅负责落实调查经费、专业队伍、技术培训、设计审查、数据库审核、项目验收、成果审查工作。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的督促、指导工作,做好普查工作调度、统计报表汇总及上报工作。各乡(镇)政府协调各有关部门配合专业技术单位进行资料收集,协调乡(镇)、村(社区)、有关单位、群测群防人员协助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野外调查工作。项目完成1:5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等级,提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对策建议。编制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和风险区划图,划分极高、高、中和低风险区;编制不同层级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划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

25、分类提出风险管控对策建议。2 .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继续加强县域内地质灾害汛(雨)前排查、汛(雨)中巡查、汛(雨)后核查的地质灾害“三查”工作,重点加强对中小学校、医院、居住区、重要工程设施等人员聚集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加强房屋建设切坡点、水利设施、公路、铁路沿线和旅游区(点)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加强有关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根据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结果,按照江西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管理暂行办法,及时更新隐患点台账数据,及时完善应急避险预案,设立警示标志,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掌控能力。3 .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持续加强山区居民建

26、房切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完成16处山地丘陵区切坡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自然资源部门要把好规划及用地审批关口,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居民建房切坡的管理,确保评估到位、选址合理,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隐患。交通运输、水利、住建、工信、教育、文旅、电力、通信、能源等主管部门,要履行建设项目监管责任,确保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三)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1 .推进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进一步完善各部门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推进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预报,加大预警网格密度,提高预警时长

27、,加密预警频次,提升预警精准度和时效性。积极探索区域性、重大建设工程、重点防范对象的预警预报服务方式,实现区域、局地、隐患点预警预报的全覆盖,拓宽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渠道和范围,城镇地区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山区农村等偏远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实时监测报警仪、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传统手段,确保第一时间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传送给监测人、责任人以及受威胁群众。2 .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队伍建设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高中低风险区域、隐患带(点),县、乡(镇)、村(街道)逐区逐点落实监测责任主体和监测责任人,实行“县领导包乡(镇)、

28、乡(镇)领导干部包村、村级干部包组、监测人员包点工及时更新完善以乡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制定完善群测群防管理办法,明确群测群防组织形式、人员优选、工作职责、值守补助、装备配置、人员培训、考核奖罚等管理内容。落实群测群防员318人,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作风优良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和鼓励乡镇(街道)、社区、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动组织。3 .建立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网络由气象部门在山区新建雨量监测站10个。同时,依托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管理系统平台和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成果,采取引进社会资本、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运用北斗卫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设监测

29、数据智能采集、自动分析和即时发送的天空地一体化和政府管控、群众巡防、专业监测相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选择60处威胁重大工程、交通干线及其他重要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崩滑流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预警点建设,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专栏T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点工作部署2021年,在全县选择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普适型监测点网建设;2022-2025年,每年部署12处普适型监测点网建设,到“十四五”末累计建成并运行60处普适型监测点。4 .建立地质灾害隐患警示系统在地质灾害隐患带(点)的主要进出道路、主要人类活动区域设立统一、醒目的警示标志。警示牌要标示危险区域、危险程度和撤离路线。(四)建立

30、健全地质灾害应急体系1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县政府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组织修订并发布本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时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单点隐患防灾避险预案。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落实临灾防范措施,提升分析研判、应急处置的实战能力。2 .加强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县本级不少于30人、乡(镇)级不少于30人的专业地质灾害应急队伍,逐步将县级专业应急队伍打造成一支以地质灾害防治为主业,兼顾防汛抗旱、扑救森林火灾、抗震救灾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提升我县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3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建设立足安全生产、减灾救灾工作

31、实际需要,加强应急装备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救援人员安全防护装备、专业救援装备、通信指挥设备、工程抢险装备等装备的配备;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灾情信息采集与传输能力、搜救能力、后勤保障能力。4 .强化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县自然资源、应急管理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的督促指导工作。每年汛期要按照年度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一次地质灾害综合性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与协同救援能力。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每年至少要在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一次应急避险演练,强化基层干部群众临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确保一旦出现临灾前兆能快速有序组织群众避险或群众自发避险转移。(五)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1 .稳步推进地质灾害工

32、程治理对由自然因素引发、成灾可能性大、危险程度高以及人为因素引发但责任主体已灭失的地质灾害隐患,由县自然资源部门委托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开展地质勘查,按照安全可靠、科学经济、环境协调的原则制定治理方案,实施工程治理,及时消除隐患。对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县政府界定责任主体,下达限期消除隐患通知书,责令责任主体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并组织验收。2 .开展地质灾害排危除险针对险情紧迫、治理难度小、工程量较小,通过简易工程治理即可解除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当出现地质灾害险情,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村级组织要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无条件疏散转移,根据实际情况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或

33、工程治理措施,并维护好危险区域秩序。对突发的地质灾害,当地政府要快速、科学组织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工作。3 .推进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以乡镇为单位,将居住在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治理效益差的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居民登记造册,并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集中或分散、就近或易地、自建或购房等方式,结合农村危房改造、移民避险解困、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相关政策,统筹安排资金,按轻重缓急实施搬迁避让。要加强对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4 .推广地质灾害全域治理对地质灾害发育

34、的乡镇(街道),按照建成区“治理为主,避让为辅”,规划区“避让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分年度分片区进行综合整治。探索开展“工程治理+”模式,鼓励因地制宜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生态修复、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康养设施建设、综合田园体及市政基础设施打造”等综合治理。专栏4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部署通过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10处;通过地质灾害排危除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25处;(六)提升基层防灾能力1 .创新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方法在现有运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控体系基础上,基于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区划结果,综合考虑地质、地形、诱发因素、承灾体等,划定更为精确和精细的风险

35、防范区,在全县逐步实行“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2 .提升地质灾害基层防灾能力完善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以县地质灾害主管部门为核心,按照一县一队”的办法,一对一落实地勘单位承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工作和汛期驻守工作。提高技术支撑专业队伍装备水平,配备高效、专业融合、经济实用的地质灾害调查、巡排查、监测、远程会商等先进装备。专栏5恚层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工作部署Ol地质灾害风险管控2023-2024年,在分宜县试点开展“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目前没有变形迹象但具有成灾风险的地区实施风险管控,探索风险管控技术路径,积累管理经验,形成相关管理制度、办法和技术标准。2024202

36、5年,基于试点经验,总结经验模式,在全县推广实施。02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分宜县地质灾害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工作,总结工作经验,完善考核管理制度和办法。3 .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建设推进落实分宜县群测群防网络示范县建设和铃山镇自动化专业监测示范区建设等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建设。专栏6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区建设工作部署01分宜县群测群防网络示范县分宜县现有60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已落实了群测群防员318人,通过综合实施“调查评价工程、监测预警建设、队伍及装备建设、科普宣传培训”四大工程,推进群测群防网络示范县建设。02铃山镇自动化专业监测示范区建设近年来,部署了3处地质灾害隐患自动化专业监测点,

37、以点带面不断推动自动化专业监测示范区建设。以全县险情较大、成灾风险较高、威胁人数较多的典型地质灾害为监测对象,以地表位移、裂缝、降雨等为主要监测内容,构建监测预警模型,对地质灾害及其主要诱发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分析研判、分级发布预警信息,形成“技防+人防”的监测预警新格局,为临灾响应决策提供支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升全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4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专题研究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作用,发挥高校人才、技术和装备的优势,结合先进的科研技术成果和地质灾害防灾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经验,开展我县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成灾模式、早期识别、勘查治理工程专题研究和地

38、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预报专题研究。5 .推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教育。编制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宣传画、读物、视频等系列产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公益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加强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建设。制定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建设标准,逐步统一地质灾害标识系统制作、安装,形成与全县统一规范的地质灾害标识系统。6 .建立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在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下,充分利用现有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建立和完善全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实现纵向与省、市、县三级上下贯通,横向与县应急局、县防汛指挥部、县气象局等相关部门互联互

39、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提供决策支持。五、保障措施(一)政策保障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以及有关法律与法规的要求,依法行政,以法促管、以法促治。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地质调查、监测预警,责任追究、灾害速报、巡查排查、汛期值班、灾害评估、工程资质管理等制度。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与工作标准,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二)组织保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

40、对本规划进行细化,明确责任单位、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抓好落实。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行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科技保障要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逐步建立企业、科研、学校与地质勘查单位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体系,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参加全省性培训计划和自行组织人员培训等方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和管理理论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配备必要的新设备,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效率。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勘查评价、设计

41、、治理与监理工作,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四)资金保障县级人民政府年度财经预算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所需资金,以保障地质灾害日常管理与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的需求,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常运行。鼓励和吸纳社会各界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捐赠资金,增加资金来源渠道。(五)监督保障建立地质灾害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强化规划硬约束,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验收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sggs附表1分宜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说明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崩、滑、流易发程度分区岩溶地面塌陷易发程度分区高易发区(八)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不易发区(D)高易发区(I)中

42、易发区(三)分区代号AiA2BCDI1Iz11l112113地段铃山镇大岗山村松山村高岚杨桥双林洞村铃山镇檀溪村分宜镇洋江镇操场乡洞村乡早木山村双林镇白水村池塘村冶元村分宜县城区湖泽镇汉唐村闹洲桥下村城边田镇西麻-P高湖岗乡演阳村镇库凤陂泽水杨桥镇观光村高岚乡双林镇中村村洞村乡南村村操场乡桂村村兰盘村面积(Km2)246.18230.15683.95143.885.21144.8520.0979.85212.8431.59岩土类型代号P、YQ、S、TP、S、Q、H、TQ、T、SQ、BQ、TQ、TQ、TQ、S、TQ、S、T综合描述中低山,主要为变质岩类,岩体破碎或软硬相间。自然坡度30-50,为

43、铁矿采选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总为纪一屑碳岩然度,酝工动格要叠总碎钻盐,-40煤类活烈高主二煤般岩酸类坡20采人程强高丘陵,分布变质岩类、碎屑岩、碳酸盐等。村民傍山建房切坡较普遍。高丘陵,分布碎屑岩、碳酸盐、松散岩类等。建房切坡较普遍。岗地、分布碳酸盐岩、残积土及松散岩类。覆盖岩溶区,地势平坦,上覆残积红粘土,厚度15-30米,下伏灰岩遇溶洞率100%。钻孔涌量1000-3000m3d覆盖岩溶区,地势平坦,上覆残积红粘土,厚度10-15米,下伏灰岩遇溶洞率100%O钻孔涌量2(XX)-50(X)m3d岩溶高丘陵,分布碳酸盐岩类。灰岩裸露,溶洞、暗河发育岩溶高丘陵,分布碳酸盐岩类。灰岩裸露,溶洞

44、、暗河发育高丘陵,主要为二迭系煤系一般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采煤人类工程活动强烈附表2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说明表防治分级分区编号分区名称分区面积(km2)分布范围易发性人类工程活动强度重点防治区Al分宜镇洋江镇高岚乡洞村重点防治区616.41湖泽镇南部、分宜镇中北部、凤阳镇西南部、洋江镇、杨桥镇大部、高岚乡南部、洞村乡大部分、双林镇大部中-高易发中-强A2铃山镇重点防治区388.57铃山镇除冶元村绝大部地区中-高易发中强次重点防治区Bl操场乡高岚乡一般防治区152.3操场乡大部、高岚乡中部及北部低-中易发弱-中般防治区Cl冶元村池塘村一般防治区98.11分宜镇池塘村至铃山镇冶元村,江口水库南侧不-低易发弱中C2双林镇凤阳镇一般防治区135.9O双林镇西部以及凤阳镇东部不低易发弱-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