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武隆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武隆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重庆市武隆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文本(征求意见稿)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3年2月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证书编号:自资规甲字21500171单位名称: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业务范围:业务范围不受限制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51OM5O38446XK有效期限:自2021年09月03日至2022年12月31日IcUglleJIn3CJIr=IIlcJIr=IIinIBIIeJgIlJgHBEJ=3CJ=aJ3中华人艮共和国自然向派部印制会Ujn为城饮史段提供规划蚊计温务.示可科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令业娓划定就.市改工杈和域市设计和业务范网关咨询及课题研究中
2、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副本)名称受庆市规划被计研究院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500000051727605C住所生庆市渝北区银桦路66号法定代表人卢涛经费来源差嬴补贴9by.9OV.cn以有效期)2019年08月14日至2024年08月14日开办费金2650万元项目名称:重庆市武隆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委托单位(甲方):重庆市武隆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单位(乙方):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自资规甲字)院长:卢涛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分管院长:严爱琼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项目总工:赵芾正高级工程师所长:许洁正
3、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编制人员项目负责人:刘方正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曹倩颖工程师参与人员:徐娜高级工程师林森工程师胡昆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孙镜珂工程师齐黎明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豆林工程师杨源高级工程师姜伟高级工程师赵运工程师田洪均高级工程师第一章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基础评价与风险评估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发展基础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规划实施评估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发展趋势与灾害和风险评估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发展定位与规划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发展定位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规划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4、一节落实区域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筌。第二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三条控制线管控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开发保护格局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产业空间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城镇村体系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城乡风貌塑造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错误!未定义书筌。第六章资源保护与利用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错误!未定义书筌。第二节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错误!未定义书签O第三节国土综合整治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发展要素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综合交通支撑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
5、节基础设施保障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区县城区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总体发展与空间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节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筌。第三节城市交通设施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节市政基础设施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节总体城市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节规划传导错误!未定义书筌。第二节近期行动计划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节政策保障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
6、“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加快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努力建设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第2条规划依据1、主要政策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7、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2、主要技术依据。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指南(试行)等。3、主要上位规划依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编)武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等。第3条规划原则1、坚持全域统筹,落实国家战略。全面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在
8、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协调各相关专项领域的空间需求,构建全域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国土空间格局。2、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持“一尊重、五统筹严守粮食、生态、能源资源、文化等安全底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增存并举、用好流量、弹性留白。践行“两山论”,推动自然资本加快增值。3、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
9、一动力,科学配置自然资源资产,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4、坚持以人为本,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5、坚持多规合一,高水平治理。全面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求,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强部
10、门合作、上下联动,实现共建共享、共治共管。发挥市场配置和政府引导作用,加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推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4条规划范围1、武隆区全域范围:行政辖区2889.38平方公里(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2889.39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0个镇、12个乡。2、武隆城区范围:包括凤山、芙蓉、羊角、仙女山、白马5个街镇,范围面积785.50平方公里(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卜第5条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1年至2025年,远期为2025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第6条规划作用本规划是对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
11、划的落实和深化,是武隆区面向2035年空间发展的指南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武隆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镇乡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戈U,和开展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承上启下、统筹协调作用,具有战略性、协调性、综合性和约束性。第二章基础评价与风险评估第一节发展基础评价第7条地理空间特征武隆区地处重庆市东南,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位于北纬29。02,29。40,东经1071310805之间,东西长82.7千米,南北宽75千米。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
12、大通道的联结点,是成渝地区东向、南下的重要出海通道,也是渝东南、黔北地区和重庆主城的连接点,距重庆主城137公里,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现状有渝湘高速公路、涪南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南涪铁路、多向国省道横贯全境,仙女山机场建成投运。武隆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深度溶蚀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错出现,构成武隆区崇山峻岭,岗峦陡险,沟谷纵横。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山地为主,多深丘、河谷。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坝外,绝大多数为坡地梯土。全区海拔最高位于仙女山主峰磨槽湾,为2033米,最低海拔位于大溪河口,为160米。第8条自然资源禀赋武隆生态优良、风景绝
13、佳、资源富集。山,武隆地处中国南方喀斯特高原丘陵地区,境内涉及武陵山、大娄山两大山系,以山地地貌为主,多深丘河谷;水,全区大小河流190余条,乌江由东向西横贯全境;林,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林地面积2111.4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用地的73.07%,森林覆盖率达65.74%;田,耕地面积477.6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用地的16.53%;湖,拥有形态丰富的湖库41座;草,草地面积9.7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用地的0.34%;境内有2处自然保护区、3处自然公园,拥有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生三桥、芙蓉洞、后坪天坑群、乌江、芙蓉江、白马山等自然旅游资源,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全域旅游示
14、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金字招牌的地区之一。第9条历史文化资源巴渝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川盐入黔,江口成为名副其实的“舟盐古道”,境内白马、羊角、土坎、巷口、江口均有码头遗址,乌江共有二堰八峡八十九滩,边滩水流最急,羊角的五里长滩,最险最为壮观。革命文化影响深远,后坪坝苏维埃政府遗址,二路红军政治部、司令部旧址,白马山战役遗址,和平中学旧址等保存较为完好。第10条社会经济发展2021年,武隆全区常住人口35.6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万人,较上年增长2.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49%,较上年提高1.22%o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62.1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15、8.1:33.0:58.9o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55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2.49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8.10亿元,增长10.3%o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优化调整,重点发展武隆山羊、高山果蔬、高山茶叶、桑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正在稳步提升,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拉动不断增强。全区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074.59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0.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067.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7.75亿元。第11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生态保护重要性方面。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1226.56
16、平方公里,占比42.45%;生态保护重要区面积1577.4平方公里,占比54.59%,生态保护一般重要区面积85.43平方公里,占比2.96%。生态保护重要区和极重要区交替分布于全域,一般重要区呈点块状散布于城镇建成区。农业生产适宜性方面。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932.2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积的32.26%,集中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平坝和丘陵区域。农业生产不适宜区面积1957.19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积的67.74%,为位于25。以上陡坡地的区域、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区域、光热条件最差的区域、土壤环境风险高、气象灾害高的区域。城镇建设适宜性方面。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357.51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积的12.3
17、7%,主要位于西部、中部及东侧局部平坦地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面积2531.88平方公里,占全域面积的87.63%o2、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潜力分析土地资源承载力方面,武隆区城镇建设适宜区357.51平方公里。水资源承载力方面,武隆区现状当地水资源利用率5%,按照水利部门2035年规划水资源利用率12%计算,当地地表水可利用水资源量2.4亿立方米,可供城镇用水约为1.55亿立方米,按照2035年城镇人均年水约为190立方米计算,可支撑82万城镇人口规模,按照人均100平方米城镇建设用地计算,可承载城镇建设用地82平方公里。第二节规划实施评估第12条开发保护现状评估从“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
18、享”六个维度,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对比、分析。安全底线不断巩固。原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建设用地面积较小。稳定耕地面积能够达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用水总量控制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全区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资达标率满足规划要求。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安全等有所保障。创新驱动成效初显。新培育科技型企业143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企业27家,R&D投入年均增长36.4%,积极引入人才、智库、平台。农业科技贡献率全市领先。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指数位列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第一位。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启动建设,高山蔬菜研究所建成投用。协调发展成效显著。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在全国首批脱贫“摘帽”,“两不愁三
19、保障”全面实现,75个市级贫困村、5.5万余贫困人口全部出列,全区实现行政村等级公路全通达、农村自来水全普及,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居民收入逐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深入实施五大环保行动河长制”、“林长制”、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纵深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森林覆盖率、水质达标率等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市前列,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生态工业加速发展,多个风电、水电项目已投产发电或开工建设,页岩气勘探开发单日产能不断扩大,成为全市清洁能源基地。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等特色农业不断
20、壮大,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全部实现有效治理,城乡清洁环境得到有效提升,打造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绿色示范村庄60余个,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国家园林县城”。开放格局不断拓展。仙女山机场已建成投用,渝怀铁路复线开通,白马航电枢纽、武两高速开工建设,渝湘高铁、渝湘高速复线、武道高速等加快推进。达成国际友好合作关系6个,仙女山与瑞士少女峰缔约合作,同成渝地区170余家景区牵手合作,外贸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共享设施持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社区卫生医疗设施、中小学体系完善,均质化程度较高,获评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城乡“医共体”建设效果显
21、著。建成一批城市微书房、自助图书馆,村级文化中心实现全覆盖。居住空间宜居适度,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小康标准,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第13条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保护有待加强。武隆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地裂、危岩、滑坡等地灾类型分布较广,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系统需进一步保护修复。产业升级仍需加快。核心旅游项目配套不足,旅游接待设施档次不高,旅游消费水平较低;农业特色不突出,品牌知名度不高;二产中传统工业占比较大,空间利用率不高,投产绩效低。地方特色挖掘不足。自然资源特色和体验深度待进一步挖潜,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展示利用需加强,乡村特色尚未全面展现。交通体系尚待完善。现状对外通道运力趋于饱和,辐射带动的乡镇有
22、限,内部路网系统性差,旅游通道等级较低,交通多向联系尚未形成,主城都市区和连通渝南黔北重要联结点的区位优势还有待发挥。城市品质亟待提升。城区用地空间局促,城区公园绿地、广场空间等公共空间不足,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万人拥有幼儿园班数等指标设施偏低。山水景观保护力度还需增强,城乡风貌特色不显,建筑品质还需提升。第三节发展趋势与灾害和风险评估第14条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2015年至2020年武隆三次产业比重由的14.2:40.1:45.7调整到13.7:38.3:48.0,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增速处于全市前列。全区初步形成以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
23、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支撑的生态工业体系,摆脱了长期以来能源产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工业园区形成一园四组团”格局,产业集聚态势更趋明显。未来工业发展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打造以清洁能源、绿色建材和旅游装备及消费品为主导的生态工业产业集群。2015年至2020年,武隆城镇人口从13.82万人增长至17.58万人,累计增长3.76万人。城镇化率从39.9%提升至49.29%,累计增长9.39%。未来十五年,农民进城仍是大趋势,武隆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人口向区县城集中的态势将日益明显,城市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健康安全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长,城市更新和新型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型。第1
24、5条灾害和风险评估粮食安全风险。原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稳定耕地面积低于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现状耕地面积较2020年耕地保护目标有一定差距。自然灾害风险。辖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质灾害、防汛抗旱以及森林防火压力较大。2020年,全区共发生统计口径自然灾害事故11起(其中洪涝灾害5起、冰雹灾害2起、滑坡灾害3起,森林火灾事故1起),出现13轮大雨到暴雨、局部地区大暴雨天气。环境质量风险。全区重点污染物减排空间极小,削减现有污染存量、置换未来发展空间的难度较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将带来施工与道路扬尘、交通尾气和噪声污染,存在区域环境质量降低的风险。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还不完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
25、效率低、运行不稳定、处理能力不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农村面源污染防控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第三章发展定位与规划目标第一节发展定位第16条发展定位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和上位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武隆联接主城都市区的门户和窗口作用、联通黔北的节点作用,强力实施“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第17条职能定位1、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发挥武隆独特的山水资源优势,立足国际化视野,对标国际标准,推进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全力打造研学、运动、艺术、康养、婚恋、服务等六大产业链,深度挖
26、掘、提炼、传播武隆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做好旅游服务配套,营造国际向往的旅游生活,打造武隆特色的旅游生活方式,将武隆建设成为国际山水人文旅游首选目的地,打造成为全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2、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拓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路径,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一二三产业“十旅游”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第二节规划目标第18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优化全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发挥武隆生态价值及世界级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彰显山水魅力、
27、人文气质,推动优势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区域均衡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到2025年,生态格局持续优化,粮食安全格局基本稳定,城镇空间格局持续完善,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推动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功能品质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到2035年,产城景深度融合,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公共服务体系均衡优质,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完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明显提升,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到本世纪中叶,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现代化,绿色化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建立,城
28、乡居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全面建成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宜居新典范。第19条发展指标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综合考虑生态本底条件及环境合理容量,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有序集聚。适应人口老龄化、创新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持续优化人口结构。规划至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36万人。第四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一节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第20条周边地区协调发展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融入“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合作、抱团发展、互利共赢。1、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与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
29、域发展,打造川渝非毗邻地区合作样板。积极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大力承接优质产业和产业集群转移,提供产业配套服务。推动成渝重大平台功能向武隆延伸和拓展,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参与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加强与知名旅游目的地协同联动。共同发展成渝地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2、推动武隆南川一体化发展。立足武隆、南川处于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连接区域的区位优势,与南川携手打造涵盖武隆区凤来镇、庙城乡、平桥镇、鸭江镇、和顺镇、大洞河乡、白云乡7个乡镇全域和南川区水江镇、山王坪镇、骑龙镇、中桥乡4个乡镇共910平方公里的全市跨行政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样板。以凤来镇为核心,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
30、通、特色产业集聚协同、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保联防联治,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伴共生的新型城镇形态,联动武隆和南川全域打造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融合发展示范区。3、引领带动渝东南及周边区域发展。构建文旅融合引领的产业体系,围绕“乌江画廊、武陵风光、生态康养”三大主题,培育区域旅游品牌。打造“武隆一彭水一黔江一酉阳”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以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为引领,推动“仙女山一南天湖一武陵山”大仙女山旅游示范带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白马山国家级度假区建设,推动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带建设。推进渝东南之间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建设,实现便捷联通。联动仙女山机
31、场、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凤凰机场、黔江武陵山机场等构建旅游空中快线。4、联动主城都市区协同发展。规划建设联接主城都市区的快速通道,加密高速公路网,加大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发挥水运优势,构建起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网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一体化发展。依托三环高速、武两高速、南涪铁路,加强与两江新区、重庆经开区、涪陵区、长寿区等产业协同,推动产业补链成群,打造承接主城都市区产业转移外溢前沿阵地。5、联动黔北地区协同发展。共同提升区域发展整体能级。联动道真、务川、正安等黔北地区市县,畅通成渝地区至东南沿海及黔北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交通通道,围绕商贸物流、旅游康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重
32、点领域开展合作,带动人流、物流加速集聚,建设渝黔合作先行示范。整合武隆与黔北地区的文旅资源、生态康养资源、农特产品资源、中药材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中药材交易市场,共同建设一批跨区域市场平台。在武隆与黔北区县交界地带联合打造一批渝南黔北历史传统村落、民族风情小镇、特色边贸集镇。第21条重点领域协同对接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强交通、产业、民生、环保等领域的协同对接。1、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加强对外交通衔接,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武隆是重庆向东,面向长江经济带的辅助通道(重庆-长沙-厦门)上的节点,是重庆主城都市区连接渝东
33、南、面向湘赣粤的联结点。加强对外大交通大通道的建设,构建由航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等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打造武隆区的渝东南、黔北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积极构建渝东南融入主城都市区的“联结点L武隆依托渝湘高速、渝湘高速复线、武两高速、三环高速、渝湘高铁、南涪铁路、渝怀铁路与主城都市区快速相连,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城市群融入主城都市区的“桥头堡”和“连接点,融入主城都市区轨道网,依托南涪铁路连接市域铁路C7线,依托南武铁路连接市域铁路C6线。通过渝湘高铁、渝湘高速及复线连接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南区域,通过涪陵至武隆高铁联络线、渝柳铁路、三环高速、垫丰武高速连接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北区域。2、区域产业协作协同
34、。构建文旅融合引领的产业体系,推动武隆芙蓉江、彭水阿依河、黔江阿蓬江等水系景点相互联通,武隆白马山、彭水摩围山、黔江三塘盖等山系景区相互联动,武隆羊角、黔江濯水、酉阳龚滩等人文古镇相互交融,构建乌江画廊精品线路,打造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以仙女山旅游度假区为引领,依托武隆仙女山、涪陵武陵山、丰都南天湖三大景区,推动大仙女山旅游示范带一体化发展。推进白马山国家级度假区建设,联动石柱黄水、彭水摩围山、秀山川河盖、黔江三塘盖等度假区,建设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带。协同周边区县,打造承接两江新区、经开区产业转移外溢的前沿阵地,以凤来镇为引领,协同长寿、涪陵、南川、菜江、万盛共建现代产业集群,承接两江新区、经开
35、区产业转移外溢,围绕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商贸物流等领域,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智能信息等产业补链成群。依托武陵山区生态、气候优势,联动彭水、石柱、黔江、酉阳等周边区县,重点发展高山茶、生态畜牧、特色水果、中药材、生态鱼等高山特色农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共建农业配套加工、仓储、运营基地,打造武陵山高山特色农业示范区。3、区域公服共建共享。对标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要求,整合提升城区、仙女山、白马山游客接待中心,构建集交通换乘、产品展示、旅游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渝东南枢纽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在仙女山、白马山布局国际会议中心、山地户外运动基地、高端康养基地,定期举办区域性旅游联盟大会
36、和发展论坛、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等,引进更多赛会项目落地。规划区域性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体育公园(场馆)、三甲医院等用地空间,打造辐射渝南黔北的区域性服务中心。4、区域生态共保共治。共筑生态屏障,联动南川、涪陵、丰都等周边区县,遵义等市外地区,加强武陵山、大娄山的跨界协同保护,探索建立联合“林长制”,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提升森林的生态效益和景观质量。共治跨界流域,联动涪陵、彭水、南川、遵义等市内外区域,加强乌江流域、芙蓉江流域、大溪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探索建立联合“河长制、加强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第二节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第22条城市化发展区城市化发展区包
37、括芙蓉街道、凤山街道、羊角街道、仙女山街道、白马镇等5个街镇,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通过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吸引力,通过城市发展、品质提升增强城市吸引力,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重点考核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土地产出效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常住人口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资源环境超载程度缓解率等方面指标。第23条农产品主产区农产品主产区包括凤来镇、鸭江镇、平桥镇、火炉镇、江口镇、庙城乡、沧沟乡等7个乡镇划,重点保障粮食安全,控制城镇化率总体不超过70%,国土开发强度总体不超过12%,重点保障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重点考核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壤环境、农业综合生产能
38、力、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执行、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等指标;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指标。第24条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双河镇、和顺镇、长坝镇、桐梓镇、白云乡、大洞河乡、赵家乡、黄莺乡、接龙乡、土地乡、后坪乡、文复乡、石桥乡、浩口乡等14个乡镇划,重点保障生态安全,推动常住人口减量化,控制城镇化率不超过70%,国土开发强度不超过7%,推动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向民生及基础设施类用地倾斜。重点考核生态空间规模质量、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产品价值、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执行、自然岸线保有率、民生改善等指标;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农产品生产、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
39、等指标。第三节三条控制线管控第25条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永久基本农田不得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湖造景、建设绿化带;严禁新增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畜禽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和破坏耕作层的种植业设施。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和补划。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经依法批准,应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基础上,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原则,在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上落实永久基本
40、农田补划任务。严格管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对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实行年度进出平衡”,对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必须严格落实先补后占和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积极拓宽补充耕地途径,补充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严肃处置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第26条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包括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敏感脆弱区、自然保护地以及其他经评估后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仙女山、白马山、芙蓉湖,其余需要进行生态保护的区域主要为自然公园及水源保护区。生
41、态保护红线内按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和其他区域进行分类管控。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加强关键物种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开展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第27条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是在规划期内可以进行城镇开发和集中建设的区域。第四节开发保护格局优化第28条总体空间格局构建以丘陵槽谷区域为主要农业发展空间,以两带多廊多绿核为主要生态保护空间,以老城区、仙女山片区、白马片区为主要城镇发展空间的总体空间布局。第29条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巩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成果,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强镇
42、建设,努力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国字招牌,形成,四区三带七园多点”的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四区”为乌江生态屏障茶区、仙女山街道生态茶区、高山有机茶区、特色老鹰茶区四大茶叶片区三带”为沿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三大高山蔬菜产业带;“七园”为三个市级示范园区和四个区级示范园区;“多点”为山地特色农业种养殖项目。第30条生态保护空间布局立足武隆自然生态本底,构建两带多廊多绿核”的网络化生态格局。“两带”即乌江、芙蓉江两大生态带;“多廊”即大溪河、石梁河、清水溪、郭溪沟等多条生态廊道多绿核即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等多个生态绿核。武隆地处全国生态功能区中的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应将生态建设
43、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加强与周边区县及渝东北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第31条城镇发展空间布局构建“一主、两辅、三重点、多节点”城镇空间格局。“一主”即凤山-芙蓉-羊角,充分发挥一江两岸山水景观优势及高铁站集聚带动能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精致精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城市。“两辅”即仙女山、白马,仙女山重点发展休闲度假、避暑康养、亲子研学、户外运动、文化艺术,打造仙女山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白马重点发展康养旅游、婚恋会议、科普研学、休闲运动,打造白马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重点”即依托仙女山机场规划机场片区,结合渝湘高铁站规划
44、高铁片区,围绕高速路门户规划凤来镇。机场片区充分发挥仙女山机场辐射带动能力,集聚旅游度假、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商业商务、生活配套等功能。高铁片区坚持站城一体,打造集旅游接待、商业商贸、商务办公、配套居住于一体的枢纽门户。凤来镇依托一小时可达重庆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三环和武两高速交汇的交通优势,积极导入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文旅和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多节点”即平桥、江口、桐梓、鸭江、和顺、长坝、火炉、双河等多个镇乡。第32条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将武隆全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和乡村发展区。1、生态保护区为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脆弱、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地自
45、然区域,包括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划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武隆北部及南部。2、生态控制区为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陆地自然区域,主要分布在双河镇、江口镇、白马镇、后坪乡等区域。3、农田保护区为永久基本农田相对集中需严格保护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鸭江镇、长坝镇、双河镇、火炉镇等区域。4、城镇发展区为城镇开发边界围合的范围,是城镇集中开发建设并可满足城镇生产、生活需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芙蓉街道、凤山街道、仙女山街道、白马镇等区域。5、乡村发展区为农田保护区外为满足农林牧渔等农业发展以及农民集中生活和生产配套为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武隆中部区域。第五章城乡融合一
46、体化发展第一节产业空间布局第33条产业发展目标锚定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建成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和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武隆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旅游业带动力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国际山水人文旅游首选目的地之一,打造成为全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一二三产业“+旅游”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形成一批在全国示范推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模式,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三是创新能力、开放活力全面提升,生态工业规模效益
47、倍增升级,特色优质品牌农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更加强劲。第34条现代农业产业布局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一主两辅多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即以蔬菜(高山蔬菜)为主导产业,畜牧(山羊)和茶叶(含桑茶、老鹰茶)为辅助产业,优质粮油、生猪、中蜂、竹笋、脆桃、蚕桑、水产等为多元特色产业。2、现代农业空间布局构建四区三带七园多点”农业格局,做大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一是差异化发展四大茶叶片区,以白马镇为主打造乌江生态屏障茶区,以仙女山街道为主打造仙女山街道生态茶区,以桐梓镇、土地乡、后坪乡为主打造高山有机茶区,以芙蓉江流域为主打造特色老鹰茶区。二是沿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山脉走势,打造三大高山蔬菜产业带。三是加快双河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火炉镇梦冲塘现代农业园区、白马镇天尺坪现代农业园三个市级示范园区和黄莺乡复兴出口蔬菜农业园区、鸭平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桐梓山山地农业示范区、芙蓉湖休闲观光农业园四个区级示范园区建设。四是多点推进农业种养殖项目建设,全链式发展草食牧畜、冷水鱼、中药材、茶叶、调味品、高山蔬菜、本土油料等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第35条生态工业产业布局1、生态工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