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10514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教学创新团队是以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学能手、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兼职教师为主组成的教学业务组织。教学创新团队以系、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为组织单位。教学创新团队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平台,承担着教学资源整合与配置、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或调整、专业建设与发展、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训实习、社会培训服务等职能。教学创新团队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广泛吸纳行业及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实行专兼职结合,亦可跨专业或跨学校形式组织等。第二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旨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老中青教师的衔接,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

2、用,加强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资源开发,提升教学创新团队整体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发挥教学创新团队在学校及行业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三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原则:1 .以办学目标为导向。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2 .以优化结构为重点。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应优化年龄、学历、职称、知识和能力等结构,形成合理的梯队,保持团队成员相对稳定,并分工明确;3 .以团队精神为核心。教学创新团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团队

3、精神是教学创新团队的核心要素和精神支柱。全体成员应有明确的共同发展目标,有风雨同舟、共同进退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团队与规模相适应。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依据生师比例、专兼职比例等规定,以及办学预期和优化结构要求,配齐、配足教学、实训一线教师,使教学创新团队与办学规模相匹配;5 .以“双师”结构为特点。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要以培养专、兼职教师“双师”结构为特色,优化团队“双师”结构。对专任教师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测定,兼职教师应注重理论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测定;6 .发挥带头人作用。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应是掌握行业技术与生产发展动态的专业优秀人才,具有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

4、能力,具备教学创新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团结全体成员规划并推进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办学目标和教学创新团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建设目标、任务与职责第四条各系要制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发展规划,依据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标准,通过引进和培养,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教学、科研实力和企业合作能力,确保教学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将加大力度推动院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并创造条件推荐申报自治区级和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第五条各系要通过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形成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教学能力,进一步落实专业与课程建设任务,激发广大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学院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

5、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成果,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通过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在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的教学名师、精品课程、品牌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成果等方面,有新的进展和突破。第六条教学创新团队应切实履行如下职责:1 .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的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2 .加强调研,及时掌握行业及专业发展趋势,以先进的职教理念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提升专业办学能力;3 .主动适应产业行业及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修订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4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和考

6、核评价等改革并取得成效;5 .以推进教科研结合为切入点,组织教师立项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6 .严格按教学管理规范选用教材,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课件和实习指导书,推进专业教材建设;7 .依据建设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要求,推进校内外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8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参加有关职业技能大赛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鉴定;9 .依据“双师”素质、教学名师和梯队建设要求,组织教师培训、进修,进一步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10 .依据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加强对教学运行的质量监控,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IL树立良好教风

7、、学风,严肃考试纪律,组织师生开展自律自查、评教评学活动;12 .积极组织申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课题、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以及教学成果奖等项目,提高教学创新团队的社会影响力。第三章建设内容第七条师德建设。以“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为要求,提高教学创新团队成员的师德修养和学术水准,成为德艺双馨的教学创新团队。第八条人才培养。教学创新团队及其成员要通过校企合作桥梁和纽带,融合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推进学院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结合,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校企共育;要依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学生既管教又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加强教育

8、教学质量监控,确保学生道德素养、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第九条专业建设。教学创新团队要围绕专业办学理念、教育理论、教学设施、实训基地、仪器设备、专业图书、网络平台、教学文件、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专业文化、公共关系等内容,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第十条课程建设。教学创新团队要依据行业及企业科技与生产发展水平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围绕课程结构、课程理论、实验实训、教学场景、教材课件、网络平台、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课程管理、质量监控等内容,全面

9、推进课程建设。第十一条教育教学研究。教学创新团队要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研究规划,组织团队成员结合本职岗位实际,立项申报各级教学科研课题,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并把理论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十二条社会服务。依靠教学创新团队智力和技术优势,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师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咨询、职业技能鉴定、科学试验、科技推广和产业开发等社会服务,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第四章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申报院级教学创新团队的条件:1 .教学创新团队组成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其中设带头人1名(根据情况可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双带头

10、人”制);2 .教学创新团队应具备较合理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不少于1名,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不少于1名。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必须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满3年以上,创新意识强,教学效果好,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3 .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应参与院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并已结题;或获得院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4 .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2)具备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双师”素质,长期致力于本团队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3)主持完成过院级及以上

11、教学科研课题;(4)获得过学院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或主持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第十四条申报管理办法。院级教学创新团队以各系为单位组织推荐,申报者需填写“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申报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专家组进行评审,学院审核认定。院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批准认定后第二年进行中期检查,第三年进行总结验收。院级教学创新团队的日常管理由团队带头人负责,所在系负责监督、管理。教学创新团队及其成员担任的课程教学及质量,实行教学创新团队整体负责制,课程教学安排可在团队成员内部自主调配。第十五条建设评估。教学创新团队项目建设应接受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检查、验收、评估。依据教学创新

12、团队建设内容,以专业教学为核心,检查教学运行及其质量,主要检查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标与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重点考核教学创新团队优化结构、以老带新、提高整体教学能力的情况,以及推进课程改革与加强专业建设等情况。后期检查,要对前期检查指出的问题和不足,检查是否得到改进和提高。同时,要考察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对提升学校办学能力的作用等内容。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期满时,各系及教学创新团队应按项目建设要求,提交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总结报告,学院将对其建设中的标志性成果进行验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估结论。第十六条对获批准的院级教学创新团队,学院将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并积极向自治区、国家推荐创建高一层级教学创新团队。第五章附则第十七条各系要依据本办法,制定教学创新团队及成员职责考核办法、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以提高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成效。第十八条本办法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自颁布之日起开始执行,由学院教务处负责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