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18679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依据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

2、障。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通过减轻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统筹推进灾害管理各方面、各环节工作。依法应对,依靠科技。坚持法治思维,严格在法律框架内开展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有效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

3、化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合力。三、规划目标(一)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理顺灾害管理体制,将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政府统一管理。建立完善各级减灾委员会牵头,民政、农业、水利、国土资源、气象、地震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州减灾委员会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强化部门沟通配合,优化整合救灾应急指挥资源,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二)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保证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救助。进一步加强综合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及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知识教育普及,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

4、识明显增强。基本建成主要江河防洪减灾体系,提高重点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区的防洪能力,城市防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点低洼地和粮食主产地排涝标准得到提高,重要城市、粮食主产区的抗旱能力逐步提高。(三)减少灾害损失。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州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内,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L3以内。减少自然灾害对重要基础设施的损坏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中断,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降低。四、主要任务(一)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减灾委综合协调、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的灾害管理体制,加强各级减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职能。建立自

5、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防群测机制,完善各级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完善信息共享、灾情评估、政策咨询等工作机制。建立军地协同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建立灾后救助、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与实施等长效机制。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生活保障、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机制,健全恢复重建资金筹措和应急征用补偿等机制。(二)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加强气象、水文、山洪、地震、地质、测绘地理信息、农业、林业等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地面站网监测密度和精度。整合已有的气象、地震、水文、山洪、测绘地理信息、农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灾害预警监

6、测系统,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协调协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能力,显著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三)加强灾害工程防范防御能力建设。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风防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病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目标,严格执行城乡建筑物的灾害防御标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重点治理和居民搬迁避让。(四)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城乡交通、通信、电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

7、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全州基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乡(镇)、村(居)委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有效利用学校、公园、文化体育场馆等场所,建设或改造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城乡综合防灾减灾新模式。推动制定家庭防灾减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指南或标准,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应急救灾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五)加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抢险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和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强救灾技术装备建设,提升救灾工作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灾害评估、专业救援、应急救助等专业队

8、伍,推动建立军民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加快救灾物资储备建设,支持多灾易灾乡镇(街道)建设救灾物资储备点,形成覆盖全州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州委州政府统一领导、县(市)具体负责、灾区群众互助自救,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重特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机制。统筹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重建规划、技术保障、政策支持等工作,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和节能节材环保技术,加大恢复重建住房质量监督和监管力度。(六)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统筹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科技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减灾委专家组的决策咨询作用,完善专家咨询

9、制度,建立科技支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科学技术应用推广力度,努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着力提升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含量。(七)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助政策,建立动员协调机制,建立服务平台。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使用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灾害保险制度,进一步拓宽农业保险、农房保险、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等险种的覆盖范围,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和再保险制度。加快研究和

10、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事项,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治理,培育和加强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能力,提升灾害治理水平。(八)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强化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建立完善政府部门、企业、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主题活动日(周)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结合领导干部、城乡群众、中小学生等宣传对象的需求和特点,创新宣传教育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提升应急演练实效。五、重大项目(一)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在现有信息化系统

11、的基础上,依托省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信息平台做好州、县(市)两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信息平台建设与相互衔接。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信息平台要建立包括全州人口、经济、居民区、道路交通等信息的综合基础信息数据库,全州各地历年灾情信息数据库及空间地理信息库三大数据库。要实现救灾物资、灾害信息员资源、应急避难场所、灾情信息、综合基础信息查询统计等综合业务功能。(二)防汛抗旱建设工程。以堤防建设为基础,以现有两江水库、老龙口水库等2座大型控制性水库为骨干,以建设和龙市松月二期项目、和龙明岩水利枢纽工程、图们市石头河水利枢纽工程、敦化市香水水利枢纽工程、安图县长兴水库工程等为重点,结合主要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建

12、设、河道整治、平垸行洪,阻水桥梁扩孔改建、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等联合运用,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综合防洪体系。开展城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保障城市饮水安全及城市抗旱;开展农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规划引提水工程百余处,增加供水能力64237万f7年,规划地下水井工程百余处,增加供水能力14974万117年;开展地下水源工程,保障发生干旱和特大干旱时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和基本口粮田及作物生长关键期的用水。(三)气象防灾减灾预警建设工程。完成延吉新一代天气雷达后续工程项目建设。依托上级部门建立基于卫星、雷达、探空、地面遥感、船舶气象站等多源资料融合的海洋气象立体化综合监测站网,建立海洋气

13、象台。建立数字网格化预报系统,建立集天气气候监测分析、短临预报、中短期预报、气候预测、专业预报及检验等功能为一体的无缝隙预报系统和精细化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州、县(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功能,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形成覆盖全州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四)防震减灾建设工程。地震烈度速报项目。新建10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站和1个火山基准站。区域测震虚拟台网及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在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支撑下,整合省属台站和台网资源,组成区域的虚拟地震台网,实现地震观测数据共享和分析功能。建设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可视互通的区域地震应急指挥系统,

14、当较大地震发生时,能够快速实现震后灾情速报、灾害评估、辅助决策、调度指挥等功能,为抗震救灾指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防震减灾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强化州本级地震监测中心功能,完善优化县(市)地震观测台站,实现每个县(市)至少1个台站的目标,提高地震监测台网的密度。至少配置1套流动地震观测设备,具备本区域地震流动监测能力。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实施防震减灾示范工程,提高震害防御能力。逐步建立县(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示范工程和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建设,提升县(市)应急响应能力。建立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系统,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城市地下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完成延吉市

15、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建立地震活断层及其危害性的基础数据库,充分应用探测成果为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和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项目。在抗震设防烈度Vn度地区率先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不同抗震设防要求、不同建筑造型和面积及不同造价成本的农居建设设计图集。建立地震地质及地震活动性数据库。开展农村抗震技能培训和农居地震安全宣传工作。(五)城市排水防涝工程。提升城市内涝防治能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暴雨不发生严重内涝,特大暴雨城市基本运转正常,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快构建“渗、滞、蓄、净、用、排”等为主的综合工程体

16、系,落实低影响开发工程措施,新建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增加城市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广场及停车场,结合城市河湖水系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开展城市滨河、滨湖生态缓冲带和集雨型绿地建设,充分发挥园林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提高城市蓄滞雨洪和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力争全州各县(市)均达到国家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六)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工程。根据国家相关标准,从实验室检测、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紧急医学救援等方面,强化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开展P23实验室建设,大幅提升快速检测能力。以县(市)为单位,依托综合性医疗机构,建设1个州级、8个县(市)级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强化多通道救援能力

17、建设。(七)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新建县(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增加储备救灾物资品种、数量,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物资储备机制,开展协议储备、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元化储备方式,基本建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全州救灾物资储备数据库,实现对救灾物资入库、存储、调拨、捐赠、回收等过程智能化、动态化管理。制定救灾物资应急运输预案,加强与公路、铁路、空运等交通部门协作,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军地间应急协调联动,确保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八)

18、应急避难场所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程。结合区域和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开展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或人员密集区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大型绿地等场所,建设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较长时间避难和集中性救援、承担应急指挥和避难救援中心作用的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在农村地区,结合乡村布局、人口分布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依托现有设施,新建或改扩建乡村灾害避难场所,满足灾害应急救援和较长时间避难的需求。特别要加强多灾易灾县(市)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满足灾害高风险区居民对灾害应急避险救援和较长时间避难的需求。建立各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体系,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和应急功能,加强

19、应急避难救助物资和救助装备配置,定期开展应急避难宣传教育和应急避难演练。(九)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工程。开发防灾减灾系列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编制适合不同群体的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教材,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专业性教育培训,开展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演练,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教育和培训I。鼓励多灾易灾县(市)建立集宣传教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基地,为公众免费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防灾减灾知识文化服务,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和本行业实际,按照规划要求,优化、整合各

20、类减灾资源,抓好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强化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发挥好政府资金、市场资金、捐助资金、公益基金等的作用。加强对多灾易灾区域和贫困县(市)的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健全救灾补助项目,规范补助标准。研究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分担机制,探索通过多元化机制实现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稳定、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三)提升队伍素质。要加强防灾减灾人才培养,扩充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为突击力量、以基层社区灾害管理者和灾害信息员为基础力量、以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体系,实现队伍健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制度完善、效能显著的总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