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32358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郑州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郑州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郑州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郑州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州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郑州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为加快推进健康郑州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2)11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豫发(2017)2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的通知(豫政(2021)63号)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郑政(2021)12号),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

2、市卫生健康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郑州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高位谋划,努力维护和增进城乡居民健康,确立卫生健康优先发展的地位,初步形成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部门合力联动、全民共建共享的“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格局,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和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经过五年努力,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孕产妇死亡率从16.36/10万降低到10.33/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15年的3.O8%o降低到2.23%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4.29%。降低到3.50%o,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14%提

3、升到30.16%,人均预期寿命从78.4岁提升到79.07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均处于全省先进行列。2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初步建成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8.31张、4.02人和5.12人,较2015年末分别增长1.92%、24.39%和19.73%。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实现市域外就诊率、省外转诊率“一升一降”。产科、儿科等短缺医疗资源逐步缓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更加健全。3 .公共卫生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大幅增长,孕产妇保

4、健管理率大于90%,一类疫苗预防接种率超过90%。法定传染病实现发病率连续9年下降,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保持低流行水平。劳动者工作环境不断改善。9个区县(市)被评为国家和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卫生应急体系高效有序,有效应对了新冠肺炎疫情。急救、采供血体系进一步完善。圆满完成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医疗卫生保障工作。4 .综合医改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加成全面取消,药品供应保障改革持续深化,基本药物数量增加到685种,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全市组建医联体24家,覆盖省内18个省辖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县域内基层

5、就诊率达到67.8%。实施日间手术、按病种付费、药品耗材联合议价等改革举措,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建立稳定增长财政保障机制,实施去行政化改革。实施“智慧健康”工程,医疗健康信息实现互通共享,预约挂号、诊间支付、床旁结算、智能导医等服务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更省心。5健康扶贫任务全面完成。以“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为抓手,积极采取“七免一减”(免收门诊挂号费、注射费、换药费、救护车接送费,免除县、乡级住院起付线,免费健康体检,免缴住院押金,住院费用给予10%减免)等健康扶贫政策,全市建档立卡因病致贫5428户18551人全部脱贫,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大病专项

6、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高血压等4种慢性病患者优先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100%,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一站式”结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面落实。结对健康帮扶卢氏县,12家市属医疗机构持续开展帮扶活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6.健康生活环境优化提升。三级健康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三个一”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建设一间健康小屋、设立一名健康管理员负责健康小屋的日常管理、并由签约医疗单位组织一支健康管理服务团队)成为郑州健康名片。每年3000场次的郑州健康大讲堂、郑说健康栏目、12320健康咨询热线等形成健康教育郑州特色。惠济区、新郑市、新密市3个区(市)被评为国家级健康

7、促进示范区县,17家医疗机构被评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单位。郑州市和6个县(市)全部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市县两级共命名各类健康“细胞”(健康村、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家庭)5000多个,营造整洁有序、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7.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郑州市和12个区县(市)全部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立市、县两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地,累计培训4600余名基层中医药人员。注重“名科”培养,荣获河南省中医药

8、科技成果奖25项。纳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家、河南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家。成立中药、骨伤、院感等5个质控中心,持续强化中医医院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和治未病优势,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设立市、县两级治未病中心7个,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服务。积极推动中医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针对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提供中医药个性化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66.33%和77.34%。广泛开展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三进活动、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科普文化进基层等活动,线上线下受益群众30余万人次。(二)面临形势“十四五”

9、时期,郑州市处于建设高质量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破万亿、人口过千万后,郑州面临发展、建设、管理、运营特大城市的新机遇、新挑战,必须着力推进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提速提质加快健康郑州建设。“十四五”时期,加快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对优化郑州全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升综合卫生服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地,为郑州市探索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打造涵盖体育健身、健康旅游、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四位一体

10、”的“沿黄健康休闲产业聚集区”开辟了更大空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发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抢抓机遇,加快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战略、理念和方式创新,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更具效率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郑州市卫生健康事业要在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补齐短板,强化弱项,构建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坚实屏障。发展定位上要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全体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发展

11、战略上要实现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推动把“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落到实处,使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发展主体上要实现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推动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共建共享,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全球重大传染病流行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持续影响。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重大传染病、慢性病、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等多重健康威胁因素叠加,对卫生健康资源承载、治理结构、服务能力等提出更大挑战。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郑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面临较多风险和挑战:一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比较薄

12、弱,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亟待完善。二是高水平医院建设差距较大,缺乏具有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优势学科,高端人才不足。三是基层服务能力仍是短板,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信息化建设推进不足。四是公立医院管理比较粗放,医院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亟待转变。五是改革协调联动性仍需加强,需要尽快解决服务体系协同整合不足、医共体建设负担较重等瓶颈问题。六是居民健康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因此,以“健康中国”建设为引领,构筑中部医疗卫生高地,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对于超千万人口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居民健康水平提升意义重大。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13、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落实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部署,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速提质推进健康郑州建设为统揽,加快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化“五医联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卫生健康体系,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两化五强”远景目标提供坚实健康支撑。(二)基本原则健康优先,共建共享。加快构建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完善政府、社会、个人共同行动的体制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

14、格局。预防为主,强化基层。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推动资源下沉,密切上下协作,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提高质量,促进均衡。把提高卫生健康服务供给质量作为重点,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城乡、区域、人群之间资源配置、服务能力和健康水平差异。改革创新,系统整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破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重大风险防范处置能力。统筹预防、诊疗、康复,优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促进中西

15、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围绕郑州市“十四五”时期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健康郑州建设,构筑健康河南医疗卫生高地。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服务模式明显转变,服务供给更加充分均衡,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提升,促进全民健康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基本建立。居民健康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人均预期寿命80岁左右,主要健康发展指标达到国家中心城市中等水平,城乡居民健康差异进一步缩小。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能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适应公共卫生安全形势需要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综合救治能力显著提升。健康

16、服务体系成为健康河南标杆。适度增加市区优质资源总量,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医疗健康和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更加充分均衡,整合型服务体系运行更加高效。健康服务模式更加先进有效。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服务模式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更加完善,服务效率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更趋合理。健康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有力。卫生与健康投入明显增加,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促进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居民看病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健康治理能力大幅提升。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卫生健康治理能力、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1m序号主要指标2020年2025年性质健康水平1人均

17、预期寿命(岁)79.07提高1岁预期性2健康预期寿命(岁)同比例提高预期性3婴儿死亡率(o)2.234.1预期性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54预期性5孕产妇死亡率(/10万)10.339.5预期性6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6.70%15预期性健康生活7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0.1635预期性8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2.3预期性健康服务9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8.318.5预期性10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4.024.2预期性11其中:每T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1预期性12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5.125.2预期性13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

18、(人2.63.5约束性14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0.78提高30%预期性15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1.466预期性16儿童者少年总体近视率()58.78逐年下降约束性17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51.3567预期性1865岁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率()62.5365预期性健康环境19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战优良天数比例()68.071约束性20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n类水体比例()76.675.6约束性21国家卫生城市数量占比()100%巩固提升预期性健康保障22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9.63(2019)27左右约束性三、建设强

19、大公共卫生体系,筑牢生命健康安全屏障(一)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重新组建市、县级疾控中心,理顺体制机制、稳定基层队伍、提升专业能力,从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更多角度做好疾病防控工作。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整体协同、功能完善、反应快速、高效专业的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加强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整合实验室资源、建成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实验室。加快区县(市)疾病预防控制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水平。充实基层疾控中心人员编制,探索建立疾控人员

20、进驻县以上医疗机构和医共体制度,不断提升区县(市)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突发重大疫情现场处置等业务能力,建设“防、控、治、管”四位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市县传染病救治网络和归口管理,全面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重症、急诊、呼吸、检验等能力建设,建立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提升平疫转换能力,筑牢疫情救治第一道关口。依托郑州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项目,加快完善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传染病救治体系。依托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主要承担新冠肺炎等重大疾病定点救治任务,平时开展普通疾病

21、诊疗服务,紧急情况下用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救治,实现平疫转换。县域内依托1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建设。加强全市重大疫情应急救治医疗队培训I,保持常态化应急状态,确保随时进驻救治一线。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加强农村偏远地区急救站(点)建设,积极探索紧急医疗航空救援,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协同高效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三)健全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扩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规模,完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探索多种储备形式相结合的储备模式,健全储备体系,提升储备效能。制定应急物资储备标准,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

22、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加快推进郑州市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郑州市卫生医疗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切实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供应,高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卫生防护物资储备机制,作为政府储备补充。鼓励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口罩等物资储备和应急保障制度。(四)优化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各级医疗机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构建以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健康服务科室为骨干、乡村两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服务网络

23、建设,构建医防融合、功能互补、上下协同、优质高效的市、县两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依托市第八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提升精神专科医院硬件设施,优化精神病人就诊环境,解决精神病人看病难、住院难、管理难问题。完善职业病防治服务网络,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建设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大数据平台。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强化各级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积极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五)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统筹县域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任务管理、工作考核,推进县、乡、村级公共卫生体系规范化建设。创新县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乡镇(社区)为单位,结合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团队力量等因

24、素,实行公共卫生工作网格化管理。探索公共卫生机构融入县域医共体发展,推进医共体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实现人员、资源、服务、信息融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传染病防控能力,推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一体化、全流程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双网底”功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公共卫生室,加强村公共卫生室机制、队伍和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稳步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受益面。持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开展基层慢性病“防治管”融合试点。专栏1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工程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全面加强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

25、制机构能力建设,建成市县一体化、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网络。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建设市公共更生应急救治中心。县城内依托1家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建设。加强市、县疾控中心专业技术力量配备和实验室设备设施配备。规范发热门诊建设,巩固发热哨点诊室建设成果。健全医防协同监测预警模式,强化应急队伍和应急能力建设,建设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职业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涵盖全市16个区县(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机关、E生行政执法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四、构建公共卫生新机制,提升服务体系运行效能(一)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

26、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加强市、区、县监测信息同步共享,构建全程监控和全程追踪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规范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建设,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哨点”作用,持续强化传染病监测能力。完善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逐层上报系统。落实首诊负责制,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疑似症状患者,按程序及时报告、收治和转运。建立由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病原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传染病监测队伍,强化培训考核,提高早发现、早报告能力。(二)健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

27、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参与、权威高效的应急指挥联动机制。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建设郑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疫情联防联控统一指挥、多级联动、智慧决策、态势全面感知和预判、医疗卫生资源统筹调度、关键指令实时下达、重大信息统一发布等功能。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细化事件分级标准,按照事件不同级别和规模,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医疗救治、新闻发布等应对处置方案,建立平战结合、医防协同、协调联动的应急处置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社会面管控措施方案,加强公共卫生专家、技术人才、物资保障

28、等相关能力建设和储备。健全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信息共享、联动协同机制。依托郑州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和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提升郑州市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检测能力。建立应急状态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机制,为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患者以及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三)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推进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深度融合,实现服务衔接联动、人员柔性流动、临床科研协作、信息互通共享。

29、组建市级、区县(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绩效评价等工作。强化县级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技术支撑,打通医防结合通道,大力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构建以医防融合和服务效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县域医共体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医共体与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联动协作或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医共体内部公共卫生职责分工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妇幼保健机构内部管理,提供防治结合的医疗保健服务。(四)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建立完善中医药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

30、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建设中医药临床救治专家团队,组织制定中医药防治技术指南,开展中医药防治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的独特作用。建立健全紧密型、常态化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探索总结中西医结合在传染病临床救治中的有效方法,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推动中医药深度介入传染病防控和临床救治。(五)健全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创新科研和社会化服务机制。在落实财政全额保障责任的基础上,允许疾控机构在确保履行职责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推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两个允许”,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分配

31、自主权。强化市、县级疾控中心疫情防控和卫生监督机构监督执法职责,财政部门按规定落实相关人员经费保障。科学实施岗位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内部绩效考核,选优配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班子,增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落实公益一类保障要求。探索建立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完善公共卫生人员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重点推进妇幼、精神、传染病、职业病等专科医院临床诊疗与预防保健的人员、业务、管理与信息协同。五、推进健康郑州行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一)强化健康郑州行动推进机制健全各级党委政府健康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完善健康郑州政策体系、工作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党政

32、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健康格局。大力开展专项行动,加强主题宣传,部门协同联动,深入推动健康郑州18个专项行动,加强健康郑州行动监测评估,推进各区县(市)健全议事协调机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督查机制,培育打造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特色项目。推进健康郑州行动、健康城市有机结合,持续深化健康城市建设,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评比活动,做好健康城市综合评价,推动主要指标水平不断提升。加强试点,探索建立完善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有效实施路径。(二)开展全方位健康影响因素干预深入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不断完善“两库两机制”,完善专家库、知识库,健全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推进健康知识与技能宣传的系统化、常态化

33、、全覆盖,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入推进健康促进县(区)建设。推动健康教育融入诊疗全过程,做实做细健康促进“321”工作,“3进”(健康教育进家庭、进乡村、进学校)“2建”(加强基层健康教育阵地和队伍建设)“1帮扶”(上级对下级帮扶,即县级医疗机构对乡镇(街道)卫生院帮扶,乡镇(街道)卫生院对所属村卫生室帮扶)。加强城乡居民营养和膳食指导。推进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学校建设,强化对食品企业和公共的营养标签知识指导,逐步将营养融入部门健康政策。加大健康区县(市)建设力度,建立常态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健康示范区县(市)创建成果。到202

34、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或超过35%。强化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着力提升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疗卫生机构心理治疗及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加强对学生、留守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职业群体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影响人群的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管理。到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营造健康生活环境。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加强健康主题公园建设,打造高质量的“15分钟健身圈”,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慢性病预防与慢性病非医疗干预机制。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与

35、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健康影响评价,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加大饮用水工程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力度,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固体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置管理,提升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能力。加强伤害监测网络建设,实施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到2025年,培训100O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人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进“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倡导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和养成平衡膳食

36、的习惯。开展控烟行动,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持续推进控烟立法。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持续推进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深化学校健康教育改革,切实保证学校健康教育时间,提升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深化体卫融合,举办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倡导主动健康理念,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三)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强化出生缺陷预防、筛查、诊疗全过程服务,完善三级预防措施。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加强爱婴医院及托幼机构监督管理。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片联系中小学校制度。建设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监

37、测网络,加强数据收集利用。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强化职业健康危害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完善职业病诊断和救治保障,推动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加强职业健康促进。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提升老年人对健康信息的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推动老年人及其家庭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四)强化重大疾病防控持续做好新型冠状病毒、人感染H7N9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降低发病率,减少传染病暴发流行。加强免疫规划工作,推动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机制。加强乙肝、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推进消除麻疹、保持

38、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等工作,巩固全市消除疟疾防治成果。继续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扩大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监测检测、综合干预、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推进联防联控遏制艾滋病传播,积极创建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加大地方病联防联控力度,减少地方病危害。(五)实施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健全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积极推动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推进慢性病防治专项行动落地。促进慢性病早期发现,全面实施30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积极推进二级以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血压普查工作。在医院就诊人群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

39、设置免费自助血压检测点,引导群众定期检测。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网络,实施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完善脑卒中防治长效工作机制。推行肺癌、结直肠癌等癌症早期筛查项目。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提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开展血糖筛查行动,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建成市、县癌症、慢阻肺、糖尿病防治网络,初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心脑血管疾病1小时黄金急救圈。加强弱病和牙周病防治,扩大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覆盖面。探索个人健康综合评价模式,有效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六)做细做实健康服务管理持续完善预防为主的三级健康管理体

40、系,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部成立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在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三师五方”(全科医师、专科医师、健康管理师,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实现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扎实开展重点疾病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工作,提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和管理率。结合学校卫生工作改革,探索中小学健康管理服务模式。鼓励区县(市)打造健康管理特色亮点,引领带动全市健康管理水平提升。专栏2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保障工程提升健康素养项目:打造郑州健康科普平台,促进居民形成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项目:制定婴幼儿、中

41、小学生、老年人营养干预计划。合理膳食行动: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行动。在幼儿园、学校、养老机构、医院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开展营养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创建活动。全民健身行动:县(市)两场三馆、城区一场一馆建设,体医结合。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推动市精神病院精神心理障碍康复中心建设。规范心理健康服务,强化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污染物综合控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农村饮用水监测乡镇覆盖率达到100%。“两建三融四行动两建,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健康知识传播体系:三融,将健康促进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创建、融入爱

42、国R生创建、融入全民健身活动;四行动,健康促进321行动、健康郑州行大医献爱心”行动、健康促进区县(医院、学校)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行动、健康素养监测行动。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健全职业健康服务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开展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六、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健康社会治理能力(一)丰富发展爱国卫生运动内涵广泛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卫生城镇、村(社区)创建及巩固工作。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持续开展全城清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工作场所及校园、市场、乡村、社区、公共场所等环境卫生清洁行动,持续开展“厕所革命

43、”,实施学校、医院厕所整治专项行动。扎实做好健康乡镇、健康村庄、健康单位创建工作。强化支持性环境建设,大力推动健身步道、健康公园、健康楼宇、健康主题文化楼道等建设。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工作,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形成多部门联合控烟执法的工作模式,推进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和质控体系,科学预防控制病媒生物。(二)大力开展卫生创建活动继续落实郑州市卫生城市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修订完善卫生城镇标准,优化评审流程,实施城乡联动,推动县域同创,全面提升城乡公共卫生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城镇评审新标准,全力做好新一轮卫生创建工作,确保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复

44、审一次性通过,到2025年实现省级及以上卫生乡镇比例达到75%以上,持续开展卫生村、卫生先进单位、卫生居民小区等创建活动。(三)加快健康城市建设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集集中特点的健康城市。实施健康城市建设动态评价,促进文明城市、健康城市有效衔接。规范修订健康“细胞”评选管理办法和标准,推进健康乡镇、健康村庄、健康单位、健康企业、健康市场、五星健康文明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培育健康“细胞”亮点单位,促进全社会健康环境改善、健康服务优化、健康教育普及和健康行为养成,构建健康郑州建设的微观基础。(四)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加强

45、爱国卫生工作体系建设,健全各级爱国卫生工作机构,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爱国卫生组织机构建设。加快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有机融合,推动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结合、平战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推广爱国卫生运动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一科普六行动”“全城清洁行动”及“城乡整洁行动”,倡导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培育相关领域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推动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提升基层社会健康管理水平,营造全民参与、人人行动的浓厚社会氛围。专栏3健康环境建设工程卫生健康创建:卫生城市、更生县城、R生乡镇、卫生村、卫生居民小区、卫生先进单

46、位等卫生创建活动,健康城市、健康乡镇、健康村庄、健康单位、五星文明健康家庭建设等。一科普六行动:开展R生防疫和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深入开展农贸市场、乡村、社区、工作场所及校园等疫情防控重点场所、病媒生物综合防治专项行动。病媒生物防治:鼠、蚊、蝇、蟒等病媒生物的密度监测、常用化学杀虫剂抗药性监测等。控烟履约:认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实施减少烟草危宙行动,强化控烟执法监督,建设无烟环境。七、打造优质高效医疗体系,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感受(一)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牵引,以省级医学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平台,以县域医疗中心为基础,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医疗中心,构筑健康河南

47、医疗卫生高地。依托河南省儿童医院加快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科学规划“一院四区”功能定位。辐射带动区域儿科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儿科医学高地,发挥引领带动和标杆示范作用。积极争创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强化创伤专业医教研等能力建设,提升区域内重大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因病致残、致死率。加快推进省市协同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以省中医一附院为主体,联动郑州市中医院,辐射促进郑州市中医药事业、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省级儿童医学中心和创伤医学中心建设,强化推进消化、神经疾病、心血管、传染病、眼科、烧伤、妇产等7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同步培育推进老年病、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短缺资源配置。建好学科带头

48、人、医疗技术骨干、科研骨干“三支队伍”,结合省“十大专科”建设,持续打造市级10个专科诊疗中心。着力建设高水平市级公立医院,积极争取优势专业纳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规划,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面。深化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提质升级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强化县域牵头能力;加强县级医院肿瘤中心、微创介入中心、麻醉疼痛中心、重症监护中心、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县域医疗中心综合能力建设。(二)推进城市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布局优先,修订完善郑州市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布局规划(2020-2035),推动城区大型医疗机构向新城区、功能区转移布局,新增卫生资源优先保障新区需求,通过医疗资源布局支持新区发展。主城区重点加强床位规模控制,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信息化能力,抓好服务品质提升和优质资源向新城组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