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饼病防治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茶饼病防治技术.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油茶饼病防治技术油茶饼病又称油茶叶肿病、油茶茶苞病,主要危害油茶叶芽、嫩叶、花芽和幼果。一、病原由细丽外担菌Exobasidiumgracile(Shirai)Syd.所引起。该菌的外担子层长在肥大变形的植物组织表面,成熟后呈灰白色。担子果棒状,无色,大小为115T73umX5T0um,担子顶端生2-4个小梗,梗长3-4Unb每小梗着生抱子1个。担抱子椭圆形或倒卵形,无色,单胞,成熟后有3个分隔,呈现淡色,大小为5.2-5.9uX148T65u两种发病形态的担抱子形态是一致的。二、寄主与分布寄主:普通油茶QCaInelliaoleifera)、小果油茶(C.meiocarpa)、越南油茶(CV
2、ietnalnenSiS)、博白大果油茶(Cgigantocarpa等。分布:安徽主要分布于皖西、皖南山区的油茶林。三、发病症状本病主要为害花芽、叶芽、嫩叶和幼果,产生肥大变形症状。由于发病的器官和时间不同,症状表现略有差异,依据侵染循环的差异分为主要发病形态和次要发病形态:子房及幼果罹病膨大成桃形,一般直径5-8cm,最大的直径达12.5cm;叶芽或嫩叶受害常表现为数叶或整个嫩梢的叶片成丛发病,呈肥耳状。症状开始时表面常为浅红棕色或淡玫瑰紫色,间有黄绿色。待一定时间后,表皮开裂脱落,露出灰白色的外担子层,抱子飞散。最后外担子层被霉菌污染而变成暗黑色,病部干缩,长期(约1年)悬挂枝头而不脱落。
3、该类症状特征是病原侵染当年不发病,越夏后才发病,其症状表现为整体性,被认为是主要发病形态。有时在发病高峰后期,病菌侵染淡绿色向绿色过渡的叶片,罹病叶片形成ICnl左右的圆形斑,一叶有1-3块,有的2-3块相连形成大斑。斑块比叶的正常部分肥厚,表面稍凹陷,紫红色或浅绿色;背面微凸起,粉黄色或烟灰色。最后斑块干枯变黑,常引起落叶。病菌当年侵染、当年即可引起发病、其症状常表现为局部性的,被称为是次要发病形态。四、发病规律该病发生季节性明显,安徽大约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为发病盛期,发病时间相对较短,皖西、皖南阴凉深山区,发病期可延长至5月。病菌有越夏特性,以菌丝形态在活的叶组织细胞间潜伏。病害的初侵
4、染来源是成熟担泡子,而干死后残留枝头的旧病物绝对不具有侵染能力。病菌抱子以气流传播,潜育期7-17d,在发病高峰期,担子层成熟后大量释放抱子。抱子数量随病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油茶林缘至IOm距离处抱子最多,20m以上的距离尚能捕捉到抱子。在4-5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条件下,抱子的传播距离可达100Om以上。病菌抱子的萌发、侵入并引起发病要有三个条件,即水分、温度和叶龄。最适发病的气温是12-18。(2。空气相对湿度在79-88%、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发病。在气温16-19。和水分、空气充足的条件下,抱子萌发率在65%以上。萌发后的抱子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侵入植物组织。叶龄影响着病菌的侵入和发病
5、。据观察,油茶新叶约在半月内是淡绿色的,1个月左右的叶片渐呈绿色,最后呈深绿色。随着绿色加深,叶的质地亦加厚变硬。病菌容易侵入淡绿色叶片,并引起发病。病菌侵入后处在潜育阶段时,由于叶龄增加或气温不适宜发病时,发病常会被抑制、推迟。若叶片处在绿色阶段,尚能产生次要发病形态。当叶片已呈深绿色,发病则受抑制。病菌潜伏越夏(气温20。C以上),待来年春季再引起发病,产生主要发病形态。因此,根据病害的发生过程,病害的侵染循环是一个大循环,而中间可能有一次小循环,产生次要发病形态。病果:左:整体症状;中:中期;右:后期病叶:左起,整株受害初期,中期,后期;整株受害后期此外,本病发生与树龄、日照、林分状况、
6、管理水平和油茶品种等有着一定的关系。树龄在8年以下,发病形态以“茶耳”为主,树龄在8年以上,发病形态以“茶桃”为主;日照每月在70-80h,云量在25%以上的阴天达15d以上,有利于病害发生;林分茂密、通风不良、阴湿环境发病重;高山油茶林比丘陵或平原地区发病重;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氮肥施用过多的林分发病重;树冠中、下部发病重,尤以更新的分廉嫩枝叶发病最重;大叶类油茶萌动早、发叶快,新叶萌发时间与病菌侵染有利时机一致,极易感病,小叶类油茶萌动迟、发叶慢,避开病菌抱子有效的侵染时机,发病较轻(避病)。五、病情监测与调查油茶饼病在不同年份、不同林分、甚至不同植株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在防治前做好病情的
7、本底调查,将不同地块或植株的病情划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以便确定防治重点区或植株。在油茶林选择发病较重的病株并标号,从油茶萌芽期(3月中下旬)开始,每隔5d调查一次病情,将调查结果填入调查表。分级计数法(感病指数):先将标准地内的油茶植株,按病情轻重划分为若干级,统计各级株数,同时给各级病害一个代表数值,然后按公式计算出标准地内油茶的感病指数。感病指数=(各病级株树X该病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株数X最高一级代表值)义100参照LY/T2680-2016执行,病害为害程度的分级标准如下:油茶饼病(叶、果)的分级标准病级发病程度代表数值O无病或几乎无病OI1/4以下的叶或果感病1II1/4-2/
8、4的叶或果感病2III2/4-3/4的叶或果感病3IV3/4以上的叶或果感病4油茶饼病(叶、果)的调查记录表标准地号面积(m2)调查株数病害各级株数OIIIIIIIV病株合计六、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在不影响或极少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选用春季萌动迟的抗病(避病)品种。2 .营林防治保持合理密度,适当整枝修剪,保持林内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创造有利于植株叶片发育、不利于病菌侵染蔓延的环境条件;增施磷、钾肥,少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3 .人工防治及时摘除表皮尚未破裂(担抱子尚未成熟飞散前)的茶桃、茶苞、茶片等病组织,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原。4 .化学防治(1)防治时期在病组织表皮未破裂的病害高
9、峰期,3月下旬-4月上旬选择无雨时间开始。(2)药剂选择选择持效、耐雨水冲刷类的药剂:12%绿乳铜600-1000倍液;30%苯甲此嗖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按照GB4285和参照GB/T8321执行。(3)施药方式喷雾,重点喷叶背面。(4)防治次数对于只有主要发病形态的油茶林,选择合适时期喷药,每10天1次,共喷1-2次。对于具有次要发病形态的油茶林,选择合适时期喷药,每10天1次,共喷2-3次。七、防治效果调查1.调查时间防治措施前和防治1年之后各调查1次。5 .调查方法采取标准株调查方法,在各防治小区内按对角线位置随机选定30-50株油茶作为标准株,或按栽植行每隔3-5行选1行作为调查样株,即以标准株的感病指数来计算防治效果。病害分级方法和调查记录表见“病情监测与调查”。6 .效果统计油茶饼病的防治效果可用感病指数进行计算,一般采用相对防治效果表示。相对防治效果()二(对照区感病指数-防治区感病指数)/对照区感病指数X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