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方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方正.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解读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方正教学目标:2、协助学生养成诚信有礼的处世态度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隐含信息,体会友人身上体现的“方正”。一、导入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的聪明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世说新语中,相关聪慧儿童的故事一般被编入“夙惠”篇。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被编入了“方正”篇呢?二、解读“方正”1、先来看什么是方正?方正是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方正”呢?明确:确实,元方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方正。首先,他自始至终用“君、家君”这样的称呼,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则是一种谦称。他年仅7岁,却始终彬彬有礼。其次,元方在指出客人错误的时候,不卑不亢地说“君与家君
2、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他并非以牙还牙骂回去,而是有理有据地指出错在友人。小小的他是如此的明事理。第三,元方这么做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形象,也是孝的表现。东汉时所奉行的礼是周礼,这里面有着君臣间的仪礼,也有着父子间的孝礼。对子骂父而子不驳,则子不孝;元方驳之,则是孝也。明理,孝顺,都是元方有“礼”的体现。而礼,正是方正的重要内容。2、在这篇课文中,友人是众人指责的对象,因为他“过中不至”一一无信,“对子骂父”一无礼。友人真的不方正吗?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个人。据史料记载,文中的“友”也是东汉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官职比陈太丘还高两品。而这个官高两品的友人是怎么称呼元方父
3、亲的呢?(PPT:尊君在不?)他用的是敬辞“尊君”。友人用这个称呼,既是对元方父亲的尊重,也是对元方这个7岁孩童的尊重。从这个小细节能够看出友人其实也是很懂礼的。接着,在得知太丘舍去之后,友人是什么反应呢?他气愤地说: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PPT)。先来看这个“期”字。期,从月,其声。说文解字注中这样解释一一期:会也。会者,合也。期者,要的之意。(PPT)期就是约定。再来看“行”,行:同行,一起走。友人为什么生气?因为在他看来既然是约定,就得遵守;既然是同行,那么陈太丘就不应该先走。由此可见,友人不也很看重诚信吗?在听到元方义正辞严的反驳之后,友人又是什么反应呢?(PPT:友人惭,下车引
4、之)“惭”是惭愧羞愧,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竟然不如一个孩子。“引”是拉的意思,他想拉住元方的手以示友好、表达歉意。从友人的行为表现来看,他是个知错就改、明事理、讲道义的人,这不也是方正的体现吗?3、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文中三个人的表现。面对失约,陈太丘决不过去;因为惭愧,友人下车拉一个孩子;针对无信无礼,元方入门不顾。我们不禁会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的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恪守了方正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个时代:(PPT)东汉时期,因为皇帝尊儒重教,社会上崇尚气节,蔚然成风,形成了为后世所羡称的“东京风俗”。东汉被人称作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风气最为淳朴、整体道德水平最高的时代
5、。近代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先生也曾评价东汉是“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由此可见,元方在文中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陈太丘家教中的礼与信,更让我们看到东汉时期整个社会对“方正”的看重。4、在这样方正的文化滋养下的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呢?请看:(PPT:陈元方,名纪,字元方,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陈宴之子,享年七十一岁。与弟陈谦俱以至德称,兄弟孝养,闺门雍和。与父亲陈宾和弟弟陈谋在当时并称为“三君”。)三、总结正因为对气节、道义的推崇,南北朝文人刘义庆把这篇文章放在了“方正”篇。方正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历几千年岁月沉淀的民族文化基因,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板书设计:元方陈太丘友人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