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七章现代外国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七章现代外国教育思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七章现代外国教育思想第一节新教育运动第二节进步教育第三节杜威的教育思想第四节实验教育学第五节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第一节新教育运动一、新教育运动的由来与发展“新教育运动”也称做“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在实践中,一些倾向于教育民主、尊重儿童、内容实际、讲求效率的“新学校”应运而生。随之,欧美各国便仿效开办,发展成为一场影响较大的“新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其办学目的是提供“一种完全现代和有合乎情理的特点的适应社会领导阶级需要的全面教育”,以培养出能够应付现代知识与现代生活不断增
2、长的复杂性从而建立健全的人类社会的人才。雷迪为了改造当时重古典课程、脱离社会生活、贵族化的公学制度,特别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活动。1983年,巴德利在英国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是阿博茨霍尔姆学校的第一个分支。但其实行男女合校,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创造者,学校管理更民主,因此大受欢迎。德国的赫尔曼利茨先后建立了三所相互衔接的家庭式乡村寄宿学校,分别是1898年为612岁儿童开办的伊尔森保学校、1901年为1376岁男生开办的豪宾达学校和1904年为1619岁男生开办的比伯尔史泰因学校。1899年,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埃德蒙德穆林创办第了一所新学校一一罗歇斯学校。这些先驱性的乡村寄宿学校都深受雷迪的影响,在
3、办学模式、目的、课程及方法等方面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如:新学校都设在远离城市、自然环境优美的乡村;新学校在管理、教育和教学上具有民主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是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而是相互爱护、亲密无间的关系:但是也存在局限性,如:费用昂贵,主要以具有激进思想的上层社会和高收入阶层的少数学龄儿童为对象,因而规模一般都较小,并且完全独立于国家教育系统之外。新学校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并且由于各国新学校之间紧密联系而开辟了国际交流。1899年,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欧洲各国新学校的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成立了“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新教育
4、联谊会成立后先后三次提出过相应的新教育原则。1921年,刚成立的新教育联谊会提出了七项新教育原则:(1)新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保持和增进儿童内在的精神力量。(2)教育者必须研究和尊重儿童的个性。(3)新学校应该使儿童的天赋兴趣得到充分的发展。(4)学校应该由儿童自己来管理,同时儿童都必须懂得自我约束。(5)新教育制度必须以合作的精神来代替自由竞争的精神。(6)支持男女同校教育。(7)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正确实施的新教育,将使儿童为成为未来的公民做好准备,而且意识到他自己的和每个人的尊严。1932年,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对社会所带来的冲击,新教育联谊会提出了五项原则:(1)教育应该能够使儿童领会我们时代
5、的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2)应该设法适应不同个性的儿童智力和情感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需要。(3)应该帮助儿童通过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责任感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4)应该提倡合作精神,使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性格差异和独立思考的重要。(5)应该引导儿童去正确评价他们的民族遗产,并高兴地欢迎每一个民族对人类文化做出特殊的贡献。1942年,新教育联谊会通过的儿童宪章提出:(1)尊重儿童的人格,儿童的需要是任何良好教育制度的基础。(2)每个儿童都享有适当的衣食住的权利,国家财政应当予以保障。(3)应该对每个儿童提供有效的医疗保健和治疗;(4)所有儿童都应有获得自己民族的知识和智慧财富的平等机会。(5)应
6、该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全日制的学校教育。(6)应该对所有儿童提供宗教训练。新教育联谊会在不同时代所提出的教育原则,反映了对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思考,体现了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新教育运动成为对20世纪欧洲乃至世界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运动。二、蒙台梭利的教育主张(一)生平与教育实践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个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幼儿教育家之一。她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新教育运动及幼儿教育的发展。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天主教徒的家庭。在研究和诊疗残疾和低常儿童的实践中,她认为“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并通过实验,使低常和
7、残疾儿童通过了小学各科考试。她认为适用于低常和残疾儿童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于是便力图以医学为基础,用自然科学的直接观察的研究方法,建立对正常儿童进行教育的“科学的教育学”。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第一所幼儿学校,名为“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贫苦儿童。在那里,她将最初用于低能儿童的教育方法经过适当修改,运用于正常儿童,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09年,她写了第一本著作蒙台梭利方法,全面阐述了她的教育主张及在“儿童之家”实施的教育方法。该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被译为20多种文字。人们大力宣传蒙台梭利的方法,开办“蒙台梭利学校”。(二)儿童发展观蒙台梭利批判旧教
8、育是强制性的,干涉儿童的“自由行动”太多,惩罚儿童是一种罪过,必须改变她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论述道:“他们被关在学校里和奴隶一般,受到社会强加的痛苦。儿童长时间伏案读书写字,使他们胸膛受压而变得狭小,容易患肺病。”“学习是强制性的,充满了厌倦和恐惧,儿童的心智疲劳了,他们的神经系统疲倦了。”她批判旧学校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人被束缚在一个地方一一桌子边。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发展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因此,要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儿童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由活动,受到陶冶,得到锻炼。不仅要关心儿童的物质生活,
9、更需要关注他的精神和心灵的迫切需要。蒙台梭利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各种潜伏在人心灵中不断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儿童内在的潜能在适当环境中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看法,是其教育学说的基础。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如同各种生物现象一样有各种敏感期。在各个阶段会显示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过了这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就会消失。她对儿童的敏感期进行了区分: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2-2.5岁达到顶峰;从1岁多到4岁左右是秩序的敏感期;出生后两个月到8岁是语言的敏感期;从出生到6岁是动
10、作的敏感期。以此为基础,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中的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蒙台梭利的儿童发展观的特色是:重视早期教育;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节律性、阶段性、规律性;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的原动力;强调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和教育的合理安排。其中特别强调的是,为了科学教育儿童,必须掌握和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这正是当时席卷欧美的新教育思潮的体现。(三)感官教育基于其儿童敏感期的认识,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重视幼儿的感官训练和智力的培养。她把智商归纳为感觉器官的训练,认为:感官训练能使人的感觉敏锐,发展人的各种能力。通过练习可以使儿童掌握各种技能,并养成
11、儿童的德行;可使儿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又为他将来实际生活做了准备。她的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其中以触觉为主。三、“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思想凯兴斯坦纳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慕尼黑市任教育局长达30年之久,主要著作有教育原理、公民教育要义、劳动学校要义、学校组织基本原理等。凯兴斯坦纳所提出的“公民教育”是他的教育理想和办学的指导原则;“劳动学校”则是公民教育付诸实施的一种学校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凯兴斯坦纳认为,要通过给予每个人最广泛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国家的职能并且乐意尽最大努力担负起他们在国家中的职责,在国家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并且把这种职务或工作做
12、得能够多么好就多么好”。其实质是对内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对外维护军国主义德国的利益。从培养良好公民的目的出发,凯兴斯坦纳提出建立“劳动学校”。“劳动学校”主要通过劳动训练使青年对职业和工作深感兴趣,同时对青年进行精神陶冶的训练。因此,凯兴斯坦纳把“劳动学校”也叫做“工作学校”和“性格陶冶学校”。“劳动学校”里反对那些“杂乱”和“肤浅”的知识,而主张用极少的“真正经验的知识”材料去培养学生“极多的适应力、本领和工作兴趣,以完成国家公民教育的使命”。凯兴斯坦纳还强调“劳动学校”不仅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更应重视劳动的精神陶冶和精神训练的价值和作用。为了实现劳动训练的意义和价值,凯兴斯坦纳
13、主张把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学校改成以劳动活动教学为主的“劳动学校”。此外,他还主张按儿童将来的职业兴趣去组织国民学校的劳动教学,进行“分组教学”。他认为儿童最感兴趣的劳动是各种制作、园艺、烹饪、细木工、钳工等手工技艺劳动。凯兴斯坦纳的这种职业训练理论与欧洲的“新学校”理论是同出一辙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新学校”。第二节进步教育一、进步教育的始末进步教育的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核心是力求通过教育的改革,使学校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美国社会的新的发展需要。进步教育理论源自卢梭、裴斯
14、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和进化论的影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兴起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家帕克19世纪末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市库克师范学校开展的教育革新实验。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帕克提出了“昆西教学法”,为此,帕克本人也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之父”。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在他的影响下,进步教育的实验在美国以各种形式大规模兴起。进步主义教育成为了20世纪上半期美国的主要教育思潮。美国于1919年成立了“进步教育发展协会”以满足人们教育革新和实验对于交流平台的需求,该协会后来改称“美国进步教育协会”。1924年,该协会创办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新教
15、育实验以及美国进步教育实验的相关情况,是推动美国进步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平台。1929年,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进步教育由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开始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1940年,随着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进步教育开始逐步走向衰落。1955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解散。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这标志着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终结,也标志着以进步教育为代表的一个时代的结束。人们对进步教育思想及其运动褒贬不一,但其给学校带来了多方面的变革,在反对落后传统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进步教育家的实验()帕克的昆西教学法帕克作为美国进步教育之父,曾先后担任过马萨诸塞州昆西市教育局局
16、长、芝加哥市库克师范学校校长和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第一任院长等职。他领导和主持了昆西学校实验,并且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其教育革新经验,最终提出了“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也被称为“昆西制度”。“昆西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包括:(I)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教师必须了解和尊重儿童的本性,创造条件满足其需求。(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雏形的民主政治,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3)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并将学习内容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来安排科目。(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昆西教学法”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强调和对教
17、育与实践关系的重视都成为日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核心所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开创了声势浩大的进步教育运动。(二)约翰逊的有机学校实验约翰逊,是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她于1907年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创办费尔霍普学校,以“有机教育学校”著称。杜威把约翰逊的教育实验称做“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约翰逊称自己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因为它们遵循学生自然生长。有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每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作业和活动,按照一般的发展而不是以获得知识的分量来调整学生的分班。有机学校的课程安排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三)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是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道尔顿制
18、的创始人。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开展教学实验,成绩显著,于是将其教育方法以“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命名,也称做“道尔顿制”或“道尔顿计划”。“道尔顿制”实际上是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帕克赫斯特批判班级授课制中学生的个别差异得不到照顾,于是提出以下主张:(1)在学校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度,代之以合同式的学习。具体做法是:把各学科一年的课程以月为单位划分作业大纲,学生以合同的形式确定自己应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学。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快慢来适当延长或修改合同。(2)将各科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分别配备该学科教师进行指导。(3)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
19、,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以使学生管理简单化。道尔顿制的关键在于自由与合作,要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自己的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意识。(四)克伯屈与设计教学法克伯屈是美国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诠释杜威思想。1918年,他发表设计教学法一文,提出了设计教学法,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克伯屈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品格,强调教育应适于现实生活,积极改造生活。因此,他主张建立一种以生活和实际经验为中心的新学校。克伯屈将设计的方法运用于教育,并系统归纳阐述了设计教学法。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是在社会环境中进
20、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设计教学注重教学活动的社会和道德因素。克伯屈根据不同的目的,将设计教学法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生产者的设计,克伯屈称之为建造设计。它是以生产某物为目的,用物质的形式去体现思想或观念。第二类是消费者的设计。他认为儿童非常活跃地消费、吸收别人生产的东西,如欣赏别人的画等,所以又称做“欣赏设计”。第三类是问题的设计。其目的在于解决一个问题。第四类是练习的设计,或称为“具体学习设计”。其目的在于获得某种或某一程度的技能或知识等。个具体的学习单元经常可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设计。此外,克伯屈还提出了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即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发挥指导的
21、作用,主要由学生自己思考来进行设计。设计教学法以儿童为中心,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强调教学与生活、教学与社会的联系。但由于强调以儿童经验来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法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削弱对系统知识的学习。第三节杜威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1882年,他进入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在此期间,杜威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894年杜威应聘到芝加哥大学任哲学教授,并担任了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的系主任,讲授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杜威-生出版的教育著作多达30余部,教育论文约18
22、0篇,其中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今日之教育、人的问题等民主主义与教育最系统地阐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实用主义哲学、“社会个人主义”的社会观、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一)实用主义哲学杜威创造性地把实用主义哲学应用到了教育上。实用主义是在美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皮尔斯、詹姆士和杜威。皮尔斯在1878年发表的我们怎样使观念明确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其观点可以归结为“存在就是有用。其后
2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詹姆士于1907年出版了实用主义些旧思想方法的新名称一书,在皮尔斯“存在就是有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有用就是真理”。詹姆士使实用主义哲学通俗化了。杜威全部接受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点,并主张哲学应是人们用以适应环境、整理经验的种工具。他认为哲学必须与人的生活发生联系,以促进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但怎样实现这一结合与促进呢?杜威将哲学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以发挥哲学的最大推动作用。“经验”是杜威的教育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名词。他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杜威的“经验”概念包括人(经验的主体)和环境(经验的客体)在内,它们被看成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杜威认为:存在即经验,
24、人的主观经验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基本前提。自然界所存在的一切都是“被经验到的东西”,自然界离不开人的经验。这是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根据这种经验论,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他认为,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教育必须始终从个人的实际生活的经验出发。(二)“社会个人主义”的社会观杜威的教育理论,同时又是以“人性论”和“庸俗进化论”为理论基础的。由此出发,杜威把人类社会看做是由具有原来的人性诸如本能、习惯等的个人结合而成的。他进而论述:既然社会只是人性的组合,那么教育在改进社会中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要促进社会进步,只需要采用发展人性、激发智慧的方法进行教育,而无须进行阶级斗争。杜威这种把教
25、育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而反对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观点,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的观点。(三)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杜威把心理理解为本能的活动。他认为:人的情绪、习惯、冲动等生物性的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内容,是由遗传作用代代传F来的。心理活动的实质就在于行机体采用定的行动-来适应环境并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一种“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即把心理活动完全生物学化,注重心理学的实用效能。杜威将其提出的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观点作为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是其全部学术观点的必然反映,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教育理论成为了一种完整的科学体系。三、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
26、断改造”。(一)“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说:“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提出:“教育就是生长。”他在学校与社会中批判了旧教育忽视儿童本能的弊病,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的中心。这就是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该原则是杜威的教育理论甚至整个现代派教育理论中的核心。杜威批判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外面对儿童施行强迫教育,让儿童学习成人编好的教材,使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一他提出:书本、教师本应是为儿童服务的,而在传统教育中,学生被书本、教师牵着鼻子走。他反对传统
27、教育的死记硬背、置儿童于被动地位、压制儿童个性和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的发展等做法。杜威主张把教育的中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杜威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之看做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这是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理论的缺陷所在,但是这一论述在批判传统教育弊病的问题上具有其积极的意义,并且也切合现代社会对培养人才规格的需要。因此,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理论虽然有不少缺陷,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二)“教育即生活”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他说:“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
28、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系统地学习那些由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其目的在于把年轻人培养成能服务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但其中要求学校教育应与社会实际联系、反对学校完全脱离实际生活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三)“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根据杜威的主观经验论,经验就是世界的基础。因此他认为: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经历一切和获取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学校教育主要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自己在活动中去获取经验。杜威在此强调了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对于批判传统教育有积极的作用。杜威认为:人的最初的经验来源于“先天的能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
29、在人的一生中要不断获得新的经验,这些新的经验增加到原有的经验上,就会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改造。所以对于教育来说,一是要增加儿童的经验,二是要提高儿童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根据其主张的儿童经验的获得是要依靠儿童自身的活动去达到,杜威又提出“从做中学”,并把它作为教学理论的中心原则。四、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杜威说:“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从表面看,杜威似乎是否定教育是含有目的的,而实际上在杜威的哲学与教育理论论述中,教育是有目的的。杜威提出:教育只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只有“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
30、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实际上杜威是将“生长”作为其教育的目的,他说:“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杜威明确提出教育过程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他又说:“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如要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任何目的,例如给它一个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意义,并导致我们在处理儿童问题时依赖虚构的和外在的刺激。”可见,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只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批判,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在杜威后期的著作中,也谈到了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五、活动课程论与“从做中学”杜威反对以既有的知识编写系统教材进行学科课程教学。他
31、认为学科课程虽然可以学到系统知识,但这种前人的符号积累远离儿童个人的生活经验,把儿童同实际生活割裂开了,并不能使儿童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他甚至提出儿童的学习应循着历史上人类的进步的足迹重新体验其全部发展过程。杜威认为:学校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如园艺、纺织、烹饪、木工、铁工、缝纫等活动课程。知识也就在“做”中获得了。杜威认为:这样获得的知识完全是通过儿童的自身体验得来的,是绝对的直接经验,对儿童来说,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最准确无误、最有价值的,而且也是记忆最深刻的。第四节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在欧美各国流传较广,是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
32、想流派。它标榜以“科学”的新方法来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反对传统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实验教育学”以实验心理学为直接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并且从实验生理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窕成果中吸取养分。“实施教育学”主张,只有能够得到“科学”证明的东西才是真实可靠的;此外,一切超出人的感觉之外、凡不能由“科学”得到验证的事物则都是不可知的。应用到教育研究上,强调要用心理实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据此革新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作为传统教育的对立物出现的。“实验教育学”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又各有自己的论述,其主要代表有德国的梅伊曼、拉伊和美国的桑代克。一、.梅伊曼的教直思想梅伊曼
33、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是实验心理学家冯特的学生。1901年他采用心理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学习与疲劳等问题,并在德意志学校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名称。梅伊曼批判传统教育学体系缺乏以科学实验方法进行的严密论证,其所提出的规章和准则要么是思辨的产物,要么是直观思维的产物,并且生搬硬套这些规章、原则阻碍了教育科学的发展。梅伊曼认为只有实验室研究中所取得的数据才是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成果。他主张把教育研究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解剖学、精神病学和犯罪学的理论基础上,从多方面来研究儿童、研究教育问题。另外,他重视通过实验心理学测试儿童身心特点而确定教育和教
34、学的内容与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儿童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梅伊曼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地论述实验教育学的性质、方法、研究范围和任务的人。他看到了实验教育学的实践性,要求把教育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教育的改革。但梅伊曼过分相信实验室里心理实验的方法,以至于排斥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把人看成单纯生物学化而不考虑社会的、阶级的影响,这就使他的研究脱离实际,走向极端。二、拉伊的教育思想拉伊是德国教育家、实验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与梅伊曼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有许多共识。他同样认为用思辨方法建立起来的旧教育学缺乏科学性,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主张实验教育学应当借助于相关的其他学
35、科。拉伊也用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教育问题。他认为:人的意识产生于身体受到刺激以后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形式是印象、印象的类化和表现。教育的目的即在于使人善于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一系列的反应。教育就是按照规范的科学对于人类的身心发展的引导和控制。所以,拉伊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行动教育学”。三、桑代克的教育思想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心理测验的研究,并首创了成绩测验及其量表,推动了实验教育学的发展。“联结”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桑代克通过对动物进行研究认为,动物的学习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他把这看法照搬到人的心理研究中,认为人类和动物在心理行为上的复
36、杂过程虽然大不相同,但是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并取得学习效果是相同的。在这一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桑代克首次提出了成绩测验的方法。首先规定一个严格的“标准测验”,其题目的内容、答题的标准、时限、环境等都有统一的规定。然后应用统-的“量表”来表示从零度能力以至高度能力分配、排列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把成绩测验与智力测验结合起来测定学生的“成绩年龄”和“成绩商数”,以此判别学生天资能力的差异。总之,实验教育学的学者们提出了一定的实际见解与方法,把教育、教学工作放到一定的科学实验之上,这比以往的旧教育理论显得现实而有效,但他们往往置教育的社会、政治原因于不顾,具有片面性。第五节现代欧美教育
37、思潮一、改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理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步分化出来的,自称是进步教育真正的继承者,并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分支而著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很大发展。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布拉梅尔德。他指出,改造主义是一种危机哲学,适用于处在危机中的文化和社会。他的著作有新时代的教育、教育哲学的模式、教育哲学的改造、危机时代的教育等,奠定了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改造”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把改造社会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二是要对已不适应当代要求的教育进行改造。他继而指出:行前时代下却宣传传统的教育信条,无视进步主义教育的主张却重新实施保守主义教育,这是一种倒退
38、。但他也认识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本身的缺点,即:只重视手段和而不重视目的,只要过程而不要结果,只强调个人中心而忽视社会发展等。布拉梅尔德主张通过改造教育来解救时代的危机,建立社会的新秩序,根据行为科学来重新考察教育的整个传统结构。行为科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把人的心理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做支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主张要在心理学、社会学等实验科学基础上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提倡激发人性、发展合作精神。二、要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威廉巴格莱。1938年,他与德
39、米亚西克维奇等组织成立了“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并通过了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之纲领,标志着要素主义教育的正式形成。要素主义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要点:(1)关于教育目的。要素主义者一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必须通过理智和道德的训练来保存文化遗产。要素主义者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中永恒不变的“共同要素”;只有掌握了文化,人才能够准确地预见各种行为方式的后果,从而达到他期望的目的并且帮助个人实现理智和道德的训练。(2)关于课程。要素主义者主张: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要素、精髓,主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应
40、该遵循种族第一、个体第二以及理性第一、个人快乐第二的原则,并且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注重种族经验的传授,因为它具有永久的价值,要包含社会的传统的价值标准。此外,要素主义者还坚持学科课程与教材的逻辑组织。(3)关于教育过程。要素主义者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传递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中心的地位,具有较大的权威。因为学生自己是不能理解学习内容的,必须靠教师的指导才行。(4)在教学方法方面,要素主义者既反对进步主义又区别于传统主义,注重心智的训练。他们认为,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通过经验、问题解决或设计学到的,并且这样容易导致忽视知识的掌握。要素主义者主张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有目的
41、的记忆。三、永恒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等人。永恒主义是提倡复古的一种教育理论,其哲学基础是古典实在主义论。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包括以下要点:(1)教育的性质是永恒不变的。他们认为,“实在”乃是潜在于物质之中的永恒的形式之展现,因而世界上存在着由“实在”构成的永恒不变的真理。而理性则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人性或人的潜能必须不断发展才能达到理性,而这必须依靠对人的教育,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永恒的人性。(2)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基础是永恒不变的“实在”所构成的永恒知
42、识与伦理原则,这就是永恒主义教育名称的由来。“永恒学科”是发展“理性”的最好的途径。“永恒学科”主要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文学、历史、科学等方面的伟大著作,它们具有永恒不变的价值,蕴藏着大量关于真理的知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能使学生更切实地认识世界的永恒性和从中寻找独立思考的源泉。为此,他们推行了“百部名著计划”,这些名著包括荷马史诗、圣经、莎士比亚的著作、牛顿的光学等。(3)在教学方法方面,永恒主义者认为:好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标准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选择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学习对象。要按照学生自己的学习速度、接受能力来进行教学,但不能迁就学生的懒散和所谓的兴趣。
43、要达到学生的“自我实现”,就必须让他们有“自我约束”。永恒主义者反对进步主义教育单纯追求兴趣、降低知识标准的做法。四、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是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一种教育理论,萌芽于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海德格尔1927年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体系,宣告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正式产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存在主义有了更广泛的传播,而且其影响也涉及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等人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并无统一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基本教育主张有:(1)关于教育目的。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的目的就是
44、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对公众、集体和社会都不承担任何责任,因此,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教育的最终目的乃是个人的自我完善。(2)关于教育的任务和教育的内容。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中心。用知识填塞学生,犹如用外物、用他人的意志来控制学生。学生是自由发展的个人,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3)关于教育方法。存在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所以应选择那些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的教育方法。他们认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最理想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
45、得“自己的”知识,而且可以使师生之间建立真诚、正直的关系。五、结构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说为理论基础,注重于儿童心理结构与教育知识、课程结构的研究。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体系,认为:儿童的认识能力既不是先天的心理官能,也不是简单的在外界影响下的联想,而是认识结构的不断构造与发展。依据儿童心理结构的特点进行教育与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并把它应用于美国60年代的教学改革,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布鲁纳具体地提出,应该关注“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的问题,并对之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基本代表了结
46、构主义教育的主张。(1)重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结构主义教育者认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不适合继续使用儿童中心主义的活动课程了,但也不能简单沿用传统教育的只教具体知识的学科课程。面对当前知识在数量和速度方面的快速增长,必须教给儿童学科知识的结构,即要教给儿童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这样,他们就能根据基本原理去独立地理解、扩展基本知识的领域。(2)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结构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注意智力开发的工作不仅是培养现代人才所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布鲁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任何学科都能够采用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
47、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只要使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与儿童认识的基本结构发展水平相适应,教学就应该成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3)提倡“发现学习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类似于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应当是让儿童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而不应是教师的冗长的讲解、灌输和强迫儿童去死记硬背。儿童在探求、发现的过程中,不仅学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也学会了如何学习和独立探究的能力。这样的主动学习,会使儿童的知识质量和智慧发展的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课堂练习【例题】1.结构主义教育理论推崇的学习方法是()。A.比较法B.发现法C.历史法D.综合法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提倡“发现学习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类似于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应当是让儿童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而不应是教师的冗长的讲解、灌输和强迫儿童去死记硬背。2.在哪理论指导下,桑代克首创了成绩测验及量表?A.联想主义B.机能主义C.行为主义D.结构主义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在这一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桑代克首次提出了成绩测验的方法。断救胃运动的由来与发黑象台梭利的救看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