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1100238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9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01讲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1、了解:五四时期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主要教育思潮,民国时期颁发的主要的学前教育法规;民国时期学前教育改革实验活动的背景和意义;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任务。2、理解:民国时期幼稚园和幼稚师范的发展,民国时期三种性质幼稚园的并立。3、掌握:壬子癸丑学制和蒙养园制度的建立及壬戌学制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老解放区托幼机构的主要形式、保育婴幼儿的主要经验。4、熟练掌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北京香山慈幼院、南京鼓楼幼稚园、晓庄燕子矶幼稚园的实验改革经验,能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联系实际分析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主

2、要经验。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1840年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学前教育的变革正是由学习西方开启的。中国比较系统地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实际上始于民国以后,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高潮。该时期引进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详细内容见第十章)。(一)福禄培尔教育思想清朝末年,在引入日本幼稚园模式的过程中,中国人已经知道了福禄培尔,但那已是经过日本人消化吸收后的熟料中国直接从西方系统地介绍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1912年教育杂志第4卷第7号刊登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稚园略述,文中介绍了福禄培尔遵循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

3、,教育儿童的方法应由内及外这是一切生物进化所不能违背的原则。教育儿童就要顺应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发挥儿童内在因素的作用。1914年教育杂志第6卷第1号发表无我的德国柏林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馆一文。这是一篇参观报告,通过这个馆,宣传了真正的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919年4月新教育杂志发表福禄培尔传,对福禄培尔的生平和教育实践作了详细的介绍。同年,新教育杂志第3卷第2期刊登了赫尔伯脱、福禄培尔与朱子、王阳明教育学说之比较,文中对幼稚园的恩物和作业做了解说。指出福禄培尔的作业,在于使儿童由恩物得来的观念应用于纸工、木工、沙工、泥工等活动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儿童的目力、手力、想象力得到发展。五四运动

4、以后,在我国幼教战线的实践改革中,吸取了福禄培尔幼儿教育思想,充分肯定了福禄培尔注重自然、尊重儿童自由等思想。(二)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是意大利女医生、儿童教育家,她创立的幼儿教育法,于1913年开始传入中国。1913志厚在教育杂志第5卷第1号上发表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文章全面绍了蒙台梭利于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并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心理学根据。同年,教育杂志第5卷第5号上发表意生的文章蒙台梭利新教育法之设施,着重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色,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具以及应用新教育法取得的成效等。1914年出版了但煮翻译日本今西嘉藏著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较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

5、法原理。1914年到1915年间,顾树森、王维尹合著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顾树森著蒙台梭利女史新教育法。1914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商务印书馆仿制发行蒙台梭利教具,购买者颇多。这一时期,形成了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思想的热潮。1923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招新生两班,试验蒙台梭利教育法。1931年2月,教育部的文件中,曾评价蒙台梭利教育法“我国学校于十年以前早已实验,因似觉不甚经济,难以通于中国,仅师其意”。(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民国初年,蔡元培、陆费(bi)逵、黄炎培等都曾著文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订入教育宗旨,这种思想在中国已经有不少人提倡,并形成了一种教

6、育思潮。五四时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这不是偶然的,实用主义教育反传统教育等主张,适应了当时中国教育界改革旧教育的要求,加之当时正值一些直接受教于杜威或直接接受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思想的留学生回国后的推崇,更有杜威本人于1919年5月应北京大学邀请来华讲学。他在中国停留达两年零两个月之久,足迹遍及北京、上海等11个省。每到一处,杜威便要登台演讲,亲自宣传其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说。在这期间,各报刊特别是教育报刊都竞相刊登杜威的演讲内容,根据杜威在中国演讲整理出版的专集有杜威五大讲演平民主义与教育杜威先生与中国。杜威的学生和信奉者们也纷纷著文和讲演,推崇这种思想。中国掀起了宣传实用主

7、义的高潮,广度、深度及持久性都超过了其他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杜威的教育学说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从做中学”等。其中“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儿童中心论”反对教育以成人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传统,主张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就是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自1917年开始传入中国,一些教育家不断介绍这种方法。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邀请设计教学法的中心人物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到上海、北京等地演讲

8、,并有大量文章介绍这种方法,一时颇为流行。设计教学法以儿童的事件为中心,组成大单元,虽有预定的计划和目的,但总是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一切活动都出于他们的自发。中国最先实行设计教学法的地区是南京、苏州、南通一带,而且以南京高师附小的教师俞子夷提倡最有力。他不但大力宣传和实验,还将实验的结果写成一个小学十年努力记。这个附小的附属幼稚园被称为“杜威院”,该园的课程完全按照儿童的兴趣来设计,重视儿童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俞子夷和他的“设计教学法”实验参考资料:赵敏:俞子夷和他的“设计教学法”实验俞子夷(18861970),又名旨一、遒秉,江苏吴江人,是自学成才的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从小学教师、小学校长、

9、中学教师到大学教授、厅长(浙江省教育厅),始终在工作中坚持自学,并联系小学教育实际开展教育研究(包括教育实验),在我国近代教育家中是罕见的。1918年至1926年,俞子夷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育科教授并主持附属小学工作。俞子夷在南高师附小工作期间,将其工作历程和学校办学经验著成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一书,在当时引起教育界的轰动,一时间可谓“洛阳纸贵”。他在这本书的扉页中开宗明义:“南师附小的方针便重在实验,这是十年前所定的方针,至今没有变更过。”可见俞子夷是一个重视教改实验、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教育家。俞子夷在附小工作期间所进行的教改实验,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设计教学法”实验。他所开展的我国最早的

10、“设计教学法”实验,目的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探索“设计教学法”中国化的道路。“设计教学法”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产物。1918年9月,美国现代教育家克伯屈发表设计教学法一文,对此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阐述。克伯屈也因此成为“设计教学法”的代表人物。“设计教学法”主张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设计教学法”的传入,既是中国近代以来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更是直接接受欧美教育新思潮的催化所致。俞子夷所进行的“设计教学法”实验,被称为“不彻底”的“设计教学法”实验。之所以“不彻底”,是因为俞子夷并没有照搬美国克伯屈”设

11、计教学法”理论,而是结合本校实验,做了许多变通,不再是“原味”的美国式的“设计教学法”。他的“设计教学法”实验,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联络教材法”实验。1918年,俞子夷以一、二年级的儿童为对象,打破各学科教材界限,目的是激发儿童游戏的本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将音乐教学与儿童游戏相结合,一年级的儿童玩一些幼儿园用的小积木,手工科联络其他科并多作沙箱装排,强调儿童自己动手;在校园里设置“自然角”,养一些虫、鱼、蝌蚪供儿童观察。每节课仍是45分钟,但是一节课里可上两门课程,如在30分钟里读书,剩下的15分钟上音乐课。几个月后,实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往往今天和明天,前月和后月,常在同一水平线

12、上,没甚进步发展可说”。到学期结束,俞子夷遂停止不再试行。第二阶段:“分系设计法”实验。经过几个月的研究、酝酿,俞子夷重新组织了一批人,以原来南高师附小搞联络教材实验的教师为核心,于1920年秋再次试行“设计教学法”实验。他称之为“分系设计法”实验。即把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几门学科合在一起,分作观察、表演、手工、故事等系,按系进行各种问题的设计学习。上课时间改成分钟计时制。科目的界限打破,教材仍预定,仍有大纲,预定一学期、一学年应该学习的内容以及应该达到的标准。文字算数的练习,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儿童提出的问题与教师的整理补充并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抓得紧,没有一点儿放松,这样比完全由儿童做主更稳

13、妥。因为上次的实验不理想,所以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保留了一些旧传统。第三阶段:“混合设计法”实验。“分系教学法”实验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俞子夷认为因班级和时间的限制,儿童的个性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21年,他重新要求每天早晨增设随意谈话课,所有作业在谈话中产生,但作业时间仍限定,并逐渐取消科目名称,打破班级界限,增加学生活动,一节课30分钟或60分钟,时间表提前一天定好。1923年,”设计教学法”实验在南高师附小扩展到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全校13个班级。实验一方面打破班级和时间的限制,一方面又采用道尔顿制研究室的编制,设置各科研究室。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学力深浅分团学习,让学

14、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引起设计动机,然后全体讨论,确定目的,加以计划和实行,最后做出判断等。俞子夷所进行的“设计教学法”实验,用今天的课程理念来观照,仍具有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它贯通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教学由教师本位转向以儿童为主,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儿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南高师附小成为上世纪20年代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俞子夷在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文中描述了实验的影响及传播状况:“南高师附小参观人络绎不绝。杭州女师附小教师分批轮流,住在校内,作长期参观。后成惯例,他处来者同样欢迎。苏州二女师校长要求派师范四五人来实习,我们仍同样欢迎”俞子夷的学生沈

15、百英评论说:“参观南高附小的,络绎不绝,在当时的出版物上,到处都有他们的教学概况。”今天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史馆里,陈列着大量俞子夷先生在附小工作期间的图片和资料,珍藏着俞子夷先生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的原著(现全球仅存四本,分别在华盛顿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南师附小图书馆)。2012年,在南师附小11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结合十年办学实际,编撰出版了闫勤校长的专著一个小学新十年努力纪,并再版了俞子夷先生的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两本“努力纪”相互映衬,以缅怀俞子夷先生对南师附小所作出的非凡贡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民国时期产生深刻影响,经过了传入、吸收、诠释、改造的过程。陶行知的“生

16、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是典型的代表。它们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翻版,而是对其的改造和超越。二、学前教育思潮的勃兴(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儿童观是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的总的观念。我国传统的儿童观,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儿童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家长对子女有完全支配的权力,儿童只能绝对服从,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中国的儿童长期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对此,在清朝末年就有人提出批评。著名的语言教育家王筠ydn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不能像处理生物一样,对待儿童。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主义思想得到相当广泛的传

17、播,虽然属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但却是建立在天赋人权思想的基础上,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上有进步意义。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奴隶教育,摧残人性,践踏人权,是教儿童以“孝”作出发点,以“忠”为归宿。革命党人邹容在其革命军中尖锐指出“垂教万世之二大义,日忠,曰孝”,形成“举一国之人,无一不为奴隶之奴隶”。五四运动前后,鲁迅以辛辣的战笔,批判旧教育对儿童的摧残。他在随感录二十五中说“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

18、以后,也做不了人。”他指出在封建主义的儿童观下,势必形成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父亲有话,唯听是从,若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以前已经是错了。他呼吁中国觉醒的人,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儿童不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教育,反而受的是被摧残的、扭曲天性的教育。鲁迅认为把孩子教育成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一副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驯良”模样,绝不是儿童的美德,简直是没出息。他疾呼“救救孩子”,让他们恢复其本性,向动的方向发展,要活泼、健康、顽强,要挺身仰面。鲁迅在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

19、主义的儿童教育模式的同时,阐发了他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主张。他指出,父母对子女应该是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和完全的解放。为了教育好儿童,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指导儿童;第三要解放儿童,要“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在儿童教育上提出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成长的主张。他对于封建旧教育束缚儿童个性、违背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理念进行批判,认为旧教育不把儿童当作教育的主体,而是将成人或教师自己的成见强加在儿童的身上,必须改变这种主客体颠倒的状况。教育应该以儿童的个性为出发点,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20、,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因此,他极力主张研究儿童心理科学,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后来陶行知、陈鹤琴不但继续批判封建主义的儿童观,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验。陶行知提出“爱满天下”的口号,陈鹤琴抱着“一切为儿童”的信念,把自己的终生献给了儿童教育事业。儿童教育观念上的进步,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实验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儿童公育思潮19世纪末,康有为在写大同书时,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设计了儿童公养、公育的理想王国。五四运动前后,以蔡元培、愕ym代英为主要代表,在批判旧家庭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公育的主张,形成了一股思潮。蔡元培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特点论述儿童公育的必要性;辉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

21、阐述了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儿童公育的重要意义。第一,从教育的特殊职能上看,儿童需要公育。悻代英从唯物观角度,阐述儿童公育是一种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打破私产,自由恋爱,儿童公育将是不可避免的。第二,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悻代英在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一文中指出,教育应该普及于一生,人类的教育应该从胎教开始。他说“只有促进儿童公育;使每个儿童在他下地以后,便在合宜的场所中,合宜的指导人下面,受教育和训练,才是最根本的教育,亦是最经济的教育。”第三,从家庭教育的弊端角度分析儿童公育的必要性。他们认为在大生产出现后,儿童只在家庭中受教育的旧制度,必然要

22、突破。家庭教育日益暴露出不适应社会要求的弊端。蔡元培就说:不相信家庭有完善教育的可能性,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儿童公育。儿童公育虽然难以实现,但这种思潮却有重要意义。它包含了很多儿童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促进了人们思考和探索学前教育向更加科学化、大众化方向发展。(三)平民学前教育和乡村学前教育平民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参加平民教育活动的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要求教育应向广大民众普及,教育应以平民为主要对象。乡村教育思潮,是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改革实验思潮,30年代达到高潮。代表人物有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晏阳

23、初等。他们提倡普及农村教育,同时要解决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愚昧。他们纷纷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在实践上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在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的热潮中,学前教育也出现了向平民、向农村探索的热潮。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直言书幼稚园之新大陆一一工厂与农村等文章,号召办平民幼稚园、乡村幼稚园。陈鹤琴、张雪门也提出要用最少的钱,为劳动民众办幼稚园的主张。他们支持陶行知办乡村幼稚园,亲自指导幼稚师范生下乡为农民办幼稚园和托儿所。学前教育战线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思潮,开辟了幼儿教育工农化的发展方向。第02讲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与实施第二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与实施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在教育制度上实行了一系

24、列改革,在学前教育上,民国初年建立了蒙养园制度;随着1922年“壬戌(renxu)学制”的颁行,又确立了幼稚园制度,学前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发布教育改革令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9日成立了教育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首先发布了几个教育改革令,例如,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清朝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加强了手工课、体操课及珠算课等。2、颁布新的教育宗旨教育部于1912年9月公布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是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它否定了清朝1906年公

25、布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旧教育宗旨。道德教育,是指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灌输于新一代;实利教育,是要量儿童之力,给其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教育;军同民教育即体育。这个方针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精神,对学前教育的改进奠定了思想基础。3、制定学制系统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不久,教育部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与这个学制略有出入。后将二者结合,成“壬子癸丑学制”,分三段四级。(二)壬子癸丑学制与蒙养园制度的规定壬子癸丑学制(19127913年),将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园,在“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和“师范教育令”中有关蒙养园的规定如下“在下面有蒙养园,

26、上面有大学院,不计年限。”“女子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蒙养园,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附属女子学校,并设蒙养园。”从这些规定看,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它的建置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内。它虽然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但已不设于育婴堂、敬节堂内,而纳入真正教育机构之中,正是学前教育地位有所提高的标志。辛亥革命后不久,北洋军阀政府在教育上掀起了一股复辟封建主义教育的逆流,学前教育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许多保教内容和方法仍沿袭清末效法日本的模式,明确了蒙养园设在国民学校(即小学)内。1916年北洋军阀政府在改订的

27、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里,还没有把蒙养园列入学校系统,只在细则第六章提及关于蒙养园的一些法规,如“蒙养园以保育三周岁至入国民学校年龄之幼儿为目的。”“保育之项目为游戏、谈话、手技、唱歌。”“蒙养园保育幼儿者为保姆,保姆须女子,有国民学校正教员或助教员之资格,或经验定合格者充之。前项检定,由国民学校检定委员会行之。”二、壬戌学制与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定1919年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大转机,将中国革命推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加之美国教育的影响及一批教育界人士的努力,引发了教育界众多人参加的改革运动。学前教育也在这个波浪当中推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最重

28、要的成绩之一,就是确定了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在这场运动的推动下,教育上的改革主要有: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争取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大学改制;推动“新学制”的颁行。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旧教育的改革和新教育思想的传播,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壬戌学制与幼稚园制度的确定学制改革是在一些教育家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等教育团体的推动下起步的,经过几年学制改革的酝酿和试验,至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所谓“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这个

29、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规定教育方针,是根据“七项标准”制定的。这七项标准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次颁布的学制体系,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中学受美国教育影响,实行综合中学制和选科制。提出要以儿童身心发展为根据,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等。此学制中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称“幼稚园”,在小学校下设幼稚园。就学前教育来讲,幼稚园教育在学制中确立,提高了幼稚教育的地位。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是“新学制”的一大贡献。以后的几年发展仍比较缓慢,但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新气

30、象。三、蒙养园、幼稚园制度的实施与发展(一)三种幼稚园模式并存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机构,以举办者划分,可分公立与私立二种;按办园模式划分可分为三种,即日本式幼稚园、宗教式幼稚园、普通式幼稚园。1、日本式幼稚园兴时于清末民初。中国近代的两个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主要借鉴于日本。当时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受日本影响较深。这种日本式幼稚园很像小学校,也可叫做小学式幼稚园。教学内容有游戏、谈话、手工、唱歌、识字、算术、图画、排版、检查身体、习字、积木等。把这些都视为功课,像小学校一样,明明白白地把各科规定在逐日的功课表里,不许混杂。保姆就像小学里的教员,高高地坐在讲台上,孩子一排一排整齐地坐

31、在下面,不许乱说乱动。可见,这种教育学龄前儿童的办法,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心理特征。由于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如此呆板的教育形式,很容易被人们接受,蒙养院及蒙养园时期的教育主要仿效这种形式。2、宗教式幼稚园欧美国家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它本先于日本在华办的幼稚园,但兴时却在日本式之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教育逐步由仿日转向学欧美,特别是美国影响力占首位,日本的学前教育影响逐渐减弱。这种学前教育都由教会掌管,所以也被称为教会式幼稚园。这些幼稚园一般都有美丽的教室、小巧的桌椅、精致的玩具。孩子在幼稚园的活动要较日本式幼稚园自由得多,课程排得也不那么死板。在安排自由活动以后、工作以前,孩子们要闭一会儿眼

32、睛,嘴中还要唱一支祷告的诗曲。早晨相见、放学话别时,都要唱出上帝的祝福诗一样的调子。在宗教式幼稚园里,保姆都是教徒。这种幼稚园收费较高,一般家境的孩子无法进入。宗教式幼稚园的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如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这是1920年由美国传教士黎曼顾开办的。根据大上海教育杂志第1卷第2期刊载,这所幼稚园作业包括朝会、学术、工艺、户外游戏、音乐、故事等。宗教式幼稚园实行洋化教育,用外国的设备,玩外国玩具,唱外国歌曲,甚至吃点心也要外国货。宗教式幼稚园自清末以后在中国发展很快。1924年,南京一女师附设的幼稚师范科,对全国幼稚园调查,发现全国有幼稚园190所,其中教会办的有156所。教会在华办

33、幼稚园自成体系,其教育方针、管理、内容不受中国约束。直到1925年12月,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以后才规定:凡外国人在中国办幼稚园、幼稚师范学校和幼师培训班,都要向中国政府注册,课程也要符合中国教育部所颁发的课程标准要求,不得设宗教科目。园长(或校长)必须由中国人任职,或聘中国人任副园长(或副校长)。3、普通式幼稚园为中国人自己所办,没有宗教色彩,采用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五四运动以后多受欧美影响。举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稚园为例,幼稚园创办于1919年,在该小学的“杜威院”内。当年杜威曾到南高师演讲,并参观此院,故得此名。招收3-6岁的儿童,均为南京高等师范工作人员子弟。园内设有教室三个

34、:作业室、音乐游戏室、运动室。各室设备齐全,并都有利于儿童取用。如作业室与音乐室的一端都设有低橱数个,内有教具和儿童图画、手工的成绩,儿童可以自行启闭。运动室设有楼梯形滑板与种种游戏运动的器具和恩物。园内课程没有明显的科目划分,以作业贯穿其中。作业的材料,多采取儿童经验中最重要的东西,无论自然方面、社会方面的生活材料,多按时令的排列,以作业、节目、运动作中心。虽没有明显的科目,但从每天教授的段落上看,可分为四节:谈话;游戏;手工;音乐。实际教授起来,并不一定按照这个次序。教给儿童知识内容包括:音乐修身、社会生活、自然研究、工艺美术、体育卫生、国语文学、数量。在具体教授和训练时,并不将之视为不相

35、干的学科教授给儿童,而是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施教。这个园在注重儿童特点、探索幼稚园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很有特色。该园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小幼稚园。这所幼稚园属于公立园,也有不少普通式幼稚园属于私立,如厦门集美幼稚园,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于1919年。在设备、管理、教学、科学研究、改革实验等方面,都是一流的。民国中期以后,普通式幼稚园逐渐增多,很多实验性幼稚园均属这类。(二)幼稚园发展概况民国初年,由于教育上的民主改革如新教育方针的颁定、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开放等,必然要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社会上一般人还缺乏对学前教育意义的认识,尤其是执政的北洋军阀政府,内战不断,政治动荡,经济不振,

36、无暇顾及教育,国家原发展统计数字,只有零散材料记载。虽然没有全国的统计数字,这个时期幼儿教育机构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提高的。以上海为例,据江苏教育会幼稚教育研究会调查,到1918年,上海有幼稚园12所。根据张宗麟以信函形式做的调查1926年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幼稚园分别是:60所、74所、60所。这说明当时幼稚园规模略有发展,这与1921年教育部曾根据第六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关于“推广蒙养园议决案”,训令全国推广蒙养园有关。民国时期,幼儿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1930年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幼稚园已经取得与小学并立的地位。社会上一些人士也多认识了幼儿教育的意义,纷纷将孩子送入幼稚园。我国幼儿教育有了较

37、大发展,并且也有了幼稚园教育发展的统计。1929年到1947年幼稚园从829所,发展到1301所,入园儿童从3万多人增至13万余人。尽管抗日战争期间大幅度下降,但这20余年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从1903年我国幼稚园产生起到国民政府成立前的20余年。当然,比起全国适龄儿童,13万这个数字还实在少得可怜。四、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民国以后由于蒙养园和幼稚园的发展,幼教师资的培养也得到逐步提高。1912年山东设保姆养成所于济南,二年毕业。1913年,张睿在南通育婴堂设立幼稚园传习所。1916年,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办保姆讲习所。1917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开设保姆传习所,1922年改为幼稚师范科。1

38、919年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办保姆讲习科。1919年,熊希龄办香山慈幼院,后分五校,其中第三校为幼稚师范学校。上述各幼稚师资培训机构均为其他教育机构的附设单位,尚无独立设置,也是这个时期幼稚师资培训机构的一个特点。1928年全国教育会议以后,幼稚师范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培养的幼稚教育师资不断增加。1929年,全国幼稚园教职员为1580人,到1936年,便增长到2607人,抗日战争时期锐减,到1946年,达到2805人。在此期间公立幼稚师范科有了一定的发展,私人设立的幼稚师范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和国立幼稚师范专科。(一)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于1927年,是集

39、美九校之一。该校建校原因有三:一是完善集美学校,二是解决幼稚教师的缺乏,三是立足于中国,立足于闽南,研究中国的幼稚教育,尤其要研究闽南的幼稚教育。陈淑华、黄仁圣为第一、二任校长。学校分预科和本科,各修业2年,有幼稚园3所,为师范生研究幼教场地,此外还有艺术专修科。学校办至5年时已培养学生88人,多数在福建、广东各地服务,担任幼稚园或小学低年级教员。课程前2年预科注重基本训练,对于语言、科学、社会、音乐、美工、健康等科目特别注重,且致力于教师的习惯与态度的养成。儿童心理、普通教育也于此时学习。后两年本科,注重专业训练,特别着重幼稚教育与实际技能训练。优良学生于第4年第1学期,由学校分派校外各幼稚

40、园或小学学习,充任实习教师。最后一学期注重自学、听讲、观察、搜集、研究、试验等工作。(二)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与国立幼稚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校40年10月,由陈鹤琴创立于江西泰和县文江村,附有小学、幼稚园、婴儿园。1943年2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添设幼稚师范专科。同年夏,日寇窜扰赣西,学校两次在炮火下迁移。该校的办学宗旨有三: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与造就幼稚教育人才;二是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方面的研究;三是开展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的实验。课程设置在1937年教育部颁定的三年制幼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所修改。从课程内容看,可分为精神训练、基本训练和专业训

41、练三项。增加人生心理一科,是其创新。教材和教学方法强调尽量与小学和幼稚园的实际相联系,教学方法强调遵照“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原则。在训导工作方面,要培养学生不厌不倦的态度和敬业、乐群、专业、创造的精神,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学校有优良的校风,充满自由平等的氛围,实行“纯爱”的教育,培养一批批幼教战线的优秀人才。1940-1946年,有七届毕业生共213名,遍布全国。1945年幼师交给江西省接办,1948年幼师并入南昌女师,改为幼稚师范科。(三)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1943年,初建时在江西省泰和县,由江西省立幼稚师

42、范学校扩充而成。因日寇侵华,1944年学校迁至赣县,后又迁至广昌饶家堡,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校长陈鹤琴。抗战胜利后,1945年迁至上海。该校自始至终重视幼教学术研究,建有附属小学、幼儿园,将课堂教学、实际工作、理论研究打成一片。对幼儿教育研究的范围包括了幼儿(4-6岁)、步儿(2-3岁)、乳儿(出生岁)的各个阶段。研究的问题有:幼儿生理的发育、幼儿心理的发展、幼儿的营养、幼儿的衣服、幼儿的健康、幼儿园的设施教导、幼儿园的行政组织、幼儿园的玩具设备、幼儿园的师资培养、父母及兄妹教育。因教育部没有关于幼稚师范专科课程的规定,该校课程只得自行探索制定,分人生科目和教育科目,校内教育与参与社

43、会教育改革活动结合。1947年在有名的大场农村托儿所的创办中,幼专师生起了决定性作用。民国时期幼稚师范生的培养参考资料:段润涵简析民国时期幼稚师范生的培养(一)幼稚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清末在学堂中像女子教授保育之法,主要的目标是为家庭教育服务的,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在必要时充当蒙养院保姆。而民国时期则主要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学前教育老师,以适应普及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趋势。首先,其培养的目标从为家庭服务转移到了为社会的所有幼儿服务:这就要求作为老师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品格,这是教师为教的根本精神之所在。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也是需要教师练就的。其次,更加重视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只是

44、保育之法的传授,更加突出“师范性”。最后,从学校开设的教育教学理论课及其他相关的艺术、常识等课程中,也能看出对于幼稚师师范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设立据各地社会局的报告,平民之数与年剧增,使得基础教育的需求普遍高涨,导致平民幼稚园的数量激增,社会对于幼儿师资的需求与日俱增,加上政府对于幼稚师资培养的重视,在1912年9月颁布的师范教育令中,明确要求女子师范学校“得附设保姆讲习科”。在同年颁发的师范学校章程中,又对师范讲习科的附设进行了具体规定。各地纷纷设立了各种形式的幼儿师资培养机构,有附设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保姆讲习科和幼稚师范科,同时还有幼稚师范学校

45、、幼稚师范专科学校等都是专门培养幼儿教师的机构。当然仅仅靠一些附设的培养机构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幼稚教师的需求,一些专门培养幼儿师资的幼稚师范应运而生了,不同于晚清幼稚师资培养机构的单一化和非专业化,民国时期的这些多样化、专业化的幼稚师资培养机构都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幼儿教师而设立的,既迎合了时代的要求,也使幼稚教育师资有了一定的保障。(三)幼稚师范生的培养方案1、严格的教员任用制度40年代,国家制定了师范学校教员的检定办法,幼稚师范科的教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任教:国内外师范学校或师范大学毕业者;国内外大学研究院研究期间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者;国内外大学教育学院或其他各院系毕业曾修习教育学科

46、二十学分以上有证明书者如所规定条件都不具备,便要参加考试,进行检定,合格者才可任教。考试的科目有儿童心理、保育法、教育测验与统计、幼稚园行政、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在这种制度下选拔出来的教员,比起清末蒙养院中训练保姆的老妇人是有很大的进步性的,为培养合格的,优质的幼稚园教师提供了最好的保障。2、严密的课程设置幼稚师范课程内容: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对两年和三年制幼稚师范科教学科目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三年制幼稚师范科之教学科目为公民体育及游戏、卫生、军事看护、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劳作、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保育法、幼稚园行政

47、、教育测验及统计、及实习。二年制幼稚师范科之教学科目为公民、体育及游戏、卫生、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生理、理化、劳作、美术、音乐、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保育法、幼稚园行政及实习。”课程设置中突出“师范性”,除了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外,还有研究各科教材教法的科目,使得师范生的训练区别于其他的学生:这样整齐严密的课程设置,是优质师资培养的重要保证。课程的时间安排:首先,对学生的实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习包括参观、试习、试教三项,每项实习前后,须预备、报告、讨论三种手续,每三小时之实习约须占半日时间。其次,对学生上课时间和每日户外运动时间做出规定,幼稚师范科学生每日上课自习及课外

48、运动总时数规定为十小时,每星期以六十小时计算。每日除上课时间外,以一小时为早操及课外运动时间,余为自习时间。这样对于实习环节的重视,给学生较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很好的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幼稚师范生的毕业考核:为了保证幼稚师范毕业生的合格率,国家于1932年12月开始,对于幼稚师范生实行了会考制度,在学生毕业以前,由国家统一考试重要科目。无论是三年制或二年制的幼稚师范生都必须参加,考试合格者才能被授予正式的工作资格。幼稚师范生只有经过统一的会考,才能顺利的从幼稚师范学校毕业,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从而保证了幼稚师资的质量。(四)学前教师的资格认定要成为幼稚园教师还要通过一定的资格认定,在民国时期,幼稚园教员的标准有三种:第一种是幼稚师范学校或幼稚师范科毕业者。第二种是经过幼稚园教员检定合格者,检定包括笔试、口试或实习各项。一般笔试占70机口试或实习占30%。有特点的是这样的资格检定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每次检定的合格期限为四年,三次以上得成绩及格证明书者发给长期合格证书,这样有期限的资格认定,能够激励教员主动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