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创新发展机制 扎实推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义文稿】创新发展机制 扎实推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讲义文稿】创新发展机制扎实推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20XX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有效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我省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成效与存在问题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稳步推进。着力推进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良性互动,在体制机制优化、重大项目共建、公共资源共享、产业配套协作、生态保护协同、社会治理联动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逐步形成以XX都市圈和XX都市圈两极引领
2、全省区域发展布局,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联动发展态势。20XX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26,比2016年缩小0.14个百分点。城镇化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城镇化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中心城市成为引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XX都市圈、XX都市圈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沿海城镇呈连绵发展态势,山区城市呈现点状集聚,城镇规模结构持续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省实现市市通动车、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XX、XX迈入“地铁时代。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向农村延伸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展开,三级医疗救治服务网络更
3、加完善,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渠道更加顺畅,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但也要看到,我省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区域协调发展质量受地形地貌及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协调区域发展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依然很大。城镇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中心城市发展仍呈现头部不尖、颈部不壮”的特点,中心城市功能、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沿海与内陆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中小城市产业集聚不够、承载能力有待增强,城市规划建设前瞻性、系统性、包容性不够强。区域协调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跨行政区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城乡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管理方式有待完善。新时代增强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省
4、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要充分认识到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这是发挥我省区位比较优势的需要。增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能力,要充分认识我省山海资源兼备的优势,增强以海带山、以富带穷、山海协作、共谋发展观念,以提升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引导沿海地区发挥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率先发展,带动、辐射南平一三明龙岩等地联动发展,促进沿海与内陆地区产业梯度发展,拓展省内区域、产业发展空间。这是增强我省区域发展整体性的需要。增强区域
5、、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要着眼整体协调发展观,强化区域经济资源整合,把薄弱区域、领域、环节补起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推进区域协调;要加快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性与发展后劲,促进区域、城乡全面协调发展。这是把握区域协调发展规律性的需要。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坚持和完善山海对口帮扶制度,推进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山海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发展格局,形成经济联系紧密、要素聚集效应与对外扩散效应突显的协调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协调发
6、展。创新发展机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精神,着力强化协调发展机制,提升我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创新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新机制。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以XX和XX两大都市圈建设为引擎,带动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推动两大协同发展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与创新两大协同发展区政策,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及时掌握协同发展区发展动态,抓好协同发展区发展项目落实,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性;完善两大协同发展区相关对口部门协商协调机制,继续办好区域、行业协作活动,以项目为载体开展协作交流;完善互动联动、互助互学的协调发展机制,加强重点产业领域合作,拓宽合作渠道,增强区域协调发展动力,
7、推动全省各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两大协同发展区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加快两大协同发展区内外通道和区域性枢纽项目建设,形成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网络。推进产业项目配套协作,促进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和上下游项目的联动发展,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调发展体系。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支持异地办学办医、远程教学医疗、教师和医护人员异地交流,促进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管理事务一体化。推进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生态环保设施共建共享。推动两大协同发展区联动发展。引导发达地区带动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海岛等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快建
8、立健全普惠性的扶持发展机制和差别化政策支持机制,加快补齐欠发达地区在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短板。创新两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XX都市圈和XX都市圈引擎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两大都市圈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挥XX、XX中心城市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XX都市圈、XX都市圈建设步伐,加快各城市间交通一体化网络建设,构建XX都市圈、XX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推进XX、XX市地铁向周边城镇延伸,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促进优质公共资源普惠共享,提升两大都市圈整体发展水平,建设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9、、同城化同家园。完善两大都市圈区域创新体系。加快两大都市圈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园区的培育,重点推进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XX一泉州一XX片区的连片发展,带动沿海与内陆中心城市等科创中心的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化创新产业园区。全面启动XX、XX、泉州、漳州等未来科学城建设,对接福厦泉科技创新走廊,整合区域内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资源,聚焦区域产业发展共性需求,推动技术协同创新。提升两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能力。聚焦大生态、大农业、大旅游,构建绿色产业协作体系,发挥两大都市圈特色产业比较优势,提升两大都市圈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的发展水平;聚焦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产业梯度转移合作机制,
10、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县转移,推动合作模式从产业转移向创新成果转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优化提升城镇化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街道社区更新为契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提升城镇化发展布局。全省城镇化以两极两带三轴六湾区空间格局为引领,加快推进XX都市圈、XX都市圈两极同城化建设,引领带动沿海城镇发展带、山区绿色发展带两带”协调发展;依托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北部XX宁德至南平、中部泉州莆田至三明、南部XX漳州至龙岩等“三轴”联动发展,推动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XX湾、
11、东山湾等六湾区特色化协同化发展,拓展全省城镇化发展新空间。推动城市街道社区更新。重点推动旧街区、旧片区、旧社区的改造,打造老旧社区更新和街区更新样板。推动城市社区管理更新,统筹推进社区各类公共服务和安防设施建设,加快社区水、电、气、路等配套设施的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营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推动城市社区活力更新,以打造活力社区、街道为目标,开展街巷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改造,推进精细化、连片化社区、街道更新。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与小城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大城关战略,促进县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支持沿海城镇密集带、山区绿色城镇带聚力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产城人融合,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推进“大城关补短板强弱项,健全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更好发挥财政性资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短板弱项,促进中小城市规范健康发展。提升小城镇发展品质,分类引导小城镇向特色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推动具有区位优势或独特资源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交通枢纽、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