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和产业科研规划提升项目申报指南、申报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大项目和产业科研规划提升项目申报指南、申报书.docx(5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附件12023年度河南省科技研发联合基金(产业类)重大项目申报指南一、洛阳市轴承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重大项目申报指南专项一:高精密薄壁交叉滚子轴承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该专项围绕高精密薄壁交叉滚子轴承的设计、精密制造、试验评价等关键技术,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途径,解决该类轴承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使我国高精密薄壁交叉滚子实现产业化,技术水平与产业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内容:针对高精密薄壁交叉滚子轴承,应用多参数优化理论实现高承载薄壁交叉滚子轴承的低摩擦设计,考虑薄壁结构变形对轴承性能的影响,基于能量法建立轴承摩擦力矩模型;开展轴承套圈精细化加工和精密装配技术研究,通过磨削精度稳定性研究,
2、探究工艺参数对磨削变质层的影响,实现薄壁滚道组织精细化加工;针对高精密薄壁交叉滚子轴承套圈易变形,游隙控制困难大问题,探索精密装配工艺和变形控制方法,保证轴承P2精度装配要求;构建高精密薄壁交叉滚子轴承生产线实现产业化。考核指标: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现轴承P2精度等级、寿命100oO小时;开展轴承产品的主机示范应用与测试,取得企业质量标准1项,形成轴承的批量制造,年产值达到1.8亿,上市推广产品3个以上。专项二:大功率风电TRB+TRB主轴轴承高可靠性,长寿命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该专项围绕着与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配套的TRB+TRB主轴轴承仿真设计方法、用中碳合金钢无软带中频淬火替代渗碳或贝氏体
3、热处理技术、润滑油导向技术、智能滚子载荷检测技术、保持架在线受力检测及强度分析技术,攻克设计、制造、减摩、智能试验各环节的难点,实现圆锥滚子风机主轴轴承可靠性和长寿命自主技术的应用,为推进该类轴承的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针对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对TRB+TRB主轴轴承高可靠性、长寿命的要求,开展有限元仿真分析计算和设计技术的研究、表面无软带感应淬火控型控性技术的研究;滚子表面油流导向的研究、圆锥滚子载荷智能检测试验技术的研究、特大型车制保持架强度智能检测试验技术的研究,建立大功率风电主轴轴承系列产品柔性试验平台,制定大功率风电主轴轴承智能检测试验技术规范;优化最终设计方案,实现成果转化和
4、产业化。考核指标:开发风电主轴轴承滚子载荷及保持架载荷智能检测软件21套;IOMW以上风机主轴轴承精度等级不低于P5;理论寿命寿命25年;应用企业不少于2家,装机不少于600台套,年产值1.5亿元;试验平台具备150Omm6000mm内径轴承的驱动功率、振动、温升等性能测试能力;申请发明专利N3项,制订标准或规范N2项。专项三:传感嵌入式智能轴承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该专项针对高端装备对关键轴承工作状态的感知需求,在保障轴承结构强度和服役性能的基础上,攻克智能轴承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传感器原位制造、测量微系统集成,轴承运行状态健康管理等技术难题,开发出2-3类智能轴承,实现在风电、轨道交通及工程机
5、械领域的应用。研究内容:基于智能轴承功能结构一体化设计,多参量传感嵌入体原位制造,复杂轴承结构约束下复合供电,高可靠测量微系统集成,轴承原位状态数模联动健康管理,智能轴承精度保持性制造与性能试验,形成传感嵌入式智能轴承设计、制造、服役状态源端监测、性能评价技术体系,实现轴承载荷、温度、转速、振动等性能指标的源端高质量测量、传输与评价,支撑轴承故障识别和运行寿命评估,实现在风电、轨道交通及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考核指标:实现振动、温度、转速、载荷等信号测量,感知物理信号4类;振动、温度、转速检测精度S1%FS,载荷检测精度W5%FS,载荷传感器原位制造器件位置精度).05mm;形成智能轴承专用的多
6、参量源端监测微型系统,系统设计尺寸40mm40mm6mm;开发智能轴承状态健康管理系统,对内外滚道打滑蹭伤、疲劳剥落等典型故障识别准确度290%;研发2类传感嵌入式智能轴承,实现在风电、轨道交通及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专项四:大功率风电齿轮箱轴承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该专项针对严重制约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严重依赖进口品牌的风力发电机齿轮箱轴承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攻克该类轴承设计技术、材料及热处理技术、精密加工技术、试验技术等诸多技术难点,解决我国风电增速箱轴承卡脖子问题,带动轴承行业技术进步,实现高端轴承自主化生产。研究内容:研发高淬透性、高纯净度轴承用钢并掌握其关键热处理技术,填补我国轴承行业此方
7、面的技术空白;高可靠性、长寿命风电增速箱轴承设计技术,掌握滚动表面对数修形控形设计技术、轴承滚子平端面与斜挡边接触设计控制技术、阶梯游隙控制技术、预紧配置技术等关键技术;大型、薄壁高精度风电增速箱轴承热处理控形技术、精密加工技术及精度保持性加工技术、轴承氧化发黑工艺表面改性技术,保持架精密压装控制技术;风电增速箱试验技术及试验评价技术,研究开发强化试验规范及试验装备,对轴承性能及寿命开展试验验证与分析。考核指标:轴承理论寿命20年;轴承精度P5级;轴承试验温度S85。(3;实现轴承批量装机,具备齿轮箱轴承5000套/年的产业能力,带动我国高品质轴承材料发展及促进风电行业发展的目标。专项五:航空
8、航天超薄壁轴承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该专项围绕航空航天超薄壁轴承(横截面积约为标准轴承的20%)设计方法缺失、制造加工难度大、精准测量困难等国产化问题,对超薄壁轴承设计方法以及制造过程中存在的端面翘曲、椭圆变形、尺寸和游隙测量、装配等问题进行研究;建设超薄壁轴承生产线,解决国外高端航空航天薄壁轴承供货周期长的弊病,同时避免“卡脖子问题发生。研究内容:开展超薄壁深沟球轴承和超薄壁角接触球轴承设计方法研究,建立超薄壁向心球轴承规范体系;研究超薄壁轴承的预紧力和摩擦力矩控制技术,揭示预紧力对轴承摩擦力矩的影响机理;研究超薄壁轴承套圈及保持架高精度制造技术;研究超薄壁轴承尺寸精确检测技术,研制超薄壁
9、轴承外形尺寸专用检测设备;研究超薄壁轴承批产制造技术。通过该项目研究推动航空超薄壁轴承的国产化进程,具备自主可控能力,使我国超薄壁轴承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国产化替代。考核指标:形成超薄壁轴承设计方法1套;研制3个典型型号产品,精度达到P4;超薄壁轴承尺寸检测仪器1台,测量精度lm;超薄壁轴承预紧力的精确控制方法1项,控制误差20%;发明专利4项,标准/规范3项,论文2篇,超薄壁轴承生产线1条,具备年产IOoo套薄壁轴承的能力;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客户不少于5家。二、新乡市生物与新医药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重大专项申报指南专项一:促进皮肤创伤再生修复的天然药研制及成果转化该专项针对全球数亿人次
10、的皮肤创伤再生修复医疗的迫切需求,聚焦目前以人造皮肤疗法和细胞疗法为代表的皮肤再生修复具有成本高、修复性能不足、细胞来源不稳定和保存时间短等缺陷和较高的伦理危机风险等医学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基于天然提取物对皮肤修复效果的研究,解析天然小分子物质在组织学水平、细胞学水平、分子水平等方面对于创伤愈合的促进作用和调控机制,挖掘药物靶点,开发出价格相对便宜、修复效果好的生物药并规模化生产,为我省生物自研药的发展提供支撑作用。研究内容:筛选纯化皮肤创伤修复壳聚糖类天然物质,验证其在人工皮肤的抗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的良好作用;以模式哺乳动物小鼠为模型,探索其促进皮肤创伤再生修复的治疗靶点及再生愈合分子
11、机制;明确壳聚糖功能小分子药物的产业优化分离技术,构建几丁质资源的先进生物加工和高效利用技术体系,探讨低共熔溶剂在甲壳素提取、溶解、表面改性及纳米化处理中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突破生产转化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创新药物开发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撑。考核指标:1.新增项目投资额3000万元;2.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4%;3.阐明提取物促进皮肤创伤再生性愈合的生物学机制,挖掘药物靶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2-5项;4.成果转化新孵化企业1-3家;5.带动企业税收缴纳增速8%以上;6.引进创新人才团队5个,新建研发平台2个,培育科技人才20人;7,完成3个靶向目标化合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初步实现转化科技
12、成果13项;8.联合合作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3:1以上;9.促进科技投融资100O万元;10.培养高新技术企业1-2家;IL提升新产品销售占比6%以上;12.带动当地产业增加值2000万元以上;13.带动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14.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1-2项;15.制定技术行业、企业或国家标准12项;16.新建相关产品生产线1条;17发表高水平论文2-5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5项。专项二:组织工程骨、软骨体外构建技术研发与临床转化应用该专项针对我省常见和多发的先天性、创伤性和退行性骨、软骨损伤疾病,运用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等技术,开展组织工程骨、软骨等组织体外构建关键技术研发及临
13、床转化应用,旨在进一步强化我省相关疾病的创新性治疗技术体系构建和团队建设,开创组织缺损疾病治疗的创新治疗模式,开发出新型临床医疗技术,并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从而提高骨、软骨缺损疾病治疗水平,努力实现损伤部位的永久性生理功能重建,提升我省创新医疗水平。研究内容:建立干细胞、软骨细胞大规模体外扩增工艺,获得安全性验证报告;研发骨、软骨再生微环境仿生支架,进行功能评价,获得安全性检测报告,申请医疗器械;建立组织工程骨、软骨活体组织体外构建技术,完成工艺验证和稳定性研究;建设适合活体组织培养的GMP车间,建设生产管理体系和生产线;建立大动物损伤模型并验证活体组织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针对多种适应症的系
14、列体外组织再生核心技术及其创新临床治疗体系,实现相关组织缺损的永久性生理功能重建。考核指标:1.新增项目投资额3000万元;2.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5%以上;3.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数量2项以上;4.成果转化新孵化企业1家;5.带动企业税收缴纳额增速15%;6.引进创新人才团队数量2个;7.转化科技成果数量3项;8.联合合作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3:1;9.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10.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2项;11.制定技术行业、企业或国家标准1项;12.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个以上。专项三:细胞治疗上游原料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该专项针对目前95%以上细胞治疗用的无血清培养基依赖
15、于国外进口,存在动物源、血清替代物等问题,导致培养基质量不稳定,添加的多种生长因子成本高、培养效果不稳定,增加后续临床使用存在风险等问题,利用人工智能筛选对免疫细胞等增殖和表型鉴定等有显著作用的添加组分,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细胞治疗的系列高质无血清培养基。同时,基于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规模化生产细胞治疗用生长因子,降低批次间差异,提升我省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健康中原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针对细胞治疗无血清培养基成分不明确等问题,基于试验设计(DOE)法,筛选影响细胞增殖的关键组分并进行优化;对表型鉴定等关键参数进行分析,根据Plackett-Burman设
16、计,最速上升法摸索其中3个显著影响关键属性的最优浓度范围;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实验,分析关键组分的最优添加浓度;最后进行最优条件的验证,并建设细胞治疗用无血清培养基GMP生产线。突破细胞因子表达核心技术,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研发中心,并实现成果转化。考核指标:1.新增项目投资额100O万元;2.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6%;3.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数量1项;4.带动企业税收缴纳额增速15%;5.引进创新人才团队数量1个;6.转化科技成果数量2项;7.联合合作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3:1;8.项目执行期内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9.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3项;10.制定技术行业、企业或国家
17、标准1项;11.新建生产线1条;12.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个;13.年产高质无血清培养基3000L以上。专项四:基于干细胞与类器官的重大难治性疾病的诊疗技术开发该专项聚焦严重影响我省人民健康的重大难治性(肺脏、肝脏、卵巢及大脑等)疾病,基于干细胞和类器官系统等前沿诊疗技术,结合干细胞资源及疾病生物信息,发现调控疾病功能并促进修复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物,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调控机理,评价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健康中原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1.以临床可应用性干细胞为基础,复合生物材料和工程化修饰技术,研究干细胞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疾病治疗效应;2.基于多种类器官系统,结合组织器官损伤修复过程中
18、干细胞与病理微环境细胞互作及动态变化,探索建立促进药物筛选及组织修复新策略,揭示干细胞及其衍生物调控器官损伤修复的作用机理;3.针对相关疾病的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塑的临床需求,开展相关临床应用研究,开发可用于临床诊疗的类器官和干细胞治疗相关产品。考核指标:1.新增项目投资额100O万元;2.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6%;3.联合合作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3:1以上;4.建设2-3个标准化干细胞生物样本库;5.研发2-3种细胞治疗产品;6.研发2-3个重大疾病诊断试剂盒;7.新建研发平台2个,培育科技人才20人;8.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或技术规范12项;9.授权发明专利4项,并实现技术转让2项;10.发
19、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0篇。专项五:基于多维度生物标记的精神心理疾病智能化防诊治系统该专项针对我省发病率和致残率高、社会危害性大的精神疾病,运用机器学习和多模态多指标矩阵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基于临床队列的多维度生物标记精神心理疾病智能化防诊治系统,基于此开发用于疾病诊断、鉴别诊断、个体化治疗的诊断试剂、工具软件、健康装备、中药制剂等。进而推动我省精神疾病防、诊、治、康、养、保一体化产业体系的全面发展。研究内容: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针对我省常见、高发精神疾病,基于大样本临床队列和数据,采用机器学习和多模态多指标矩阵等相结合技术,筛选确定用于客观诊断和疗效预测的客观生物标记。构建基于多维度生物标记的精
20、神心理疾病智能化诊断系统,形成工具软件包、云平台用于临床服务;基于VR技术研发用于酒依赖治疗的医疗器械;基于遗传易感位点研发用于精神分裂症鉴别诊断、个体化治疗的基因芯片和相关体外诊断试剂,用于个体化治疗;基于代谢组技术研发15种抗精神病物的快速治疗药物监测相关体外诊断试剂盒;基于临床大数据优化中药制剂用于抗抑郁治疗等产品和临床诊疗技术。考核指标:1.新增项目投资额100O万元;2.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6%以上;3.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数量3项;4,在国家级行业协会建立临床诊断指标体系2套;5.联合合作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大于3:1;6.带动企业税收缴纳额增速15%以上;7.转化科技成果数量5
21、项;8.提升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9.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9项;10.制定技术行业、企业或国家标准3项;11.新建生产线1条;12.申请专利数量5个;13.建设联合共享创新平台2个;14.引进创新人才团队数量2个。三、濮阳市化工新材料及氢能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重大专项申报指南专项一:千吨级生物质乙二醇中试项目专项简介:生物质能源在全球一次性能源利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目前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以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为代表生物质能源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对解决能源、生态环境问题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每生产1吨乙二醇需消耗原料煤约L66吨。本项目以纤维素或秸秆糖类为原料,
22、年产IO(M)吨生物质乙二醇可节省原料煤1660吨,减少碳排放1095吨。生物质直接催化转化制乙二醇技术(DLEG技术),为生物质转化利用以及乙二醇的绿色生产提供了新途径。该技术路线以纤维素或秸秆糖类为原料,通过催化加氢裂解工艺高选择性获得生物基乙二醇产品,该产品性能优异、用途广泛,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项目按照年产100o吨生物质乙二醇产品计算,其增加的经济效益约为300万元。可见该技术路线相较传统的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等依赖于化石能源的路线,具有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显著优势。研究内容:在前期实验室催化剂、工艺及其参数的研究基础上,开展千吨级乙二醇的工业装置设计、核心设备加工制造、建设安装、运
23、行等工作,将生物质乙二醇技术推进到商业应用阶段;研究验证核心反应器的工业放大设计原则,明确工业规模下反应物传质、传热等因素对生物质降解过程中不同反应步骤之间速率匹配的影响,获取工业设计所需工艺参数,为设计万吨级反应装置、实现未来大规模工业应用打下基础;研究中试规模下生物质产物的分离技术,实现反应物中乙二醇与其沸点相近的多种杂醇的高效分离,获得工业级生物质乙二醇产品;进一步优化产品精制工艺,获得聚酯级乙二醇产品。考核指标:研发目标是产出聚酯级乙二醇,并编制十万吨级工艺包。中试装置建成后,试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工艺参数,一次性打通工艺流程,产出工业级生物质乙二醇产品;对中试装置进行优化提升
24、后,实现中试装置连续稳定运行,产出聚酯级生物质乙二醇;获取工业设计所需工艺参数,编制十万吨级工艺包;技术水平国际首套,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其中研发投入3000万元。专项二:NH系列新型固化剂国产化研究与产业化应用专项简介:固化剂广泛应用于涂料、风电、机械电子、交通运输、复合材料、胶粘剂、建筑业等领域,不同品种对固化物性能具有很大影响。我国长期占据全球环氧固化剂市场重要份额,胺系固化剂消费持续位居第一。随着消费升级、产业变革加速,传统固化剂无法满足高性能、高品质需求,将向节能、环保、高效、高端方向发展。该项目旨在解决NH系列产品长期被索尔维等国外企业垄断卡脖子问题,实现特种胺系列固化剂国产化
25、替代,促进我国固化剂及高通性能新材料和上下游产业补链强链、联动发展。研究内容:开展NH系列新型固化剂新技术、工艺及装置研究开发,实现其关键技术及产品国产化。将具有固化时间短、韧性强等优点的链状脂肪多胺固化剂作为改性剂,在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化学接枝方法链接至脂环胺结构中,得到兼具刚性环状结构与韧性链状结构的新型多胺固化剂,以解决脂环胺类固化剂应用存在的固化时间较长、制品脆性较大需要额外加入增韧剂、促进剂等助剂的系列问题。通过选用不同长度链锻脂肪胺、调节原料的比例控制伯胺、仲胺与叔胺及脂环胺与支链胺的含量,得到一系列在常温下呈现液态并可以实现低温或常温快速固化的具有不同结构、具备不同优良应用性能的
26、固化剂。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H系列新型固化剂新技术,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非挥发性含量90%,水分WIoOOPPm,外观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液体,黏度5-20OmPa.s;室温固化,固化时间S8h,Tg80C;建成生产线并稳定运行,年生产能力5000吨,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净利润2000万元,纳税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IlO人,实现特种胺系列固化剂国产化替代、填补国内空白,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达80%;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项,制订企业标准2项,开发新产品3个,申请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专项三:硫化脂肪酸酯润滑添加剂的研究开发及应用项目专项简介:润滑油脂是由基础油和添加
27、剂两部分组成,添加剂是现代高端润滑油的精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端润滑油脂及其添加剂的性能与服役的表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润滑油添加剂作为高端润滑材料的核心组分,国际四大添加剂公司控制了全球85%的添加剂市场,国内在该领域出现了人才及产业断层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端润滑材料的发展。本项目利用现有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氢资源,延链强链补链,开发高效、可控的硫化脂肪酸酯、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等高端润滑油添加剂合成工艺,替代进口,保障产业链供应安全。研究内容:依托蔚林股份的CS2、硫化氢等资源,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研究、开发和应用硫化脂肪酸酯、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润滑添加剂,改进
28、润滑油在苛刻工况下的性能,实现高档含硫润滑添加剂的进口产品替代。研究和优化合成工艺,通过优化原料选择、反应条件优化、催化剂的选择、反应控制和配方应用等因素,开发出高效、可控的合成工艺,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步完成硫化脂肪酸酯、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润滑添加剂的中试生产。同时对所得到的硫化脂肪酸酯、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润滑添加剂进行全面的性能评价,评价添加剂对润滑油性能的改善效果,并与市场上进口同系列产品进行对比,进一步优化产品性能以实现进口产品替代。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硫化脂肪酸酯、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润滑添加剂合成新技术,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硫化脂肪酸
29、酯技术指标:比重0.952kg/m3、运动粘度(40)35mm2/s、硫含量Io-12%、铜腐蚀1b;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技术指标:密度L0-L05kgm3、闪点组50、金属含量9.5-10.5%、硫含量IO-12%;建成3000吨/年的中试生产装置,新增产值1亿元,净利润2500万元,纳税800万元,实现润滑油添加剂部分产品国产化替代、填补国内空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项,申请专利2项。专项四:粗醇循环利用制新氢联产低碳系列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专项简介:围绕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低碳能源开发需求,开展废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类产品处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致力解决MTG/MTO行业副
30、产废弃物粗醇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现实问题,避免粗醇直接焚烧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大量排放物,利用清洁低碳技术工艺有效改善企业生产环境。通过粗醇精储分离和催化加氢等关键技术研发,以及粗醇循环利用制新氢联产甲醇、异丙醇等系列低碳环保产品的产业化应用,增加企业效益,延长产业链条,有效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和化工新材料及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内容:通过常压高效精偷方法研究,解决粗醇原料少量轻组分及乙醛有效脱除问题;通过醇、酮、水等共沸物变压精镭分离技术和先进膜脱水技术研究,控制反应温度、回流比、反应器压差等技术参数,解决粗醇物料组分复杂、二元及三元共沸并存状态下如何实现各组分分离效率高、能耗低的问
31、题;通过列管式连续深度加氢核心工艺研究,将粗醇中的醛、酮、酸经过加氢变成对应的醇类,采用常规和特殊精用法进行醇类分离,分别得到甲醇、乙醇、异丙醇、仲丁醇等清洁低碳环保产品;通过粗醇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效果验证研究,将分离产生的甲醇与脱盐水共同进入甲醇裂解反应器,经催化高温裂解生成氢气及二氧化碳,裂解气进入变压吸附装置产出新氢,解决装置自产甲醇制新氢等关键技术问题。考核指标:完成粗醇制新氢关键技术、产业化条件及工业化生产应用研究,建成万吨级粗醇循环利用制新氢联产系列产品生产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关键工艺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甲醇、异丙醇、仲丁醇和氢气等目标产品均达到或超过现行国家标
32、准:其中甲醇纯度99.85%,水分含量SO1,达到制氢级别。制氢设备符合GB/T29729-2022氢系统安全的基本要求,过程气体含氢量N99.5%,含氧量4).5%;制取氢气纯度应99.99%,氢气含氧量SIOPPm。年处理粗醇5万吨,新增就业岗位78个,新增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2(X)0万元。新技术、新工艺2项,申请专利8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以上)。专项五:液晶聚合物LCP单体4,4,联苯二酚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专项简介:4,4一联苯二酚是市场前景看好的精细化工产品,是液晶聚合物LCP的中间体原料。LCP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我国LCP消费约占全球总额50%,随着电子电气、航天航空
33、、汽车工业、5G通讯等产业迅速发展,LCP需求将持续增长。开发液晶聚合物LCP的高纯度单体4,4。联苯二酚规模化生产技术,进行关键催化剂的开发及工艺条件的优化,完成首套两步法、连续化、温和化、智能化生产工艺装置研制和产业化应用,从原料维度为LCP生产与研发增添新动力,加快LCP产业国产化进程,打破LCP长期依赖进口局面,促进我省化工新材料产业供给高端化、结构合理化、发展绿色化、体系安全化。研究内容:结合基础研究进行2,6-二叔丁基苯酚一步偶合制备33,5,5匚四叔丁基联苯二酚及33,55-四叔丁基联苯二酚脱烷基催化剂关键技术部位催化剂的开发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研究,颠覆传统氧化偶联、还原脱烷基法工
34、艺,使传统工艺步骤简化为两步。通过传统2,6.二叔丁基苯酚氧化偶联、还原脱烷基法反应釜式间歇生产的列管反应器替代研究,完成2,6-二叔丁基苯酚一步法偶合制33,55-四叔丁基联苯二酚连续化生产关键设备反应器的设计,实现生产工艺过程的连续化。通过4,4。联苯二酚技术工艺包开发,实现4,4一联苯二酚两步法、连续化、温和化、智能化生产工艺装置的集成创新及产业化应用。考核指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4。联苯二酚连续化生产新工艺,建成国内首套工艺生产装置,相关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实现4,4L联苯二酚产品纯度99.5%,初熔点2281C,灰分30.02%,铁30.001%,钾).001%,钠30.
35、001%,钙+镁0.001%o生产线运行稳定,产能达到5000ta,新增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5000万元,就业岗位150个;发表核心期刊或sci论文2篇,形成企业标准1项,申请发明专利3件以上。四、南阳市2023年度数字光电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专项一:高效隔热光致变色功能光玻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究开发该专项面向国家“双碳”战略对绿色建筑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战略需求,研究开发行业领先的高效隔热光致变色功能光玻,具有高效隔热与可见光低反射、光致变色等复合多功能光学镀膜玻璃,不仅在可见光波段具有较高的透光率,而且在近红外至远红外波段具有宽带截止特性形成高效隔热功能,
36、可广泛应用在车窗、建筑、办公及家居等各种场所,新颖、美观、绿色、节能、环保,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内容:主要开展透光率可调、高效隔热的光致变色复合功能薄膜技术与产品长寿命高可靠性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发高效自动化磁控溅射连续镀膜成套装备,基材装夹转运、表面等离子体清洁、UV固化、自动检测覆膜保护等相关设备,建成年产50万rtf中试生产线。考核指标:完成高效隔热光致变色功能光玻关键技术研发,可见光透光率调节范围30%-80%,变色响应速度95%,中远红外截止率299%,耐温性能-4065,使用寿命20年,建设年产50万Itf高效隔热光致变色功能光玻中试生产线。申请专利25项。专项二:晶圆级光学超表
37、面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开发该专项针对半导体技术条件下纳米制造领域光学曝光技术工艺繁杂、高成本、低效率、分辨率极限等行业问题,开展基于高保真图案转移原理的纳米压印光刻技术研究,解决新型光学器件极小特征结构尺寸条件下大面积、高效率制备的矛盾问题,实现光学超表面增材制造,满足AR/VR智能显示、生物医疗、存储芯片等领域对新型微纳光学器件的需求。研究内容:针对超细微纳米结构表面高洁净技术特征,开展晶圆表面兆声波、等离子无损伤清洁技术研究;基于压印胶分子间束缚力、填充及挥发特性,开展匀胶热板技术研究,分析温湿度、旋转速率、胶剂量对于匀胶均匀性的影响,建立纳米压印形貌缺陷控制模型;开发晶圆表面增粘、抗粘工艺,
38、提升微纳结构特征形貌的高保真性;开展8/12英寸大面积纳米压印拼版技术研究,解决传统曝光技术模板大小的制备限制与拼接技术难题,实现高效率制备。考核指标:形成晶圆级光学超表面的全工程自动化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开发具有高分辨率、低成本光学晶圆超表面产品,关键技术行业领先,晶圆表面微结构形貌特征尺寸转印误差35%;压印对位精度达到3um以内;连续压印片间均匀性97%;压印胶余层厚度S15nm;建成1万套/年纳米压印工程化中试线;申请专利3-5项。专项三:中大尺寸数字光电显示面板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该专项面向汽车智能座舱、消费类电子以及商业显示领域,光电成像显示面板集成功能与显示信息越来越丰富,对大尺寸触
39、摸面板的清晰度和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及面板形状呈现多样化,3D曲面大屏广泛应用的需求。开展高清晰度、高可靠性中大尺寸光显面板镀膜技术研究,突破车载3D大屏热弯成型关键技术,建设产业化生产线,促进数字光电显示领域的快速更新、迭代升级发展。研究内容:开展10100英寸光学玻璃显示面板和车载3D显示面板等关键制备技术研究,掌握大尺寸面板高均匀性、无反光超硬镀膜技术、3D面板热弯成型、精密检测与试验技术;开发中大尺寸光电成像显示面板连续线自动化技术、大尺寸光显面板3A(AG+AR+AF)贴合技术,高均匀性连续线镀膜技术、3D面板免抛光热弯成型技术、CNC精雕与激光切割技术。考核指标:开发10100寸
40、光显示面板产品2款、车载3D面板产品3款以上。光显面板镀膜特性420680nm,T(ave)95%,均匀性EV20;面板膜层硬度9H,防水角大于100度;3D面板面型PV150m,热弯角度大于120度,形成年产IoOo万件产业化生产能力,申报专利5项。专项四:先进量子点封装膜材料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该专项研究开发先进量子点显示用封装膜材料,使量子点显示材料具有更长寿命、更佳色域、更广泛应用,属于量子点显示产业链的上游关键原材料。通过本项目研究,实现量子点封装膜材料规模化生产,对相关显示产业关键材料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通过开展PECVD镀膜等一系列涂层配方和工艺研究,打通量子点显示用
41、高阻隔膜光学性能于阻隔加工制造工艺路线,完成下游用户应用验证,实现材料规模化制造。考核指标:蓝光透过率N92%(与下游客户协商确定的光谱仪测试)、WVTR95%;表面划伤要求:划伤宽度S0015um:单条最大划伤长度S1/4,总划伤长度99.6%,化学纯度N97%,糖酸转化率N95%;实现L-乳酸单罐千吨规模高效发酵。新建万吨级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单体高光学纯度L-乳酸产业化生产线1条,为低成本、高质量聚乳酸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申请相关发明专利3-5项。专项二:全生物降解耐老化双色地膜的研究与产业示范该专项围绕全生物降解耐老化地膜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开展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
42、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降解周期可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一批标准化、智能化绿色生产技术,为解决“白色污染”,促进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内容:开展全生物降解耐老化双色地膜降解周期可控性、高阻隔性等方面的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领域推广降解周期可控,性能符合客户需求的全生物降解产品,最终在全生物降解耐老化双色地膜中的形成应用示范。考核指标:建立全生物降解耐老化双色地膜母料制备及薄膜生产相关的生产线:完全降解周期W365天,产品使用后断裂标称应变保留率工60%,水蒸气透过率S600g(m224h),相对分解率会90%,开发新产品2个,形成知识产权2-3项,新增降解母料及降解地膜生产线3条;培养工程师、研究
43、生及专业骨干人才6名以上。专项三:非幽体抗炎类原料药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该专项围绕非幽体抗炎类原料药生产中的工艺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创制市场紧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非留体抗炎原料药,解决工艺难度高、反应条件苛刻、副反应多等共性问题,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提升工业化效率,推进非备体抗炎类原料药的研发及产业化。研究内容:针对非留体抗炎原料药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产品质量可控,开发规模化、高效化、温和、安全的化学反应路线,改良生产过程中的装备并优化工艺参数,建立催化、还原新反应体系。考核指标:完成生产线建设1条,优化非苗体抗炎原料药技术,实现产品含量99%,干燥湿重30.5%,遗留残渣00.1%
44、,申请并授权专利1-3项,获得科技成果1项,企业质量标准1项。专项四: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高标准农田微生物技术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的研究与应用本项目围绕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黄淮平原高质高效农业”主题,针对砂姜黑土现状,通过微生物技术对11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行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有力支撑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落地实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做好典范。研究内容:围绕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11万亩高标准农田,对耕地土壤养分(有机质、氨态氮、硝态氮、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微量元素、土壤PH等)、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紧实度等进行调查研究;建立河
45、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农用有益微生物资源库和发酵工艺;应用制备液相和分析液相确定发酵产物中的主效成分,通过优化发酵工艺最大限度的提高有益次生代谢产物产量;采用新的组合技术,实现功能菌株功效上的叠加与互补;以作物产量及土壤地力为依据,从施用量、施用时间、土壤环境等方面集成微生物产品的田间应用技术;建立微生物产品效果评价体系,包括对土壤生物效应、化学效应和物理效应的影响,以及对作物本身的生理、生化和分子层面的影响。考核指标:建立11万亩高标准农田土壤理化特性分析资料1份;建立针对11万亩高标准农田的木霉菌和芽抱杆菌资源库1个,两类菌株各不少于IoOo株;筛选出适合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砂姜黑土的功能木霉菌和
46、芽泡杆菌菌株各10株;开发适合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高标准农田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的微生物技术1套;建立微生物产品效果评价体系1套;建立木霉菌和芽抱杆菌发酵工艺各1套;建成微生物菌肥生产线2条,产能达500吨/年;创制以木霉菌为主的农用产品3种,以芽抱杆菌为主的农用产品3种;在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5000亩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种植示范基地,小麦产量不低于750公斤/亩,节约化学肥料20-30%左右,亩增收200300元;3年内实现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内11万亩高标准农田全覆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N3项。272023年度河南省科技研发联合基金(产业类)科研规划提升项目申报指南题目一:河南省科技创新对税源建设的影响机理及路径研究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对税源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更好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