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水县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79242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邻水县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邻水县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邻水县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邻水县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邻水县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邻水县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邻水县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征求意见稿)邻水县应急管理局2022年11月一、形势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进展与成效错误!未定义书签。(二)面临的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发展的机遇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总体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指导思想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三)主要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三、主要任务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统筹指挥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加强应急制度建设,提升依法监管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升事故防控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四)优化救援力量布局,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强化应急应对准备,提升综合保

2、障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整合人才科技资源,提升合作创新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七)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宣教培训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四、重点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应急指挥能力提升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应急管理信息化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应急物资保障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五)灾害事故防控能力提升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加强组织领导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健全工作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三)严格考核评估错误!未定义书签。(征求意见稿)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

3、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广安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邻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C)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一、形势分析(一)进

4、展与成效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改革重塑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相关部门和综合协调机构职能职责,完成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组建县应急局,乡镇设立应急办。调整完善了县安委会和应急委,设立了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等18个专项指挥部,各专项指挥部负责处置对应的突发事件,做到了分类处置。强化了应急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初步形成了防抗救职责明确、紧密衔接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出台了邻水县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办法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基本建成“清单制+责任制”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制度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应急救援与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完成集应急值班值守、预警监测

5、、信息发布、会商研判、指挥调度、救援指挥于一体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以消防大队、森林消防大队和矿山救护中队为主体,组建我县300人常备应急救援力量,加强应急实战演练,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对全县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装备、重大风险点进行摸排,绘制邻水县应急救援指挥作战图,出台自然灾害防治会商制度邻水县应急值班值守制度,不断提升应急指挥能力。对全县的物资装备进行评估,制定全县应急物资装备采购计划;加强物资管理维护保养,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更新;规范物资调拨程序,建立应急物资装备调拨预案;成立县应急物资保障中心,新建物资储备仓库1000m2,全面加强物资管理,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明显增强。

6、“十三五”期间,成功应对天意谷“7.25”突发山洪、包茂高速“8.21”危化品泄漏等系列灾害事故。安全生产基础持续稳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开展行政执法改革,严查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以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道路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在全县范围内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达到重点行业领域全覆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逐步建立。持续推进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工作,共关闭煤矿21座,化解产能198万吨。2016年、2017年,我县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表

7、彰为“安全生产优秀单位”,2018年被市政府表扬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2017年,原县安监局连续两年被市安监局表彰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职业卫生工作“优秀单位”。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全县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40%,总死亡人数下降38.46%;较大事故减少2起,下降35%;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人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分别下降42%、15%、20%o连续三年未发生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十三五”期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地震、地质、水文、林草、气象等领域的风险防范得到加强,地震监测台站3个,2预警2台,地质灾

8、害监测仪53台,水文监测站4个,气象观测点38个。风险监测站网进一步完善,灾害早期识别、立体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应急管理部门牵头抓总,多部门参与会商研判、联防联控、协同应对的灾害防范处置机制逐步建立。启动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第一批22个地质灾害点治理项目建设,正核实第二批地质灾害点治理项目点位。建设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建成县级避难场所6所,乡镇避难场所37所,学校应急避难场所80余处,基本形成了“县、乡”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有效分散了灾害风险。全县共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综合减灾社区等2个,有效提升社

9、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围绕“全灾种、大应急”的新要求,先后组织各类演习50余次,参加省、市各类培训教育25余次,比武练兵5场次,不断提升应急队伍综合素质能力。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知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得到增强。(二)面临的挑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我县地质地貌复杂多样,海拔落差大,原生环境脆弱,洪涝、地质灾害易发;森林覆盖率高,属国家一级火险县;通车里程3900余公里,登记车辆6万余台,道路交通安全压力大;工业企业增多,行业安全风险加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城镇群加快发展,不断增加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和高层建筑火灾防控难度大,居民

10、住宅、公共服务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等安全风险急剧增大;产业园区及城乡结合部的安全管理亟待加强,城市火灾、燃气泄漏等时有发生。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安全风险隐患较为突出,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易发多发。安全基础仍较薄弱,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够精准等问题依然存在。安全监管任务与安全监管队伍不匹配,尤其是老旧企业、小微企业多,现有的监管队伍能力难以满足要求。城市运营安全压力与日剧增,城市道路、桥梁、城镇燃气等重点建设和营运项目对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风险与传统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风险隐患隐蔽性、突

11、发性、耦合性更加突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安全发展理念未根植于心,贯彻落实不够深入彻底;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全社会关注、参与应急管理及自然灾害防治机制不够完善;相关职能部门责任边界尚未完全厘清,新兴行业、领域和业态安全监管职责不够明确,多部门协同、多方面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县应急委下设的18个专项指挥部之间尚未形成统一调度和有效协调;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理念在实际执行时不深入、不彻底、不到位。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数量不足且专业人才比例较低,乡镇(街道)应急力量不足,基层基础仍较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12、信息化建设滞后,风险隐患监测预警的科技信息化水平不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覆盖面需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不够完善,人员装备不足,专业处置水平有待提升;专业救援队、群众救援队等救援队伍之间协调联动有待加强,不适应应急体制改革发展需要,尚未实现向“大应急、全灾种、综合性”救援功能转变。应急装备和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种类有待增加,应急物资、通信、运输等保障不够有力,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演练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应急准备与有效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需要有较大差距。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还不够强,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较弱。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应急管理及灾害事故防范的社会关注度、参

13、与度不高。(三)发展的机遇新发展理念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重要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开辟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新路径,开启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新时代,开创了应急管理事业的新未来,应急管理工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打牢坚实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社会民生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

14、进,推动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将大幅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为邻水县创造了重大机遇,将推动我县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加强风险源头预防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灾害事故抵御韧性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坚实基础。新发展战略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国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业态大量涌现并投入使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深度集成应用,促使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加快淘汰,将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

15、动员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也将为提高重大灾害事故预测预警和防范处置能力发挥重要关键作用。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和市委六届历次全会工作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题,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着力夯基础、建机制、提能力、强治理,有效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基本原则党政主导,社会共治。坚持党对

16、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证。强化社会参与,群防群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建设高质量平安邻水的合力,推进城市运行安全综合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以人为本,突出特色。坚持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邻水发展稳定大局,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邻水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聚焦核心体系、核心能力、核心流程,提出一批具有我县标志性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实施富有前

17、瞻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强化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防灾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统一;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坚持源头防范、系统治理,加强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与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和消除隐患;推动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做到防灾、减灾、救灾相统一,灾前、灾中、灾后相统筹。(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全面加强。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为目标,维护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

18、稳定。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到2035年,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全面加强,社会协同新格局全面形成,生命安全保护能力再上新台阶,形成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安全生产目标。到“十四五”末,全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更加坚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全县安全生产事故数量、死亡人数、较大事故数量持续下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防灾减灾目标。到“十四五”末,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物资保障

19、体系不断健全。形成较强的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o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灾能力明显增强,灾害综合救助水平显著提高。人均有效避难面积达2平方米。灾害事故发生后8小时以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应急能力目标。到“十四五”末,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力量为骨干、乡镇(街道)应急力量为基础、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县级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o应急预案、应急通信、应急物资、应急装备等保障能力全

20、面加强,应急救援实战能力显著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邻水县“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主要指标目标类型序号目标内容目标值指标属性安全生产类1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0%约束性2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0约束性3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5%预期性4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100%约束性5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5%约束性6单位地区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5%约束性防灾减灾类7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GDP占比2%预期性8年均

21、每百万人年均因灾死亡人数90%预期性10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8h预期性11辖区应急避难场所人均避难面积2f预期性12创建省、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约束性应急能力类13应急预案修订、演练演习、培训计划落实率100%约束性14救援响应时间2h约束性15应急物资储备点覆盖率一村一点预期性16县级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60%预期性17镇(街道)应急队、村(社区)应急分队建成率100%预期性三、主要任务(一)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统筹指挥能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按照行业部门主建主用负主责,应急部门管总管统管督导的思路,进一步理顺综合应急管理与行业应急管理的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明确县安委会、县应

22、急委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分工。进一步健全县、乡镇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以及村(社区)、村(居)网格的人员配置。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协同的监管体系。持续健全镇街、社区机构和人员设置,改善工作条件,强化制度管理,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明确社区应急工作责任人和专(兼)职人员,整合基层网格员资源,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明确应急管理网格工作内容。健全应急指挥体制。健全县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总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协调灾害事故风险研判、灾情会商、抢险救援、转移避险、灾害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信息发布等全过程管理;健全完善总分结合机制,根据实战需要科学合理设置总指挥

23、部下设的多工作组或分指挥部,强化应急状态下应急、气象、水务、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公安等多部门信息共享、力量合成、资源互补,推动形成“大应急”工作格局。坚持分级负责、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层级,规范指挥处置流程。规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现场组织指挥,完善现场指挥官制度,理顺现场指挥部和专项指挥部的关系,明晰现场指挥权限划分,规范现场指挥权交接方式和程序,强化应急指挥能力培训,提高应急处置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强化应急联动与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县安委会和应急委运转枢纽作用,牵头建立县一部门一镇一村社“四级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县安委会、县应急委以及各专项应急指挥部、有关

24、部门、各乡镇、上级部门与四川利万步森水泥有限公司、煤矿等重点部位的信息沟通与应急协作,强化联合监测预警、信息沟通、技术支持、救援队伍和物资统一调配,形成多层次的应急联动体系,提高应急联动能力和处置效率。积极推进与周边区县及重庆市合川区、渝北区、垫江县等周边城市之间的区域联防联控,健全工作互联、信息互通、预案互补、资源共享的区域协同联动机制。强化军地联合指挥、灾情通报和兵力需求对接,形成明确的指挥、行动和保障协同关系,提高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置效能。压实应急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落实乡镇(街道)

25、以及产业功能区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压实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确保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全覆盖。压实水务、自然资源规划、林业、气象等部门的自然灾害防治主管责任和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与抢险救援职能职责;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以大排查大整治为主线,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到位”。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安全生产责任逐项明确到每个环节。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员工自我保护及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完善应急管理责任考评制度和奖惩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巡查考核,严格安全责任追究。(二)加强应急制度建设,提升依法监管能力落实政策制

26、度标准。落实相关制度标准办法,完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消防安全等方面相关规范性文件政策制度,构建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应急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应急预案定期评估修订机制和刚性要求,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常态化应急演练制度,扎实开展综合实战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区域性联合应急演练,实现以演促训、以演促练的目的。严格落实应急救援队伍与装备配置、物资储备、应急避难场所等相关标准规范及实施细则。加强综合行政执法。健全县级监管执法体系,依法厘清执法职责,实施分类分级执法。按照国家和省、市级相关建设标

27、准,统一个体防护、执法保障、执法过程、测量侦检等通用装备及行业专用装备配备,强化基层执法力量,优化基层执法人员配置、执法车辆配备,以及现场执法、远程监察、事故调查的工作条件。编制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持续开展监管执法专项行动。规范执法行为,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建设智慧执法系统,持续推行“互联网+执法”“执法+专家”工作模式,探索“清单制+执法”,完善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和执法能力。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制度,形成畅通、高效、便捷的案件移送渠道,依法严厉惩戒安全生产犯罪行为。强化执法保障

28、,将应急管理执法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管理。创新联合执法、会诊执法、解剖执法及“三带三查”等执法模式。(三)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升事故防控能力强化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灾害事故风险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预报预警和分析研判能力。建立县、乡、村三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优化地质、气象、水利、森林等领域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完善森林火情监测即报、气象要素实时监测等系统,建成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灾害风险感知网络,对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动态监测。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实现对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工贸等重点行

29、业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要设施设备安全风险智能感知、态势评估、动态监测和分级预警。完善综合风险预警制度,增强风险早期识别能力,发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体系。联合气象部门做好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灾害发布工作,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优化发布方式,拓展发布渠道,提升发布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特定时间的精准发布能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扎实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对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害进行致灾调查与评估、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全面获取主要灾害致灾信息、承灾体信息、历史灾害信息,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

30、、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和综合风险评估,修订主要灾种区划,编制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区划、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全面开展城市风险评估,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将安全风险评估贯穿于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与治理全过程;加强园区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提升园区本质安全水平;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定期开展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应急管理等方面推动解决城市安全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城市生命线应对灾害的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和工程

31、防御能力。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标准,加快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等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增强公共设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森林火险防御工程标准。规划布局直升机临时停机坪和航空消防取水点。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整治力度。健全风险研判工作机制,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格落实企业“双报告”制度,实施重大安全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加快推动清单制管理工作提档升级。强化隐患治理全过程闭环管理,推动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政府部门

32、监督检查、第三方机构(专家)专业指导、企业职工广泛参与、社会公众举报监督等多方联动共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消防、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工贸行业、特种设备及农村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商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防范,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四)优化救援力量布局,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强应急救援队伍。实施应急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针对主要事故灾害类型,优化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布局和能力,构建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力量为骨干、乡镇(街道)应急力量为基础、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强消防救援队

33、伍,实现全县各类消防站、队满编执勤,加强城市主战消防车、地下空间(隧道)、高层建筑、地震等专业救援装备配备。以专业扑火队伍为基础,推进综合救援队伍建设。依托综治队伍、民兵预备役、义务(志愿)消防队员等组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乡镇(街道)应急队、村(社区)应急分队。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优化力量布局,配备先进适用装备,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实现救援队伍由单一灾种救援向“一专多能”转变,提高综合救援能力。加强军地应急救援队伍共训共练共演,强化应急救援协同能力。建好应急救援基地。加快推进矿山应急救援训练基地、消防综合救援基地建设,在危险化学品企业集中区域、临江临河重点区域等区域,建设危险化学品、水

34、域等专业应急救援基地,基本建成全域覆盖、支撑有效、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实现实战化训练、模块化储备、区域化联动,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的指挥、协调、救援和保障能力。发展社会救援力量。落实社会应急力量发展指导意见、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建立健全政府扶持、业务指导、应急调动、考核评估、激励奖补等制度规范,促进综合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联演联训、业务交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壮大。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调查摸底,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基本情况。提升应急志愿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健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应急服务的工作机制,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有序参与应急服务。

35、建立社会应急志愿者注册登记、培训演练和调配使用机制,健全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明确参与应急救援的方式、范围。建立社会力量与政府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的资源共享机制,强化社会应急志愿服务力量的精神激励和物资保障。将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五)强化应急应对准备,提升综合保障能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巨灾应对准备。完善水、油、气、粮食等战略资源应急储备、管理和应急调度制度,储备大宗类应急物资。同时,鼓励居民家庭自行储备,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物资储备,接受社会捐赠,完善征用补偿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形成多元互补的储备格局;本着

36、“建机制,强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对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建立完善台账。加强沟通协调,科学研判自然灾害形势,制定应急救灾物资补充方案,做好短缺应急救灾物资采购储备工作。及时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管理制度,确保物资安全、账物相符。强化应急物资保障。编制邻水县主要灾害类型应急物资需求清单,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体系,优化储备库布局,在县、乡建设区域储备库(点),进一步提升应急物资区域保障能力。制定县、乡应急物资储备标准,统筹各级政府和各类社会主体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增强储备冗余性、多样性。打造应急物资储备供应互联网云仓,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统

37、筹调剂调用机制,运用实物储备、协议储备、产能储备、共享储备等多种储备方式,构建政府、市场、企业三方协同,县、乡两级储备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应急通信能力。实施应急指挥专网建设,构建市、县两级上下贯通,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救援部门、涉灾主管部门、重点救援队伍横向互联的应急指挥信息网,畅通指挥救援、大数据分析、视频调度、监测预警等关键应用信息传送渠道。构建卫星、有线和无线通信网融合互通,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的应急通信网络,加强信息采集类、信息传输类、现场指挥类、辅助设备类等四大类通信装备配备,为突发事件现场信息采集、应急救援快速响应、统一指挥提供通信支撑。加强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和乡村区域公

38、众通信网络容灾抗毁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建设,在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和部分重点村(社区)配备卫星通讯电话或应急超短波通信设备,提升基层应急通信网络设备覆盖率。建成应急指挥可视化融合平台,加强重点应急救援队伍卫星便携终端配备,提升可视化指挥、卫星通讯和窄带通讯能力。建设县级应急通讯保障队伍,加强联动协调和备勤备战业务协同,提升应急通信保障专业素质与技能。提高运输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依法与道路客、货运输骨干企业签订应急运输保障协议,加强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建设;全面梳理各类运输单位、企业运力,建立应急运输资源台账,完善公路应急运力社会化储备;建

39、立健全交通运输管理协调机制和征用补偿机制,规范各类物流运输企业有序参与应急物流运输。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依法与公路养护队伍、道路建设单位建立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健全交通运输应急管制机制,明确各类突发事件车辆通行条件,开辟应急抢险“绿色通道”,确保应急抢险队伍快速投送。提升应急转换能力。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利用学校操场、广场、绿地等新建或改造升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到2025年底全市人均有效避难面积达到2平方米。调查分析避难场所容纳能力和城区人口疏散安置需求,掌握救灾物资、医疗救护能力等需求,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40、,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基础设施,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公共设施提级扩能,维护管理好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全面增强城乡韧性,持续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六)整合人才科技资源,提升合作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依托高等院校、培训机构等组织开展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宣传、安全生产执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大力培养应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完善专业性人才培养招录政策,拓展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供给渠道,建设高标准应急管理队伍。开展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金属冶炼、烟花爆竹、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高危行业企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

41、,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加快推进和规范特种作业实操考试点建设,逐步构建覆盖所有特种作业类别的实操考试点网络。完善应急专家库,为灾害事故预防处置提供咨询、评估服务,充分发挥专家智力支持作用。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按照“多灾种、全链条”应急救援装备需求,加强装备无人飞机、监测雷达、三维激光扫描仪、专用车辆、空天地信息处理专用软件系统等先进装备配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国产自主可控原则,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市统一规划部署,建设县级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完成县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建设应急资源融合数据库综合指挥平台,接入水务、林业、气象、公安、消防救援、自然资源规划等市级相关部门

42、平台数据,争取县与市、省实现信息互通,强化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水平。争取国家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加强重点区域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积极探索无人机巡护模式,充分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视频识别、5G等技术,以感知设备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集成化为特征,着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提升区域协作水平。加强与相邻的华鎏市、大竹县、重庆市垫江县、渝北区、合川区等区协调联动,推动将应急管理合作纳入政府间的区域合作框架,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推动编制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强化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应

43、急救援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建立区域间应急管理信息通报制度,及时通报相关的突发事件信息及预测预警信息,定期交流应急救援工作动态信息。在处置涉及毗邻地区的突发事件过程中,加强合作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合作,建立应急救援资源数据库,实现毗邻地区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在紧急情况下,请求毗邻地区支持应急救援物资、装备、队伍等,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七)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宣教培训能力提升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开展预警信息发布、突发事件资料采编、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制作等工作。推进应急知识“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注重以应急

44、文化教育为中心的能力教育制度。建设中小学生应急管理教育基地,增强宣教培训的时效性、广泛性、生动性,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效果。采取专兼结合的培训师资构成模式组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团队。建立应急救援培训基地或培训中心,逐步扩大应急管理培训的专业领域,提高应急管理培训课程的标准化程度,形成较为完整的应急救援教育和培训体系。构建多元化参与格局。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完善市场化应急服务机制,加快建设主体多元、覆盖全面、机制灵活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依法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应急管理服务。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应急管

45、理制度,完善协调管理、应急调用、资源共享、救援补偿等机制。推进应急管理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征集、公示、修复管理机制。重点突出防灾减灾,创新“保障+服务”的设计理念,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大力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机制。创新举报奖励机制,建立安全生产“吹哨人”制度,鼓励内部举报。健全救灾捐赠接受机制。建立社会协同防范体系。健全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等协同联动能力,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划分乡

46、镇(街道)网格化保护单元,建强补齐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组建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建成以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建立村(社区)微型消防站,完善村(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推动基层救援站点联动,配备必要救援设备,有效提升基层先期救援和处置能力。加强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山洪灾害危险区责任人、护林员等队伍建设和统一管理,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志愿者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持续推进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

47、区、省安全社区创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重点工程(一)应急指挥能力提升工程应急指挥中心综合平台建设。按照全市统一规划部署,建设县级综合应急指挥中心1个,完成县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开展汇聚融合通信系统建设,打通应急部门与自然资源、住建、消防、水利、气象等相关部门的通信网络,接入并整合相关部门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开展应急移动无线通讯集群系统建设。添置移动无线应急基站、无线终端、移动视频终端等设备,整合卫星通信资源、集群通信装备、短波通信等无线通信手段,建设应急指挥无线通信体系。开展视频调度会商系统建设,应急、自然资源、水利、气象、消防、住建等相关部门之间的视频通信互联互通,实现各部门

48、之间直接视频指挥功能。(二)应急管理信息化工程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汇聚接入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实现全要素综合监测、综合风险评估、灾害分析预警和灾害态势智能分析。建设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和示范项目基础数据库。森林防灭火视频会议系统。整合现有森林防灭火视频会议系统大屏幕、传输设备、控制设备等资源,建设县级森林防灭火视频会议系统,实现省、市、县互联互通。林火视频监测及应急指挥系统。在华箜山、铜锣山、明月山区域内新建高点站视频监控前端,建立访问“天网”系统数据端口,实现已有的视频监控资源共享。依托森林防灭火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整合现有林火视频监测及应急指挥系统的平台设备资源,购置地理信息系统、林火识别、自动报警、应急指挥等软件,实现林火自动识别烟火与辅助决策指挥等功能,争取县林火视频监测及应急指挥系统与市、省实现互联互通。洪旱灾害应急救援决策系统。构建集防汛抗旱决策支持、会商指挥、应急处置、日常工作管理等于一体的防汛抗旱应急救援综合管理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