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口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docx(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海口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海口市人民政府2023年10月目录第一章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1第一节“十三五”期间成效1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4第三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6第二章总体要求8第一节指导思想8第二节基本原则8第三节规划范围及水平年9第四节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10第三章任务要求12第一节构建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新格局12第二节全力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13第三节持续推进水污染治理15第四节逐步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19第五节科学推进水资源利用与保护21第六节健全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22第七节全面补齐水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能力短板23第四章重点工程25第五章保障措施26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26第二节加强资金保
2、障26第三节健全和完善体系制度27第四节强化科技支撑27第五节分解落实任务27第六节加强监督管理28附件1项目清单30附件2项目建议41第一章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第一节“十三五”期间成效“十三五”时期海口市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良好,是迄今为止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的五年,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五年,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十四五”时期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一、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十三五”期间,海口市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16-2020年,城市集中式
3、饮用水水源地、乡(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海口市地表水国控及省控断面水质良好,除演州河外均达到地表水HI类标准及以上;全市内河湖断面水质逐步改善,30个城镇内河(湖)水质达标率基本呈逐年提升趋势,总体而言城镇内河(湖)水质好转且趋于稳定,2020年全市30个城镇内河(湖)断面中25个达标,3个超标,2个无水,水质达标率89.3%;海口市黑臭水体消除率逐年提升,黑臭消除率由15.8%上升到100%,治理效果显著;20192020年,23个河长制水体中17处河长制水体达标、6处水体超标,达标率为73.9%,主要污染因子是化学需氧量、高镒酸盐指数、总磷和氨氮。“十三五”期间,
4、组织开展了南渡江海口段河道整治工程,恢复南渡江海口段水生态环境,完成南渡江秀英和龙华段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实施了永庄水库一秀英沟连通工程、松涛黄竹分干渠一羊山水库连通工程、美兰区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工程南洋河、演丰河、罗雅河项目,有效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促进河道水生态环境改。二、碧水保卫战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水污染保护与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海口市相继印发海口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海口市城填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海口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更加科学和精准指导全市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打赢碧水保卫战。推
5、进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及整治工作。对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整治开展“回头看”,完善水源地“一源一档”,龙塘及永庄水库两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查出的12个环境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开展已划定的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源排查及整改,共取缔水源地内规模化养猪场、养鸡场共3家,并对水源地内畜禽养殖散养户进行劝阻;关闭拆除水源地内废品垃圾站2家、木材厂1家;取缔水源地内堆沙场1家;拆除违法建筑16宗;已拆除封堵水源地内排污口,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工作基本完成。完成西秀镇博养村等4个万人千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全面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国家下达的29个城市黑臭水体消除任务,海口市美舍河、鸭尾
6、溪、大同沟黑臭水体治理效果良好,荣登生态环境部光荣榜,海口市获评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分别获得4亿元国家奖励资金。不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及配套管网建设。海口市“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建的19座污水处理厂目前均已进入建设期,新增处理规模18.41万m3/d。基本形成了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架构,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随着供水管网改造的持续推进,管网漏损率逐年减小,十三五期间管网漏损率20.3%降至9.8%o加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除江东片区外,目前已开工建设行政村UO个,建成污水处理设备6953套,完成27853户污水收集,完成治理自然村587个,整体覆盖率34%;顺
7、利完成131个畜禽养殖场的雨污分流和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三、规范制度,健全架构初步建立水环境综合整治多部门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市政府成立市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海口市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落实情况考核细则,对水质恶化或超标的地区多次组织约谈,并依据约谈结果下达督办通知,有力推动各项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实。海口市成立了“治水办”和海口市六大专项整治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专项指挥部,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区域整合、流域统筹、专业衔接、技术协调的总原则,负责统筹、监督、协调全市的治水工作。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水环境质量已有较大改善,但部分水
8、体水质状况不稳定地表水国控及省控断面存在水质超标情况。2016年至今,海口市地表水国控及省控断面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水质级别优良,但2020年儒房断面、巡崖村断面、演州河河口断面及农垦橡胶所一队断面均存在部分月份水质超标情况。城镇内河(湖)存在水质不稳定达标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城镇内河湖治理水体的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总磷。氨氮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及某些含氮工业废水等;总磷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水、养殖废水、地表径流(含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大气降水等。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仍有污水汇入水体,控源截污工作有待加强。黑臭水体存在黑臭反复、因治理无水现象。海口市2020年10月道客沟存在局部黑臭现象,
9、而滨濂沟、东崩潭2020年因整治无水。入海河流水体水质不达标。2020年,8条郊外入海河流水体达标6条,超标2条(荣山河、潭览河),水质达标率75%o超标主要因子为氨氮、总磷。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和管网建设不足,城镇污水管网收集效能不高,进出水“双低”现象普遍存在,进厂BOD5平均浓度低于全国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浓度,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因地制宜和资源化利用不足,设施“高、大、上”,建设和运维成本高,财政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和水产养殖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对污染排放途径、排放规律、污染源强特征
10、还没有全面掌握。水环境改善与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保护的协同能力偏弱。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空间分布不均海口市水资源丰沛,但季节性、区域性“少水”现象相对普遍、时空分布不均,属于工程性缺水城市,即缺乏必要的水务工程保证水资源的均衡分配和高效利用。非南渡江流域的区域在非汛期呈现较为严重的水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如羊山地区由于其不利的地质条件,蓄水能力差、开发利用难度大,水务建设相对滞后。三、水生态环境状况研究基础能力不足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环境风险状况调查的基础制度不健全。海口市对入河入湖违规排污情况掌握不全,亟需开展“一口一策”建档采取针对性整治措施。对大型底栖动物、浮游动植物、水生植物等水生生物缺乏
11、系统性调查,历史本底不清。虽对南渡江、美舍河等部分河流的水生生物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但未形成系统性和常态化的监测工作制度。第三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水生态环境提供强大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海南样板,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海南的重大使命。随着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度建设、治理能力等一系列具体任务的落实,将进一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根本上促进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巩固提升。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水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承担着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打通“外循环”经济
12、、服务国家“内循环的历史担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全面推进,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建设,人流、物流以及港口航运、高效农业和种业等产业将增加新的水污染防治压力和环境风险因素。为服务保障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保证一流水生态环境质量,对水生态监管服务和风险防范的精准度、有效性、响应速度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群主幸福指数水生态保护,关乎人民福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将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一方蔚蓝天空,一潭清澈碧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宜居生态的底线。随着互联网、新媒体迅速发展,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快速提升,公众环境维权意识不断增
13、强,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在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公众参与等公共关系维护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面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聚焦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构筑海南自由贸易港新高地为定位,坚持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水环
14、境风险为重点,以水环境承载力为引导,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水陆统筹、河湖兼顾,深化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为全市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滨江滨海生态宜居示范城市、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第二节基本原则“三水”统筹,系统治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新理念新思想为指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系统推进农业、生活、工业污染治理,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风险防控,以高水平保护引导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确定目标。以群众身边的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生态流量匾乏等突出生
15、态环境问题为重点,立足海口市实际情况,全面剖析水环境问题,坚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水环境自然规律为准则,统筹考虑海口市水环境治理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海南省“十四五”期间的目标要求科学合理确定目标指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海口市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现状,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三水”统筹、普惠民生为原则,协调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有限度提供水生态产品,打造以南渡江为主体的“海上丝绸”的水清滩净的美丽河湖,为建设美丽海口夯实水资源环境承载基础,强化海口市“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体系。补齐短板,精准施策。坚持以问题导向,重点补齐水环境基础设施
16、建设和水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短板,夯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生态环境基础。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系统科学解决局部河流湖库污染、城镇内河(湖)、水资源配置、环境基础治理设施短板等突出问题。第三节规划范围及水平年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海口市辖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海口市,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体现,本规划不涉及。规划时限。规划基准年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第四节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一、主要目标到2025年,海口市水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全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地表水国控及省控断面水质持续优良;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保
17、障水平持续提升;力争入海河流稳定达标,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城镇内河(湖)水质稳定提升,全面消除城市内河(湖)劣V类水体。河流连通性增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河流湖库得到有效保护;主要江河水生态结构得到改善,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江河健康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水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打造以南渡江为主体的“海上丝绸”的水清滩净的美丽河湖,为建设美丽海口夯实水资源环境承载基础,强化海口市“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体系。展望2035年,海口市水生态环境品质卓越,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两山”转换全覆盖。二、具体指标表2-1海口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
18、保护规划指标类型指标2020年2025年类型常规指1列入国家、省考核断面的的水质优良率(达到或优于In类标准的比例)(%)87.5100约束性类型指标2020年2025年类型标2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0约束性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11I类比例()100100约束性4入海河流水质达标比例()90.5100约束性5达到生态流量(水位)底线要求的河流数量(个)/列入“十四五”海南省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主要河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预期性亲民指标6城市黑臭水体比例()0全面消除预期性7城镇内河湖水质达标率()89.395预期性第三章任务要求第一节构建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新格局一、全面推进“
19、三水统筹”以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三水”统筹、普惠民生为原则,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创一流”补短板”,将水环境、水生态及水资源统筹治水思路作为涉水工作的最高行动纲领。统筹做好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安全保障工作,破除“多龙治水”的行政壁垒。将工作目标统一到“2035年,水生态环境质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上来,保障顶层目标实现。二、完善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逐步完善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管理体系。针对全市流域水系进行水功能区一控制单元一行政区域划分,明确各区域管理范围,责任单位,管理目标等,逐步建立起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管理体系。细化行政
20、管理责任体系。以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管理体系为基础,针对省级、市县级设置的控制断面,逐级明确行政责任主体,强化政府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传导机制。明确全市范围内控制断面水质保护目标,逐个排查达标状况;针对未达标断面,应依法制定达标方案并限期实行。三、重点强化流域区域系统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要素系统治理。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找准问题症结,精准施策。强化整体治理,系统布局水污染治理、重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科学推进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生态缓冲带保护与建设、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等。落实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要求。完成海南省水功能区划修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水生态
21、环境保护需求,有机衔接水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将水功能区划作为依法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跨部门基础平台,强化饮用水源区的上游水质保障,整合现有各类水生态环境空间功能成果,加强与全省空间规划的衔接。全力保障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考核要求。第二节全力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一、优先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一)全面开展饮用水水源达标治理开展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排查,以不达标饮用水水源为重点,排查对其产生影响的工业企业、居民集聚区、养殖种植等污染源,明确治理任务。全面排查应划未划或划定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饮用水水源,逐步撤销现有水质不达标和“小散”水源地。在巩固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治理成果
22、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快“千吨万人”农村水源地调查摸底及问题整治。加快集中供水或应急水源地建设,同步开展水源地达标建设,查找差距,提出水源保护区整治和水源监控能力巩固提升等任务。到2025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二)开展重点水源地保护治理工程实施南渡江龙塘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一、二级保护区围网封闭隔离护栏,并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实施水库水源地保护工程,划定云龙水库、红旗水库水源保护区,完成永庄水库、凤潭水库、岭北水库、九尾水库、白石溪等重点水源地以及周边自
23、然村的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清洁型建设任务,全面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二、巩固深化城镇内河(湖)整治深化城镇内河(湖)治理。以城镇内河(湖)面貌改善、水生态质量提升、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落脚点,以更高定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推进全省城镇内河(湖)整治工作,巩固整治成效,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水生态产品。三、稳定黑臭水体治理效果保障地级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巩固提升地级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保障城市黑臭水体不返黑返臭。全面消除市县建成区黑臭水体。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2025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统筹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
24、校核工作,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统筹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全面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机制。到2025年,全省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比例在45%以上,纳入国家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比例在50%以上。第三节持续推进水污染治理一、重点推进城镇生活污水收集与治理有序推进建制镇污水治理工程。加快实施中心城区、江东新区污水处理设施改扩建工程,推动镇域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适时启动海口市镇域污水厂扩建。实施江东新区污水处理系统扩建项目,续建江东新区地埋式水质净化中心(一期)工程(PPP项目)、空港地埋式水质净化中心(一期)工程;必要时扩建江东新区、空港、桂林洋等污
25、水处理中心(厂)。实施主城区污水厂改扩建工程,新建观澜湖、长堤路、滨江西等污水处理厂,扩建白沙门(一期)、长流、丁村、美安科技新城和狮子岭等污水处理厂。持续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的污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实施海甸污水提升泵站格栅改造工程、山内溪污水处理设施提标重建项目,基本消除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到2025年江东新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9.9万m3d,主城区(中心组团、长流组团)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0.57万m3d,南部乡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1.19万m3d,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1.66万m3d,全市新增处理能力85.44万m3do完善管网建设、开展管网排查。全面排查已建污水管
26、网,推进老旧污水管网清淤、修复,推动道路上雨污错混接节点整改,逐步对用地红线内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网错混接进行排查改造,理顺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切实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运行负荷,实施电力沟流域新建管网工程、秀英沟流域新建管网工程、五源河一荣山河流域新建管网工程、江东新区新建管网工程。编制“一厂一策”改造方案,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运行负荷,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开展美舍河、龙昆沟、海甸岛流域范围内道路上雨、污管道错混接点改造工程、排水防涝工程及小区清污分流改造工程,实施市政排水井盖一体化改造,推进厂、网、河一体化管理,提高污水管网养护水平。全面排查整治雨污水管网。推进老旧污水管网清
27、淤修复及道路上雨污错混接节点整改,实施海口市中心城区现状雨水管网改造工程及湿地公园建设工程,逐步对用地红线内居民小区、中心城区、重点小区、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网错混接进行排查改造,理顺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切实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运行负荷。实施电力沟流域新建管网工程、秀英沟流域新建管网工程、五源河一荣山河流域新建管网工程、江东新区新建管网工程。编制“一厂一策”改造方案,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运行负荷,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开展美舍河、龙昆沟、海甸岛流域范围内道路上雨、污管道错混接点改造工程、排水防涝工程及小区清污分流改造工程,实施市政排水井盖一体化改造,推进厂、网、河一体化管理,提高污水管网养护
28、水平。二、稳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健全省负总责、市县乡镇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统筹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系统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厕所改造、减药减肥、饮用水达标、生态农业、村镇规划等相关工作,集中人力物力,形成合力,打造美丽乡村。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治理体系,压实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计划的关键工程,切实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到2025年,全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专业力量,加强监管和设施运营绩效考核。协同推进卫生厕所改造工作从源头改造
29、化粪池、新建收集池、直管入户、污水收集管网,末端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设计、建设、运营,确保定期清理粪渣有效处理和利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对环境敏感区域、人口密集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定期检测,确保废水达标排放。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理,推进农业污染治理系统分析农业污染源活动水平、污染物入河风险、受纳水体水质状况以及地下水敏感程度等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确定农业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区风险分级方法,划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单元,按照高中低风险分级,识别农业面源污染高风险地区,明确治理次序,并定期对控制单元清单进行动态更新。推动精准施肥,科学用肥。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强化农田退水污染治理,加快调整
30、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四、全面提升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水平(一)持续推进畜禽养殖禁养区养殖清退和治理持续推进畜禽养殖禁养区养殖清理退出工作。完善疏导政策,推进退塘还林还湿还田。加强监督检查,防治违规养殖反弹。加强对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户的引导,推进畜禽散养改圈养,提高规模化养殖比重,推动畜禽养殖行业转型升级。整体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乡镇为单位,整体推进集中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协同推进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结合区域土地消纳能力,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建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循环链,衔接“减药减肥、气化海南”目标,有机肥优先保证水源地区域
31、使用,实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解决沼气发电上网的政策瓶颈问题。(二)全面开展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开展水产养殖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双许可证”试点,实施水资源使用收费与许可以及排污许可制,严格管控废水排放,不达标区域流域提高排污标准。研发淡水养殖废水治理新技术,探索循环饲养零排放新技术,开展养殖尾水治理试点建设,推广集中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模式,实现养殖废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五、强化工业污水达标排放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我市划定的“三线一单”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和综合管控单元,依据管控要求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格把控项目准入,实行差别化环境管控
32、。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基于地表水水质达标的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管理,积极推进排污许可证核发和证后监管工作,全面推行排污许可管理,2025年实现所有持证排污单位证后监管全覆盖。合理利用海洋自然资源,沿海市县开展科学规范有序深海排放试点建设工作。加强园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排污许可证信息,建立“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体系,全面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水管网排查整治,产业园区须配套污水集中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工业废水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建、升级产业园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第
33、四节逐步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一、加强河流湖库生态恢复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开展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现状调查评估,科学划定河湖生态缓冲带,优先将河湖生态缓冲带纳入岸线保护区和保留区。强化河湖生态缓冲带监管,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通过生态补水措施,水系连通工程建设等,提高河湖水动力条件。推进水体强化净化工程,开展河湖底泥疏浚与处理等工程措施,对底泥污染超标的河湖进行整治。实施南渡江(海口段)沿岸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项目、南渡江(海口段)河道整治工程(一期)和南渡江河口右岸生态修复项目,修复南渡江河道水生态、改造
34、水景观;强化沟溪渠源头区和重要水源地范围的水土流失预防,实施长昌、昌福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实施江东新区水系综合整治,对迈雅河综合治理(一期)、临空经济区水系整治工程一期等进行达标治理;实施荣山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岁干支流进行综合整治,修复改造河道水生态、水景观进行。建设一批美丽河湖,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系统。二、加快湿地恢复与建设全面开展全省湿地状况调查,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完善海南省重要湿地名录,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纳入,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三线一单”要求,组织符合要求的单位申报国家重要湿地。因地制宜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优先开展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
35、护地以及水鸟生态廊道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湿地生境恢复,建设滨岸生态景观带。十四五,我市拟启动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二期)项目,此外,在污水处理厂下游、河湖周边和支流入河口等区域,因地制宜建设规模合理的人工湿地,控制水体污染,保护与修复生物的生境。三、探索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加快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划定和保护。加强南渡江重要鱼类和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区域调查,绘制产卵地、栖息地分布图,依据淡水鱼类资源现状,选取模式物种、特有土著物种、濒危物种及名贵物种作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的主要对象,优先完成南渡江入海口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有计划有针对地逐步建设省级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第五节科学推
36、进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一、强化水系连通以保障生态流量为根本出发点,实施水系连通、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水资源系统调配能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河道生态环境安全。以南渡江、松涛水库为生态补水水源,实施羊山水库-沙坡水库连通工程、迈雅河一潭览河水系连通工程(一期、二期)、迈雅河一道孟河水系连通工程、江东新区道孟河一福创溪连通工程及海榆大道西水系连通工程等多项水系连通项目,强化河湖生态补水,增强水生态基流,改善水生态环境。二、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生态流量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将水体生态目标前置,分批制定主要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合理确定河流生态需水量和重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
37、落实泄放条件,严格管理措施,扩充水体水环境容量,守住“河流不断流、生态功能不退化的红线,加强生态流量保障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十四五期间将以南渡江、松涛水库为生态补水水源,实施多项水系连通项目,强化河湖生态补水,增强水生态基流,改善水生态环境。实施松涛水库海口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充分发挥白莲东分干的输水作用,恢复、新增和改善松涛灌区,同时连通羊山水库和沙坡水库,加上“十三五”期间建设的丁村污水处理厂工程的顺利运行,其处理达标后的尾水对美舍河进行生态补水,确保美舍河生态流量保障要求。到2023年,南渡江按照生态流量要求下泄生态流量。三、大力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推动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
38、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再生水利用设施。海口市城区全面推进重点企业、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等中水回用工作,提标改造现有污水处理厂,引导和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主城区和江东新区使用再生水,用以城区园林绿化、厕所冲洗、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建设施工、生态景观以及河流生态环境改善等用水,多余水量可用于可接受其水质标准的工业生产用水。到2025年,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25o第六节健全水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科学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提高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强化饮用水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开展全市饮用水从水源到水龙头环境健康风险评估,调整优化水源布局。强化备用水源建设。研究建立健康饮用水评价标准,开展末梢水健康评价。全面
39、清理应划未划或划定不符合规范要求饮用水源保护区,予以划定或调整。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全面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开展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调整优化保护区周边及上游产业结构和布局,着力消除水源污染潜在风险。按照“一源一策”原则,持续整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排污口、违法建设项目、违法网箱养殖等环境违法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强地下水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管理。针对化工园区、垃圾填埋场、尾矿库、矿山开采区等地下水污染源,逐步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评估地下水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推动地下水污染分区管理,与流域管控单元、饮用水保护区衔接,科学划定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分区,优先
40、保护地下水源周边补给区,强化地下水污染源及周边风险管控。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监管,禁止超采区内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严控生态脆弱区以及存在海水入侵、盐碱化等问题的区域,严格控制地下水取用水量。第七节全面补齐水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能力短板一、优先补齐水生态调查监测能力薄弱短板全面开展水生生物本底调查研究。以南渡江“三场一通道水域为试点之一,开展海口市流域内重点关注的河道和水库水生生态调查。对南渡江探索开展鱼类、浮游动植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资源本底调查和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涧游通道等栖息地环境的调查监测工作,开展南渡江流域鱼类等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常态化监测,积累基础资料,摸清流域水生
41、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程度。强化“三水统筹”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强化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进一步拓展自动监测指标和覆盖范围,建设地表水环境质量预警体系,开展入河(海)排污口与农业面源试点监测,重点拓展并逐步形成水生态监测体系,优先在南渡江流域开展水质、生态流量与水生生物同步监测,推动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探索建立水生态健康评价制度,统筹建立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以主要河流、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建立定期水生态健康评价制度,掌握河流水生生物群落特征,以及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状况,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等特征。二、全面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按照“查、测、溯、
42、治”原则,制定海口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系统推进海口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明确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要求,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到2024年,基本完成国控地表水体、主要问题水体、具有饮用水功能的重点河流水库入河排污口排查,基本完成劣V类水体中明显影响水质的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第四章重点工程“十四五”期间,实施污染减排、生态流量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建设四大类9小类共51个项目,总投资总投资319.8亿元。本次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动态更新和滚动管理,酌情申请国家专项、省级专项、地方各级财政支持,或筹集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在资金落实、建设条件成熟等情
43、况下实施。本次工程项目清单和项目建议是“十四五”期间选择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和范围,不是必须完成的约束性任务。资金概算仅供参考,项目最终资金安排以申报审批为准。本规划建议:将区域水生态调查、监测类及排污口监测等能力建设工作纳入“十四五”时期项目谋划中。工程项目清单及项目建议详见附件1、附件2。第五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三水统筹”治理。牢固树立统筹管水、系统治水思维,扭转“九龙治水,各自为政”局面,秉承省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思想建立部门之间、市区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成立多部门成员的“治水办”,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探索构建由生态环境、水务、资规、农业农村、住建等多部
44、门共同参与的“大一统”管水治水机制,系统整治与修复“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强化与涉水相关规划衔接,一体协同推进。第二节加强资金保障将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的重点,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加大对污染减排、生态流量保障、水生态保护修复、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优先落实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建设资金,对资金的来源、申请、使用进行严格的审核,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审核与检查。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整合涉生态环境保护各类资金。积极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环保项目。第三节健全和完善体系制度进一步健全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体系制度
45、,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有关制度规定,推进依法治水。严格执行国家及省级水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指南、污染防治工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完善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的排污许可管理,在地表水超标区域试点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污限值要求。第四节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水生态环境领域基础科学研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完善主要河流及城镇内河(湖)水质、水量、水生态监测网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加快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节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产学研”
46、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前沿技术应用,聚焦生态环境领域关键科技需求,开展技术协同创新,充分挖掘大数据、5G、人工智能、卫星遥感、无人机(船)、走航等前沿技术在水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第五节分解落实任务应根据本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牵头组织制订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细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落实责任27单位和进度要求。各责任单位应将相关重点工作、项目列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方案(计划或要点)。海口市各职能部门在编制相关规划时,应与本规划做好衔接。其中生态环境各要素各领域在编制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时,应落实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水环境形势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动态跟踪规划实施
47、进展,及时研究调整工作部署,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第六节加强监督管理持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进农村,引导各类人群进行知识和技能学习。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力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理论宣讲。弘扬生态文化。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职业教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宣教能力建设。健全生态环境宣教机构和人员队伍配备,加强宣教装备设施和传播技术力量建设。以公园、社区、学校、展览馆、环保领域龙头企业等为重点,继续推进各类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动员。充分运用好报、网、端、微融媒体优势加强生态环
48、境保护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结合组建社会监督员队伍等多种方式,引导鼓励公众参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和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水生态环境保护合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结合“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日世界海洋日”“全国低碳日”等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活动。广泛宣传报道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进展和先进典型。附件I海口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骨干工程项目清单序号项目类型项目名称项目内容投资(亿元)年限责任单位/奉头单位1污染减排江东新区地埋式水质净化中心(一期)工程(PPP项目)本项目位于江东新区用本村,占地面积45.3亩,工程土建规模为4.5万m3d,污水处理设备按1.5万Wd配置,采用全地下式建设方式。3.082021-2022市水务局2江东新区污水处理系统扩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