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子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种子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方案根据贵州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0733号文件之规定,受农业局安排,*县种子管理站负责实施农作物新品种引种、品种审(认)定、示范推广的具体工作;负责省、市、县在全县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介于我县是特殊的农业立体结构,地理条件复杂,必须科学、严谨的对待我县新品种种子的发展,开展新品种的适应性种植试验,为保障两杂良种进入我县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根据农技推广法和贵州省种子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建立健全我县的水稻、玉米试验示范基地,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提高我县农业粮食的安全性和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
2、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实施条件和原则(一)实施条件1、项目实施单位:*县种子管理站。2、项目实施地点在我县的东皇镇木楠坝和同民镇的同民村。3、项目所在地点在2007年和2008年我县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各项任务落实较好,效果明显。4、项目所在点农业基础好,重视粮食生产,粮食商品转化率高,管理、实施项目有经验。5、项目所在地政府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技推广工作扎实有效,能为当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技推广工作提供多方面扶持,(二)实施原则1、稳定实施单位。通过农业实用技术的配套推广,免费提供种子、农药、农膜等方式,大力扶持实施地点的农民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切实改变项目
3、实施地点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使农民掌握科学种植实用技术,提高种植水平,在农业生产中得到良好的效益。2、整村推进。项目区尽量集中连片、实行整村推进,发挥规模带动效应,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能带动当地农业生产走上新台阶。3、增加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租用土地和就地租用劳动力相结合,通过补贴种子、农药、肥料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同时解决农民顾虑。4、科技入户。项目采取科技入户的办法,技术人员直接联系科技示范户,确保水稻、玉米栽培技术和各项配套技术直接到户,到田间地头。二、实施区域和基本目标(一)实施区域。该项目实施的区域是我县的同民镇同民村和东皇镇木楠村。实施的作物以进入我县推广
4、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新品种为主,其他作物作为小季补充。(二)基本目标1、推广面积。(1)、杂交水稻试验田面积二十亩。(2)、杂交玉米试验田面积四十亩。2、主要技术指标(1)项目区主要开展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的试验示范、展示、对比试验、简比试验、新品种引种工作和新品种适应性种植试验工作;(2)项目区种植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为主,其他作物的种植作为临时调整;(3)项目区全面推广水稻旱育稀植、玉米单株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进适合的优质高产水稻、玉米和其他作物新品种及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开展相关的试验研究,建立中心示范区,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三、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一)租用土地补贴和农
5、药、农膜、肥料补贴。租用土地补贴按照统一标准每亩300.00元,农药、农膜、肥料由种子管理站统一进购后,按各点的具体项目实施情况下发。(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引进适合我县的新品种及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开展高产水稻、玉米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探索总结适合我县实际的生产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实现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三)中心示范区建设。实施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把水稻、玉米的种植技术与测土配方施肥、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中心示范区,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推动面上的工作。(四)技术宣传培训及指导。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宣传与培训使广大种植农户都能较好的掌握因地制宜、
6、科学种田和试验示范、引种的数据收集、记载,同时组织我站农技干部,深入项目区农户,实行蹲点包干,包抓推广的技术指导服务责任制,确保大面积推广技术不走样以及试验示范、引种等的数据记载得到保障。实施科技入户,在每个项目点确定专业技术人员专人实施项目,使各个技术环节得到具体的落实。(五)建立奖励机制,以奖带补。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农业局对各项目点任务完成情况实施考核,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对通过省市或者县验收的农户实行适当的奖励,使对农户的补贴变为奖励,提高农民管理的积极性。四、实施办法和主推技术(一)实施办法。通过租用土地补贴按照统一标准每亩300.OO元,种子、农药、农膜、肥料等由种子管理站统一提供
7、,收获的粮食无偿给农民,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建立中心示范区、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相关的试验研究,探索总结适合当地实际的作物生产新技术;开展大面积的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确保技术到位;项目区均为植保病虫测报点,对重大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确保重大病虫不发生大面积流行危害;实施以奖代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二)主推技术。项目区要把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和玉米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作为主推核心技术,组装配套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形成综合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1、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是采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扩行减苗栽植,配套高产栽培
8、的一项耕作技术,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稻区均可推广应用,它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水稻可提早成熟3天一5天,一般比较湿润育秧苗节省水50%,节省种子30%,节省秧田80%,旱育秧苗矮壮,根系发达,抗性强,栽后生产快、分算早、成穗多,产量高,每亩增产50公斤一80公斤,增产10%18虬2、玉米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玉米育苗移栽可比直播提前15-20天左右播种,增加积温200以上,提早10天左右成熟,能有效地躲过伏旱危害;它能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抗逆性增强,能抑制茎部节间伸长,使植株矮化,能增加密度;它能做到晚栽赶早播,解决茬口矛盾,能解决多熟制中的地方培肥问题,确
9、保间套绿肥的旺长期正常生长;还能节省用种,扩大良种面积,因而对提高玉米单产有显著作用。3、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秸秆还田、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提高耕地地力的技术。4、保护性耕作技术。积极推广机械深松耕,打破犁地层,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促进作物根系发育。5、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制定防治预案,组建专业机防队,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玉米螟、玉米丝黑穗病等重大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群防群控,确保重大病虫害不发生大面积流行危害。6、综合利用技术。利用试验示范所产生的大量秸秆,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大力发展能源建
10、设工作,对项目区的农民宣传沼气池建设和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发展环保节能农业。五、资金情况和扶持的重点环节项目实施资金120000.OO元,重点环节主要实施情况如下:1、租用土地补贴按照统一标准每亩300.00元,即60.0亩共计18000.00元;2、种子、农药、农膜、肥料购买的资金每亩300.00元(其中种子30.00元、农药50.00元、肥料200.00元、农膜20.00元),共计1800元00元;3、奖励机制的建立,共需资金4000.00元,水稻基地、玉米基地各设立2000.00元;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沟渠、蓄水池、蓄粪池、灌溉设施、旋耕机、机动喷雾器和道路硬化建设,共计投
11、资80000.00元,两个基地各投资40000.00元。由于建设项目多,资金少,重点保证正常工作开展的必要程序,同时财务单独建账,项目采取重点保证、节约开支、确保效益的原则。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项目实行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和分级管理的办法。县级农业、财政部门为项目管理单位。县农业局成立以农业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具体实施单位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项目实施由县种子管理站牵头具体落实。(二)实行目标管理。项目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要实行技术人员蹲点承包责任到人、任务到人,确保落实。要及时县农业、财政部门上报项目执行进展情况,年底上报项目总
12、结。秋收结束后,在县农业、财政检查验收的基础上,县农业局负责组织人员对各项目任务完成情况逐项进行检查。(三)加强农资、物资、资金的供应与管理。对项目提供的各项农资、物资、资金要切实加强管理,种子管理站要专项建立健全档案,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以水稻试验示范基地和玉米试验示范基地为单位分户造册,及时公示项目情况,并以户为单位发放建卡,由农户在册卡上签字,确保农资、物资、资金到位和落实情况有帐可查。(四)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要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安排好实施农户和地点,确定好各试验示范项目和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专人负责搞好实施全过程的记载工作
13、、数据收集工作,同时要通过试验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和有力的技术指导,确保项目推广面积按计划及时落实到农户和地块。(五)强化宣传培训与技术指导。要紧紧围绕以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和玉米育苗移栽高产栽培技术农业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大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要在抓好我站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强对农民技术骨干和种植农户的培训。要通过办班讲课、播放录像、办板报、搞观摩、开展田间现场培训、印发明白纸等形式的宣传培训,使该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确保每户至少有一人经过培训,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六)其他工作的开展。搞好秸秆综合利用,结合我县的能源建设工作,积极宣传和开展项目区沼气池建设,同时要强化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保护性耕作和地膜污染的危害,引导群众科学耕田,及时清除废旧地膜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