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699405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关于加快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关于加快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关于加快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关于加快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加快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方案为加快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高质量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根据省、市统一工作部署,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市第五次党代会、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以城乡融合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率先构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

2、乡关系,为“两个先行”夯实县域基础,奋力打造全国山区县域新型城镇化共富样板。(二)基本原则。1 .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坚持全县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注重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聚焦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障碍,强力推动攻坚突破。2 .聚焦县城、城乡融合。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突出县城第一载体、人口第一资源、产业第一支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构建“无差别”的城乡关系新形态。3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彰显“一县一特色”“一城一风貌”,聚人兴业、以业强城,深化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谱好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要素集聚和城乡融合“变奏曲”,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新模式新

3、路径。4 .以人为本、开放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更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全龄友好型社会,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5 .坚守底线、防范风险。尊重客观规律、科学把握节奏、保持历史耐心,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风险,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三)发展目标。全县每年滚动推进亿元项目50个左右、10亿元项目5个以上,带动有效投资50亿元以上。到2027年,累计完成投资3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

4、率达到78%,和美乡村建成率达到90%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超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L9;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城乡互促共进的新格局基本成型,城乡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建成全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二、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一)加快产业振兴,促进产城融合。1.做强县城产业平台。全力推进云景生态产业园、现代新型工业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力争实现可供工业用地1800亩以上,2023年先行启动赤龙区块(一期)建设。启动老木制玩具城区块综合改造提升,完成工业厂房收购、土地征收,为先进产能落地腾出空间1000亩。围绕贯彻落实全省“4全X

5、”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全市“1315”特色产业链培育工程,加快推动木玩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强链补链,引导钢压延、轴承、阀门向高端精密制造转型升级,着力招引培育数字经济、健康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到2027年,基本形成“4+X”主导产业体系,“4+X”主导产业规上产值突破450亿元。2 .激活区域发展动能。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性先导工程,依托山海协作产业园、人才科创飞地、公共海外仓等开放平台体系,招引一批大好高项目,打好补链条、调结构、优布局、兴产能“组合拳”,力争到2027年引进大项目3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制造业占比超60%o聚焦未来铁路建设,谋划实施三

6、门-高胥-沙溪特色产业区项目。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抢抓大湾区和大都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外溢机遇,积极引入半导体、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重大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3 .构建立体商贸体系。以更好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高质量发展县城商业体系。开展新消费引领品质生活行动,拓展大型商超、商业综合体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新消费空间。充分发挥消费券等政策支持引导作用,办好“好物节”“童话集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支持住宿餐饮、零售等生活性服务业迅速回暖,促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提质扩量,打造夜间经济、露营经济等消费体系,开发更多主题式、情景式、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构建城市“一刻钟便

7、民生活圈”,争创省级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4 .建设青年发展型县城。把吸引青年群体、聚集青年人才、促进青年人口发展作为决定县城未来的最大变量,营造重视青年、关注青年、成就青年的浓厚社会氛围。推进产业平台青年适宜型改造建设,布设适应青年需求的生产生活空间,显著提升平台对青年的吸引力与承载力。打造“年轻态”工厂空间,吸引更多青年投身制造业。实施高校毕业生“返乡行动”,持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扩容提升青年双创人才。将青年多元需求纳入县域承载体系,打造青年县域IP,建设青年公共文化空间,搭建青年双创平台,使青年更好融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让县城成为青年实现理想抱负的“梦工厂”。强化青年服务保障,通过建

8、设青年公寓、青年人才驿站等方式,解决青年生存发展后顾之忧、燃眉之急。(二)精准补短强弱,提升品质功能。1.实施交通强县工程。全面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着力构建“3212”交通圈,重点落实“全面打造外联内畅的交通路网”“全力推动航空水运协同发展”“深入建设四好农村路2.O版”“聚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构建智慧化交通行业治理体系”等五方面14项关键举措,加快建成高水平交通强县。建成赤石互通、235国道、210省道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开工建设温武吉铁路、谋划研究义龙高速至长深高速联络线等项目前期,基本形成综合性、立体化、快速化的“两铁两高,两纵一横”综合交通运输通道。2 .实施安全强基工程。优化县城

9、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加快现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抽水蓄能、光伏、风电、电网、储能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220千伏云中变和110千伏长田变,形成以两座22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的完善高压电网,力争到2027年完成能源领域投资50亿元,全县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突破100万千瓦,全力保障优质重大项目用能。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实施龙泉溪段综合治理工程、浮云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崇头段、城区段)、沈坑门水库工程、梧桐坑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农村饮用水提升巩固工程,谋划建设梅湾水库、金村水库及水厂工程等中小型水库群,优化水资源配置,完成紧水滩引调水工程,完善县城“一源一备”。全面部署XG-PON设备

10、,实现XG-PON网络覆盖率95%以上,确保城区和重要乡镇千兆网络全覆盖。健全县城安全应急网络,建立邻里、社区防疫圈等多级应急体系。3 .实施品质宜居工程。贯彻全域5A理念,注重把山水、田园、人文元素融入城乡规划,扎实推进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美”融合,建设小徐、普光、浮云、黄水碓、元和等未来社区5个,创建现代化美丽城镇9个。以城市更新省级试点创建为抓手,有序推动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逐步推动2005年至2010年间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提高公租房保障能力,持续推动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依申请应保尽

11、保,累计完成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00套(间),公租房(实物和补贴)在保家庭累计达到750户,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超23%o(三)优化公共服务,增强保障能力。1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主城区幼儿园布局,加大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提高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加强“木玩游戏”课程建设,提升普惠性幼儿园办园质量,加快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深入实施小学“强基”工程、初中“壮腰”工程,突出质量导向,优化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和城乡一体发展,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县中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相应

12、配套政策,深化与慈溪中学的合作办学,提高中学的办学质量,实现“县中崛起”。推进职业教育“双高”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县中职校的办学水平。2 .推动医疗保障共建共享。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完善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布局,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医疗服务模式。实施县级医院等级攀登工程,重点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实施县级强院工程,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甲等级复评、二类指标服务能力达到三级水平,县中医医院通过二甲评审,启动全国中医示范县培育工作,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均期望寿命达82.7岁。依托县域医共体、山海提升工程,开展远程会诊、在线咨询

13、、在线转诊、预约等“互联网+”医疗服务。开展数字家医、健康教育等智慧化健康管理服务。3 .服务全年龄段有力有效。涵养大气包容的城市品格,倡导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推进“幼有善育”,推动普惠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5个。推进“老有康养”,基本形成“居家十社区机构+智慧养老”的家门口幸福养老模式,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全覆盖,推进养老服务“爱心卡”,到2027年助餐村(社区)覆盖率达85%,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5%,康养联合体乡镇(街道)覆盖率达100虬推进“弱有众扶”,困难群众医疗费用个人负担率控制在15%以内。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将低保边缘家庭

14、人均月收入认定标准放宽至低保标准的2倍(最高不超过最低工资标准)。全面落实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到2027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14000元/年,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事项做到应联尽联,“幸福清单”送达率达到100%。健全康复服务网络,全面落实残疾人基本养老、医疗、意外伤害保险等补贴政策,深化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残疾人多形式就业。4 .促进地域人文可亲可感。深入挖掘农耕、木玩、抗战、船帮、银矿等文化内涵,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扩面,每年开展免费“送戏下乡”100场、“送书下乡”1

15、万册以上,举办“乡村春晚”10场,形成“一乡一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举办梯田芒种开犁节、雪梨文化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拓展水上运动休闲节、梯田泥泞障碍赛等重要文体活动,形成“一月一节”的节庆活动体系。高水平打造“四馆一院”文化地标,全面完成县级博物馆、大剧院建设。(四)筑实生态本底,促进万物共生。1.全力治理生态环境。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以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健康管理试点为契机,持续放大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巩固提升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效,建成第二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o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加强

16、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管控,经济开发区创成省级“清新园区”。深化“无废城市”建设,以工业固废循环化为重点,打造“无废”产业,完善再生资源统一收运体系,建成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到88%以上。2 .稳步修复生态功能。大力实施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力推进重要生态系统及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修复和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两大类4个子项目建设,形成一体化布局的生态治理模式,助推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确保湿地保有量不减少,湿地保护率达60%以上。开展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作,强化野生动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积极申报省级生物多样

17、性体验地培育试点1个。3 .不断拓展蓝绿空间。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加强全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和重构,优化城市公园、城市客厅以及生态绿地、廊道、慢行系统布局,开展全国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推广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效巩固“五水共治”成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扎实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三、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高质量推进乡村产业发展。1.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守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实行耕地“进出平衡”管理办法,巩固“田长制”+“耕地智保”成果。总结推广“种粮+增收

18、”模式,大力发展“稻渔共生”“稻耳轮作”等共生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和种粮综合效益,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定在5.28万亩、0.39亿斤以上。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到2027年,新建提升高标准农田4.3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稳定在1万亩。2.加快特色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三化”战略,大力实施农业“双强”行动,扩大“云”字系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打造“一县一业、一县一品”品质农业。实施雪梨集成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增雪梨1万亩以上,建成雪梨全产业链科创中心,实现产业规模效益整体跃升,雪梨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打造中国高端梨产业创新示范区。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

19、业园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智慧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工程,加快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补短提能。到2027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1个。3,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行动,充分挖掘农村特色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休闲、乡村夜经济等新型业态,健全农业多重价值拓展实现机制。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在城镇郊区、交通沿线、景区周边,培育一批富有乡村特色的入乡消费热点区,带动乡村“二次开发”。到2027年,新增等级民宿6家、“山居”精品民宿10家以上,力争入围全省“百县千宿”民宿10家,培育乡村夜经济精品村3个,农家乐民宿营收达2.3亿元

20、。深化“百县千碗”品牌创建,完善梯田、湖等系列特色菜品,培育省级“百县千碗”旗舰店1家,创成省级“百县千碗”体验店(示范店)10家。全面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名小吃资源,围绕“十坊百品味”主题,深化农旅融合促共富,打响雪梨、小吃、“梯田三白”等特色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建3个金3A级景区村。(二)高标准推进和美乡村建设。1.重塑乡村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系统支撑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鼓励以一个或若干个行政村为单元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按照城郊融合、集聚建设、整治提升

21、、特色保护、搬迁撤并五种分类标准,明确乡村类型,实行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科学推动农民搬迁集聚和农居点建设,稳步推进“空心村”综合开发利用。2 .优化乡村风貌管控。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到2027年,新建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5个,实现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出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98%以上。尊重村庄原有肌理,实施微改造、精提升,推进村庄空间梳理、功能植入、标识配套。根据童话城郊区、云雾梯田区、滨湖水韵区、梨乡风情区四大类划分,对现状建筑进行管控,推动农房“控新治旧”,完善农房建设审批制度,因地制宜推进农房改造、庭院美化、管线序化和道路平整美化。3 .推进公园乡村建设。坚持“

22、把乡村建在公园上”的理念,有效衔接和美乡村、未来乡村、花园乡村逻辑体系,全面推进公园乡村建设,推行一村一设计师,完成一系列公园乡村建设理论研究和规划管理指导成果,推进一批公园乡村主题公园和先行示范村建设,实施一系列强村富民改革举措,开展一系列公园乡村建设“拼比争”活动,总结一批公园乡村建设实践典型案例,实现公园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到2027年,打造公园乡村示范带3条,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25个,未来乡村10个,和美庭院(阳台)4000户,和美乡村建成率达90%以上。(三)高水平推进乡村和谐善治。1.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大力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加强爱国主义

23、教育基地“建管用育”。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农村文化礼堂使用效能,建成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4家、“十五分钟品质文化圈”71个、城市书房7家、文化驿站7个。4 .加强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坚持保护利用与生产生活并重,维系好乡愁记忆的物质载体、生活场景,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打造沈村、梅源等省级重点村,实现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全覆盖。列入省级以上名录的传统村落达到15个以上。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的传承利用,积极申报雪梨栽培系统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创成乡村博物馆12家。3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4、。深化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推进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白龙山街道-雾溪畲族乡“街带乡治”试点示范建设。推动流动供销致富车、“云善”暖心团等城乡社会化服务组织内容拓展,创造乡村服务品牌。加强清廉村居和民主法治村建设,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清廉村居规范村比重保持在90%以上。(四)高站位推进强村富民。1.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村级工程“集体建”机制,实现全县村级集体资产超27亿元。建立县乡强村公司联动发展机制,全面提高“强村公司”的营收能力,推动规范管理,大力发展标准厂房、山地光伏等“飞地”抱团项目,力争县

25、乡强村公司实现年利润5000万元以上,打造年利润超200万元的乡级强村公司8家,村均投资收益达到15万元以上。2 .充分保障农民创业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依托“师傅”小微产业园、电商创业园等平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合理推动农村劳动力梯度转移、农民职业转换,年均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500人次以上。充分发挥师傅“传帮带”作用,帮助更多农民实现就业。鼓励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开展返乡入乡合作创业带头人培训,提升农村创业者能力。健全公共就业社保服务供给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到2027年,累计开发村社区公益性岗位300个,全力做好低收入农户等困难群体托底安置。3 .统筹推进农民稳定增收。

26、扎实推进“扩中”“提低”,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师傅”地瓜经济,到2027年,建成“师傅”小微产业园100个。深入开展“十万技能人才共富能力大提升行动”、乡村工匠培育计划,为农民工提供订单式、紧缺型职业培训。坚持改革赋能助增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权能实现新形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600宗,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4,持续增强乡村发展动能。坚持改革赋能,推进省级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践试点,深入开展“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全力做好农民搬迁“后半篇”文章,重塑农业空间、盘活乡村资源、激发内生动能。实施红色乡村、民族乡村等一揽子振兴计划,建成梯田“

27、稻+”乡村振兴综合试点项目,建成共富工坊100家,带动8000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深入推进新型帮扶共同体建设,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和驻村工作组。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机制。1.优化国土空间规划。落实“一带三区”发展战略,市县联动推进规划编制,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真正做到“多规合一”。实施村庄规划”一评估两覆盖三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构建“村庄规划+乡村设计+农房设计”的乡村规划设计体系,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布局。4 .构建全周期闭环机制。依托省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快构建“规划

28、-建设-管理”全周期闭环机制。推进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全面贯通,上线“规划建设管理”应用。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用地空间适配、土地要素保障账册机制,协调空间布局矛盾。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审查机制,全面建立多审合一数字化协同模式。深化多测合一改革,实现一次委托、联合测绘、成果共享。5 .加强农房建设管理。推动农房“浙建事”和“浙农宅地”应用贯通落地,优化农房建设审批流程,推进宅基地建房一次申请、并联审批。完善农房全生命周期管理、宅基地房地一体监管等机制,推进农村自建房全面排查,依法整治农村危房。(二)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1.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深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落

29、户县城,同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农民“带权进城”体制设计,完善“三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转让机制,探索农民权益退出与城镇住房保障等衔接机制。加强就业情况动态监测,提升基层就业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高质量充分就业。构建全覆盖、广受益的技能培训体系,深化“百万农民大培训”行动,加快职业转换进程。2 .拓宽“两进两回”通道。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扶持政策,推动大学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省市县联动派遣科技特派员80人次以上,实现乡镇(街道)省市科技特派员全覆盖。依法依申请做好集体建设用地、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各类农村不动产登记确权,为乡村抵押融资奠

30、定基础。推进“三权分置”,促进林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3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并加快登记成果共享移交。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推动土地经营权集中连片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3000亩。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登记数据质量提升行动,做好宅基地改革涉及不动产登记等配套工作。(三)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1.一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四好农村路”2.0版,高质量打造“红绿金”融合共富农村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76公里,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90%,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完善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制,城乡供水同质化率稳定在96%以上。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达99.98%o开

31、展农村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工作,提升农村灭火救援能力。深入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体系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快递共富驿站)。2 .持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深化城乡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农村学前教育整体质量达到县城平均水平。推进小学阶段集团化办学,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深化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城乡共享。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完成紧水滩镇、赤石乡卫生院拆建项目。推行养老管家服务、流动助老服务等模式,加强困境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关爱服务,深入开展关爱赋能困境妇女儿童“四季行”专项工作,加强困难群体

32、探访关爱。3 .加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培育和引进乡村数字技术人才,建立农村数字化培训和实践体系。贯通“乡村大脑+浙农系列”应用,“浙农码”用码量日均达1万次。加快“数智云农”平台推广应用,发展乡村数字经济,培育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新业态,农村网络年零售额超L5亿元。实施乡村数字化新基建工程,加快乡村5G基站建设进度,开展基础网络补盲建设。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县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工程推进。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局牵头细化专项方案,建立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抓好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

33、乡镇(街道)要高质高效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二)强化政策支持。重点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投融资机制创新等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出台支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资金统筹,用好政策工具,加快构建财政投入撬动、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工程实施用地保障,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强化典型引路。开展工程综合试点,鼓励开展单项试点,带动面上整体提升。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实践,积极改革创新,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四)强化督导服务。分专项分层级建立重大项目实施情况清单和核心指标体系,强化信息共享、监测分析和督导评估。建立重大项目联系机制,开展常态化调查研究、分析研判、协调服务。实施工程进展晾晒机制,每月通报各项工作进度,及时调度、及时预警,营造争先创优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