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童蒙读物的编纂形式及其传播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前期童蒙读物的编纂形式及其传播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清前期童蒙读物的编颠式及其同番研究【摘要】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对儿童的教育。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童蒙读物也受其影响。清前期仍然按照中国古代社会的路径,历史类童蒙读物的主要编纂形式有韵语类、纲鉴类、史评类等,并且其排版格式也有很多创新。清前期童蒙读物的社会影响也是巨大的,首先清代书坊的发展助推童蒙读物的传播,并被广泛应用于童蒙教育之中;其次童蒙读物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模仿,同类编纂形式的读物大量呈现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而加大了文化传播的力度。【关键词】清代;童蒙读物;文化传播;童蒙教育;传统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一个家庭如
2、何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似乎属于私人的范畴。然而,自从科举制度创立之后,无论是士人家庭还是平民子弟,都有跻身于上层社会的可能,因此家长以子弟步入仕途为最高期望。儿童教育离不开蒙学教材,而教育内容会影响孩子其后发展的方向。清前期童蒙物的编纂仍然延续着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方向,并逐步向近代转型。研究清前期童蒙读物的编纂形式及其在社会上的影响,有利于对童蒙读物编纂的思考。一、童蒙读物的编纂形式及编纂特点(一)韵语类童蒙读物韵语类童蒙读物由于读起来朗朗上口,一直是孩童们喜欢的对象。韵语往往以三字、四字或更多相同字数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清代韵语类的童蒙读物举不胜举,不仅包括清代当时之人编纂的童蒙读物,还包
3、括清代借鉴和因袭明代及之前的韵语类童蒙读物。清代以前的韵语类历史童蒙读物如南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元代陈栋的历代蒙求、明代李廷机的五字鉴等,这些在清代都仍然广泛流行,并有一定的增补。清代之时,专家学者也根据需要编纂了大量的韵语类童蒙读物,如许避翁的韵史、葛震的诗史、鲍东里的史鉴节要便读等。清代韵史类童蒙读物编纂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以时间为序的中国历史叙事体系,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一直到明代结束,可以让儿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历史发展与延续,了解中国历史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其二,以四字韵语为一句的较多,比较适合儿童阅读。中国的成语一般以四字为主,这较为适应中文的语言环境,表
4、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三,选取有正能量的历史故事进行编排,积极引导儿童向善的心理。故事的选取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人物的选取符合儒家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等基本要求,同时对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批判,让孩童在读或听这些故事之时,可以分辨善恶是非。其四,概括性强,同时后期解释性注释则故事性更强,可以引领儿童进入历史故事中。(二)纲鉴类儿童通俗读物如果说韵语类童蒙读物适合早期儿童阅读的话,稍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对整个历史文化进行把握。纲鉴类童蒙读物则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纲举目张。读者通过“纲”可以知晓其主题,而通过“目”可以知晓其故事梗概。由于纲鉴类读物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且字数
5、较少,是适合大龄儿童阅读的童蒙读物。清代纲鉴类的儿童通俗读物很多。其中不乏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成果,如清代陈宏谋对明代顾锡畴纲鉴正史约进行增订等。清代所编纂的纲鉴类儿童通俗读物较具代表性的是吴乘权所编纂的纲鉴易知录、朱璘纲鉴辑略等。纲鉴易知录等童蒙读物的编纂和排版格式,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其一,提纲挈领式的编排,也是引导式的阅读方式。通过“纲”将故事最精华的内容给予概括,可以一目了然此段所要讲述故事的基本情况。如果想继续深入了解,可以阅读故事的内容,这种引导式的阅读方式,可以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望。其二,中国古代典籍艰涩难懂,尽管该类读本已经进行了精简,但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生词等,故而在编排之时对
6、很多字、词进行了注音和注释,达到了无障碍阅读。其三,在图书的页眉处进行批注,这在中国古代还比较少见,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的批注是问题式批注,从而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三)史评类等深度阅读的童蒙读物史评,即以评论史事或史籍为主的著述。这类图书一般以专业研究性论述出现。当然,无论是上文提到的“韵语类”还是“纲鉴类”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评论性内容,但并不是专门的评论性著作,并非其主要特点,故而不能将其列为史评类著作。对于童蒙读物来说,很多人认为史评类著作不适合列入,但事实上,有部分著作就是为儿童而作。史评类适合儿童的读物且影响较大的当数宋末元初潘荣所著通鉴总论。明代之时,该书即被广泛地传播,
7、“他的通鉴总论被冠于多数编年体及其他普及性史书卷首,其文总结历代治乱兴亡,笔势雄健,语言通畅,成为传布历史评论的力作:1到了清代,通鉴总论的影响依然盛而不衰,仍被附载于多部著作卷首,作为历史童蒙读物,被广为传诵。清代杜诏读史论略亦因潘荣通鉴总论而作,“余(杜诏)撰读史论略盖因阳节潘氏通鉴总论而作也2张之洞将读史论略等归为童蒙教材,其在书目答问中列出“童蒙幼学各书”,并注释日:“上海新刻三才略最佳,不惟童蒙,凡学人皆不可不一览。”随后又解释三才略包括有:“舆地略扩地略读史论略。3可见,读史论略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史评类著作。读史论略等史评类童蒙读物尽管也是以年代顺序进行编排,但其史评占据着重要地位,
8、故而内容相对更加深入,较为适合大龄儿童阅读。其一,读史论略用春秋笔法对历史进行描绘,在叙述历史时就已经带有评论性质。其二,作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注释用以解释其内涵,用评语和注释的形式论述史事,让读者可以多方位感受史事的内涵,为其论点做支撑。其三,对重要的词、句等,用圆圈(。)标注,用以提醒读者特别注意。对连贯的词、容易出错的句子等,用双横线(=)标注,用以提醒读者,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其四,史评类著作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能力,如历史评述已经表明观点,同时作者在一旁进行了批注,当然,这是作者的论断,读者也并非一定会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能促进学术争鸣。二、清代童
9、蒙读物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一)书坊发展助推童蒙读物刊刻版本众多清代书坊的发展为童蒙读物的刊刻与传播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清代书坊所刊刻的书籍,其中一个是“为社会大众及孩童编纂的普及读物”。4清代书坊较为著名的是四堡坊刻,其是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由邹学圣创立的,宗旨是“镌经史以利后人”5,邹圣脉(16921762)是邹氏家族刻书业较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曾增补幼学琼林为幼学故事琼林且付诸刊刻。邹圣脉还增补了由明李廷机著、张瑞图校正的鉴略妥注,邹氏序言日:“李廷机先生,胸罗全史,著鉴略,自皇古以迄宋元事迹,举其大纲,略其小目。俾读者开卷瞭然,俨与历世受命之主廖扬一堂,与人可诵可读
10、,一部廿一史之要领也。”6邹圣脉作为刻书大家,还亲自操刀增补一些市场上所需求的童蒙读物并付诸刊刻,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同时也扩大了坊刻书的历史影响。在书坊的推动下,很多童蒙读物被众多书坊刊刻,如纲鉴易知录就是刊刻版本较多的一部著作。纲鉴易知录编纂完成后,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秋即得到刊刻,此年所刊刻即有两种版本出现,一为尺木堂刊本,一为维经堂藏版本7,之后又得到了不断地翻刻和重刻。从目录和目前所留存版本情况来看,刊本相当多。如光绪十四年广百宋斋主人徐润刊本,徐润在叙中说纲鉴易知录“其嘉惠后学,有功前哲,为何如耶,梓行后家置一编,洛阳纸贵,但尺木堂原刻漫滤已久,坊间翻刻都无善本,尽管
11、徐氏是在表明刊刻此书的必要性,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坊间有众多刊刻此书者。另外,此书传到日本后,在日本亦得到重刊,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有由筱崎概校,翻刻康熙五十年尺木堂刻本的纲鉴易知录,此书刊刻校对精审,刊刻精良。又据1960年由中华书局所刊刻的卷首收录有施意周所作的点校说明的版本,提到此书大概有二十余种版本。8随着书坊不断刊刻有价值的童蒙读物,历史文化随着书籍的传播而促进了民众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一)童蒙读物被广泛应用于启蒙教育中,社会传播广泛且影响深远童蒙读物最初编纂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教育家族子弟而作,如清初的许避翁,对子女教育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天鸡鸣即唤起子女读书,其编纂韵史“
12、自以课女无所习,偶隐括成书”,即专门为教育自己女儿而作的一部童蒙读物,而其子“以韵史简练可诵,有功后学,梓而传之”,此书是用韵语写就的,且对孩童教育有重要意义,其子将其付诸刊刻,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私塾和家塾教育之中,得到社会认可。鲍东里史鉴节要便读也是为童蒙编纂的一部书,题辞也用四言韵语的形式,曰:“史称浩繁,读之不易,韵语括之,以便诵记,卷帙无多,全史已备,置诸家塾,为童蒙计,庶几读之,俾知世系,金匮能窥,喘矢可弃。”到了年仅六岁的同治帝登基之时,此书被推荐用于皇帝的童蒙教育。同治帝继位尚且年幼,于是诏告内廷,选择一部能适合同治帝阅读的童蒙读物。史鉴节要便读被进奉于皇上,并被采纳。史鉴节要便读
13、从最初的私塾教育孩童所用,最终被同治皇帝作为启蒙读物,其传播力度也就大大增强,成为孩童获取知识的重要读本。总之,清代所编纂的很多童蒙读物,其初衷尽管是直接为私塾或家塾服务,但随着其在社会上的传播,被众多私塾、书院所利用,成为孩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三)同类编纂形式的童蒙读物大量出现传播学“模因论”原理认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它是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被一代一代地传承。清代童蒙读物是模因论的具体体现之一,它们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编纂形式上都相互模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加大了文化传播的力度。学校教育关涉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题目
14、则引导着学校教育的方向。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仍是以经学为主,但史学的地位也在逐步上升。南宋朱熹所纂史书通鉴纲目在康熙御批之后成为学子学习的书籍,也是科聚考试所要遵奉的一部重要典籍。乾隆元年即曾明确规定乡试、会试策题,必须详引通鉴纲目中的事实和人物,叙述历代的制度沿革。在官方的指引下,在科举制度的要求下,通鉴纲目被奉为圭臬,成为众多童蒙读物编纂模仿的对象。从目前留存下来的著作来看,纲鉴类童蒙读物大多是以通鉴纲目为基准,如叶漫纲鉴会编卷首凡例曰:“是编以朱子纲目大书为纲,而以分书为目。目者,详载纲中所书之事也。而又曰鉴者,鉴亦与目同。目取于朱氏,鉴取于司马氏,两书会合而成。此是编之所由名也。”沈尚仁
15、通鉴韵书卷首凡例道出了此书乃是“取谏水考亭二编,以及二十一史,细心考订”而成。可见,朱熹所纂通鉴纲目成为很多童蒙读物编纂的准绳,不仅从体例上模仿纲目体,而且在春秋大义上遵循通鉴纲目,并且在内容上与官方所规定科举考试的内容有着相通之处。阅读童蒙读物,可以很好地掌握通鉴纲目的大致内容,是科举考试的捷径。童蒙读物尽管简略,但可以让读者基本了解中国历史的大致轮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传播途径不断扩大,传播者的数量形成一定的规模,传播的力度和效果会大大增强。三、结语清代童蒙读物的编纂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播。但需要注意的是,清代编撰童蒙
16、读物的初衷一般都是以家庭教育为主,尽管有些读本被时人或后人发现其价值并给予刊刻,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限制和阻碍了其刊刻和传播的历程。同时,由于清代书坊的商业性,其刊刻的童蒙读物很多都不是非常精良,比较漫滤,不易保存,导致很多童蒙读物没有留存下来,但其所起到的对历史文化传播和普及的贡献是不能被抹杀的。另外,清前期童蒙读物很少关注科技方面的内容,这是一大缺憾,如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再如当时的西方天文学思想在明代已经传播到中国,但童蒙读物几乎没有涉及。还有,清前期童蒙读物的编纂形式也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仍然沿着传统社会的老路,以韵语类、纲鉴类、史评类等为主,且编纂内容雷同较多。但瑕不掩瑜。清前期
17、童蒙读物编纂量之大,传播之广,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传播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注释:许避翁撰,朱玉岑补:韵史二卷补一卷卷首陈确序,清咸丰十一年刻本。清高宗实录卷一九,乾隆元年五月甲寅。参考文献:1乔治忠.明代史学发展的普及性潮流M张国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50.2杜诏.读史论略M余肇钧.古今史学萃珍.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487.3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M.范希曾,补正.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300-301.4孔永红.清代书坊对历史文化的普及与传播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1):38.5吴世灯.清代四堡书坊刻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1:76.6余明善.中国历史上的童蒙读物简介LJ.历史教学,1985(6):26-29.7张烈.纲鉴易知录简介J.文史知识,1982(9).8吴乘权.纲鉴易知录卷首点校说明M.北京:中华书局,19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