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标准农田设施设计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高标准农田设施设计标准.docx(8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标准农田设施设计标准1总则12术语23 总体布置34 设计标准54.1 总体要求54.2 耕作田块修筑54.3 土壤改良与培肥64.4 灌溉与排水64.5 农田输配电74.6 田间道路74.7 农田林网74.8 农田生态环境75耕作田块修筑工程85.1 一般规定85.2 耕作田块布置85.3 耕作田块归并与平整85.4 条田95.5 梯田106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136.1 一般规定136.2 土壤改良工程136.3 土壤培肥工程156.4 积肥设施177灌溉与排水工程187.1 一般规定187.2 工程布置187.3 蓄水工程207.4 引水工程217.5 农用机井227.6 泵站237.7
2、 灌溉渠道247.8 沟畦濯267.9 管道输水灌溉277.10 喷灌297.11 微灌317.12 排水工程337.13 渠沟建筑物358农田输配电工程388.1 一般规定388.2 高压供电线路3883低压供电线路388.4 配电变压器398.5 配电装置399田间道路工程409.1 一般规定409.2 工程布置409.3 机耕路409.4 生产路429.5 农桥4210农田林网工程4410.1 一般规定4410.2 林网布置4410.3 新建农田林网4410.4 低效农田防护林改造4610.5 护路林4710.6 护渠沟林48H农田生态环境保持工程4911.1 一般规定4911.2 工程
3、布置49113农田防洪4911.4 坡面防护5011.5 农田防污5012农田监测设施5212.1 一般规定5212.2 土壤肥力监测5212.3 土壤端情监测5212.4 地下水监测5312.5 病虫害监测5312.6 安全监测53附录A微灌设计耗水强度和补充强度计算54附录B微灌工程土壤湿润比的计算55本标准用词说明57引用标准名录58条文说明61Contents1 Generalprovosions12 Terms23 Generallayout34 Designcriteria54.1 Generalrequirements54.2 Tillageplotsconstruction54
4、.3 Soilandfertilityimprovement64.4 IrrigationandDrainage64.5 Farmlandroad74.6 Farmlandsheltbelt74.7 Agriculturalpowertransmissionanddistribution74.8 eco-agriculturalenvironment75 Tillageplotsconstructionengineering85.1 Generalrequirements85.2 1.ayoutoftillageplots85.3 Mergeandsmoothoftillageplots85.
5、4 Stripplot95.5 Terraceplot106 Soilandfertilityimprovementengineering126.1 Generalrequirements126.2 Soildasalinization126.3 Soilertilityimprovement146.4 Compostfacility177 Irrigationanddrainageengineering187.1 Generalrequirements187.2 Projectlayout187.3 Waterstorageproject197.4 Waterdiversionproject
6、217.5 Waterwellsforfarming227.6 Pumpingstations227.7 Irrigationchannel247.8 Borderandfurrowirrigation257.9 Pipeconveyanceirrigation267.10 Sprinklerirrigation287.11 Microirrigation307.12 Drainage327.13 Irrigationanddrainagecanalsystemstructures348 Agriculturalpowertransmissionanddistribution358.1 Gen
7、eralrequirements358.2 Highvoltagepowerlines358.3 1.owvoltagepowerlines358.4 Distributiontransformer358.5 DistributionEngineering369 Farmlandroadengineering369.1 Generalrequirements379.2 Projectlayout379.3 Tractor-ploughingroad379.4 Productionroad399.5 Bridgeforagriculturalneeds3910 Fannlandshelterbe
8、ltengineering411.1 Generalrequirements411.2 Projectlayout411.3 Constructionoffarmlandshelterbelt411.4 Reafforestationofinefficientfarmlandshelterbelt431.5 Shellterbeltalongaroad441.6 SheIIterbeltalongachannel4511 Farmlandecologicalenvironmentengineering4611.1 Generalrequiremens4611.2 Projectlayout46
9、11.3 Farmlandfloodcontrol4611.4 Slopeprotection4711.5 Farmland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4712 Farmlandmonitoringfacilities4812.1 Generalrequirement4812.2 Soilfertilitymonitoring4812.3 Soilmoisturemonitoring4812.4 Undergroundwaterlevelmonitoring4812.5 Pestanddiseasemonitoring4912.6 Safetymonitoring
10、49Appendix A Calculationofwaterconsumptionrateofmicro-irrigationdesign50Appendix B Configurationofagriculturalmachineryandreferenceindex51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541.istofquotedstandards54Addl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561.0.1为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统一农田设施设计要求,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安全、节能环保,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制定本标准。1.0.2本标
11、准适用于高标准农田的耕作田块修筑、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农田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林网、农田生态环境保持、农田监测等工程设施的设计。1.0.3高标准农田设施设计应全面搜集基础资料,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实用,方便管理。1.0.4高标准农田设施设计除应符合标准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0.1高标准农田well-facilitatiedfarmland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并被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2.0.2田间基础设施使
12、用年限lifeexpectancyoffieldinfrastructure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各项基础设施正常发挥效益的使用年限。2.0.4耕作田块tillageplots由田间末级固定沟、渠、路等围成的基本单元。2.0.4田面不平整度fieldsmooth-extent在一定的地表范围内任意两点相对水平面的垂直坐标值之差的最大绝对值。2.0.5土壤改良工程soilameliorateandfertilityconstructionengineering为改善土壤质地、减少或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而采取的措施。2.0.6客removedsoil为改善土壤质地或增加耕作层厚度而从项目区外
13、取用土壤进行填平或者覆盖的一种措施。2.0.7表土剥离与回填topsoilstrippingandbackfill为减少土壤肥力的破坏,在相关工程开始前对表土进行剥离收集,待工程完成后再将表土还原铺平的一种措施。2.0.8疏透度degreeofporosity林带纵断面的透光孔隙面积与其纵断面的总面积的比值。2.0.9透风系数VemiIationCoeffieient林带背风面离林缘1米处林带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相应高度处的平均风速的比值。2.0.10农田防护面积比例ratiooffarmlandprotectionarea通过各类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受防护的农田面积占建设
14、区面积的比例。2.0.11田间道路通达度plotaccessibility集中连片的耕作田块中,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耕作田块数占耕作田块总数的比率。3.0.1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总体布置应按当地现代农业生产的总体要求,结合相关规划,统筹安排耕作田块、水、电、路、林等工程设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适应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田的高产稳产。3.0.2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应采取农业、水利、林业和生态等综合措施,合理安排各项农田设施,实现耕作田块修筑与土壤改良培肥相结合,灌溉排水与节水农业、水土保持相结合,田间道路与农业机械化生产、耕地集约化经营相结合,农田防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耕地管护与农
15、田监测相结合。3.0.3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布置方式应以耕作田块为基本单元,合理布置与耕作田块相适应的田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林网、农田生态环境、农田监测等工程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原区宜选择条田布置方式,方便机械耕作。2丘陵山地区宜选择梯田布置方式,并应满足机械耕作的基本要求。3各单项工程设施的布局设计考虑当地的地貌类型,在平原地区以建设标准化条田为主,以绿植打造现代农田景观,注重水、路、林等景观协调;在山丘地区以建设水平梯田为主,要注重水土保持措施。3.0.4耕作田块、水、电、路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耕作田块规模应根据地形条件、土地平整工程量、边坡稳定综合分析计算,分析田块宽度增
16、加对灌溉渠道布置密度和田间道路工程量的影响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2灌溉与排水系统、田间道路建设应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并应与原有系统相衔接,不宜改变骨干灌溉与排水渠(沟)系及干线公路布局。3分析耕作田块宽度增加对田间排水沟道密度和工程量影响的经济性,且耕作田块规模变化不应对利用大型机械作业造成影响。4扩大耕作田块规模应与未来多样化现代农业经营形式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相适应。5应与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相协调,并规划相应的农田林网、景观树草和休息场所美化景观。3.0.5当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的自然条件差别较大时,应提出分区建设方案和工程建设内容,拟定分区工程建设标准。当农业生产有特殊要求时,也可提出分区
17、建设内容和标准。3.0.6高标准农田各项设施布置应提出多种方案,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推荐方案。3.0.7土壤肥力、土壤墉情、地下水、病虫害和安全监测等动态监测设施,应按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的建设要求合理布置。4设计标准4.1 总体要求4.1.1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等别应达到所在县同等自然条件下耕地的较高等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显著提高。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的有关规定执行。4.1.2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应能够实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的目标。不同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目标产量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的有关规定。4.
18、1.3 耕作田块连片面积规模应根据地势条件、作物种植类型、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容量和相关规划情况确定。平原区连片面积宜大于666.7hm2,山地丘陵区连片面积宜大于20hm2o4.1.4 田坎及田间基础设施的使用年限应符合下列规定:1土地平整后形成的田坎及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5a;2斗、农灌溉渠道、输水管道及其配套设施,以及渠沟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5a,田间排水沟管的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a;3田间道路设施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5a。4.1.5应通过各单项工程建设,组合实现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4.2 耕作田块修筑4.2.1 田面的平整程度应满足方便田间管理、机械耕作
19、的要求。对于平整后的耕作田块,平原区应能适应大中型机械化耕作;山地丘陵区应为小型耕作机械提供作业平台。4.2.2 田面的平整程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田面的不平整度,水田格田应小于3cm,水浇地畦田应小于5cm;喷、微灌的田块不宜大于15cm;2畦灌田面坡度宜为l800l300,水平畦灌田面坡度不宜大于1/3000;水平畦田田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宜小于2cm;3沟灌田面坡度宜为1/500-1/200;4激光平地技术实施后田面不平整度应小于3cm,水平格田或水平畦田灌宜小于2Cmo4.2.3 耕作层厚度、有效土体厚度应满足作物生长的基本要求。高标准农田土体厚度应在50cm以上,水浇地和旱地耕作层厚度应
20、在25cm以上,水田耕作层厚度宜为20cm。土体中应无明显粘盘层、砂砾层等障碍因素。4.3 土壤改良与培肥4.3.1 土壤理化指标和土壤肥力水平应满足农作物高产稳产要求,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的有关规定。4.3.2 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的有关规定,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4.4 灌溉与排水4.4.1 渠系工程、输水管道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等设计时,应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应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种类、灌溉规模、灌水方式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表4.4.2的规定。表4.4.2灌
21、溉设计保证率灌水方法地区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地面灌溉干旱地区或水资源紧缺地区以早作为主50-75以水稻为主70-80半干旱半湿涧地区或水资源不桎定地区以早作为主70-80以水稻为主75-85湿润地区或水资源丰富地区以早作为主75-85以水稻为主80-95喷港微灌有固定水源的地区各类作物85-95ii:1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地区,宜选用表中较大值:作物经济价值不高的地区,可选用表中较小值.2引洪淤灌系统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可取3O%5O%.4.4.2灌溉水利用系数应根据水源类型、作物组成、灌水方法、渠系水利用系数、管道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等因素,按表4.4.3确定。表4.4.3灌溉水利用
22、系数设计值取值表灌溉方式灌溉水利用系数槃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水稻灌区旱作灌区栗港大型灌区0.550.950.90中型灌区0.650.950.90小型灌区0.750.950.90井灌区(渠)0.800.90管道输水区0.97喷、微喷灌区0.85滴灌区0.904.4.3旱作灌区排涝设计暴雨重现期宜采用5a10a,水稻灌区宜采用IOao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4.4.4 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旱作灌区和水旱轮作灌区宜采用ld3d暴雨从作物受淹起ld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灌区宜采用l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4.4.5 灌溉水质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
23、水质标准GB5084的有关规定,微灌工程的水源水质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的有关规定。4.5 农田输配电4.5.1 农田输配电系统应与城市和工业供电分设布置,其容量和线路损耗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电力标准的规定。4.5.2 农田输配电布置应满足农田观测和监测的要求。4.6 田间道路4.6.1 田间道路应满足农机作业、田间生产管理和货物运输的需要。4.6.2 田间通达度平原区不应低于100%,丘陵区不应低于90%。4.6.3 田间道路路面等级宜为中级和低级路面,生产路路面宜为低级路面。4.7 农田林网4.7.1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不应低于90%。平原区农田林网控制率不宜低
24、于80%。4.7.2 人工造林地宜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树种,更新改造完成后,造林成活率不宜应小于90%o4.8 农田生态环境4.8.1 高标准农田防洪重现期宜为10a20a一遇。4.8.2 高标准农田水土流失区域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后,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不应低于水土流失面积的90%。4.8.3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与垃圾、工矿废弃物等污染隔离距离不应小于200m。5耕作田块修筑工程5.1 一般规定5.1.1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应开展条田、梯田等田块修筑,以及田块归并调整和田面平整。5.1.2 耕作田块修筑工程应满足田间灌溉、排水、机械耕作和作物生长的要求。5.1.3 土地平整前应进行耕作田块布局规划,对
25、现有布局不合理、零散的耕作田块进行归并和集中。5.1.4 土地平整时应划分平整单元,平原旱作区宜以末级固定道路或沟渠控制的耕作田块作为平整单元,水田区宜以格田为平整单元,山地丘陵区宜以一个梯面作为平整单元。5.1.5 土地平整后应及时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质量。土地平整后形成的田坎宜采用土坎、石坎、土石混合坎或植物坎等保护方式,并应与当地区域生态景观保持一致。5.2 耕作田块布置5.2.1 地面坡度小于5。的平原地区,宜以修建长方形的条田为主,且条田宣布置为南北向。在风蚀区,条田长边应与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方向布置;在水蚀区,条田长边宜平行等高线设置;在盐渍区,条田长
26、边应垂直于地下水流向。5.2.2 地面坡度大于5。、小于25。的丘陵地区,宜以修建水平梯田为主。土层较薄时,宜先修建成坡式梯田,经逐年深翻,最终形成水平梯田。梯田布置应以沟、渠、路为骨架划分耕作区,梯田布局宜顺山坡地势,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并应根据水土保持要求,合理布置坡面和沟道防护设施。5.2.3 其他类型的耕作田块布置应遵循下列规定:1盐渍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可布置为台田;2地势起伏较大的岗洼田,可按梯田布置,也可通过挖高垫低整理为条田;3耕作田块面积较小的坂田、垮田、冲田等,可按条田布置;4其他耕作田块规模可适当减小。5.3 耕作田块归并与平整5.3.1 下列类型的耕作田块,可进行归
27、并和集中:1耕作田块规模小、零散,耕作效率低;2耕作田块布局不合理,田间基础设施配置成本高;3耕作出面不平整,不能适应规模化种植和节水灌溉的要求。1.1.2 耕作田块归并和集中前,应开展详细调查和科学规划,并应广泛征求当地农民的意见,充分尊重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和农民群众权益。1.1.3 需要归并的耕作田块应通过移高填低,实现耕作田块内部土方的挖填平衡;不能实现土方挖填平衡时,应就近移土进行回填;当耕作层土壤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需要时,可通过外运客土或培肥进行土壤改良。1.1.4 新开垦荒地和坡改梯进行土地平整时,不宜打乱表土层与生土层;当需打乱时,应先将肥沃的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
28、待土地平整完成后,再将表层均匀摊铺到出面上,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耕作层土壤剥离厚度应根据实际耕作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确定,并宜为OCm0.15m或0m0.20m;2耕作层剥离土壤的堆放地点应满足堆放安全、回填便利与运输成本少等要求,并应远离村庄、集镇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堆放区应用袋装土袋修筑防护围栏,上盖防雨材料,土壤堆置高度不应大于3m,堆放边坡可为45。;3应根据工程进度,确定耕作层土壤剥离量和放置地点的面积,多暴雨地区的土壤堆放体积不应大于5000m3;4丘陵区进行耕作层土壤剥离时,应先将下一阶段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直接回填到上一阶段已经平整的梯田出面上,并应减少土壤堆置占地和堆
29、放时间;5回填耕作层土壤的利用率应大于95%;应选用机械或人工进行铺摊,做到摊铺均匀,并进行镇压,压实干密度不应小于13.5kNn?;在坡改梯后的耕地上回填耕作层土壤时,应根据水土保持要求增加截流沟或梯田田填。6、大面积土壤表土剥离时,需要一定的堆放面积,堆放过程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集中堆放还会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因此应尽可能采取边剥离、边施工、边回填的方法,减少堆放的体积和放置的时间。1.1.5 耕作田块内部平整时,应计算土方挖填量、客土回填量和填坎修筑工程量。城坎修筑工程量应为坡坎设计断面乘以坡坎长度,其它土方挖填量计算方法可采用方格网法、散点法、横断面法、DEM法等。土方量计算方法可按现
30、行行业标准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TD1039的有关规定执行。5.4 条田5.4.1 条田设计指标应包括条田规模、长度、宽度、田面高程、田面高差及田块内部灌溉排水系统等。5.4.2 条田规模应根据地形条件、耕作方式、农业机械化水平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经土地平整工程量、边坡稳定综合分析计算确定。不同耕地类型下的条田、格田的适宜规模应符合表5.4.2的规定。表542不同耕地类型下的条田格田的适宜规模(hm-)耕地类型旱作农田灌溉农田稻作淹灌农田条田条田条田水田内格田耕地类型早作农田灌溉农田稻作淹灌农田条田条田条田水田内格田一般平原区10-20102010-200.20),50机械化地区2(Mo
31、O10-2010-500.40-10风蚀地区5-105705-100.10).30水蚀地区2-102-102-100.10).30ii:1以机械作业为主的区域,条田规模可取大值.2地形破碎、地面高差较大的区域,条田规模可取小值.3地下水位较高、风蚀灾害较大的区域,条田规模可小些。4.南方地区的条田规模可小些。5.4.3 条田长度应满足提高机械工作效率、节省土地平整工程量、满足灌水均匀和排水通畅的要求,还应适应地块形状和沟、渠、路的布局。北方平原区条出长度宜为200m-1000m,南方平原区宜为IOom600m0以机械作业为主的区域,条田长度可取大值;其他区域的条田长度可取小值。5.4.4 条田
32、宽度应根据田块规模、灌溉排水和农田防风林的有效防护距离等因素进行确定,并应满足机械作业的宽度要求。条田宽度宜为50m300m0地下水位较高、风蚀灾害较大的区域,条田宽度可取小值;其他区域,条田宽度可取大值。5.4.5 在满足末级固定沟渠对耕作田块控制范围内的条田内部实行自流灌排的条件下,田面设计高程应依灌排沟渠水流走向依次降低,相邻田块之间的高差应满足上下级沟渠的水位衔接要求。洪涝区田块的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排涝水位0.20m以上;地下水位较高区田块的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地下水位0.60m以上。5.4.6 当条田宽度大于100m时,可在条田内部垂直于农渠、农沟方向修建临时毛渠或毛沟,向格田、灌水沟
33、、畦田供水,或收集出面涝水集中排向农沟。5.4.7 水田区耕作田块内部宜用固定田填将条田划分成格田,由临时毛渠向格田供水。格田规模应符合本标准第5.4.2条的规定。格田长度应与条田宽度协调,并宜为40m100m;宽度宜为20m50m。灌水条件较好的区域,格田长度可取大值;其他区域,格田长度可取小值。格田四周宜修土填,填高宜为020m0.30m,坡顶宽宜为0.30m0.40m。5.4.8 灌溉农田区耕作田块内部可用临时土填将条田划分成畦田或灌水沟,由临时毛渠向畦田或灌水沟供水。5.5 梯田5.5.1 梯田设计指标应包括出面长度、宽度和坡面防护及填坎修筑,填坎修筑包括筑坎材料、境坎高度及坡度。5.
34、5.2 梯田田面长度应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兼顾机械耕作,满足坡面排水和埋坎稳定的要求。田面长度宜为100m200m0以机械作业为主的区域,田面长度可取大值;其他区域,出面长度可取小值。5.5.3 梯田田面宽度应与地面坡度、土质条件和土层厚度等相适应,并应满足自流灌溉和机械化耕作的要求。陡坡区田面净宽宜为5m8m,缓坡区宜为8m20m,地面坡度较陡的区域可取小值,坡度较缓的区域可取大值。不同地面坡度下的水平梯田断面适宜参数应符合表5.5.3的规定。表553不同地面坡度下的水平梯田断面适宜参数地面坡度(。)田面净宽(m)田坎高度(m)田坎外坡度(。)5-108-100.7-1.880-7510-15
35、781.2-2.275-7015-206-71.6-2.670-6520-255-61.8-2.865-60注:I本表中的图面宽度与田坎坡度适用于上层较厚的上质田坎地区,土层较薄地区的田面宽度应根据上层厚度适当减小:2对石质田坎的坡度,应根据石坎的稳定性和施工要求确定。5.5.4 梯田田坎高度和田坎外侧坡度应与地形坡度、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土质条件相适应,田坎高度还应与田面宽度、筑坎材料相适应,并应满足土坡稳定性的要求。高度大于3m的土质边坡应进行土坡稳定性计算分析,土坡稳定计算可按国家现行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的有关规定执行。5.5.5 在易造成冲刷
36、的土石山区,对于夹杂大量石块、砾石的坡耕地,应结合石块、砾石的清理就地取材修筑石坎梯田;在粘性土质区域,宜采用土质填坎;在土质稳定较差、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区,宜采用石质或土石混合修筑填坎;土坎高度宜为lm2m,石坎高度宜为2m3m0但对于现状高度大于3m的,从其高度。从可靠性考虑,所有埃坎均应进行稳定性计算,但对于高度小于3m的展坎,可以依照经验直接选定。筑坎材料应就地取材,选用土质坎或土石混合坎,不提倡外运石材修筑石坎。5.5.6 土坎外坡坡度宜取60。80。,坎顶宽不宜小于0.30m;石坎外坡坡度不宜小于80。,坎顶宽不宜小于0.30m。坎顶结合下田道路布置时,坎顶宽可适当增大,但不宜超过
37、80cm。5.5.7 梯田田边应修筑蓄水埋,拦蓄地面径流,实现集中排泄。蓄水埋高度宜为0.20m0.30m,顶宽宜为0.30m0.40m,蓄水填可用土修筑。6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6.1 一般规定6.1.1 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设计前,应收集与调查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土壤耕层、土壤养分状况、施肥技术、农业种植情况以及图面等资料的。6.1.2 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设计前,应对壤问题进行诊断和评价,中低产田土壤问题诊断和等级划分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310执行。6.2 土壤改良工程6.2.1 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土壤过粘、过沙、耕层过薄的农田,应结合土壤培肥,有针对性地
38、进行土壤改良,消除土壤障碍因素。6.2.2 酸化土壤改良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对当地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结合土壤类型和作物施肥状况,确定引起土壤酸化的原因。2 土壤酸化治理的目标值应根据不同作物对土壤PH值的适应性、作物对中微量元素的需求和重金属活性等因素确定。主要作物对土壤PH值适应性,小麦宜为6.37.5,玉米宜为6.67.2,水稻宜为5.06.0,棉花宜为6.58.0,大豆宜为6.57.5,大麦宜为6.5,油菜宜为5.86.7.3 土壤酸化治理方案应根据不同的治理目标值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碱性化肥调整土壤PH值时,碱性化肥用量可按测土配方施肥方法计算;2)当采用土壤调理剂调整土
39、壤PH值时,应根据不同土壤调理剂指标,确定酸化土壤改良使用量;3)治理土壤酸化应与有机培肥结合;通过调整施肥方案改善土壤PH值时,施用有机肥不应小于7500kghA并应减少酸性肥料的使用;有机肥使用量应连续实施5年;4)当采用生石灰调整土壤PH值时,生石灰用量应符合表6221的规定。表622-1调整不同土壤PH值的生石灰用量PH值生石灰量(kghm2)5.030005.05.5205.55.9IOoO666.55006.2.3盐碱土壤改良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调查分析土壤盐碱类型和程度、农田排水工程状况、作物种植及产量状况,并根据不同土壤盐碱类型进行治理。2盐碱地调查时,土壤取样深度应达到1m,
40、并应分别按Om0.20m、O.2Om0.40m、0.40m0.60m、0.60mlcm四个层次取样分析,调查潜水埋深、分析矿化度、判定土壤盐碱程度和类型。土壤盐碱程度判定分级指标应符合表6.2.3-1和6.2.32的规定。表6.2.3/华北平原盐碱土分级指标(耕层)分级硫酸盐为主()氯化物为主()轻度盐碱化0.1).30.1-0.2中度盐碱化0.3).60.20.4重度盐碱化0.6-1.00.40.6表623-2西北内陆盐碱土分级指标(Im土体)分级成酸盐为主()氯化物为主()PH轻度盐碱化0.3).60.2).47.58.0中度盐碱化0.67.00.4).68.08.5玳度盐碱化1.01.5
41、0.61.08.59.03盐碱地治理后,在华北平原区返盐盛期,地下水位在Im以下,0m0.20m土层内的土壤全盐含量应小于0.3%。在内陆干旱区,地下水位降至2m以下,Icm土层内以氯化物为主的土壤全盐含量应小于0.2%、以硫酸盐为主的土壤全盐含量应小于0.3%。4盐碱地治理应结合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挖排碱渠道,建立排水网。排水农沟深度和农沟间距应综合考虑地下水矿化度、不同土壤质地和排水沟深度等因素,并应符合表623-3、623-4的规定。表6233盐碱化防治需求地区地下水临界深度土质地下水矿化度(g/L)5-10IO沙壤上、轻壤上l.8-2.12.12.32.32.52.52.8中填土1.5
42、7.71.7-1.91.82.02.O-2.2重填土、粘土1.0-1.21.11.31.2-1.41.37.5a6.2.3-4排水沟深度和农沟间距指标值(m)排水沟深度排水沟间距粘土、重壤土中雄上轻壤土、沙壤上0.8T.3153030-5050-7013-1.530-5050-7070-1001.51.850-7070l00100-1501.82.3701001(X)1505盐碱地开挖排水沟渠后,应及时实施土壤培肥。采用商品有机肥进行土壤培肥时,前三年有机肥施用量不应少于45000kghm2;采用绿肥翻压还田进行土壤培肥时,前三年绿肥用种量宜为22.5kg/hm-30kghm206盐碱土壤治理
43、的灌溉与排水工程建成后,应满足农业种植的土壤脱盐标准。播种前应进行冲洗压盐灌溉,并通过覆盖技术抑制返盐,半覆盖技术和全覆盖技术的地膜用量可按60kgh?和75kg/hn?计算。6.2.4过粘过沙和耕地过薄土壤改良应符合下列规定:1过砂或过粘的土层客土时,应结合翻耕进行土壤混合,改良耕作层土壤质地。2客土土源宜结合挖方工程或河流、水道、水库、塘坝的清淤、放淤等获取,并应满足客土土源的可能性和运输成本要求。3粘重土壤可客入砂质土壤或沙子,砂质土壤可客入粘质土壤。4改良过砂或过粘和培肥土壤的客土工程,可分三年进行。在可能取得客土土源时,根据土壤粘重或砂化程度,每年客土宜达到45m3hm275m3hm
44、2,特别情况下宜达到120m3hm2150m3hm20客土后应进行深耕深松,并应使土壤每年耕深增加0.03m0.05m,三年内耕深宜达到0.15m0.20m。5耕层过薄的土壤改良应通过客土工程使耕作层达到0.20m以上,并应在可能取得客土土源时一次完成。客土土源应为质地中等的壤土,并应与土壤培肥工程相结合。6.3土壤培肥工程6.3.1 土壤肥力水平低、养分状况不良的农田,应通过土壤有机质提升和土壤养分平衡建设进行土壤培肥。6.3.2 水田土层的培肥厚度宜达到0.20m,旱田宜达到0.30m。6.3.3 土壤有机质提升应符合下列规定:1土壤有机质含量丰缺指标可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极高等6
45、个级别。应根据不同土壤类型,查询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丰缺指标,并应结合种植作物的需求,确定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建设的目标值。2应通过取土化验当地土壤获得有机质含量值。当土壤有机质含量级别低于“中”级时,可按提高当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确定目标值。当土壤有机质含量级别高于“中”级时,可按保持当地现有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确定目标值。当未能确定种植作物时,可按当地菜园的土壤有机质丰缺指标的“中级作为目标值。3选择不同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秸秆还田量、配合施氮肥量及秸秆腐熟剂用量应符合表633的规定。2)紫云英用种量宜为30kghm2-45kghm2,三叶草用种量宜为15kghm2-22.5kghm2,木樨宜用种量为15kg/hm222.5kg/hn?,接种根瘤菌的用种量宜为15mlkg或100gkgo3)有机肥施用量宜为3000kghm2-4500kghm2o表6.3.3不同技术模式下的秸秆还田量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