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爱好者在法院新闻宣传培训班上的交流发言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爱好者在法院新闻宣传培训班上的交流发言材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学爱好者在法院新闻宣传培训班上的交流发言材料尊敬的法院领导和同行文友,大家上午好!承蒙中院的抬爱,让我在这里品尝受宠若惊的滋味。我首先向大家背诵一首白居易的诗作为我们的见面礼: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这最后一句描述的就是此时此境的我。我不想把咱们见面说成那么程序化的“讲座”,在你们一个个青年才俊面前,我才是无知者无畏式的班门弄斧,但走过的路,登过的山,看过的海,还是有一点点可与大家分享的小经验。还有就是我有一腔诗文情怀,是典型的文学爱好者。岁月渐老,但激情与童心仍在。加之记忆中储存了数量较可观的诗文,因而在写作和审核稿件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
2、觉地就习惯使新闻与诗文携手,诗与远方,生活与烟火气相交织。这也是我今天要重点絮叨的内容。如果笼统地讲怎样搞好新闻写作,我认为这有损大家的智商,且是牛大压不死蚊子的错位。咱们主要讲如何让生硬的新闻融入诗文气息,哪怕一点点。我喜欢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但还请大家允许我用一点时间说说我们的报纸以及和法院合作的情况。特别是报纸的影响力和法院人是怎样一路呵护她茁壮成长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中国故事,这就是法治故事我们的报纸草创于1991年,当时由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主办主管。2004年和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治报同时划入山西日报报业集团至今。一张报纸能坚持下来维持其存在也不太容易,如果要办出些特色来就
3、难乎其难。经济类报纸给人的印象是比较生硬的、干巴巴的,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能刚中见柔,以文化人,是考验办报者兴趣能力的一道硬杠杠。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生前多次倡导并践行:记者也要学点文学。我把他当做职业生涯的暮鼓晨钟于工作乃至生活中不折不扣地付诸行动。正好,2008年末,*市中级人民法院迎来新的班长亲民型、阳光型、文化型院长冯少勇先生。冯院长和当时的副院长路德坤先生、还有中院多位领导、干警,他们都拥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丰厚的学养。于是,2009年3月9日,一张名日法院文化周刊的报纸喷着油墨的馨香在群雄相搏、竞争激烈的报苑傲然出世,与广大读者深情相拥Q我为报纸拟的刊训是“激情碰撞文化,诗意表述法治”
4、。这一刊训每期出现在报端并由我们的采编人员尽最大努力身体力行O话题回到我们今天的培训上,你们50余人作为所在单位在文字、图片、视频、摄影等方面的佼佼者,特别是*中院自2020年9月3日新的党组组建以来,班长接地气的公正高效司法,催生了诸方面的工作处处出彩,令好多人刮目相看。*法院人用行动诠释了司法为民,法律至上的理念。你们的故事讲在司法的田野,融入判决书的字里行间,强大的执行力使那些饱受司法不公和低效司法之苦的当事人走出窄巷,拥抱艳阳普照下的新生活我们这张法院文化周刊至今已走过15个年头,我耳畔常能听到现在*法院特别是关于中院的一段段佳话。各基层法院也常有亮点惊现,国字号媒体,从省到中央政法部
5、门对*法院的关注点赞令人欢欣鼓舞。法院系统从事写作的人这几年可谓特别辛苦,大家都想把自己耳闻目睹感同身受的中国故事讲好。2022年3月7日,中院举行了约20人参加的小型会议,于院长希望大家讲司法故事,他在座谈会上讲了好多活生生的司法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有困惑,有动力,有无奈,但不管怎样,再硬的骨头也要啃;执法不刻舟求剑,机械呆板,而是将司法的温情和不容挑战的威严有机结合起来。我清楚地记得那个已进入“死亡”之境的山西三针医院是怎么起死回生的,它不是法槌一举一破了之,而是司法的能动性和对民生的牵挂,谱写了“责任与爱心深情交融”的大乐章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至今仍如嚓亮的歌曲回荡在我的耳畔。自古文无定法。
6、俗话说,喝酒打牌,都是写文章的素材。还有就是报纸不能杂志化,杂志不能报纸化,新媒体切忌猎奇化。那么,我们法院的故事该怎么讲,法院的文稿该怎么写才生动有趣吸引人。这对我们是从理念到行动的考验。文不求同,才不求全。但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树木逢春便会绿叶招展。我们要想让自己笔下的文字如甘霖润泽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认为第一关就是要拥有一定的诗文素养(至少是骨子里对之有兴趣)。如果压根儿对文学不感兴趣,你笔下的东西注定是枯燥乏味的,除了干巴巴还是干巴巴。我的新闻从业生涯已历30年,虽无什么建树可言,但在一定范围的影响力还是有的。除了写过一些较有影响的事件产生一定的轰动效应外,平日为文也比较注重标题制作,
7、内容也要适当地穿插一点诗情文韵,开头结尾也力求领异标新,摒弃懒婆娘裹脚式的拙劣文风。比如,2022年3月10日法院文化周刊上我写了一则在咱们中院参会后的小随笔,标题是“砚田一方好入犁,挥毫自有墨淋漓*中院诚邀媒体携手法院讲好法治故事。”末尾则有这样几句我们的媒体从业人员生逢这个时代,因技术变化的超乎想象,阅读兴趣的陡然改变,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且一时无解。但我们还要相信,每条路上,每个转弯处,都有不同的风景在那里玉树临风,静待您的欣赏道阻且长,行则可至。草木蔓发,春山大美。我们希望一个省会城市的中级法院放下身段与媒体“共舞”而非“独舞”。依法打破一系列“清规戒律”的媒法合作开新局的互动实践
8、,能够墙内开花墙外亦香。作为媒体人,我们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提高再提高,不断涵泳家国情怀,用我们的笔(镜像)守正问道,怀德自珍,不负社会期待,讲出串串好故事,通过强劲的辐射力,呈现并享受这好故事背后的精彩和愉悦。不是说它写的有多好,只是让你了解一下这种范式的点缀。法律与文学也是一对李生姐妹,多位法学教授就撰文讲“先文学后法律”。不知你是否关注过,咱们报纸近年来刊发过不少身份显赫的跨界诗人的大作,比如民法学泰斗、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的诗词。今年4月7日,山西法治媒体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媒体法治理论实践研讨会在省城召开,我作为新闻界唯一代表作了主旨演讲“激情下的碰撞,诗意里的深耕,这当儿我就分享了以下几
9、首诗,令人洞开眼界,因为说法治文化,在此选三首江平的诗词和纪宝成的一首词。忆秦娥难割爱,黄斑旧纸吐磊块。吐磊块,时光已非,鸿爪犹在。人生未必尽华盖,坦途仍需多豪迈。多豪迈,岁月已老,诗情难再!临江仙悲歌千言万语满胸臆,欲诉欲泣无从。长吁三声问天公,为何射日手,不许弯大弓?翻云覆雨人间事,过耳过目无穷。谁主沉浮与枯荣?欲平心中愤,唯唱大江东。六十抒怀残肢逆遇未曾摧, 宠辱应似花开落, 世事沧桑心事定, 长夜寒冬无声处,乌纱抛却田园归。忧国何分位尊卑。胸中峰壑梦中飞。信有大地响惊雷。2000年12月世界百所著名法学院院长论坛开幕式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时任校长纪
10、宝成填了这样一首词唐多令世界一流法学论坛豪气满胸膛,神怡大会堂。放华灯、一派辉煌。宾客五洲携手共,人济济,喜洋洋。热烈掌声长,欢声笑语扬。诸家言、精彩非常。世界一流法学会,堪无比,尽风光。顺便说一句,这些跨界诗人因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胸罗万象、高瞻远瞩、学识渊博,写诗为文其格局、视界、用语、襟抱有别于专业诗人作家。像国务院原副总理马凯和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诗词就独领风骚,通俗易懂,或温文深情,或翻江倒海,给人以愉悦、启迪和向上向善的力量。我们这张报纸目前在全国法院系统拥有数百名高层次读者和作者。像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李玉臻就是一位跨界大家。法院系统的好多法官都是写作高手,令人钦佩。记得现任中院
11、副院长景铜柱、民一庭庭长刘卫2012年就分别在我们报上发过这样的两篇文章桃花扇底说明朝夜读明史有感遥想那个叫“法官”的地方至今仍余味犹存。像笔名叫邓木的邓廷义等法院人,工作之余偶尔出手也是驾轻就熟,技压群芳。法律是利剑斩顽,文字则以柔克刚。我们要讲好一则故事,它需要多方面的素养叠加。从标题到细节,从开头到结尾都很重要。如同大学里培养不出大作家一样,生硬的新闻有机地融入诗文气息也不是一蹴而就,它有漫长的路要用脚去打量。这里我选择几个我们见报的标题,因时间(篇幅)有限,就不再搬原来未改前的标题,在此只展示见报的标题:天道酬勤耕耘人诗苑法苑创美景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诗文社揭牌长河旧驿穷其理浪打涛
12、立书生痴编读任生林诗文的札记与杂感(代跋)墨染文苑壮新苗纸上风景分外娇从空军报到山西市场导报再到阅读剪报法官张忻如:诗情文韵唤春回笑看明日尽朝晖法官刘书义:诗画镜像开襟抱厚积成势品自高北大学子法官:佳景靓图共君知山川风物入我诗“挖山”更觉此峰雄赋魂染墨气若虹北方“小泰山”盂县越霄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引发关注大小标题如此,内容呢?机关写作往往囿于一种比较传统的模式,也就是说四平八稳。现在讲媒体融合创新,我看咱们几个法院微信公众号有些内容也挺出彩,说明你们倾注了心力。说来说去,唯有从阅读中借力才会更上层楼。世界上变的东西很多,不变的东西也不少。比如学中悟,干中学,就是一条守恒定律。20年前我就背了一首
13、杜牧的诗: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当时觉得有趣,但未读出真正的含义,直到前几年突然发现现任中宣部部长李书磊曾为之撰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是奇迹里深度解读此诗,才更加体会到古诗文赋予人生的内涵是多么无穷无尽啊。2010年7月26日至28日,首届中国法院文化论坛在*隆重举行。那时,我们报纸开了一个专栏“记者博客”,编辑让我写一篇职业生涯难忘的采访。其时我刚由记者当上副总编,在整版文章的末尾有如下的一段表述。昨天上午,我在办公室好不容易找出这份报纸,我觉得今天将它拿来与大家再分享似乎也时过境未迁。原
14、本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估计你们不太熟悉的几位大人物的诗词,但今天不知不觉已近3个小时了,不能再浪费诸位的宝贵光阴,就把这引文作为我这次所谓讲座的结尾。希望大家今后多多关注法院文化周刊,多多为它赐教赐稿,请记住,这里就是你的诗与远方一晃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仍在这张报纸工作,凭着我笔耕不辍和上级领导的支持,在今年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对子报的人事调整中,我有幸跻身报社领导层。工作性质略有变化,我虽然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风风火火,风雨兼程,来去匆匆地奔波,但我在这老舞台扮演新角色,仍然岁月飘蓬,华年若梦。青山依旧,浪潮激渡。热情如火,小智生风。老骥伏杨,志在千里逆境创业!苦海弄潮!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喧嚣!新闻,孕育我事业的胞胎!正义,哺育我强身壮骨的乳汁!古诗,促我笔下生花的源泉!执着,我永不挥手作别的课堂!责任,为我遮风避雨的摇篮!朋友,慰藉我疲惫身心的港湾!末尾,我引述上世纪80年代一位中国青年报记者写的记者生涯与大家共勉:咋宿青纱帐今写甘蔗林风雨飘摇无定抛却情与亲笑看秋声落叶独自雨黄昏文章千古事篇篇带月痕求真理,写历史,扫乌云直言纳谏金刚不钩自销魂愿做清道夫子日日弹剑当歌何惜此身心回首当无愧铁笔镌青春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