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材改编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材改编之我见.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材改编之我见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情节简单,语言浅显,讲述的是一件极为普通的生活小事:萨沙一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时,将唯一的雨衣让给了最需要保护的萨沙,可出乎意料的是萨沙在父母的影响下,不甘于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飘摇的蔷薇花上。事虽小,文字也短,但透过字里行间,却可以感受到蕴涵其间的深刻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的情感信念,更表达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但就是这样一篇经典之作,给老师们备课时带来了一定的疑惑:爸爸为什么不直接将雨衣
2、给萨沙呢难道他不知道萨沙最弱小最需要保护吗妈妈为什么不把雨衣给托利亚,而直接给了萨沙呢他们让雨衣的行为,看似诠释了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而实际上并不完全遵循弱小原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样的疑问,也发生在课堂上学生的质疑中;发生在4月9日那天上午主题节点校本教研模式的互动研讨中。带着疑惑,我找来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同题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原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进行比照阅读。发现原文在选入教材之后作了一些改动,现就教材的改编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1、萨沙的年龄原文中萨沙是一个四岁的孩子,人教版教材将其改为五岁,而苏教版教材那么改为四年级的学生。我觉得此处改之不妥。四年级的
3、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根底和生活经验,也了解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文中小萨沙的问话你们干吗这样做呢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显得天真、幼稚、可爱,不像四年级学生的口吻。而后文掀起雨衣的一角为蔷薇花遮挡风雨的做法也不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mdash;mdash;他应该知道:他不可能一直站在雨中掀起雨衣来保护蔷薇花,而让他的父母、姐姐站在雨中陪他。暴风雨来临,他们应该立即离开现场去躲避风雨才对。2、托利亚的性别原文中没有直接点明托利亚的性别,但是从后文所用的代词她中可以推断托利亚应该是姐姐。人教版教材将其改为了哥哥托利亚,我认为此改没有多大意义。苏教版教材只在首段出现了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后文再无提及,因此
4、从文中无法判断托利亚的性别,但是插图中却画了一个金发碧眼的漂亮女孩子,不知道是否根据原文所画。但插图作为教材的一局部,无疑对学生阅读文本起了提示、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托利亚称为了姐姐。3、让雨衣的人物、顺序原文在第二自然段中交代了爸爸在看一本有趣的书,对妈妈及孩子们的行动并未作交代。而大雨来临之际,先是姐姐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接着妈妈又再给了托利亚,然后才是托利亚把雨衣给了萨沙,最后才有了萨沙那好奇的一问: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干吗这样做呢看来,大雨来临的时候,爸爸没有和他们在一起,让雨衣这件事与他无关。但是,
5、托利亚和妈妈也有些奇怪,托利亚把雨衣给妈妈,应该是表示对妈妈的孝顺,而不是要保护弱小者mdash;mdash;四岁的萨沙显然比妈妈更需要保护。而妈妈接过雨衣又把雨衣给了托利亚,怎么这个时候她们都没有想到更弱小的萨沙呢如果是这样,如何凸显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这一主题呢人教版教材将这一情节改编为: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不解地问:Isquo;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rsquo;在这里,隐隐约约对妈妈把雨衣给托利亚作了一个交代。因为托利亚就在妈妈的身边,离妈妈最近,所以妈妈在紧急情况下从背包里取出雨衣,很自然就会顺手遵给身边
6、的托利亚。可贵的是,托利亚接过雨衣,首先想到的是比自己更弱小的弟弟,出于本能的对弟弟的保护意识,他把雨衣给了萨沙。那么此时,萨沙应该问的对象是托利亚才对。因为是托利亚把雨衣给了他,他应该问:哥哥,您和妈妈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苏教版教材对这一情节那么是这样改编的: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萨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了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与常理相悖的问题:一般而言,两个人中,我们要保护相对弱小的那一个;一群人中,我们要保护最弱小的那一个。那么,在一家人中,爸爸为什么不直接把雨衣给最小的萨沙呢当然,也许在爸爸的眼里,妈妈
7、的身体最弱,最需要保护。即便如此,也应该在文中作一个交代,让读者明白。4、文章的结尾原文中,当萨沙保护了蔷薇后问妈妈: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吧,妈妈妈妈是这样答复他的:是呀,现在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啦。就全文结构而言,妈妈的答复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启发读者要做生活中的强者,做一个勇敢的人。最后一句应为画龙点睛之笔。人教版教材将妈妈的答复改编为: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这一改编将你是强者,是勇敢的人改为你能保护更弱小的,是勇敢的孩子,看似窄化了主题思想,将较为宽泛深刻的强者狭义地理解为勇敢的孩子,实那么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这是基于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做
8、的改编,虽然语言风格与前文的简洁明净不符,但也无可厚非。苏教版教材那么只留下萨沙的问话: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删去了妈妈的答复,全文在萨沙的反问句中戛然而止,虽然答案不言而喻,但就文章结构却是不完整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写文章就这样结尾,老师肯定是要提出意见的,肯定是会要求孩子补上妈妈的反响或答复的。当然,删去妈妈的答复,也有其积极的意义。那就是给学生感悟的空间会更大,也许不一定就局限于勇敢这一主题思想。我想,对于中国孩子而言,这件小事更大的意义还不在于做勇敢的孩子,去保护弱小者和关爱他人。从爱的奉献到让世界充满爱,从送给盲婆婆的嵋嵋到番茄太阳,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关爱教育并不缺乏,如果我
9、们的教学仅仅定位于此,这篇课文的人文价值在孩子们的精神领域并未引起多大的触动。这件事本身,而在于仅仅四岁的萨沙就有不愿做弱小者不愿做一个谁也保护不了的最弱小的人这样的信念,这种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是我们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所缺乏的。虽然他们在课堂上绞尽脑汁、侃侃而谈他们曾经怎样帮助过比自己弱小的人,我相信他们的老实,但我认为那些都是生而为人所应该去做的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过度的张扬。需要张扬的是,我们是否认为自己应该是、能够是强者。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关爱永远比付出的时候多。那么,当他们享受关爱的时候,除了幸福和感恩,还有别的吗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最多只是强调:你看你们多么幸福,你们得
10、到了多少关爱,你们应该懂得感恩,回报家人和社会。这就够了吗不够。我们还要让孩子懂得:被人关爱是温暖和幸福,而保护他人、帮助他人、关爱他人那么是更大的快乐,是充满自豪感的高品质的幸福!我们应该从小树立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自信心以及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这就像高尔基说的给,永远比拿愉快理解了这些,我们才会理解萨沙的语言和举动: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以上我对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各种版本的粗浅看法。我认为,对于教材的选编或改编应该更加严谨、标准些。不仅要在审美情趣、思想情操上予人启迪,还要考虑在谋局构篇、表情达意上给人示范。文章结构力求完整,逻辑条理力求清晰,能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内容总结(1)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材改编之我见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改编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2)难道他不知道萨沙最弱小最需要保护吗(3)他应该知道:他不可能一直站在雨中掀起雨衣来保护蔷薇花,而让他的父母、姐姐站在雨中陪他(4)人教版教材将这一情节改编为: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