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专题学习“六个必须坚持”个人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42812 上传时间:2023-11-0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篇专题学习“六个必须坚持”个人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多篇专题学习“六个必须坚持”个人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多篇专题学习“六个必须坚持”个人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多篇专题学习“六个必须坚持”个人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多篇专题学习“六个必须坚持”个人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篇专题学习“六个必须坚持”个人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篇专题学习“六个必须坚持”个人心得体会.docx(5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多篇专题学习六个必须坚持个人心得体会第1篇,共10篇干部2023年度在学习贯彻六个必须坚持交流研讨发言提纲关于深刻认识和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必须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强化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刻认识和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第一,牢牢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要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习近平

2、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时,要求河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我们要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深沉真挚的情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了解真实的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汲取基层的智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要精准办好民生实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好鳏寡孤独、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兜底保障,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积极吸引京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布局,统筹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社保

3、等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二,牢牢把握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要求,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我们要坚持道不变、志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奋斗。要坚定信仰信念,紧密联系新时代1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要做到绝对忠诚,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的掌舵者、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

4、的主心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路人,坚定不移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要强化担当作为,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北场景落地见效,摺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朝着既定目标拼搏奋进。第三,牢牢把握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要求,积极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奋发进取中开创未来。要持续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强化进取观念、市场观念、创新观念、人才观念、法治观

5、念、执行观念,拿出更多“领异标新二月花”的举措,推出更多具有开创性、突破性、撬动性、引领性的政策措施。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促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在雄安新区加快建设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疏解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努力打造全球创新高地。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科学的谋划、创新的魄力抓好抓实重大改革任务,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和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第四,牢牢把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要求,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时

6、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既解决政治站位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又解决干部作风问题、精神状态问题、能力本领问题、工作落实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发展。要以认真的态度及时发现问题,坚持对待问题“眼里容不下沙子”,切实“瞪大眼睛”,把所有隐患全部纳入视野,决不能心存侥幸、麻痹大意。要以坚决的措施整改解决问题,紧盯制约本地本部门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等,立行立改、全面整改,敢啃硬骨头,敢打攻坚战,有力推动工作落实。要以强烈的底线思维防范各类问题,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问题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有效防范重点领

7、域风险,统筹做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汛抗旱等工作,切实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第五,牢牢把握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要求,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我们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更好地驾驭复杂局面。要加强前瞻性思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北场景,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精心布局发展制胜新领域新赛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河北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要加强全局性谋划,善于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抓工作,着眼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

8、发展自己,扎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举全省之力办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加强整体性推进,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全面抓好党的建设,推动全省各方面各领域的工作迈上新台阶。第六,牢牢把握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要求,切实提升河北开放度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要强化战略思维,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谋划推动河北发展。要把握发展大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

9、动求变,抢抓世界科技革命、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等重大机遇,发挥雄安新区建设、新型能源强省建设等独特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全球化招商,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行业头部企业。要树立国际视野,面向全球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体系,支持我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厚植开放优势,精心办好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作用,提升中欧班列运行水平,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步伐,打造河北开放发展的金字招牌。第2篇2023年学深悟透“六个必须坚持“心得学习领悟运用好“六个必须坚

10、持”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此,报告从六个方面作出了概括和阐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高度凝练了新思想的价值取向、理论品格和思想方法,是我们准确理解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公开讲话”,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明了方向,也为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一、必须坚

11、持人民至上,守好根本价值立场人民至上是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从思想源头看,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从历史实践看,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一以贯之地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伟业。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本

12、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人民至上要求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全过程,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征程上,必须继续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领教育工作,正是新思想价值立场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是因人民需要而兴、植根于人民之中的存在,其中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要办出党和国家满意的大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点出教育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战略意义,

13、接着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点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育工作者践行人民至上,首要牢记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国之大者”就是关系民族未来的人民根本利益。二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人民满意了,党和国家才能真正满意。要培养一流人才,源源不断培养出大写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做出一流研究,真正让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进步,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作贡献。三是要坚持师生为本、师生一德。高校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师生,在高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始终把师生放在中心位置,做到一切

14、为了师生,切实解决师生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安全感;一切依靠师生,激发起每一位复旦人的主人翁精神,凝聚起攻坚克难、迈向世界一流前列的强大力量。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彰显内在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把自信自立作为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作为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极大丰富了自信自立的内涵外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自信自立源于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自信自立的过程,也是自信自立的结果。贯穿党的百年奋斗的一个基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15、路、理论、制度、文化,并在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中不断坚定“四个自信”。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先进性,共同构筑了我们自信自立的底气。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自信自立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向全世界宣示了一个百年大党无比深厚的历史自信,宣示了实现现代化的坚定信心和必胜决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

16、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是我们新时代自信自立的最好证明。自信自立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我们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坚持自信自立,以教育现代化引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要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和内涵的要求,才能更好支撑其发展。高等教育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渠道。高校理应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切实走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道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这也是自信自立这一世界观方法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弘扬时代理论品格党的二十大将坚持守正创新上

17、升到世界观方法论高度,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守正创新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在一次次守正创新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党的指导思想每一次与时俱进,都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新的理论不断指导新的实践。“两个结合揭示了守正创新的根本路径。“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作

18、了系统深入阐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也创造了我们党新时代守正创新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的最大创新就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创造性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结合时代要求提炼概括出许多重大创新理念和思想。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形成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守正创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是守正。无论何时

19、何地,教育始终要回答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始终是党办教育的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是党办教育的使命。同时,我们党每个阶段又会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立德树人提出新要求,这就是创新。高校守正创新、立德树人,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立场不动摇,坚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出发,又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创新源头活水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新境界的动力源泉,也是中国

20、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直到现在跨入新时代,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使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展示出光明前景。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一次次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和飞跃。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新时代十年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很重要一条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执政发展的

21、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政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发现、分析和解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问题导向,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新思想就是在坚持问题导向、回答和解决重大问题中形成的,因此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独特的思想魅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经过新时代十年的弹厉奋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

22、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但发展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老问题。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如何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强化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判断和把握,也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好基本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各方面实践经验在思想和方法上作出的新概括。党的二十大将系统观念作为新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之一,充分凸显其基础性、重要性。系统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23、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善于运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系统观念。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从“五位一体”到“四个全面”,从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都是系统观念的鲜明生动体现。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当前,我国发展所处环境复杂多变,经常面临两难多难问题,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系统观念加强教育强国建设的

24、战略性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的统筹安排,就是系统观念的重要体现。三者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撑,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都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其中教育最基础,科技最紧迫,人才最关键。报告中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大命题,高校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战略谋划,既推动存量提质升级,也加快培育新方向新动能,创造新的结构性增量。教育优先发展,重在夯实人才资源基础;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坚持独立自主开拓

25、创新;人才引领驱动,重在巩固发展优势赢得竞争主动,三者既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要统筹谋划协同促进。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展现新的格局境界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不忘胸怀天下,把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远大目标,不仅带领人民发展自己的国家,还通过自身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刻影响世界发展趋势,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胸怀天下,要有放眼两个大局的大视野。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前,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势交织缠绕、相互激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

26、式展开,我们发展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都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以“两个大局”的宏大视角来认识思考中国与世界,在世界发展潮流中谋划推动事业发展,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找准方位,顺应大势,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胸怀天下,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大境界。高校是人类文明、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平等互鉴的交汇点,一直有着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特质。新征程上,要继续发挥高校的人文属性和平台优势,始终致力于开放办学、加强与全球的对话沟通,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主动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展

27、示中国高等教育的良好风貌。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权和中国叙事体系,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于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新思想的精髓和灵魂,体现了贯穿其中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在实践中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28、代化新境界必须遵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不断武装头脑,正确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真正将新思想的伟力转化为实践的力量、奋斗的源泉;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不断推动实践,自觉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指导工作,以坚定的人民立场服务师生,以自信自立的姿态直面风险挑战,以守正创新的自我要求推进工作,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破解发展难题,以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不断深化改革,以胸怀天下的气魄在世界高等教育合作竞争中走在前列、争作表率。第3篇2023年度集体学习六个必须坚持心得感悟(交流发言)“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中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党的

29、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其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六个必须坚持”的视域中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增进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品格,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遵循。生态文明关乎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30、。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把握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实践创新的价值导向和发展路径。(一)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指向。解决生态问题,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回应,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准确把握人民愿望后的真诚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为此,必须了解人民群众的期待并切实满足其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人民群众期盼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扎实推进经

31、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性提出“两山论”,着力推进经济与生态的双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富裕的生活条件与适宜的生态空间,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保证人民群众普遍享受生态环境这份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最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与受益的非竞争性,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导致温室效应剧增、酸雨频繁、各类资源短缺等,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影响了民众的生存安全,为全球敲响了生态警钟。面对生态问题导致的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在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32、,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向全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这类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由此,蓝天保卫战、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领域的规划逐步落实并取得重要成效,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获得的普惠福祉越来越多。(二)依靠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人民奋斗的实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需要凝聚人民群众的共同力量来成就,必须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党的十八大前,一方面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中国环境空气

33、质量达标城市数逐年增加,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逐渐降低。同时,20122021年,中国累计造林9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美丽中国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由此,我国的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归根结底源于人民群众凝聚生态治理共识进行的伟大实践、伟大创造。生态文明思想依靠人民的实践来发展和检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实践创造,也是自觉向人民群众拜师、求教、问策基础上的理论创造。生态文明思想得以形成、深化,根本上是人民深入实践推动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落地生根,

34、美丽中国建设的成就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人民实践取得的新经验又使其不断丰富发展。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中国生态文明道路自信自立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中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壮大的宝贵精神的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坚持自信自立的品格,是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能站稳脚跟的正确思想。(一)从自身国情出发,中国的生态问题由中国人民自己解答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正确的办法。面对现阶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困境,必须根据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具有鲜明特色

35、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只有正确把握国情,制定的路线、政策、方针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顺利落实。在新时代,我国基于自身资源约束趋紧、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有越来越强的期盼的国情进行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但部分生态难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现阶段,既要保证生态逐渐向好,又要注意我国实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其一,要重视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农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区,经过长期运转,农村地区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循环规律,具有较强的环境容纳能力,但一旦生态循环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其生态修复也最困难。必须守住农村地区,不能因其具有较强的容纳能力而忽视其保护与修复。

3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的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其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找准当前的发展现状与目标,既不能以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又不能只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抑制自然资源的开发。以独立自主的精神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坚持中国的事情中国人民自己办,始终依靠自身力量解答时代难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奋斗目标融入了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现代化而提出的最新的生态问题解决方案。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和振兴可以通过依赖

37、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来实现。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自信自立”精神品格的重要基点。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压,将希望寄托于中国人民自身,将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二)突破西方话语打压,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态文明理论在资本的支撑下,西方国家拥有着较强的话语权。但对于西方的生态观念,中国不仅没有照搬照抄,反而在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生态治理模式,由于中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存在差异,部分西方政客认为中国对西方的话语权造成了威胁。在国际舆论中,西方经常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质疑。中国必须要突破西方的话语打

38、压,形成独立自主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站稳脚跟。不畏惧外部势力的打压与污蔑。攫取生态环境资源以获得经济效益是西方国家的发展路径,中国强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跳出了西方的发展逻辑,但也打破了西方所谓的“权威”。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报告中提及中国的大量人口必然消耗大量粮食,进而会造成土地、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将危及邻国,这样的中国“生态威胁论”层出不穷。同时,西方无视甚至恶意诋毁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丑化中国的生态形象。面对带着有色政治眼光的质疑与打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不信邪的态度,坚定走生态文明中国道路的信心,矢志不渝吸收

39、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凝聚磅薄力量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成功,以美丽中国的成就回应一切质疑、攻击与污蔑。推进中国式生态现代化理论发展,强化生态话语的中国特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根中国大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西方先进经验,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理,既符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生态的特殊性。立足发展实际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两山论”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进行深刻绿色革命,这是在生态层面对实现现代化的科学路径的拓展,超越了西方“浅绿色”的生态治理模式。

40、这一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的伟大创造,强化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传播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好声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拓展了话语空间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守生态文明建设真理闯新路在“守正”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时代难题的一贯态度,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守正创新,要坚持党对生态文明事业的领导,恪守马克思主义正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创造新理论、走出新道路。(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生态文明建设的“守正”,根本上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之正。同时,生态文明建

41、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也必须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理,扎根中国大地展开生动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其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洞见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的科学发展。针对资本主义将生态自然资源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耗材的现实,他们提出“两个和解”的命题,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两个和解”的命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人与自然看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整体,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命题做出了新

42、时代的回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十分宽厚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来源或基础,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哲学甚或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层面。”坚持守正创新,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挖掘精髓,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基因与理论借鉴。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要善于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的论述颇丰,“天人合一”强调了“天地和气”,是中国古人所追求天人关系的最高境界;“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的观点指出万物均来源于“天地”,强调了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孕育者;“数罟

43、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则强调生态资源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对于人类长期生存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进行传承与创新,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等观点,在更深层次上阐释了人与自然二者的关系及相处之道,强调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二)紧跟时代步伐,破立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推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创新是

44、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一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刻也离不开紧跟“时代步伐”的破旧立新。破除西式生态治理旧模式,发展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新道路。“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曾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但以资本为中心,放任资本追逐无限增殖也必然导致对自然生态资源的扩张式掠夺,进而产生生态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对资本进行合理管控,将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生态资源的恶性开发。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先发展后治理不归路的批判,跳出了发展经济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的怪圈。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

45、,决不能盲目追随西方而框定自己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发展中国的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路径。破除只顾经济增长的老思维,建立绿色发展新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以生态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必须破除。面对盲目追求GDP增长而造成生态问题频出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论英雄,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抓生态治理与抓经济建设并非“虚”“实”对立的两方面,要破除抓经济为实而抓生态为虚的观念,实现以生态投入带来绿色经济

46、产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去除环境代价、没有水分的绿色高质量发展逐渐实现。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并解决生态问题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深层次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推进事业发展。(一)以大历史观认识生态问题,牢牢把握解决问题的主动以大历史观看待生态问题,就是要从历史和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生态资源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重要物质财富。在新时代正视、解决生态问题,是对过去发展造成的生态破

47、坏的弥补、修复,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责任的行为。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承担解决生态问题的责任。尽管我国对生态问题高度重视,但是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如何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转化为和谐共生,成为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感挑起生态治理的重担,明确“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秉持生态环境污染不完全是某一代人的责任,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均应担当的责任

48、,是党必须要打的大仗、硬仗、苦仗的观点,以高度的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干好当下的生态治理任务,同时又兼顾谋划长远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民族未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将生态兴衰与文明兴衰相结合,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深刻地体现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法。生态资源充足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当代人的发展绝不能牺牲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将其作为民族发展的千年大计来抓,这对于民族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子孙后代享受到“绿色福利”。(二)聚焦难题,解答何以建设生

49、态文明的时代之问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要有把握问题的主动性,更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解答何以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时代之问,需要聚焦难题,不断提出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办法。着力解决发展方式粗放的难题,促进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须依赖生态资源,而生态资源具有稀缺性,无法满足无底线的开发,这决定了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环境与资源可承受的限度内规范人类的生产生活。其一,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水平,助推产业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各地区各具生态优势,必须善于因地制宜地发展能够发挥生态环境优势的产业,实现对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要注重生态产业链建设,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其二,注重能源结构的转换升级。不可再生能源持续利用不是长久之计,依托科技创新开拓绿色低碳循环的能源方式是不断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其三,推动消费模式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