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紧急救助应急技术手册.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52173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X 页数:187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紧急救助应急技术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2021紧急救助应急技术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2021紧急救助应急技术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2021紧急救助应急技术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2021紧急救助应急技术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紧急救助应急技术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紧急救助应急技术手册.docx(18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紧急救助应急手册第一章紧急救助员概述O第节国内紧急救助员概述- 一、紧急救助员的工作性质和职责二- 紧急救助员配备的意义和要求- 三、培养紧急救助员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主要措施第O二节国外紧急救助员概况- 一、国外紧急救助简介二- 国外救援经验总结- 三、国外救援的法律法规要求O第三节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突发事件概述-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一般原则和措施第二章公共安全应急基础知识和技能O第一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措施与救援方法- 危险化学品概述- 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 -、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置四- 危险化学品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置O第二节其他事故应急

2、措施与救援方法、- 触电事故应急及人员急救二、高- 空坠落事故及人员急救三、坍塌- 事故应急及人员急救四、中暑人- 员急救- 五、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及人员急救六- 溺水人员急救- 七、交通事故应急及人员急救O第三节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措施与救助方法W- 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基础知识- 二、地震灾害应急人员急救- 二、台风/龙卷风灾害应急与人员急救四- 泥石流灾害应急与人员急救- 五、雷击灾害应急与人员急救O第四节公众聚集场所突发事件紧急救助基础知识- 一、公众聚集场所突发事件的分类、特点及其危害性二-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等事故的应急- 三、公众聚集场所化学、爆炸恐怖事件的安全应对四- 铁路隧道及地下场站突

3、发事件的应急- 五、公共场所安全标志第三章消防安余基础知识和应急技能第O一节火灾概述- 一、火灾的形成与危害- 二、火灾的分类与成因- 三、消防器材的配置与使用四- 消防安全标志。第二节火灾逃生与人员急救- 一、灭火基本常识二- 火灾自救方法三、- 火灾伤员急救O第三节几种特殊火灾的应急救援- -、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救援二- 电气火灾的应急救援第四章医疗救护基础知识和技能O第一节突发事件人员医疗救护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常见人员伤亡突发事件的特点- 二、突发事件人员救护原则小- 现场急救具体方法和步骤四、- 现场急救步骤O第二节医疗救护基本技术丁- 心肺复苏技术- 二、创伤人员现场救

4、护技术三- 创伤人员的搬运护送第五章应急心理干预基本技术与方法第。一节应急心理F预概述- 一、应急心理干预的对象和意义- 二、危机情况对人的影响的基本特征三- 紧急救助员基本的心理干预技能O第二节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影响受害人的评估L- 灾难性事故风险评估- 二、受害人影响的风险评估O第三节应急心理干预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一- 应急心理干预的原则- 二、应急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三- 紧急救助员心理干预基本技术附录1国家职业标准紧急救助员(试行)O1职业概况- 1.1职业名称- 1.2职业定义- 1.3职业等级- 1.4职业环境- 1.5职业能力特征- 1.6基本文化程度- 1.7培训要求- 1

5、.8鉴定要求02基本要求- 2.1职业道德- 2.2基础知识o3工作要求- 3.1紧急救助员- 3.2高级紧急救助员- 3.3紧急救助师O4比重表4.1理论知识-4.2技能操作第一章紧急救助员概述应急救援队伍有两类基本形式:一是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如“119”消防救援队伍和“999”、“120”等医疗急救队伍;还有一类是自愿应急救援人员,这些人员主要是由企.业、社区或社会各阶层的人员组成,他们通过培训和学习,掌握一些应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突发事故发生时,可在事故现场起到迅速处理救援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灾种不同,行业风险不同,对应急救援人员的能力需求也有所不同,有条件的企业或社区、城市,应针对自

6、身、本行业和地区的风险特点,培养更多的有很好应急能力的救援人员。本书是从常见的几个灾种出发,并考虑企业和社区的应急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编写了紧急救助员的有关要求和职责等,供企业及社区配备相关应急救援人员作为培训学习的参考。这里提到的紧急救助员主要是参考国家紧急救助员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紧急救助是在紧急情况下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实施事故现场救护,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各类事故即刻死亡(数秒至数分钟)占50%;早期死亡(23小时)占30%;后期死亡(伤后数周内)只占20%;同时,即刻死亡的病例87.7%发生在事故现场。因此紧急救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后果,及

7、时挽救人员生命。广大企事业员工,特别是高风险行业从业人员,有必要学习掌握紧急救助技能,以在应急活动中起到重要的救援作用。第一节国内紧急救助员概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8月正式发布紧急救助员这一新的职业,它是适应当前我国紧急救援形势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紧急救助员在国内首次提出,是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对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具体落实和体现。随着“以人为本”救灾理念的树立,我国救灾的重点由灾害救济为主转向以灾害紧急救援为主。国务院已开始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尽快建立一整套应对灾害应急救援的

8、工作机制,而紧急救助员是应急救援工作中重要的组织保障,在救援过程中起到有效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迅速解救被困人员,安定受难人群,起到安定民心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在灾难发生时只依靠专业队伍和政府全力救助的局面,应逐渐过渡为政府、企业共同承担,这就要求培养和建立一大批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能的自愿紧急救助员队伍。一、紧急救助员的工作性质和职责(一)紧急救助员的工作性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紧急救助员进行了定义:“紧急救助员是指在人的生命财产受到风灾、水灾、地震等灾害威胁的情况下,从事救助他人、引导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活动,以减少人员和财产造成损失

9、的人员。”紧急救助员应是国家认证的具有救助资质的人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应属于一种志愿者。所以培训对象应主要来自各单位的职工队伍,培训后具有紧急救援的技能,当所在岗位、企业或社会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承担起紧急救助的责任和义务。紧急救助员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在发生紧急情况后,作为第一目击人可以及时在第一时间施救,为挽救人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如在救援中有发生猝死或骨折大出血等伤员时,现场的紧急救助员能及时施救,进行人工呼吸或正确的止血包扎及适宜的骨折固定,这不仅可挽救伤员的生命,也为下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现实中有很多救助不力和失败或导致不良后果的,都是由于事发现场人员不具备基本应急能力而及时施救

10、,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紧急救助员在社会上遇到需要救助的人,不管他来自哪里,不管他是什么样的人,只要需要救助,紧急救助员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施救。至于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紧急救助员同样有参加救援的义务。(二)紧急救助员的职责紧急救助员应承担以下方面的职责:单独实施救援工作,也可根据特定的联络网,实施统一救援;确定灾情性质、程度及范围等信息,与有关部门建立通信联络;对现场进行初步风险估计,确定危险的可能性,判断灾情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可能造成的连锁灾害;采取适当措施抑制灾害的进一步发展;指导和帮助受难者逃生,以及创造避难、逃生条件;抢救伤员,实施初步医疗救护;及时沟通和

11、交换信息,协助治安管理;安慰受害者,实行心理干预;完成救援行动后,对灾害事故进行评估,进行其他善后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培训;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救援技巧,提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三)紧急救助职业等级紧急救助员分为紧急救助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紧急救助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和紧急救助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三个等级,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级别越高,要求的能力和培训内容和知识也更多、更专业。二、紧急救助员配备的意义和要求(一)紧急救助员配备的意义紧急救助员是适应当前我国紧急救援形势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1 .是落实科学

12、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非常有意义的举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社会稳定、人民安全是和谐社会的最重要标志。紧急救助员就是救助那些发生在社会各个方面的遇险、遇灾、遇难者,这是紧急救援人力资源的保证,培训大批的紧急救助员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做的很有意义的工作。2 .是完善我国紧急救援体系,提高群众性自救互救能力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都是在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依靠救援队伍和军队、武警等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紧急救援。对于发生在社会的其他各种灾难、疾病和突发事件,也主要依靠社会的“119”、“110”、“1

13、20”等救援来解决,常常由于时间、路途等原因的延误,失去了最佳救助的时机。而大量的经过培训和训练的紧急救助员可以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之前,在第一时间进行必要的应急处置,从而赢得宝贵的时间,也就是国际上通常所说的“白金IO分钟这部分人员训练有素、有基本的应急技能,其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不低于专业队伍。他们的优势体现在更快捷、更高效上。因此,紧急救助员是专业救援队伍的重要补充,是我国紧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 .是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见义勇为、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通过培训紧急救助员职业志愿者,在全社会崇尚自救互救之风,这对于

1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积极意义。(二)紧急救助员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紧急救助员需要在危急情况下,控制灾害的进一步发展,指导和帮助周围人员避难和逃生,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的产生,因此,在工作环境复杂和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有效地实施救助,意义重大。4 .紧急救助员的基本素质要求(1)心理素质紧急救助员在进行紧急救援工作时.,通常接触到的都是比较混乱、血腥的场面,任务艰巨、危险性大,各种危险因素的刺激会造成心理紧张、恐惧、急躁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因此,要赢得救援的成功,救援人员必须具备胆大心细、灵活机智、沉着冷静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临危不乱。迅速对现场进行风险估计并制定适当抢

15、救措施,积极联络有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抢救伤员、安慰受害者、引导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活动,竭尽全力地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影响紧急救助员心理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主要指人的生理方面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经历和智力等;二是外部因素,主要指救援现场环境的影响。救援现场环境多变、选择具有错综复杂,不易控制,所以,在选择紧急救助员时应主要考虑内部因素,选择具有健康的体魄,较为丰富的阅历或经历,冷静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良好的智力等条件的人员作为紧急救助人员。当然,人的心理素质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众所周知,人接触了客观事物的刺激,才能发生各种心理现象。紧急救助员各种心理反应,一般都是

16、在救援的实践中产生的,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在认识客观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发展自己的能力。当人们养成正确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的心理以后,它们又必定会反过来调节、控制人的心理过程,为其工作实践服务。因此,要预防和矫正紧急救助员的消极心理反应,就必须针对在具体救援场所容易产生的心理因素特点,加强紧急救助员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并结合思想品质、技战能力、智力、体力、毅力、信心、性格等多种课目进行综合性训练,培养和激发紧急救助员积极心理的潜力,从而减少和消除消极心理因素对救援行动的不良影响。具体可参见第五章第三节“应急心理干预的基本技术与方法”。(2)身体素质紧急救助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

17、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才能适应在复杂、多变和危险的环境中进行救援工作的需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去完成任务并避免个人受到伤害。(3)职业道德应急救援任务艰巨、复杂、危险,紧急救助员除了要有应急技能之外,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职业教育等手段,可以激励大家的工作热情,强化人们的道德意识,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紧急救助员应具备以下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服务社会。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通业务,操作规范。反应迅速,冷静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勇于奉献。(4)专业素质紧急救助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不仅要掌握必要的应急管理知识、应急救援技术、医疗护理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地质学等相关专

18、业知识,这些对灾后的处理工作大有帮助。具体应该熟悉和掌握应急有关法律、法规、公共安全、消防基础知识和技能、医疗救护基础知识和技能和心理干预等儿个方面的知识。5 .紧急救助员应具备的基本应急能力紧急救助员应针对不同的救助对象和突发情况,进行基本技能的实际操作,这些在国家标准紧急救助员中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了解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性质、范围和一般形态。掌握先期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处置方法和要领。具备对突发事件现场的应变能力、协调与善后能力。能在第一时间采用适当措施,指导和帮助现场人员逃生。掌握和运用现场救助技能,维护现场秩序。指导现场遇险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活动。事故发生时

19、,紧急救助员应具备采取下述应急措施的能力。(I)现场评估与处置紧急救助员应能对事故现场进行初步评估,初步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位置、类型、原因和影响范围,使用便携式灭火器对初期火灾进行扑救,及时切断电源、气源等危险源,对事故现场的事态进行初步控制,并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2)报警与沟通紧急救助员应充分有效地利用身边的工具,如使用固定电话、手机或其他方式在第一时间准确报警,掌握报警的时机及报警的标准术语和简要内容。并应掌握如何使用警笛、电话或广播等发布紧急情况通告,会书写简要的通告内容,在事故现场贴出警示标志,了解警示标志的种类和使用的要求、场所等相关知识,以便及时通知现场的所有人员。要了解和掌握

20、常见突发事件接报和记录的基本知识,会编制和使用相关的记录和文件的内容、应急处置需要的关键信息,把握信息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以便与上级和相应专业救援机构沟通,交换现场信息。(3)组织和疏散人员由于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紧急救助员在紧急情况现场应安全、有效地引导和疏散被困人员或周围人员逃生,掌握疏散的原则和疏散方法、路线选择等技巧,控制群集现象,以避免过多的人员伤亡。(4)紧急医疗救护紧急情况发生时,紧急救助员应能对受伤人员进行意识、呼吸和循环等生命体征的快速检查,初步判断伤员伤势的轻重,必要时,进行徒手心肺复苏,能对意识不清、休克、窒息和中毒的伤员进行现场处理,能对出血的伤者

21、进行初步的外伤止血和包扎,对骨折伤员实施临时固定。紧急救助员应能参加事故受害者或急性发病者的急救工作。具体的医疗急救知识可参考本书的第四章。(5)其他紧急救助员除了应该具有上述基本应急能力外,还应该了解安全生产技术的基本知识,如安全用电、防火防爆、防毒,防机械、起重伤害,了解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程,熟悉和掌握应急管理等规定。熟悉和了解企业或社区的风险,能够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和环境条件、人员等情况进行风险分析,初步进行事故预警与监测。三、培养紧急救助员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主要措施(一)强化体能训练,改善生理机能从运动生理学来看,经常从事体力活动和训练有素的人,对外界的

22、适应能力较强。试验证明,人的体质好,其机能的稳定性也好,可以增强人的自制力和耐力,调节心理上对外界的承受能力,减少因情绪紧张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因素,具有稳定心理活动的作用,还能提高在高温、严寒、高速、深潜、颠簸、旋转等情况下的适应能力。所以,紧急救助员应当经常进行体能训练和体育活动,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和体能,为掌握和发挥应急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深化业务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活动是人的感知在头脑中的反应,人们对事物的感知越多越深,认识和掌握事物的程度就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紧急救助员从事的紧急救助活动是危险的工作,他们必须具备特殊的应急业务技能,适应紧急场所救援的需求。因此,紧急救助

23、员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和有关科技知识,把动作技能训练与智力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业务过硬,才能促进和保障心理的稳定性,具有最坏的危险环境的承受能力。所以不仅要进行动作技能训练,也要进行智力技能训练,加强业务理论研究,学会科学的判断与决策,提高组织指挥能力。熟练掌握消防业务理论知识,熟悉应急安全标志,化学危险品性质,灵活掌握心理危机干预与救助,正确使用医疗救助技术。(三)开展模拟训练,增强现场救援的适应能力紧急救助员要能够适应千变万化的救援现场情况,必须通过特殊的仿真模拟训练来增加临场适应能力。为此应注意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训练,一是适当增加体能方面的适应训练,增加生理和心理对装

24、备的承受力。二是开展实地演习,体验各种不同的灾害现场救援环境。三是制作模拟器材,利用电子虚拟技术,模拟现场高温、浓烟、噪声及突发险情,以减少心理不适应。这些训练在有条件的企业或社区可以定期开展,条件不具备的可以到一些中介组织如消防系统等的模拟场馆进行训练,这在国外已是很成功的做法,我国这项工作刚刚起步。(四)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应急能力理论指导实践。紧急救助员要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必要的应急理论知识,如常见事故的应急救援技术、各类伤员的基本救助知识、人员疏散和避难基础知识等,以在关键时刻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发挥紧急救助员的作用。第二节国外紧急救助员概况国外应急救援体系工作起步较早,对于应急救援队

25、伍的建设也非常重视,并且己经建立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和职业。相当多的国家在紧急救援体系中都有类似于紧急救助员的职业,如日本称为特别救助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称为职业救援人员,而我国香港特区称为民众安全服务员。从许多国家的救援体制来看,尽管称谓不同,但类似于紧急救助员的职业普遍存在。在各种灾害来临时,紧急救助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救援作用,减轻了事故后果和损失,挽救人员生命,因而受到公众的高度信任。一、国外紧急救助简介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较为成熟的紧急救助的经验。以下简单介绍几个国外关于紧急救助员职业设置和使用的做法和经验。(一)美国美国的紧急救援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建立了一支庞大

26、的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紧急救助员及半职业化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有医师、护士、司机、消防人员、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保险经纪人等,他们参加灾害救援分两种形式:一是半职业化的相对固定地参加某一部门的灾害救援工作;二是根据协议临时被招募参加灾害救援工作。志愿者与专业灾害救援管理部门的关系、权利和义务,是通过双方签订合同来确定的。志愿者参加政府灾害救援一般不取报酬,带有奉献性质,但国家还是会发给志愿者一定的补贴。(二)法国法国内政部设民防与民事安全局,下设含消防救援处在内的“二室四处一中心”。全国有100个省级灾害救援指挥中心和3600个消防站,另设3个职业特勤救援支队和2个现役救援总队,分别隶属于

27、民防与民事安全局和国防部的陆军、海军总部管理。法国现行消防队伍体制分为现役、职业和志愿消防队三种形式。现役消防人员8000多人,主要分布于巴黎、马塞两个大区,分属于陆军、海军总部管理。职业消防员2.3万人,是法国消防救援的骨干力量,各地的大型消防站(即救援中心)均由其组成。志愿人员有20万人,是法国消防救援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支力量,同时也是最基础、最主要的力量,占法国消防救援力量的80%。大多数乡镇消防站均由12名职业消防人员管理,其他均为志愿人员组成。法国志愿消防队员年龄在1655岁之间(军官年龄可达60岁),其任期为5年一任。他们当中15%的人员不从事专业救护行动,85%人员受过各项专业训

28、练,担负各类灾害事故的救援工作。在全体志愿消防队员中,约有7500人分别为医生、药剂师和护士,这些人员是经过挑选的适宜人群并经过专业的培训,具备资格的才能作为志愿消防队员。法国的新消防法对他们的权利进行了规定,也规定志愿消防队员的训练在开始3年内不得少于30天,第一年不得少于10天,3年以后的训练,每年不得少于5天。法国消防员日常业务训练一般分为体能训练、器材应用训练和模拟训练。体能训练最为重要,消防员每天都要自觉进行不少于2小时的体能训练。消防员每半年都要进行严格的体能测试,考试内容、标准由内政部统一制定下发。消防培训分为四级,一级为士兵级培训,二级为士官级培训,三级为军官级培训,四级为高级

29、军官培训。持一、二级证书只能当队员,持三级证书可以担任组长或小队长指挥,持四级证书的可担任专家组顾问,履行省、市级消防救援指挥职能。(三)澳大利亚、新西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救援机构认为:个人与社区自救是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后至外部救援到达前的这段时间内,自我救助特别重要。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公民的防灾、救灾、自护、自救培训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建立防灾教育基地应急救援学院等,实施公共教育、培训,确保公民具备在遇到危险时保护生命和财产所必须的常识和能力。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森林覆盖面积大,该国以志愿消防站为主,志愿消防站大大多于专业消防站,如维多利亚州70多个城市中,有20多

30、个专业消防站、300多名专业消防员,有1300多个志愿消防站、7万多名志愿消防员;新南威尔士州城市消防局(即悉尼城市消防局)328个消防站中志愿消防站有207个,6100人中志愿消防员有3400人;新南威尔士州乡村消防局2500个消防站中志愿消防站有2150个,7万消防员中志愿消防员有6.7万人。所有志愿消防站都是由政府按照规划建设消防站营房和配备车辆,每个消防站有13辆消防车和各种装备。志愿站的消防员是由社会人员自愿报名,经过选拔、培训、考试合格、身体符合要求才能担任志愿消防员。消防员轮流值班。平时,消防员每周有2小时轮流到消防站维护装备器材;发生火灾或灾害事故时,调派中心用电脑直呼当班消防

31、员,消防员接到指令后5分钟内赶到消防站,一起出动,需要增援时再调派其他人员和车辆。法律规定16岁以上公民经过消防培训的志愿人员都可以当消防员。志愿消防员不拿工资,政府负责人身保险,原单位医疗费由保险公司支付。由于消防事业是一项慈善事业,在公众中威望很高,因此,志愿参加消防员的也较多,有公司老板、职员、警察、医生、律师、农场主等。澳大利亚政府很重视消防站的建设和发展,一是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保证消防规划、消防站的建设、消防车辆装备、业务经费、志愿消防员的待遇和保险等得到落实;二是消防站规划主要根据人口密度、火灾危险程度及环境位置三个条件进行设置,站点布局较密;三是按照统一标准(专业与志愿相同)

32、建站和配备消防车辆、个人防护装备及器材,政府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四)荷兰、匈牙利荷兰国家救援队建在军队,各地区救援队建在消防队。90%是志愿者,10%是专业人员,由地方政府组织指挥,内政部协调、管理。民间组织有荷兰紧急救援技术国际培训中心。匈牙利是欧洲消防工作搞得较好的国家之一,早在1876年就成立了职业消防队、志愿消防队、企业消防队和青年消防队。职业消防队除担负城市和特种企业的防火灭火任务外,还负责自然灾害抢救和技术援救、对其他消防队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志愿消防队是第二大消防主力军,共5万人左右。其任务是:协助职业消防队灭火救灾。全国城市中三级以下的火灾都由志愿消防队负责扑救。检查防火措施

33、落实和执行情况。协助职业消防队培训企业消防队,并负责对公民和学生普及消防知识、进行消防教育。搞好农村消防工作。青年消防队是志愿消防队的后备军,主要由青少年学生组成,年满12岁的可加入少年消防队,学习基础消防知识,16岁过渡到青年消防队后即可参加小型灭火行动。(五)德国德国的志愿消防制度有200多年的历史,已经比较完善。德国法律规定,身体健康、品行良好、有献身精神的德国公民才可以申请成为志愿消防员。担任志愿消防员满二年以上者,可优先录用为职业消防员;人口在10万以上的市、镇建立职业消防站,人口5万10万的建立以职业消防员为中心、志愿消防员参加的消防站,人口5万以下的建志愿消防站。目前全国有148

34、5个志愿消防站、140万名志愿消防队员。志愿消防站归当地政府领导,经费由政府拨给。志愿消防站有两种,一种是全部由志愿人员组成,另一种是由志愿人员和少量职业人员混合组成。在有职业消防站的大城市,志愿消防站负责协助职业消防站灭火救援和组织社会消防活动;在没有职业消防站的市、镇,志愿消防站既负责灭火救援,还负责防火监督。各州的志愿消防站一般承担灭火和抢险救援工作,汉堡等大城市还负责医疗救护工作。志愿消防站采取轮流值班制,一般的消防站每班只有34人值班,主要负责日常的设备维护、接警、调派等工作。一旦有火警,调度中心即通过无线寻呼(广播式)或电话召集其他志愿消防员。消防员无论在做什么,都必须立即放下手里

35、的工作赶赴消防站,按照平时的分工投入灭火救援工作。志愿消防员的年龄一般在1760岁之间(技术抢救站、红十字会等组织的人员和警察不能加入志愿消防组织),智力和体力必须符合消防工作的要求。每个消防员除平时的训练外,每年至少进行12次综合训练和测试。其内容为:消防员身着全部个人装备(含空气呼吸器),一次做完拉力训练(15千克x5次)、跑步机训练(速度达到6千米/小时)、爬梯30秒后,进入40C烟热训练室完成训练动作,然后再重复一遍烟热训练室前的内容,要求在25分钟内完成。志愿消防员是兼职的,都要完全志愿无偿地在消防站从事灭火救援工作。志愿消防员参加灭火救援工作没有任何报酬,消防站只是定期给予一定的通

36、信、交通补助,额度很小。上班时间接到报警参加灭火救援工作,本单位不扣工资,单位的损失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为了做好志愿消防后备人员的培养工作,德国各地吸收了约占志愿消防员总人数20%30%的1017岁的在校学生作为预备人员。他们不直接参加日常值班和灭火救援工作,但定期参加训练及消防站组织的其他活动,逐步掌握消防知识和技能,为成年后参加志愿消防组织做好准备。二、国外救援经验总结从国外救援力量构成上看,主要由四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消防队员,二是民防人员,三是专职救助队,四是义务人员和志愿者。而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起来的救援人员和队伍,是救灾的主要生力军。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加快、规模扩大、国际化程度提

37、高,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世界一些国家纷纷加强应急救援法制建设,逐步形成了规范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涵盖危机管理各个阶段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以美国为例,其应急救援法律制度以宪法和全国紧急状态法为核心,涉及国家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数量达近百部。实践证明,将应急救援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利于保证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正当性和有效性,从而做到既有效地控制和克服突发事件或危机,又能够将国家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代价降到最低。三、国外救援的法律法规要求对此,国际劳工组织(ILO)在起草制定与救援有关的公约时,对事故应急救援做了一些具体的要求。职业安全和卫生及工作环境公约(第155

38、号公约)第18条明确应要求,“雇主在必要时采取应付紧急情况和事故的措施,包括急救安排”。建筑业安全和卫生公约(第167号公约)第31条指出:“雇主应负责保证随时提供包括训练有素人员在内的急救。应采取措施保证遭遇事故或得急病的工人送医院就医。”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第170号公约)第13条第二款明确雇主应做好处置紧急情况的安排。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第174号公约)则对应急救援有关事宜作了较为具体的要求。其中,第9条明确指出:“雇主应为每一重大危害设置建立并保持关于重大危害控制的成文制度”,包括规定应急计划和步骤,并要求“制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或出现事故危险时应予实施的有效的现场应急计划和步

39、骤,包括应急医护措施,定期检验和评估其有效程度,并做出修订N第20条指出,工人代表需参与、协商应急计划和程序编写,并能接触到应急计划和程序;第21条要求重大危害设置现场工作的工人必须了解和掌握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时应遵循一切应急程序。这些国际劳工公约,形成了一个共同遵循的应急救援工作约定,对应急救援起步较晚的国家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第三节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基础知识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在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紧急调集所需的各类应急队伍和资源,有效收集和传递事故和救援相关的各类信息,正确决策和指挥并保证决策的连续性,有效管理复杂多变

40、的事故应急现场等,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这就是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与事故预防是相辅相成的,事故预防以“不发生事故”为目标,应急管理则是以“发生事故后,如何降低损失为己任,两者共同构成了风险控制的完整过程。因而,应急管理与事故预防一样,是风险控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灾难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一、突发事件概述(一)突发事件的定义与主要特征根据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

41、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演变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往往事先毫无征兆或者征兆很少,而且事件发生的时间、形态和后果往往难以准确预测。许多突发事件,如各种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灾难等,人们还难以准确预测其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有些突发事件,如地震、台风、旱灾、水灾、疫情等虽能做出一定的预报,但对这些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形式及其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还难以完全准确预测。2 .紧急性即事件的发生突如其来或者只有短时预兆,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处置和控制,否则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如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等事故发生

42、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不能立即采取紧急救助,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将会进一步扩大。3 .威胁性即事件的发生往往在一定范围内引起较大危害,直接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而且这样的危害会在短时间内大范围蔓延,滋生出更严重更广泛的危害。如SARS疫情不仅在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还在东南亚乃至加拿大等国家造成了数千人死亡,而可以在电视上进行现场直播的“9T1”事件更是改变了人类对威胁和恐惧的观念。这些事件从一开始就是人们想避免的,而从后果的危害性来看,不仅是人员和财产上的巨大损失,而且确实给人们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心理上蔓延的恐慌会更加严重。4 .主体规律性虽然突发事件的爆发具

43、有很大的突发性,但从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衍生扩散到平稳、消减的过程来看还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如SARS疫情,从刚开始出现,到在人群中蔓延扩散,再到全面爆发,以及最后的消减和消失,是一直按照传染性疾病传播和消失的规律在发展的。这其中,救助主体依照医学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规律应对,切断传染途径、寻找抗菌疫苗,就可以控制疾病传播范围,在最短时间内消灭病毒,达到有效应对目的。5 .多范畴性突发事件能造成多种灾害并存,或引发次生灾害,如某地的洪水灾害可引发瘟疫、饥荒以及社会动乱等。所以突发事件往往会涉及到多个范畴,如多个行业、领域、部门、学科等。(二)突发事件的分类与分级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

44、理,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而导致的事件,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2 .事故灾难是指由人为原因造成的事件,涵盖由于人类活动或者人类发展所导致的计划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3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由病菌病毒引起的大面积的疾病流行等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是指由人们主观意愿产生,会危及社会安全的事件。主要包括恐

45、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在突发事件分类的基础上,还应进行突发事件的分级。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11级(重大)、In级(较大)、IV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就是针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了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而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它涵盖在突发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检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

46、恢复与重建等各阶段的应对活动,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理念。应急管理的每一阶段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各阶段相互关联,构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动态的循环改进过程。传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注重发生后的即时响应、指挥和控制,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更加全面更具综合性的现代应急管理理论逐步形成,并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现代应急管理主张对突发事件实施综合性应急管理。(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

47、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

48、备工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和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