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66282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锡林郭勒盟“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锡林郭勒盟“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锡林郭勒盟“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锡林郭勒盟“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锡林郭勒盟“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锡林郭勒盟“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锡林郭勒盟“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docx(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锡林郭勒盟“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锡林郭勒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锡林郭勒盟“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促进就业规划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和锡林郭勒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入分析当前我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着力安排部署“十四五”期间城乡就业创业工作,结合我盟实际,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2、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也是我盟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的五年。五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盟委、行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完成了就业各项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7.86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2.64万人、农牧民累计转移就业38.4万人次,城镇零就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健全,人力资源质量明显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与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匹配,技

3、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盟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更加明显。创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创业机会更多、渠道更广,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机制不断健全,失业人员保障范围有效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就业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规模性失业风险得到有效防控。专栏2“十四五”时期就业主要发展指标指标2020年2025年属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1.48(6)预期性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万人)0.54(2.0)预期性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万人)0.35(1.5)预期性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预期性城

4、镇登记失业率()3.265以内预期性城镇就业占比()58.761预期性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万人)052(2.4)预期性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万人次)7.47(36)预期性农牧民转移就业6个月以上人数(万人次)5.92(29)预期性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万人次)0.93(4.5)预期性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左右预期性劳动报酬占比()48.5*稳步提高预期性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2.63.0预期性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0.9(4.5)预期性农牧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0.54预期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8290预期性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0.6610.1约束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

5、年限(年)11.8优于全区水平约束性注:。中的数据为五年累计数。带*的为2019年自治区平均水平。劳动报酬占比是指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第三章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通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发展现代产业、支持民营经济等措施,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的良性互动。第一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价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促进就业保障体系,健全就业目标考核机制,建立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考核考评体系。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投资、消费等经济政策以及人才、

6、教育、社保等社会政策的统筹,发挥各项政策的互补性,促进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平等、第一节突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结合国家、自治区和我盟重大战略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数字经济等,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知识性、技术性就业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新业态领域就业创业。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政策措施,用足用好政策性岗位,组织实施“三支一

7、扶”(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计划、社区民生志愿服务计划、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加大政府购买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力度,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把高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科建设、课程设计和就业指导,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升求职就业能力。实施高校毕业生、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青年、转岗青年等青年群体就业启航计划,探索适合青年特点的就业服务模式,通过实践引导、分类指导和跟踪帮扶,帮助青年群体实现市场化就业。健全覆盖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全过程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常态

8、化组织线上线下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校园网络招聘等系列活动,促进就业供需精准对接。健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服务、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和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帮扶机制,强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以及城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和残疾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托底安置。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实习见习和参加技能培训。专栏5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服务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落实政府购买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政策。“十四五”期间,在全盟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IOoO人,“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高

9、校毕业生2000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储备2000人,开发700个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开发500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服务拓展项目.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数据库,加强户籍地、求职地、学籍地之间的政策和服务协同,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第二节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体系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城乡劳动力要素双向有序流动,推动实现农牧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就业政策。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创业,发展生态农牧业,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

10、布局,建设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农牧业产业集群,实施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农村牧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林业生态建设等项目,扶持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项目,扩大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空间。加强劳务市场和零工市场建设,每个旗县市(区)在交通便利、求职集中地至少设立1处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将务工或零工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满足农村牧区劳动力季节性、临时性务工需求。强化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建立劳动力状况调查和输入地输出地对接机制,强化地区间劳务对接。实施劳务品牌促进就业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培育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带动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效果好的劳务品牌,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

11、就业,到2025年底,50%以上的旗县市(区)实现“一县一品牌”,力争培育打造自治区级劳务品牌2个。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并及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推动农村牧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引导返乡农牧民工创办农牧民合作社、家庭牧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意农牧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更多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力争到“十四五”期末,至少建成1个农牧民工返乡创业示范旗县。第三节加强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加强安置方式统筹协调,强化政策制度衔接。落实退役军人安置政策,压实属地安置责任,健全“阳光安置”工作机制,引入市场化运行模式,强化多渠道、多元化安置。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就业创业,按规定将退役军人纳入现有就业服务、教育培训

12、等扶持政策覆盖范围,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拓宽公共就业服务供给领域,挖掘更多适合退役军人的就业岗位,促进退役军人市场化就业。实施“兵支书”培养计划,推动退役军人在嘎查村就业。加快退役军人创业载体建设,推动各地区在创业园、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设立退役军人创业专区,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等扶持政策,促进退役军人返乡创业、自主创业。建立军地联系互动机制,对即将退役军人开展技能储备培训和职业指导,退役后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享受政府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第四节统筹做好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困难人员托底保障,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力度和资金投入,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做到应补

13、尽补。进一步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动态使用管理。开发窗口辅助工作、劳动保障协理等民生领域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难以实现市场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兜牢就业底线。加强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畅通失业人员救助渠道,建立失业人员常态化帮扶机制,强化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生活保障联动。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依法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和灵活就业,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支持妇女平等就业,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保障妇女劳动权益。专栏6重点群体就业计划退役军人“回引”项目。探索出台优先选聘退役军人担任嘎查村干部政策举措,

14、通过公开选聘、选拔等方式,鼓励引导退役军人担任嘎查村干部。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项目。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岗位研究、规划和设计,制定出台政策措施。第五章激发“双创”带动就业活力全面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创业环境,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提升创业服务能力,充分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各类创业人群创业热情,有效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第一节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深入推进创业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跟踪服务一体化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创新创业便利度,鼓励城乡劳动者围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

15、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提供场地支持、租金减免、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提升初创企业成功率和持续发展能力。优先扶持主营业务突出、发展前景广阔的创业投资企业,优先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创业投资项目,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推荐推广活动,积极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营造更具活力的创业氛围。推动创业资源开放共享,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场景、应用、需求,打造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强创业项目库建设,向各级各类科研资源、高校研发资源征集符合我盟产业发展的创业项目,并向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开放,创造更多创业机会。进一步改善融资环境,完善债券、

16、股权等融资支持工具,支持中小微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合理安排贴息资金,适度扩大担保基金规模,提高贷款便利度和政策获得感。第二节提升创业服务能力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创业服务功能,打造全生态、专业化、多层次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创业服务网络,为创业者有效提供项目开发、创业指导、融资对接和跟踪服务等创业服务。健全众创空间质量管理、优胜劣汰健康发展机制,引导众创空间提质增效,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迈进。推进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载体规范化建设,鼓励各地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创业园)建立入乡返乡创业、大学生等创业孵化专区,加大以奖代补”支持力度,培育打造自治区级

17、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特色化、功能化、高质量创业平台载体,扩大创业载体规模,提高创业载体承载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孵化能力,推动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提档升级。启动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健全培训制度,优化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组织开展创业培训I,提高劳动者创业创新能力。第三节支持各类重点群体投身创业实施农村牧区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实施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鼓励引导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大力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一批创业拔尖人才。面向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各类劳动

18、者开展创业培训I。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大创业人才引进力度,为高层次人才来我盟创业提供便利。组织创业创新大赛和交流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业风尚,最大限度激活创新创业活力。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以奖代补项目。通过以奖代补项目加强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引导建设功能齐全、服务优质、承载力强、孵化成功率高的示范性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在全盟新培育打造2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盟级示范性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5个。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培养项目。加强创业培训(含网络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举办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创业培训优秀讲师示范教学等活动,搭建创业培训师资交流提

19、高平台。全盟国家级创业培训师稳定在2名以上,自治区级优秀创业培训讲师达到3名以上,全盟创业培训师费达到70人左右。创业导师库建设项目。通过征集遴选等方式,吸纳创业培训讲师、创业指导师、企业家、投资人等,建设分行业、分阶段、分地区创业导师库,为创业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服务。到十四五末,全盟创业导师人数不少于50人。返乡入乡创业专区建设项目。以旗县市(区)为单位,依托现有创业(产业)园区(孵化基地)、产业集聚区等资源,设立返乡入乡创业专区。改造配套设施,提升智能化、服务化水平。探索适合当地的返乡入乡发展路径和模式,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资源嫁接输入地市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等方式,培育具有区域特色

20、的返乡入乡创业产业链。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到2025年建成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I处,提供残疾人职业能力测评、职业培训、创业就业蜉化指导和服务、线上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服务,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开辟“试验田”。第六章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坚持顺势而为,破除各种不合理限制,拓宽灵活就业渠道,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大对灵活就业的保障支持力度。第一节鼓励个体经营发展坚持市场引领和政府引导并重、放开搞活和规范有序并举,强化政策服务供给,支持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为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咨询、注册服务,创造更

21、多灵活就业机会。支持发展各类特色小店,完善基础设施。引导金融机构增发定向支持个体工商户的低息贷款,探索出台个体经营小额贷款“零门槛”政策。第二节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把灵活就业岗位供求信息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免费发布供求信息,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发挥劳务市场和零工市场作用,组织劳务对接洽谈。将支持就业的各类政策逐步延伸到非全日制劳动者,推动非全日制劳动者较为集中的保洁绿化、批发零售、建筑装修、街头便餐、地摊经济、夜市经济等行业提质扩容。支持灵活就业人员组建专业化的专业队、专业组等劳务组织,从事专项的劳务工作。第三节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基建,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

22、、网络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等新兴经济业态发展,创造就业新领域,开发更多新型就业模式。引导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与共享用工,提高就业的稳定性。鼓励新就业形态人员创建实体,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相融合,扩大经营规模,带动就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I、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为劳动者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创造条件。健全完善互联网平台经济及其他新业态新模式监管规则,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降低服务费、加盟管理费等费用,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专栏8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计划新就业形态群体参保项目。落实国家、自治区灵活就业社会保险制度,引导新就业形态从业人

23、员参加社会保险,鼓励用工企业以商业保险的方式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提供意外险、重疾险、商业医疗险等多层次保障。新就业形态人员技能提升项目。创新适合新就业形态人员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开展数字资源线上培训服务,支持其根据自身实践和需求参加个性化培训。第七章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职业技能提升和人才开发培养,着力改善劳动力要素质量,建设一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结构比较合理的劳动者队伍。第一节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落实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稳步扩大培训规模,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和城镇青年、退役军

24、人、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脱贫人口、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技能培训I。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和培训链有效衔接。推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转岗转业培训和以工代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校企培训对接活动,促进企业用工、培训、就业供需有效对接。聚焦重点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等领域,结合紧缺职业(工种)和新职业(工种),培育和打造区域领先、就业辐射效果显著就业技能培训品牌。“十四五”时期,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5万人次。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培训供给体系多元化

25、,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能力、教学资源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培训学院)为骨干、以各地职业中学(职教中心、综合高中)为支撑、以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围绕现代畜牧业、现代能源经济、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及中药(蒙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扣市场和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大力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提高培训便利度。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评估体系。综合开展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和

26、技能水平,弘扬工匠精神,强化工作业绩和贡献。根据就业需要和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深化职业培训模式改革,大力推进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培训后稳定就业率。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并将其作为职业技能评估的重要指标,保障职业培训质量。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加大使用和监管力度。加快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继续实施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以奖代补”项目。第二节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强化中职教育发展基础,巩固高职教育主体地位。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深化职普融

27、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积极筹建锡林郭勒技师学院。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和现代学徒制试点,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第三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自治区“百千万”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推动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推动人才评价与使用激励紧密结合,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统筹社会优质培训资源,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力度,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

28、。做好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和需求预测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实时信息管理平台,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十四五”期间,培养4000名高技能人才。专栏9职业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在锡林浩特地区建设以中、高级技能培训为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盟级公共实训基地1个;在旗县市(区)建设以初、中级技能培训和地方特色为主,促进当地劳动力和农牧民就业的旗县级公共实训基地1-2个。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全盟计划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1个,盟级示范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2个。通过“以奖代补”项目实施奖补,构建覆盖面广、布局合理、能够基本满足高质量发展和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需要的

29、职业培训实训体系。百名高技能领军人才技能提升项目。每年重点培养3-5名具有绝技绝活、能引领全盟产业技术发展的技能大师带头人、优秀中青年技能人才和特色产业技能带头人。千名紧缺急需职业(工种)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项目。围绕我盟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中医药(蒙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师、商级技师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和革新、创新、创造能力。每年培养紧缺急需职业(工种)技师和高级技师50名以上。万名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鼓励企业与具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院校建

30、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高技能人才提升培训。每年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5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到2025年,计划新建2个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到2025年,计划新建3-5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锡林郭勒技师学院建设项目。依托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和锡林郭勒盟民族技工钞,筹建锡林郭勒技师学院。第八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全力以赴抓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健全脱贫人口、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长效机制,保持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就业规模总体稳定。第一节稳定脱贫人口就业深入推

31、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进以县域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城流动,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增强县域吸纳就业能力。推动县乡村联动发展,打造“一旗县市(区)一业”“一苏木乡镇一特”“一嘎查村一品”经济圈,做好产业和就业帮扶。积极落实脱贫人口就业培训和补助补贴政策,健全完善脱贫人口就业需求数据库,精准识别、精准掌握脱贫人口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务工和就业保障服务。严格落实代缴养老保险政策,确保易返贫致贫等群体应保尽保。深化盟内外劳务协作,推动扶贫车间和扶贫产业园建设,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转移就业或就近就地就业。开发乡村公共服务类岗位,妥善安置“无法

32、离乡、无业可扶”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脱贫人口。鼓励脱贫人口、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在土地流转、使用以及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支持。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纳入灵活就业政策扶持范围,支持多种形式实现灵活就业。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就业服务工作。第二节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质量将脱贫人口、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依托锡林郭勒盟农牧民培训学院,围绕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家庭服务业等开展特色培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建设培训基地,扩大脱贫人口、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培训规模。支持脱贫户、农村牧区低收入家庭“两后生”就读技工院校。深入挖掘

33、农村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手工艺制作能人,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在培养接班人的同时带动脱贫人口和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就近就地就业。鼓励脱贫人口和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中的技能人才参加全国、全区乡村振兴技能大赛,带动脱贫人口和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技能成才、技能就业、技能增收。专栏10就业帮扶巩固提升计划就业帮扶巩固提升项目。在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设置就业服务站点或专门服务窗口,实施就近就业支持计划、创业支持计划,开展京蒙劳务对接活动、东西部劳务对接活动、集中技能培训等,巩固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成效。“十四五”期间,脱贫人口务工累计达到4.5万人次以上.创业支持项目。鼓励安置区内产业园对搬迁群众创办的企

34、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安置区加强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根据入驻实体数量、孵化效果和带动就业成效给予一定奖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搬迁群众创业的金融产品。脱贫人口就业保障服务项目。制定脱贫人口就业培训和补助补贴政策具体落实方案,健全完善脱贫人口就业需求数据库,精准识别、精准掌握脱贫人口的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务工和就业保障服务。严格落实代缴养老保险政策,确保易返贫致贫等群体应保尽保。第九章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供给大力推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全力打造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劳动者市场供需匹配效率。第一节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人

35、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就业创业、服务人才流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骨干企业培育计划,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开放发展。在广泛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联合招聘、行业企业用工服务、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灵活就业服务、劳务协作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业态。搭建政府部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行业企业需求协同对接平台,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动参与各类就业服务活动,为劳动者提供多样化人力资源服务。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36、。深入开展“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和统计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和人力资源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持续优化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第二节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民、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各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健全户籍地、常住地、参保地、就业地公共就业服务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供给机制,推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职业介绍、用工指导等服务覆盖全体城乡劳动

37、者。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重点补齐农村牧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服务设施短板。加强职业指导人员、职业信息分析师、创业指导人员、劳动保障协理员等专业化队伍建设,落实工资待遇等激励保障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社会民营机构合作,为各类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提供求职招聘、技能培训、人才引进、社会保险事务代理等个性化、专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第三节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行风建设。按照“内蒙古人社系统业务办理平台”要求,进一步简化优化服务流程,统一服务事项、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推动就业服务由互联网平台向移动终端

38、、自助平台延伸,逐步实现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一网通办”。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促进教育、医疗卫生、人社、民政、市场监管等资源要素突破部门界限合理配置,实现数据共享。推广信息采集、培训对接、就业对接、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云平台,有效促进技能培训和就业供需精准对接,强化后续跟踪服务。继续推进就业实名制服务,构建精准识别、精细分类、专业指导的公共就业服务模式,为百姓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第四节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盟所有苏木乡镇(街道)和行政嘎查村(社区)综合服务

39、场所设立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窗口),构建覆盖盟、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推动服务平台规范化、服务城乡均等化、服务内容标准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方式精细化,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采取公开招录、公益性岗位安置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稳定充实基层平台人员力量,加强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培训I,切实提高业务素质、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嘎查村)、街道(苏木乡镇)和旗县(市、区)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骨干企业培育项目。在全盟积极培育有市场、有特点、有潜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业骨干企业,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细化专业分工,

40、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就业服务信息化提升项目。继续完善就业信息资源库建设,实现就业管理、服务全程信息化。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利用政府数据开展专业化就业服务。积极推广使用自治区“四位一体”就业服务云平台。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强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两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城乡基层服务平台功能,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改善经办服务条件。就业服务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利用就业信息服务与统计监测经费,开展基层平台工作人员政策和业务培训,每年培训400人以上。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项目。落实自治区重点企业用工调度制度,对重点企业和列入调度范围内的企业,按月调度岗位空缺和用

41、工需求情况,通过专场招聘、劳务协作等渠道帮助解决用工问题。第十章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在促进更加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持续改善劳动者就业条件,加强劳动权益维护和保障,提高劳动者岗位待遇,提升劳动者就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更高质量就业。第一节增进劳动者就业获得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报酬,基本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严格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开展薪酬分配指导。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适时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探索实行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薪

42、酬分配方式。加大绩效工资分配激励力度。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力度,优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提高劳动者参保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配合做好失业保险自治区级统筹。促进工程建设领域农牧民工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加强矿山、冶金、化工、煤炭等重点行业领域尘毒危害专项治理,坚决遏制重大特大事故发生。推动简单重复的工作环节和“危繁脏重”的工作岗位尽快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替代,加快重大安全威胁领域“机器换人”。第二节健全劳动关系协

43、调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三年行动计划,健全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提升沟通协商制度化水平。坚持劳动关系矛盾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提升劳动监察执法效能。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多部门应急联动调处机制,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优化仲裁办案程序,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第三节强化劳动者权益保

44、障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劳动用工行为。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依法查处招聘过程中的虚假、欺诈行为。强化农牧民工权益保障,健全劳动权益保护机制,扩大农牧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落实农牧民工参加失业保险政策。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根治拖欠农牧民工工资工作。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促进城乡劳动力要素双向有序流动,实现农牧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农牧民市民化,县域内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农牧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就业创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牧民农村牧区土地

45、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建立劳动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就业机制,逐步消除各类影响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或就业歧视,促进平等就业。第十一章有效防范化解就业失业风险强化就业失业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处置体系建设,健全多方参与的就业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全面加强失业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底线。第一节健全就业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增强就业形势科学研判能力,推动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的就业联合实验室,组建专业分析团队,开展就业重大问题研究,提升形势感知、分析研判和科学决策水平。强化大数据在就业统计监测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自治区

46、宏观经济指数、就业统计、网络招聘和劳动就业服务子系统实名制数据,加强与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人口信息之间的数据联比,监测人力资源市场变化,掌握劳动力流动趋势,及时研判就业形势。第二节加强就业失业监测预警扩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工监测覆盖面,及时采集人力资源市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增加的数据信息,对就业市场供需状况和就业现实状况监测预警。加强失业预警监测,及时研判企业就业失业形势,对可能发生的规模性失业进行预判。建立企业规模裁员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对涉及企业关停并转造成规模性失业的,要同步制定应对措施。开展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调查,进行跟踪应对。第三节全面加强失业风险应对充分

47、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功能,用足用好失业保险促进企业稳岗、支持参保职工技能提升等政策,助力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落实国家失业保险扩围政策,进一步畅通申领渠道,提高政策受益率。建立应对失业风险的应急预案,按照分级预警、分层响应、分类施策的原则,对失业风险大的地区和行业开展失业预警监测,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失业风险。专栏12失业动态监测预警项目建立健全失业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降低失业风险发生,“十四五”期间对全盟各行业、各领域样本企业实施失业动态监测。第十二章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完善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和依法决策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加强检查督导和监测评估,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

48、到实处。第一节落实规划责任各旗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切实履行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组织领导,制定规划实施分工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健全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地区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本地区就业促进发展规划。第二节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就业补助资金和稳岗补贴投入力度,统筹用好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专账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等。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就业风险储备金,用于应对突发性、规模性失业风险。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形式,有序、有效引导并带动社会资本扩大就业创业服务供给。各地要加大就业资金投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建立就业创业发展资金。第三节加强监测评估加强对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特别是重点群体就业、资金保障等情况的检查督导。完善就业统计指标体系,提升就业数据统计质量和时效性。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科学制定年度计划指标,加强对重点指标的考核评估、督查检查,认真做好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