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王羲之.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71945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王羲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王羲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王羲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王羲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兰亭集序/王羲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王羲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王羲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兰亭集序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目录原文注释文言现象古今异义修辞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成语译文作者简介文章赏析兰亭集序的思想创作背景兰亭的下落引和序兰亭集序的情感“怏然自足”与“快然自足”歌曲兰亭序兰亭集序.图书内容简介图

2、书目录原文注释文言现象古今异义修辞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成语译文作者简介文章赏析兰亭集序的思想创作背景兰亭的下落引和序兰亭集序的情感“怏然自足”与“快然自足”歌曲兰亭序兰亭集序.图书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展开兰亭集序(Iantingjfxu)K类别古文、书法K作者王羲之K年代晋朝K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编辑本段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gui)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A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l)(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Ang)曲水(13),列坐其次(14)。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和畅(19)。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chSg)(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夫(fti)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悟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q。)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

4、(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eda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ShA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编辑本段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2、暮春:阴历三月。暮,晚。3、会ku涧

5、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4、修禊(xl)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5、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SH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6、毕至:全到。7、少长:年少的年长的。指不同年龄的SH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8、咸:都。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10、修竹:高高的竹子。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12、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13、流觞曲水:用

6、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18、是日也:这一天。19、惠风:和风.和畅:缓和。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21、所以:用来。22、骋:奔驰,敞开。23、极:穷尽。24、信:实在.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26、

7、取诸:从中取得。27、悟言: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对面交谈。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30、静躁:安静与躁动。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32、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己经厌倦。之,

8、往、到达。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36、向:过去、以前。37、陈迹:旧迹。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40、期:至、及。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44、喻:明白,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ShA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

9、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残,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殛,都是庄子的看法。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编辑本段文言现象古今异义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次第较后;第二。次要的地位。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或取诸怀抱

10、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着;打算。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如:引以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所以游目骋怀古义:表凭借,用来。如I:所以游目骋怀;的原因0如I:所以兴怀。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今义:低头抬头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I:俯察品类之盛今义:物品的种类修辞a)互文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句式a)判断句修禊事也死生亦大矣其致一也b)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

1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映带(于)左右词类活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齐彭殛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死生亦大矣,大事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使动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使动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

12、申为“迎二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一)一(1) 一起。例:若合一契(2) 一样。例:其致一也(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

13、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2、不期修占,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时间期限4、期CjT)年之后周、满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七)之(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之兴怀。(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取”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像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

14、形骸情随事迁游目骋怀编辑本段译文兰亭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自己

15、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己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

16、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编辑本段作者简介王羲之(303年一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娜临沂(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王羲之像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俩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

17、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九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格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晋代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

18、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编辑本段文章赏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

19、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己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

20、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殛”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总之,这篇文

21、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编辑本段兰亭集序的思想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

22、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

23、仰之间,己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1“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

24、齐彭殛”。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25、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SH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

26、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S-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二人。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

27、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僚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

28、集序。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凯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残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

29、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铃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

30、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

31、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编辑本段兰亭的下落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欢。它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直到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才被唐太宗派人到云门寺来骗走了真迹兰亭集序。云门寺当时是绍兴最有名的

32、寺院了。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在死前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萧翼看见辩才的这个兰亭,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兰亭偷走了。从此,兰亭在世界上消失了,据说兰亭跟李世民一起葬到了他的陵墓一一昭陵里了。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

33、打开了,当他打开时候,下令将昭陵里的所有东西都罗列在一本书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兰亭。今天兰亭真的就消失了吗?不,有的学者说了,这个兰亭不在别处,就在陕西著名的名胜古迹一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被盗过的夫妻皇帝合葬陵墓一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里面,很有可能,兰亭就枕在武则天的脑袋下面。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指唐太宗),决不会如常人所想,随随便便把一件自己认为是珍品的书法艺术品藏于喑无天日的地下。后人找不到可能是其收藏极其隐蔽。毕竟太珍贵了。编辑本段引和序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刘禹锡的父亲

34、叫刘绪,绪、序同音,苏洵的父亲叫苏序,因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为引。这本来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作家个人的规矩,但由于刘、苏的影响,后来也有人作起引来,那就与避讳无关To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最初书、文只有序。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叙(如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题某某后(如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等等,到了宋代,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例如欧阳修的文集中就有几十篇跋。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再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编辑本

35、段兰亭集序的情感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

36、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

37、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殛”的虚无ZY,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编辑本段“怏然自足”与“快然自足”最早著录兰亭集序的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句:“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为后来官修史书所沿用。但历代摹本中,却每每变动了一个字将其中的“快然”变为“怏然”。但究竟该是“怏然”,还是“快然”呢?一字之别,所抒发的情感却截然不同。清华大学的吴迪、赵丽明两位学者试图用书录与摹本的比较、形音义训诂,以及人文等角度,加以考证。他们通过对远在晋书刻本之前的敦煌写卷抄本的挖掘,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千古一字为何不同兰亭集序的摹本不光

38、有唐一代,后世名家中临兰亭者比比皆是,兰亭集序仿佛就成为一块书法名家的“试金石”。然而在诸多的摹本中,一个问题出现了,这变动的一字究竟该以官修史书为准,还是该以摹本为准?似乎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在史书和摹本之间有一个“怏”和“快”的不定之字呢?形虽似而音却异在,摹本体系,和“官修体系”的比照中,我们发现:官修史书的“快”字占据着兰亭的绝对优势,从唐贞观到清乾隆的一千多年间,“经、史、子、集”中凡是出现兰亭,必是“快然自足对四库全书进行了全文检索,在整个四库中,兰亭集序原文或引用原文的情况出现了25次均为“快然自足”,四库中没有一处用到过“怏然自足”。但在“经、史、子、集”之外的各时期摹本中情况却

39、基本相左,在兰亭书法摹本体系中,书法家们一直坚持着“怏”字。那么王羲之自己在书写“快”和“怏”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区别呢?在所有传世的王羲之作品中,他的用字情况是:“怏”字仅在传世的兰亭摹本中出现,而“快”字在另外两个王羲之作品中出现过。除了字形的相近之外,问题有没有可能出现在“怏”和“快”的读音上面?与后世的说唱文学不同,兰亭集序不是依靠口头流传的,它的流传一定是以文本为载体的,这也降低了音误的可能性。学者揣度古人意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大家段玉裁在一千多年后明确指出:“本非快字”。在此之外,说文解字注中还引集韵解“怏然”为自大之意。也就是说段玉裁认为:兰亭集序中当为“怏然自得”,且此“怏然”为

40、自大之意。我们以今之词典揣度古人之用意,这种做法虽然看似不科学,但其中却有合理处。现代汉语“怏然”的“自大”之意当是沿用集韵之释义,而所举战国策一例却也能印证“怏然”在先秦即有“不高兴”之意存在。所以吴迪、赵丽明认为,此处若为“怏然则显得更为恰当。段玉裁在考证此处时认为怏然具有的两种释义恰恰反映的就是王羲之当时复杂的思想状态,这种状态不光是王羲之个人的,同样也是魏晋知识分子整体的,它代表着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生死观”的一种思想变动。解读“世造兰亭意”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对于“生死”的人生态度正是根植于这种普遍性的思想转型期。像王羲之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世族经济、SH地位、政治特权,他们的

41、心思、眼界、兴趣由环境转向内心,由SH转向自然,由经济转向艺术,由客观外物转向主体存在。这种转向使得王羲之在本应是山水描写的兰亭集序中灌输了自己的生死观。在吴迪、赵丽明看来,处在某种转向之中的个体思想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可能其自身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不会自觉地在作品中自然流露。“怏然”作为的复义现象出现在王羲之关于生和死的议论中带有很大的合理性,它反映了一种较为综合的思想状态,这也是所谓的“世造兰亭意了。敦煌摹本了结千古一误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赶到敦煌,获取了一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这些文书后来大多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其中就包括

42、了一份后来编号为伯2544的兰亭集序抄本,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怏”字。由此可见,兰亭集序原文中当为“怏然自足”,只不过后世不能轻易接触到唐人摹本,而多以官修之书为本,而官修之书中又以晋书为最早,所以晋书王羲之传这一误就成了千古之误。依此,吴迪、赵丽明说,直到今天,无论在文学史书籍中还是字词典中,“快然自足”仍是一直被坚持的,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千古一误。编辑本段歌曲兰亭序歌手:周杰伦所属专辑:魔杰座作词:方文山乐曲风格:古典音乐地区:ZG台湾发行时间:2008年10月15日唱片公司:杰威尔音乐歌词: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牧笛横吹

43、黄酒小菜有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恨了没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而深闺徒留胭脂味人雁南飞转身一瞥你喷泪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怎么睡又怎么会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怨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方文山这一次别出心裁。把古典的内涵用现代的流行来解释0兰亭风花,悬笔表情:“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那一段爱情好像如兰亭的行书,纤细,婉约,不羁,似行云流

44、水,却又不乏细腻,有一些青花瓷的味道。但是,你早己经离我而去,那份爱就像碑上残缺的题序,揣摩不定,我的真心要送给谁呀?“山月不知心里事“,风月又怎么能了解我的失意?爱情不在,因为我不了解你,无法捕捉到你的内心,我该怎么办?只有在碑上题序了。看着那岸边千叠的浪,这却是我的行书!承载着我的爱,只是,写完行书我才发现有空空荡荡的感觉?为什么?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呀,我抓不住你的内心!“又怎么会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怨?我心中有愤恨万千,只因为没有你。但方文山继承青花瓷的风格,并没有直接点出我心中的悲伤,我是静静的,柔婉的,在碑前题序。只等春雷,惊醒你一也很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味道。但青花瓷是一种等待,毕竟彼此相爱,这份爱会继续,只是相见无期。而兰亭序中的爱,是我己经失去的,再等下去,也只是等待一种无奈。因为彼此不了解,所以等待变成了单相思。唉!就把希望寄托在春雷上好了,听到那春雷,你会爱我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