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docx(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在世界文明版图上如何定位中华文明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即所谓“古今中西之争”。关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存在着“文化自卑论”“文化自负论”等论调。“文化自卑论”主要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几千年文明古国在与西方坚船利炮交锋过程中惨遭失败,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国人滋生了“文化自卑”情绪,其典型为“全盘西化派二有些人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片面夸大中华文化的长处,遮蔽其不足,滋生了“文化自负论”,其典型为“文化复古派”。一百多年来,围绕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从未销声
2、匿迹,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后还一度成为热点问题。没有文化的自信自强,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以来,为了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强国建设提到了突出位置,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论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上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维度的文明成果,是文明交流互鉴与自主创新的时代产物。目前学界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涵义
3、、实现路径和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等方面。但由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是新近提出的,因而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尝试探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逻辑,即从时代大背景下探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路径与重要意义。1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开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J222中国式现代化旨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意蕴在于
4、,它不仅要破除近代以来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从而重获文化自信,而且要成功推进文化转型,实现中华文明的延续与更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3。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总开关二1.1 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158。这样,物质文明成为人类社会其他类型文明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
5、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2。也因如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现代文明。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完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只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技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组织科技人员克难攻坚,不断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6、,着力解决科技上的“卡脖子”问题,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使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战略性变化,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我国不断把自主研发的大量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投入实践运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成为全世界工业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从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富足的现代化,旨在不断厚植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改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物质条件。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
7、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迅速增长,更加重视民生领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努力,极大夯实了人民美好生活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1.2 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实现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麋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窿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
8、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J6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新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伟大成就,重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自信新时代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标志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人民
9、在精神上变得更加独立自主、自信自强。再次,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对外来文化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1.3 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支持人类文
10、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史,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更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理念,主张“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8,把良好的生态环境看作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4。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让绿色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靓丽底色,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原则,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优质的生态保障。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着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11、,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49-50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克服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错误,超越了资本逻辑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畸形发展方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稳固支撑。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合作,积极开展全球生态治理,着力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态话语权。生态治理是全球性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国率先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生态环境条约,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
12、际联盟、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8465的“双碳”目标。同时,中国坚决反对将气候问题政治化,反对利用“碳排放权”来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大力支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9,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力量。2“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孕育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
1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的富民强国之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6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个结合”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2.1 “两个结合”是对中国近现代以来思想文化变革的深刻总结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古今中西”的关系问题成为中华民族不容回避的历史课题。所谓“古今中西之争”,本质上是一种文明交往与发展范式的转型问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新的文化发展范式,以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以及自由主义、实验主义、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为标志,
14、出现了“西化派”与“复古派”、“中学”与“西学”、“体”与“用”等论争,但均未能拯救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遭遇重大危机的历史关头,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明不期而遇。中国共产党着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激活机制,汇聚精神的力量、真理的力量、革命的力量、物质实践的力量引领中华文明走出近代徘徊不前的历史困境,全面激活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10。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武装人民,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在精神特质、价值追求和实
15、践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契合性,从而实现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实现了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两个结合”的精髓在于固本培元、守正创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待“古今中西”问题上的根本态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之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Jll1516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两个结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探索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16、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守住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根脉”和“中国特色”,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明确了文化创新发展的思想路径,指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12。2.2 “两个结合”是激活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启的。“两个结合
17、”既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掌握文化主动权,又充分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文化的主体性是指文化主体对于文化客体的意识自觉性。这种文化主体的自觉性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口319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人民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扩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维度,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两个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旨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
18、代化,进而实现“互相成就”,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从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的理论自信,扩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深度,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因而,“两个结合”旨在“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6,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
19、主知识体系的现实依据和文化根基。“两个结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人类文明史、中华文明史、科学社会主义史的历史坐标系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深刻认识,提升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主动与自觉。“两个结合”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有利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思想和文化的互动,推动我国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创新,从而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3 “两个结合”造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显著优势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6。这一新文明形态既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追求,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共性
20、和个性的有机统一。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明形态,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逻辑,凸显人的主体价值”的思想,又继承了中华文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致力于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主张各种文明“和合共生”,不搞文明扩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主张“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搞文化霸权,不输出价值观和政治模式。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情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协和万邦”存在相通之处,这二者的结合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实践创新的理论成果,突显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重要联
21、系,突出了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对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重要价值。”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J6“两个结合”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因中国化而更加贴近现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马克思主义而焕发出时代生机。“两个结合”促使中国更加理性、科学地看待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6。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
22、治保障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性6。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这五大特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起者和坚定推动者,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新的文明形态,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保障。3.1 中国共产党维护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住“根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但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遇重大危机与挑战,需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指导来窿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23、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指导作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二者的相互成就。“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17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口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维护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中华优
24、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实现中国化;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明才得以发扬光大。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只能以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当代中国为前提。没有中国共产党,所谓的文化中国早已花果飘零,成为博物馆中的文明了二3.2 中国共产党发扬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文明的“内核”。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
25、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6。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发展理念,使中华文明不断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特点,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的中华文明焕发出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1588,大力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鼓励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还关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华文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中国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孔子学院,为数千万各国学员学习中文、了
26、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在推动对外汉语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也使中华文明得到创新性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以“两个结合”为基础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3 中国共产党维护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民族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体多元”的民族大家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是56个民族交融合作、团结互助的前提与基础,深深熔铸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形成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这个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
27、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6。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确立和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体系。其中,建立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地区实施对口支援,最大限度地保障少数民族的根本权益,为解决民族区域的稳定和发展难题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坚决打击和防范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
28、恐怖势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同时维护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坚实的民族根基。3.4 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开放发展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这种独具魅力的文明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6。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样展现出文明的包容性。在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性,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29、、制度、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明形态,这种多样性使人类文明精彩纷呈。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这种平等性与多样性,大力倡导文明的交流互鉴,主张不同文明之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文明包容性的核心要义在于不同文明求同存异,承认其他文明的优点,做到不同文明“和而不同”、和平共存。为促进文明平等、文明交流与和平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在超越地域、民族、种族等差别,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容性的典范,促
30、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真正做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63。3.5 中国共产党发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和平愿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6。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洞察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国际秩序,得到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支持。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
31、发扬中华文明的天下理念和大同理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大程度地凝聚世界各国人民热爱、追求和平的共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与世界进行开放性互动的产物,世界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属性16。而中国式现代化也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显现出它的世界性17。因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还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将世界的时代主题与国内的时代主题结合起来,把握历史主动,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贡献理论智慧18。中国共产党从
3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和平发展理念和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的强烈愿望出发,提出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世界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这一方面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充分彰显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愿景与坚守。4”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既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19。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以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
33、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进而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6。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4.1 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需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不断发展、融合、创新,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虽然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呈现落后守旧特征,遭受了西方文明的破坏与打击,明显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文明出现了新的转机。中国共产党成功激活了中华文明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深刻改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了中华民
34、族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也为中华文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引了通向人类美好社会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和话语体系虽然不同,但二者在价值立场和核心思想上高度契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中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转化与发展绝不是丢掉老祖宗,绝不是数典忘祖,而是维护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现实路径,在二者的结合中创造出“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35、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需要。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经济总量2010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二。在经济崛起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需要文化上的复兴与崛起,需要构建起符合新时代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现代文明,来确保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核,表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更加迫切地需要精神与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匹配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继续拓展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竞争加剧和文明交流互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形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
36、生命体。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重要的是巩固和发展这种新形态的文明,使中华文明在21世纪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既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强劲动力20o4.2 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J2116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体现着对当今时代问题的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当今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创造性回答。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先进文化为基础
37、,不断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匹配的人类现代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而造就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其现代力量、现代活力、现代元素。同时,“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内在构成和整体面貌,展现出人类现代化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促使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在于中国式现代化。而“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形态上的
38、集中反映。“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使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得以丰富和充实。“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传递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文情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践行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治国富民理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展现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辩证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然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传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邦交智慧与世界和平愿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产生“化学反应”所生成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孕育出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和生态观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价值引
39、领。4.3 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显著特征文明属于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所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总合的生产方式的迭代是判断文明形态“新”与“旧”的内在依据22。文明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在文化层面的对象性表现。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等文明形态,但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传承与发展,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6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进一步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发生“化
40、学反应”的结果,赋予了中华文明以新的时代特征,展示人类文明的广阔图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孕育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代中国人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哲学层面的集中反映,表征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众不同的格局、情怀与气质。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实行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而且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思想与理念,借鉴吸收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展现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共生性等特性。换言之,“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华民
41、族现代文明的突出体现,通过其内在特性和价值追求塑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回答着人类文明亘古之问。因而,以“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为内核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长远目标是构建“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类情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连接历史与现代、贯通中国与世界,是中华文明更新、融合发展的结果。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致力于推动世界各民族和国家平等互利、交流合作,推动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繁荣进步,推动构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
42、运共同体,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类情怀。5.1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孕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植了中国丰厚的文化土壤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浸润并且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世界情怀,凝结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标识性话语。“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更加密切。”8424大量事实证明,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立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孤岛。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人类向何处
43、去”的时代之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人类社会的整体观念和共同命运出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建设“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持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理念,摒弃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倡导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原则,不搞一国独大、强权独霸的行径,“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4510。作为超越民族、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界限的人类新发展理念和价值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中表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和文化魅力,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又体现
44、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忧患和对人类福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持续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理想蓝图。5.2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立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开疆拓土的殖民主义J23107中国自古就倡导“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和合共生”等价值理念,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既有“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也有“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战争与冲突只能让国家分崩离析、山河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和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维护
45、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起来的责任。中华民族在磨难中不断成长奋起,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也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所以十分珍惜和平的发展环境,“抱德炀和”“止戈兴仁”的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跳出了民族国家的藩篱、突破了地缘政治的局限、锻造了胸怀天下的格局、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优良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2330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侵略,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人类命运共同体
46、理念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与分歧,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方式缓解冲突,主张世界各国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和而不同”既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文明冲突的化解之道。文明差异不但不是文明之“我”与文明之“他”纷争决裂之因,而恰恰是多元文明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之源,要以“和而不同”的方式汇聚全球共识,以合作共赢化解分歧,走对话而不对抗的交往新路。5.3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邦交智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张的“协和万邦”,可以理解为以平等、协商、友好、合作、共赢的方式妥善处理各国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国家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47、和平安定的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首要前提,没有和平的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数百年来的国际关系史一再表明,西方文明充满了过多的火药味与血腥味,无法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好的选择。而崇尚息兵罢战、和平共处的中华文明,则提供了可能的解决办法,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理念,超越了局限于特定民族国家的狭隘界限,打破了国强必霸的西方传统模式和陈旧逻辑,凸显了和平合作、和谐发展、和睦互助的博大情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
48、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81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崇“和”尚“谐”文化的延续,也是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热爱和平、追求正义的集中展现。5.4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互利共赢价值原则在国际关系中,正确的义利观应该是以人类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侵略、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把“利益至上”奉为圭臬,严重阻碍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构建。与此不同,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孕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奉行国强不霸的和平原则,坚持正确义利观,讲究信用、维护正义、义
49、利兼顾,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J2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始终站在国际道义高度,主张平等合作、互利共赢。随着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变得越来越紧密相连、相互依存,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应对全球性风险与挑战、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原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呼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共商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558-59。这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热切期待。5.5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智慧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