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行动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77914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行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行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行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行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行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行动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行动方案的通知(苏办发202314号)要求,围绕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制定如下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在全省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重大任务,把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二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作为新征程上做好宿迁“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总牵引,把“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作为基本路径,更有针对性地固基础、扬优势、补短板、增活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

2、乡村振兴,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农业农村一体推进。把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体设计、系统谋划,在补齐短板上集中发力,充分释放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耦合互促的乘数效应。坚持联农带农共同富裕。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补齐补强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农业的底色、生态作为农业的基底,推进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良性循环,努力让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坚持科技改革双轮驱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加速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农村政策体系,

3、加快创新链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农业强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目标定位。2023年-2025年,围绕建设“江苏大粮仓工“长三角中央厨房”“和美乡村苏北典范”“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四大发展定位,按照“走在前、做贡献”的总体要求,全面巩固优势,有效补齐短板,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一稳产保供水平持续提升。扛起农业大市政治担当,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10万吨以上、单产基本达到“吨粮田”水平,果蔬、生猪、家禽、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全省前列;农业劳动生产率达6万元/人。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把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作为主攻重点,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农产品加工

4、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营收超1600亿元、进入全省前列。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农民持续增收渠道更加稳定多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左右、年均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保持全省最低。力争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80万元以上。农业科技水平持续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改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充分,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超过70%O和美乡村面貌持续提升。全市农村基础设施体系有效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人居环境整治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基本建立,形成具有

5、宿迁特色、体现苏北风情的和美乡村建设路径。改革创新效能持续提升。以乡村空间资源的集成整合为抓手,着力突破乡村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探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市的特色路径,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重大影响的改革创新成果。到2030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实现翻番,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工农城乡关系更加协同互促。展望2035年,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成效显著,城乡融合发展成果充分彰显,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基本实现。二、重点任务(一)实施稳产保供提质工程,加快建设绿色高效的现

6、代农业生产体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为重点,全方位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江苏大粮仓、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9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410万吨以上,生猪产能占全省比重保持在10%左右。1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守耕地红线,制定耕地保护责任清单,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工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做到良田粮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制定落实粮食产量面积责任清单、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清单,全面完成省级下达的粮油扩种任务。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永久基本农田,按照“先流转、后建设”的思路积极推行“先建后补统筹高标准农田项

7、目区内及周边路网衔接、水系连通、绿化建设,全力打造路畅、水清、田平、林美的大美田园。“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2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0万亩,确保到2028年永久基本农田中能够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地块基本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灌区骨干工程建设,完成来龙、蔡士于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改善农田灌排面积45万亩,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1。补强粮食烘干短板,以国有粮食仓储企业为骨干,加快烘干设施配套;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加强烘干设施建设,以1万亩为单元,推广“一社一群一中心”服务模式,科学配置烘干装备,到2025年全市粮食日烘干能力达到25万吨。(市农业农村局、

8、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 .提升优势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农业区块经济,重点培强十大农产品优势片区。提升以洸阳为主体的“1”个花木产业优势区,加快花木转型升级,建设特色鲜明、活力强劲的全国最大花木基地。巩固洪泽湖、骆马湖沿线“2个”水产品优势区,水产养殖总面积稳定在55万亩左右其中河蟹养殖面积33万亩,打造全国第二大优质河蟹产区。做强环洪泽湖、沂东北、运东北“3”个稻米产业优势区,建设300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做优古黄河沿线、S245省道沿线、宿豫区六塘河沿线和泗洪西南岗”4个”果蔬产业优势区,确保设施蔬菜生产面积、优质林果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0万亩左

9、右,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干果产业基地。畜禽养殖业围绕稻米、果蔬、花木产区进行分散式布点,推动规模养殖向生态养殖、垂直养殖提档升级。(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3 .推进全链条标准化建设。加快全产业链标准制(修)订进程,按照“一个产业一套标准”导向,完成“三群四链”主要农作物生产规程制(修)订工作,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全过程有标可依,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新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20个、部省级生态健康养殖场2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个,打牢农业生产标准化基础。加快生产过程标准化应用,以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园区为突破口,

10、加快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2025年底,全市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全链条、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主要种植业基地农业标准化普及率达70%。(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4 .开展生态化集成示范。多措并举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优化有机肥加工中心布局规划,提升畜禽粪污集中治理能力,在果蔬、花木产区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带动化肥农药有效减量。全面推行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制度,为精细精准减量奠定基础,到2025年化肥农药年使用量较2020年下降2.5%o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重点在泗洪西南岗、洸阳花木片区推广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利用,打造农牧循环示范区;在洪泽湖、骆马湖沿

11、线开展池塘生态化改造,推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打造净水渔业示范区;在黄河廊道开展林牧循环、菌果循环等集成示范,打造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区;在洪泽湖沿线推广“稻渔共作”模式,打造“稻田湿地”示范区。积极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挖掘农业生态系统碳汇价值,推进种植业减排固碳、养殖业减排降碳,促进绿色生产应用不断扩大。(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实施产业能级提档工程,加快建设链条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现代农业能级提升作为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突出“三群四链”,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产”文章,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到2025年力争三县两区分别建成一条年产值超百亿元

12、的县域特色链。5 .突出关键环节补链。以预制食品产业发展为牵引,制定预制食品产业推进政策,着重提升即食、即烹、即配、即热产品创新能力、加工能力,推动“三群四链”补链延链。到2025年全市预制食品产业规模达200亿元,带动食品和畜禽水产精深加工产业链规上产值突破400亿元。培强稻米(粮油)精深加工能力,重点突破20万吨级稻米加工企业招引,加速稻米产能扩张和品质提升,壮大速冻米面食品产业规模,到2025年稻米(粮油)加工产值达220亿元。扩大肉禽精深加工能力,稳定肉禽分割品、调理品加工产能,重点扩大熟食品和宠物食品生产规模,到2025年肉禽加工产值达70亿元。补齐猪肉食品加工短板,加快屠宰加工项目

13、建设进度,努力形成低温冷鲜肉、速冻保鲜肉和风味肉食品产能优势,到2025年猪肉加工产值突破25亿元。完善果蔬制品延伸加工,巩固扩大自热食品、罐头食品加工,重点拓展冻干食品、休闲食品、果蔬饮料等精深加工能力,到2025年果蔬加工产值突破50亿元。提升水产精深加工能力,重点发展方便熟食和水产调味调理品,积极发展冻干水产品,到2025年水产加工产值突破15亿元。加快突破食用菌加工环节,重点构建休闲风味食品、生物制品产业链。(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6 .培育龙头企业强链。持续组织实施群链招商行动,将亿元以上农业加工项目招商纳入全市招商考核体系,突出预制食品、稻米(

14、粮油)加工、果蔬加工、水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主攻国字号、国家级龙头企业,重点招引旗舰型、基地型企业,实现项目引建“311”目标,即3年内新建农业重大项目300个以上,其中加工项目100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四库四清单”培育机制,健全重点企业培育目录库、上市企业后备库、重大项目库、技改项目库,发展问题清单、挂钩帮扶清单、要素需求清单、技术攻关清单,到2025年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零突破,10亿元以上企业达10家,形成支撑群链建设的“头部企业”集群。(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7 .完善流通体系壮链。加强农产

15、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以蔬菜、水果、水产品优势区为重点,以现代农业园区和重点镇为节点,到2025年布局建设100个左右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实现优势产区仓储冷链设施全覆盖。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在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上,按照区域、功能特点等进行优化组合和提档升级,重点加快宿豫中农批等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全面构建产地冷仓片区集配中心和区域批发相衔接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供销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8 .做响区域品牌强链。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推动“宿有千香”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成长为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农业品牌。大力培育品牌拳头产品,在巩固提升“霸王蟹”核心单品影响力的基础上,坚

16、持“一县一品、市县协同”,集中力量联动推进各县区重点品牌单品的培育工作,基本形成覆盖优势主导产业的品牌产品体系。到2025年,每个县区打造重点单品1个以上,“宿有千香”品牌产品体系扩张到20个,品牌销售额达15亿元。拓展品牌营销渠道,进一步深化与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合作,打造“自营旗舰店+POP专营店”的电商营销体系;聚焦市场空间大、消费能力强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以北上广深为中心节点,推动品牌线下营销网络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加快布局。(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三)实施现代园区提标工程,加快建设集约集聚的现代农业载体体系。按照“建设一个园区、带动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总体要求,全面提

17、升农业产业园在乡村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支持作用,辐射带动片区产业集聚、人口集聚,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覆盖主导产业优势区的国家、省、市三级园区体系。9 .完善园区布局体系。以十大产业优势区为重点,完善农业园区布点布局,加快泗洪西南岗果蔬片区、黄河廊道中段果蔬片区、洪泽湖现代渔业片区、洸阳沂东北稻米片区、洸阳东部农牧循环片区的园区创建,实现优势产业片区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形成以园区为核心,辐射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格局。以国省级园区为骨干、以市级园区为基础,建立园区培育梯队,推动园区提档创建,加快市级园向省级园提档、省级园向国家园迈进,形成更加完善的国家、省、市三级现代

18、农业园区体系。到2025年,全市新建市级园15个,创成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10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建立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按照“一个现代农业园区配套一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的原则,加大用地配套支持力度,加快省级园区加工集中区建设进度,提升国家级园区加工集中区建设水平,形成产加销相衔接的发展格局。分类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工集中区按照进水、排水、电力、道路、燃气、热力管网、环境治理管网和用地“七通一平”要求,对种养殖片区按照渠、沟、路、桥、涵、闸、电、网和田块“八通一平”标准推进建设。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招商引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电商服务、农民实训“五

19、大公共平台“市级以上园区全覆盖,形成集成化支撑服务体系。(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四)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数字赋能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全面落实科技兴农战略,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支农体系整体效能,在种业振兴、数字农业建设等领域取得新突破。IL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实施农业数字化整市推进试点。建成运行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推动省、市、县三级平台互联互通,构建花木、河蟹、肉禽、生猪、食用菌五条单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加快智慧农业升级赋能,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国家、省级园区为载体,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到2025年省以上园区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深化“数商

20、兴农”行动,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网上销售额突破250亿元。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设施,鼓励信息发布、政务运转、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推进村级基础台账数字化,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到2025年数字乡村省级试点示范数达到3个。加快信息化与机械化融合发展,推动三县两区全部创成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到2025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左右,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0%o(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12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深化农业种业创新。加快稻麦、棉花、蔬

21、菜、食用菌种质资源库(圃)建设进程。以省级以上园区为载体,发挥市农科院骨干作用,积极建设分子育种公共技术研究中心,提高分子育种技术应用水平,保障棉花、小麦、酿酒原粮和肉禽育种创新走在全省前列,力争在食用菌、河蟹、果蔬育种创新上取得突破。巩固提升商业化育种创新优势,加大种业企业支持力度,培育全省种业十强企业2个以上。提升农产品加工研发能力,支持食品企业自建研发中心或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建离岸实验室,创成省、市级研发机构10个。(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科院按职责分工负责)13 .提升农业科技转化水平。健全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按照“平台化,发展方向,推动农技推广机构转变服务方式

22、,创新推广路径,把县乡两级农技部门转化为承接技术创新、组织技术推广的新平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以县为单位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建立健全符合各地实际的生产性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到2025年,全市培育示范性社会化服务组织500家。探索综合性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建设,形成集农资配送、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疫病防控、肥水管理、市场信息、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格局。发挥基层供销社作用,逐步试点农药、肥料“零差价”配送,开展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固体废弃物有偿回收增值服务。(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实施富民强村提速工程,加快建设

23、稳定多元的农民增收保障体系。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构建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双增长”长效机制。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7%左右,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速保持10%左右。14 .拓展就业富民空间。分层分类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每年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高素质农民培训1.2万人,全面提升农民择业就业能力。大力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推动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乡镇(街道)全覆盖,以乡镇工业园、农业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为主要载体,每年新建“家门口”就业项目100个左右。加大对农村创业群体的帮扶指导,每年建设创业孵化基地3个,支持10个创业创新带头人开展链条创业和融

24、合创业,提高初创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带动就业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15 .提升产业富民成效。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领头雁,以市场、服务、股份为纽带,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合作发展,每年支持30家示范家庭农场质量提升,30家合作社示范社提升综合实力和服务带动能力,15家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引擎和支撑作用。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家以上,推广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小农户参与产业链分工,实现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16 .振兴农村

25、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鼓励跨村整合存量建设用地建设标准化厂房、商业公寓、仓储库房等项目,及时将空间治理、农房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中形成的资产资源、设施设备等确权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长期闲置的教育、文化等公益性资产在保证原用途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规范程序转作集体经营用途并纳入集体收益分配权量化范围。到2025年全市村均经营性资产达300万元。创新集体资源资产运营方式,在明确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的前提下,鼓励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出资人,采取单村自营、跨村联合等方式,组建经营性公司,提升村集体经济运营能力。鼓励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好集体资产基础上,采取与社会资本共同参

26、股等方式增加集体收益。提升集体经济富民成效,按照“提取公益金不低于50%”的原则,逐步健全完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实行集体经济分红的村居取得实质性突破。(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六)实施乡村面貌提优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体系。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着眼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乡村治理和谐度,加快将宿迁广袤田园建设成为有底蕴、有颜值、有温度的现代化和美乡村。17 .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明确县乡村功能定位,一体推进城镇和村庄规划,根据乡村未来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趋势,

27、进一步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细化村庄发展定位,合理确定规划发展村庄,将其与镇区作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进程,建立政府领导、村民主体、专业人员技术指导的规划编制机制。以行政村为编制单元,按照“整乡推进”的原则,加快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确保到2025年“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8 .全域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全域治理”的要求,完善以质量质效为导向、以农民满意为标准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机制,常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保持村庄整体干净整洁有序。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农村厕所革命

28、、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生态河道建设、黑臭水体整治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任务,确保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达到65%,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乡镇(街道)占比达到60%,三县两区全部创成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积极开展和美乡村集成示范,按照“点线示范创建、面上集成推进、打造美丽组团”路径,统筹推进黄河廊道和美乡村示范带和洸阳县花木片区“中国花谷,五彩美道“善治乡村、泗阳县成子湖东岸“泗水桃源”,泗洪县洪泽湖沿岸“醉美湖湾,西南岗“林美乡村”,宿豫区六塘河沿线“休闲乡村二北部片区“田美乡村,等“一带七片,美丽乡村组团建设,为全省建设和美

29、乡村提供片区化、组团式发展的“宿迁样本工到2025年,每年全额完成省下达的绿美村庄建设任务,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村庄65个,推动300个以上行政村、20个以上乡镇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房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19 .提高农民生活现代化水平。接续推进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全面完成农村现有危房消险解危、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有序采取新址新建、合理插建、统规代建等方式,逐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2023年至2025年改善农村住房9000户左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着重提升乡村道路通畅水平、供水保障水平

30、和能源稳定供应水平,基本构建“县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有便利店和快递点”的县域商业体系。到2025年,全市基本实现规划发展村庄等级公路通达,农村供水保证率达到97%,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6%。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加强农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服务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驻人口服务保障覆盖转变,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整合型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持续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帮助帮扶力度。提升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水平,加强村(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到2025年以县为单

31、元实现村级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标率达到90%以上,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县乡村统筹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研究制定农民和村集体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清单公示制度,推行经营性、准经营性设施使用者付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企业有序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组织部、市交通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房办、市供电公司、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司法局、市妇联、市残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20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建立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

32、组织定期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和年度述职制度,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一委两站五岗“农村新型社区治理架构,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不断完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区)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5个。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功能,常态化推进“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加大三沿七区“散埋乱葬坟墓整治力度,促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强化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市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综合平台覆盖率、微网格覆盖率、乡级网格化

33、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率均达100%。(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牵头,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委农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实施农村改革提效工程,加快建设高度集聚的要素资源支撑体系。坚持以改革的手段破解体制机制壁垒,突出重点领域,坚持点面结合,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繁荣注入源头活水。21 .稳妥推进农村土地集成改革。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重点做好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形成解决延包中面临的人地矛盾、政策调整、承包方和经营方权益保障等问题的有效路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全面完成存量宅基地摸底排查和上图入库工作,健全乡镇

34、宅基地审批管理体系,推进农村宅基地“人、房、地、权”一张图管理。深化国家级试点个性化任务探索,力争在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退出等方面率先形成制度创新成果。结合和美乡村示范带、示范片建设,积极探索“整体发包+专业运营”的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有效形式。稳妥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强与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协同,探索农民有偿退出宅基地、自然村庄撤并形成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入市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兼顾国家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利益分配,建立国家、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合理分配机制。入市土地优先保障实施乡

35、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实体经济,鼓励用于工业、商业,积极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探索农业标准地改革。按照“先流转、后建设、再分包”的原则,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明确每个地块的种养品类、建设标准、投入产出指标、养护管护责任,形成农业标准地供应机制。(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2 .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更大力度推进农业设施权证化改革,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加快打造农业设施“互联网+交易鉴证+他项权证+抵押登记融资链条。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组建国有农业农村发展公司,发挥国有资本在乡村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区域品牌联投联营

36、。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推动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布点,撬动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投向农业农村。(市农业农村局、国家金融监管局宿迁分局、市国资委、人民银行宿迁市分行、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3 .加强空间要素整合利用。推广“小田变大田”模式,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的方式,结合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等项目建设,整村、整镇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造试点,全面解决承包地“碎片化”问题,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一户一片田”连片经营的改革目标。推进“土地位移”试点,以国土综合整治为契机,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和同一乡镇建设用地

37、布局调整,探索在镇域范围内整合一般农用地、农业设施用地、集体建设用地资源,为承接产业项目、提升公共配套提供保障。积极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农业+”混合用地等灵活供地新方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用地支撑。推行村集体“委托经营”试点,以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重点,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依托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全程托管”模式,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集体增收相统一。到2025年试点拓展至全市50%以上村居,带动试点村村均增收10万元。(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三、组织保障(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作为重要任务,制定细化具体方案,明确年度目

38、标和重点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落实。市各牵头部门要细化目标举措,强化工作组织,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要落实常态化调度推进机制,确保工作实效。(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强化多元投入。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健全农业农村发展支持政策体系,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推动省“财政金融支农16条”等政策落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富民易贷”“整村授信”,推广苏农贷.一村一品贷”“园区贷”等金融产品。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落实政策

39、性农业保险制度,大力开发地方农业特色的特色保险,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发挥好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加快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合理流动、科学配置。(市财政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宿迁市分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强化土地供给。加强年度新增用地计划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规模的统筹安排,在编制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时应当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在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市县应安排不低于省下达新增计划的5%用于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合理确定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点、乡村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40、合发展等用地布局,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后形成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优先保障所在村的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和村民住宅用地。建立农业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实行单列跑道、单设标准。建立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保障督查审计机制。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指标预留制度,采取规划“留白”的方式,对暂时难以明确具体用途的建设用地,可暂不明确规划用地性质,机动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探索农村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增减挂钩实现县域内跨村区位调整,保障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需求。(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人才支撑。健全乡村人才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新农人”“新农干”

41、培养,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县乡共管,“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等机制推动县域内人才统筹培养使用,赋予乡镇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建立城市科教文卫体以及规划、建设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完善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乡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创业政策,持续加大人才下乡兴农力度。(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牵头,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强化试点示范。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先行区,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省级示范镇、示范村,推动农业强县建设。按照“整片实施、集成推进”的思路,统筹产业高质态发展、乡村高水平建设、农民高品质生活、乡村高效能治理,遴选部分乡镇开展“大美田园、和美家园、盛美农园”建设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负责)(六)强化考核监测。把专项行动实施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统筹考虑,纳入县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的重要参考。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强市建设规划和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开展进程监测,评估、引导全市建设进程,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更好推动目标实现。(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10月2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