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双下降”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91639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推动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双下降”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推动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双下降”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推动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双下降”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推动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双下降”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推动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双下降”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推动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双下降”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推动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双下降”的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推动行政诉讼发案量败诉率双下降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提升我市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水平,近日,市司法局赴江苏徐州、宿迁,浙江嘉兴、湖州以及芜湖、马鞍山等地市,围绕推动行政诉讼案件数量、败诉率“双下降”,加强行政诉讼案件败诉责任追究等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对策建议。一、外地做法(一)机制完善。徐州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徐州市行政案件败诉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构建形成诉前行政争议预防、诉中府院协同化解、诉后败诉责任追究的行政争议专项治理体系。通过制度执行,严格落实案件包保责任,一案一策,实行销号管理,限时化解。宿迁市制定出台行政诉讼案件诉前调解工作规程关于建立行政机关自我纠

2、错违法行为制度的意见,建立自我纠错机制、纠错启动程序,进一步促进行政机关自我纠错。嘉兴市建立“预警式”纠错机制和“协作式”化解机制,行政诉讼、复议案件审理中,针对可能纠错的案件及时开展风险预警,及时跟踪、协调、化解;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与法院、检察院协作配合,强化信息共享、风险防控、争议化解等合作机制,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方联动”调解模式,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二)府院联动。湖州市印发关于行政争议化解机制的实施办法,市司法局与法院定期会商、信息及时通报。市司法局每月组织对高风险案件进行排查、汇总,按照“谁行政、谁化解”“一案一策”原则,由各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和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包案

3、化解。宿迁市市司法局联合法院建立信息共享、情况通报制度等,统一行政执法尺度和司法裁判标准,推动行政应诉和行政审判良性互动,将行政争议解决在早、在小、在萌芽状态,2021、2022年全市行政诉讼一审败诉率分别为4、5%、7、5%o芜湖市、马鞍山市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司法推动、社会协同、多元参与、法治保障”的矛盾纠纷化解大格局。其中马鞍山市设立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制定工作规则,实行行政案件调解前置,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实现源头快速化解行政争议。(三)责任落实。宿迁市印发宿迁市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过错责任追究办法,通过案件线索移送、组织开展调查、提出处理意见、执行处理决定等四个步骤,落实责

4、任追究。每月初,市司法局联合市中院汇总梳理案件线索,移送市纪委监委进行责任追究。2022年以来,移送纠错案件线索105件,市纪委监委对60件案件实施责任追究,处理党员干部57人。湖州市强化督办追责,制定关于建立预防化解行政争议“三色预警”和挂牌督办机制实施方案湖州市行政诉讼案件败诉问责暂行办法,对季度败诉率第一次高于10%的县区,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进行约谈,第二次高于10%的县区,由县区主要负责人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作检讨。2020年至2022年,行政诉讼败诉率分别为8、2%、6、3%、6、l%o(四)执法规范。嘉兴市强化行政执法规范化,按照机构、人员、场所、经费、职责、制度“六到位”要求,推动乡镇

5、法治审核全覆盖,把好法治审核关,构建依法行政法律风险防线。针对行政纠错多发单位,通过卷宗评查、执法三项制度检查等,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021、2022年全市行政诉讼一审败诉率分别为4、35%、3、08%o湖州市注重诉源治理,定期开展“以案治本”“以案说法”活动,编撰全市行政复议诉讼案例汇编,供行政机关学习,增强行政机关法治意识和应诉能力。芜湖市、马鞍山市注重执法质量管理,通过执法卷宗评查、执法三项制度检查等,提升执法质量。特别是败诉率高的单位,进行专项检查,狙击败诉风险。芜湖市开发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系统”,集案件查询、短信提醒、出庭评价等功能,其中开庭评价模块对负责人出庭效果进行

6、客观评价,司法局可根据法院评价进行相应通报。芜湖市、马鞍山市2022年败诉率分别为15、12%、9、54%o(五)考核激励。徐州市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纠错纳入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今年徐州市政府将压降行政诉讼案件数和败诉率作为市政府十大重点工作之一,通过考核激励机制,倒逼行政机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行政诉讼败诉率从20xx年的15、62%降至2022年的6、86%o二、对策建议(一)建立协调机构。成立行政诉讼双降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法治工作副市长为组长,成员单位由县(区)政府,市中院、市检察院和市司法局等单位组成,解决有组织管、有人员干的问题。(二)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关于加强行政争议实质

7、性化解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化解范围、化解程序、责任主体等,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化解行政争议,力争打造源头治理、过程控制、结果运用、问责追责的闭环管控体系。(三)强化源头治理。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多元共治,减少诉讼增量。按照XX市行政执法评议办法(试行)等规定,每季度结合违法行政行为通报,针对案发率高、纠错率高的行政机关开展行政执法、合法性审查等专项监督检查,督促行政机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四)严格追责问责。制定XX市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案件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追责对象,应当追责、免责、从轻、从重的情形和追责方式等,倒逼行政机关主动依法行政,助推

8、法治政府建设。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基层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层面,在宣传政策、处理矛盾的时候,面临着“网上网下”双重压力。XXX说,网络就是草野,网民就是草根。应该说,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刻,能像现在这样,把江湖与庙堂连接得如此紧密而一体、把百姓与官家交融得这么便捷而深入。“过去的权力机关说一不二,今天的网民说三道四”,网络舆情对管理者形成了强大压力,感知网络舆情风险并正确应对,成为基层干部的必修课。一、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一)涉众型互联网违法犯罪,成为群体性舆情事件的高风险源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近年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网络非法吸储以及网络售假等案件多发高发,且涉

9、及面广、社会影响恶劣。在多起非法集资事例中,部分投资人将不满情绪指向党委和政府,质疑金融政策和国家体制,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产生质疑,潜伏着较多的社会风险。(二)对抗式解读官方信息舆论频发,加大官民裂隙。在突发公共舆情事件或政府公共政策发布时,官方信息容易引发民众“对抗式解读”,即“官方解释什么,民众越怀疑什么”的恶性循环。比如城区路面破损、乡村道路坑凹、教育公平问题、物业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成为网民怀疑相关部门工作未尽职尽责的重灾区。(三)质疑和触碰党委和政府的权威,成为一部分网民的心态。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多元化的舆论场中,“否定性的声音”和“批判性的观点”容易引起公众

10、的兴趣,引发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共鸣。如:农民工群体、涉军群体、“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购房群体等,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不加区分的把责任归因于政府,在网络上制造声势,引发共鸣,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四)自媒体参与网络舆情,给舆情事件增加不确定性因素。自媒体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逐渐走高,并深度参与到事件的爆料、评论等舆情形成的各环节当中。并积极发表评论提出质疑,使得舆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比如一些公众号经常发布属地儿童失踪、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信息,有意无意的扩散和放大信息,给舆情事件带来不确定性因素。(五)部分利益群体认同中央督察巡视,抗拒本地党委政府政策解释。部分民众对中央领导

11、集体以及中央的战略决策一致拥护,但是对于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一些做法存有非议,认为他们没有较好地贯彻中央精神或者执行走样。越级上访和网上反映成为他们诉求得到上一级党委政府解决的渠道,特别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工作组到本地开展督察巡视、高级领导干部到本地调研时,这部分利益群体就会在线上线下集中反映问题,给地方维稳、治安、信访、特别是舆情等工作增加压力,干扰正常的督察、巡视、调研工作,引发事端。二、当前基层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认识,消极应对。对网络成为主要舆论阵地缺乏应有的认识,习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网络舆情问题,不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估计不足,没有以我为主、抢占

12、先机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在舆情形成初期,有效的引导和预防可以防止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造成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消极防御应对较多、积极抢占先机引导偏少,简单粗暴应对多、合理引导平息少。比如,很多基层部门认为自己把线下工作做好就行了,网上的事情由宣传、网信部门处理,不是自己的份内事。(二)投入不足,保障不力。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很多基层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舆情员,缺少网络舆情监测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出现具体工作无人管或无法管现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或设置不合理,缺乏自主的、有影响力的网络宣传平台。比如,基层网信办设在宣传部,只是协调机

13、构,不是工作机构,由编制为12人的内设科室承担网信工作。(三)机制不全,处置不力。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还未有效建立,很多时候把侧重点放在已产生后果的网络舆情或者是涉及面广的重大网络舆情上,对涉及潜在危机和区域性个体事件舆情的收集、分析工作还显滞后。在如何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比如:缺乏预警处置预案、未建立信息分析机制、正面引导机制未形成、如何与网络媒体打交道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等现象普遍存在。(四)方法欠缺,水平较低。基层及时反映、有效应对重大舆情的能力不强,缺乏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技巧,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都说“

1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新时期在处置网络舆情时,不能只是堵住群众的嘴,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处理的手段比较弱、水平比较低,才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比如,一些行政执法部门,面对媒体的舆论监督,不敢说话、不会说话、说错话的现象,屡见不鲜。三、基层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和建议一是要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由于互联网匿名性所带来的网上信息无序是客观存在的,网上有害信息时常被传播,如果对此不加控制,则势必导致网络空间不良倾向和情绪的蔓延,并对现实社会造成危害。加强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有助于网上信息生态良性发展,使之成为公众信息交往的有序空间。要发挥各级网络管理机构、公安部门的作用

15、,协同作战,对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行为进行查处和打击。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战斗力,贯彻并认实到抓好舆情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压实工作职责,强化管控力,把舆情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全力做好舆情应对工作;要突出民意建设,强化研判力,要切实化解舆情隐患,把舆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舆情风险;要按照要求快速有效的处置好舆情,强化处置力,确保全X舆情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二是要健全互联网舆情的快速报告制度。互联网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大量的信息更新,集纳了社会各个不同层面的立场和观点、意见和建议、情绪和诉求。对此,要健全及时、准确、全面的互联网舆情报告制度,将网上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

16、热点事件、网民情绪、公众意见等快速报告给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X委网信办提出必要的处置意见,涉事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护和营造网上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监测发现的重要舆情信息应1小时内速报上级网信部门,不得瞒报、误报,主动开展网上网下调查核实、应急处置工作;已引起媒体关注的网络舆情,涉事部门要在6小时内发声,在12小时内受理问询、质疑和意见建议,并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24小时内正式回应。网络舆情快速报告制度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对各项工作的常态化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予以高度重视,由专人分管,明确专门的联络员,确保落实到位。三是要落实网络舆情处置的干部问责制度。“互联网

17、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甚至会影响现实社会事件的发展和走向。每一条网络舆情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些利益诉求,这也是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回应和处置,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水平和智慧。网络舆情的应对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应根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考核要求,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中的考核比重,加强督促检查和年度考核。对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按照有关规定通报表扬;对处置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提出问责建议。问责的目的,一方面使各级干部重视网络舆情所反映出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有效地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将各级干部的工作状态置于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使互联网成为干部勤政廉政的一面镜子,进而提高社会的公共监督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