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795921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莱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莱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莱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莱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莱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莱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docx(3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莱州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公示稿)为合理配置和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促进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辖区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发改委、卫健委关于印发“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山东省卫健委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等文件,为进一步优化我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2年至2025年,展望至2027年。第一章规划背景一、经济社会概况莱州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地处烟台、青岛、潍

2、坊三市交界处,紧邻渤海莱州湾,总面积1928平方公里,现辖17个镇街、97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82.47万。二、事业发展现状1.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坚持城乡统筹,注重协调发展,截止2022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医疗机构927家。其中,公立医院5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家、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民营医院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9家、诊所(含门诊部、医务室等)272家、村卫生室578家。2 .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全市现有卫生技术人员566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59人,注册护士2222人,执业药师(士)286人、技师(士)367人、乡村执业医师32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

3、数分别达到2.88和2.71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公共卫生人员数分别达到2.73人和8.35人。全市实有住院床位4793张,其中公立医院实有住院床位3164张、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有住院床位921张、民营医院实有住院床位465张,每千人口实有住院床位数达到5.52张。3 .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民医院、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三级复审,妇幼保健院被纳入三级创建体系,慢性病防治院被确定为二级专科医院,沙河中心卫生院晋升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成为社区医院,5家镇卫生室通过了“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评审。现有省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4个、烟台市级重点专科(专

4、业)26个,配备万元以上医用仪器设备5045台套。2022年度全市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完成门急诊329.2万人次,完成出院11.4万人次,开展住院手术2.7万台,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发展目标。4 .健康水平显著改善。严格贯彻“预防为主”防治措施,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老一少管理项目。截至到2022年底,全市建立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74.5万份,规范管理老年人、慢病患者以及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20.5万人,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健走示范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县等称号,被全国爱卫办连续两届重新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22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79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上儿童

5、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29%o、2.7/10万、3.4%。,主要健康指标居烟台各市区前列。5 .新冠防控成效突出。紧紧围绕上级部署要求,从维护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莱州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维护全国全省疫情防控一盘棋的高度出发,把新冠疫情防控作为突出政治任务来抓,不计得失、全力以赴,取得了重大成效。进入常态化阶段后,面对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态势,以最高的站位、最快的节奏、最严的措施,死盯严守、主动应对,全员发动、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不断延伸防控触角、持续密织防控网络,巩固提升了疫情防控成果,确保了未发生本土规模性疫情,顺利完成由“乙类甲管”向“乙类乙管”转型。6 .重点任务推进顺利。人民医院

6、老年病房楼和感染性疾病科楼、中医医院康复养生保健楼先后投入使用,新建4处规范化发热门诊,启动实施了人民医院三期工程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院新建搬迁项目。顺利完成人民医院与市立医院融合发展、镇街卫生院布局优化调整等重点改革任务,圆满承担“国家级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县”“省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单位”“第二批肿瘤规范化诊疗与医保费用合理化管理综合评价项目试点医院”“口腔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试点”等示范项目。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卫生事业发展不均。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供需矛盾突出。城区文昌路街道医疗资源较为集中,永安路街道区域相

7、对匮乏,居民不能够就近得到高水平医疗服务。因规划前瞻性不够,部分公立医院发展空间狭小,床位数不断增加,造成医院现阶段业务用房不足。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室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及设备设施落后等问题,运营极为困难。民营医院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除眼科等专科医院外,其他民营医院均以一级综合为主,难以发挥补充作用。(二)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现有学术水平、技术优势、知名程度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还与三级医院不相匹配,慢性病防治院现有优势学科分化壮大尚有较大空间。基层卫生仍然是整个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中的短板,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力度不够,基层医

8、疗服务能力薄弱,中医药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临床骨干流失速度加快,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引不进、留不下,人才瓶颈问题更加突出。乡村医生队伍知识结构老化、年龄构成失调,“血液”补充困难。(三)智慧管理水平较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基层卫生机构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之间信息协同不足,开展业务和考核工作仍需转换不同信息系统或者采用手工统计等方式,存在医疗信息碎片化、协同融合发展不够顺畅等问题,严重制约各方面的工作和协同效率。(四)深化医改仍需突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待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待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体制仍未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落实还不到位,现代医院管理

9、制度、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仍需加快。(五)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公共卫生人员配备不足,重医疗、轻预防的观念和倾向依然存在,医防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人员配备严重不足,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能力亟待加强。四、形势与挑战(一)各级党委政府要求标准更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出“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卫生与健康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从政府、社会、个人(家庭)三个层面协同推进组织实施15项重大行动,健康中国持续深化,推进

10、健康中国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共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将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作为解决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抓手,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厅字(2023)3号),对于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县域城乡医疗卫生体系融合发展进行了细化。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健康促进行动”未来五年发展要求。莱州市委1343工作体系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跨领域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分级分类建设医疗服务次中心;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鼓励因地制宜创建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和特色服务,基本建成覆盖全民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进慢性病院与疾控中心新建

11、搬迁,引导城区医院错位发展。(二)经济社会转型推动理念转变。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生育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化不断推进,职业卫生、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生活方式等多种影响健康因素相互交织,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重,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合理规划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后疫情时代,群众对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出新期盼,亟需加强医防融合,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三)信息技术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健康医

12、疗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新的机遇,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第二章规划原则和目标任务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莱州市行政辖区,面积1928平方公里,包括6个街道和11个镇,82.47万人口。6个街道:文昌路街道、永安路街道、文峰路街道、城港路街道、三山岛街道、金仓街道。H个镇:程郭镇、虎头崖镇、金城镇、朱桥镇、平里店镇、沙河镇、土山镇、柞村镇、夏邱镇、郭家店镇、驿道镇。二、规划内容本规划内容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包括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包括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

13、、个体诊所(门诊部)和村卫生室,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计生监督机构、院前急救机构等。三、规划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以群众实际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调整医疗机构布局结构、推动医疗业态升级为主线,紧扣“健康莱州建设目标,强化薄弱环节,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数量、规模及布局,确保适度有序发展,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强化政府规划调控和监管职责,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大力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调动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健康服务领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三)坚持分类管理,

14、防治结合。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医疗卫生资源数量和布局,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体系。四、目标任务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岁左右,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国内县域城市处于领先地位,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努力让全市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一)优质

15、资源实现下沉。持续完善城乡一体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大幅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需求。(二)防疫需要平急结合。完善平急结合、科学高效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构建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显著提高全市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三)强化健康服务供给。完善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供给模式,加大中医技术和中药方法的使用,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建立健全符合我市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四)适度提高生育水平。进一步落实人口均衡化发展的政策,加大三孩政策宣传,不断增强妇幼健康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五)促进医养融合

16、发展。探索建立医疗养老联合体或共同体,加强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社区、基地和企业,拓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六)加快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全市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基本医疗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家庭医生签约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附表一“十四五”莱州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指标维度序号主要指标2022年2025年目标指标性质床位配置1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818.07指导性2其中:烟台市荣军医院(张)0.290.36指导性3其中:县级公立医院3.844.92指导性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张)1.121.63指导性5民营医院0.561.166每千人口中医医院床位数(张)

17、0.740.85指导性7每千常住人口康复病床(张)0.42指导性8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1.924.6约束性人力资源9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883.85指导性10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714.05指导性11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0.350.54约束性12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2.734约束性13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630.65指导性14公共卫生人员数(万人)8.358.5指导性体系融合15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100100指导性16设置中医馆的政府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比例(%)100100指导性1

18、7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科室的比例(%)100100指导性18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100100指导性*注:指导性质为指标发展导向,其中指导性指标为宜实现的指标,约束性指标为应实现的指标。第三章优化资源配置以“健康强市”建设为统领,以打造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更加注重早期预防和医防协同,更加注重优质扩容和深度下沉,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均衡布局,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补短板、锻长板、堵漏洞、强弱项,统筹推进城乡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全

19、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一、床位配置(一)调整床位布局。到202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预期性指标为8.07张,其中公立医院4.10-440张左右。合理控制县级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群众医疗需求较大的区域布局,推动市、镇、村医疗服务体系均衡发展。每千人口政府举办医疗机构床位数预期性指标提高到6.91张,根据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探索开展家庭病房服务。(一)优化床位结构。适度控制治疗性床位增长,引导增量床位向传染、重症、康复、护理、肿瘤、精神等紧缺领域倾斜,支持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和慢性病防治院扩大床位

20、规模,完善家庭病床服务内容。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重症医学、康复、精神、中医类医院床位分别达到0.45张、0.42张、0.78张和0.85张。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以及床位与卫生人力配置比例,到2025年,床人(卫生人员)比的预期性指标为1:1.62。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床单位使用效率,控制医院平均住院日。原则上,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的公立医院(心理康复等特殊病种除外)不再新增床位。二、人力配置(一)完善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到2025年,全市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85人(其中中医类别0.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0

21、5人,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4名,每10万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名,每千人口执业药师数达到0.62人,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不低于0.85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原则上按照每万名常住人口1.75名的比例核定。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按照每万名常住人口1名的比例配备。监督执法机构参考每万名常住人口配备1-1.5名卫生监督员的标准,结合监督执法实际需要,科学配置卫生监督员。精神科医师数达到4名/10万人。镇卫生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均配备1-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和儿童保健医生。(二)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其他急需紧缺

22、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增加全科、感染(含传染)、急诊、病理、重症、出生缺陷防治、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康复、护理、托育等专业技术人才有效供给。大力建设药师队伍,加强药师配备使用。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专栏1实施实用人才培养体系工程1 .鳏鹏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选拔名医专家为目标,在全系统在编在岗人员中,不限年龄、专业、学历、职务职称,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化卫健人才。各医疗机构以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为依托,采用集中授课、模拟教学、实践训练、进修带教等方式一对一、一对多进行带教培养,组织年度考核,确保培养成效。2 .鲤鹏优选人才培养体系。在鳏鹏计划的

23、基础上,以年轻化、革命化为核心,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医学相关专业为主流,建立骨干梯队和预备梯队,培养遴选党性好、管理精、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培养形成综合型干部梯队。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I,安排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推选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同志担任指导老师,积累基层经验,丰富工作阅历。采取外派拓展、挂职锻炼、系统交流等方式,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干部成长。三、技术配置(一)促进医疗技术发展应用。加强临床重点专(学)科建设,强化重症、麻醉、影像、肿瘤、心脑血管、儿科、老年医学、精神、皮肤等临床专(学)科建设。(二)推动实现差异协同发展。完成公立医疗机构学科体

24、系建设规划布局,明确发展定位,打造学科高地。改革管理体制,整合医疗资源,壮大现有优势学科,弥补学科建设薄弱环节,实现公立医疗机构“错位互补”发展。四、设备配置(一)优化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坚持资源共享,统筹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比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用设备配置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医学影像和检查检验服务能力。积极规划引入高层次医疗服务技术,探索建立前沿医疗装备的技术科研与应用。(二)升级公共卫生防治设备。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瞄准国内先进水平,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加

25、强体外膜肺氧合(ECM0)、移动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生命支持、急救、转运等类别设备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加强急救中心(站)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确保满足急救服务需求。五、信息配置(一)建设统一平台。以最新政策和标准要求为指导,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创新技术为依托,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构建覆盖市、镇、村三级的一体化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强化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等核心数据库管理,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分级诊疗秩序形成,支撑医防融合业务开展,为监管提

26、供智能决策支持。(二)完善服务功能。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为支撑,建设覆盖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的基层服务、医疗协同、智慧服务、统一收支、综合监管5大应用服务体系,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分级诊疗和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均等化,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区域业务协同能力、卫生科学监管能力,回应群众关切,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卫生健康需求,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专栏2构建强大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1.打造市镇村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以“政府主导、机制创新、示范引领”为建设原则,以实现辖区内全人群分级分类健康管理为目标,结合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以

27、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聚焦筑牢基层服务网底、创新健康管理模式、上下级协同联动、互联网便民惠民赋能四大业务目标领域,构建标准统一、科学先进、高效实用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2.构建整合型智能化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遵照国家区域卫生信息化顶层设计框架,结合莱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总体需求及目标,按照“1+3+15+N”的网格化服务体系,建设莱州市“数字健康”信息平台项目,自上而下建立覆盖“市-镇街-村居-家庭-居民”的五级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即“全覆盖模式”),整体按照“1+3+15+N”网格化数字服务体系进行规划,包括:1个医共体、3个专科联盟、15个运转枢纽和N个网格中心。第四章完善

28、体系建设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慢性病防治院为骨干,以医疗机构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综合干预等能力。(一)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1.明确职责定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求,履行监测预警、检验检测、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与调查、综合干预与评价、信息管理与发布、健康教育与促进、技术管理与指导等职能。慢性病防治院负责协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专科疾病防治规划、建立专科疾病防治协作网络、拟订防治标准规范、推广防治适宜技术和管理模式等。2 .加强

29、能力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配备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和移动检测车。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为主体,构建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实验室参比体系。3 .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建设。按照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的要求,健全全市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在卫生应急工作中的作用,提升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机制。坚持平急结合、常备不懈,在市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

30、组的领导下,健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机制,完善监测、预警、决策、处置、评估全链条响应机制,加强日常重大疾病防控和重大风险会商研判,协调解决重点问题。4 .提高信息化水平。打造多点触发预警预报机制。坚持动态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强化公共卫生多部门数据共享和场景化多业务协同,深化“大数据+网格化”管控机制,建设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多点触发预警预报系统。健全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二)创新医防协同机制1.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推进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根据形势任务变化要求,动态制(修

31、)订卫生应急预案,加强各级各类预案之间的衔接,推进预案的数字化、流程化建设,提升预案针对性、操作性、约束性,构建分层分类、高效实用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5 .加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设。完善多部门、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开展风险会商研判,加强信息通报、资源共享、对策协调、分工协作。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和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完善基层公共卫生组织体系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志愿者组织规范有序提供志愿服务。(三)优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1.建立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体系。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围绕“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目标,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职业中毒、

32、食源性疾病等为重点,提升医疗机构预检分诊能力,完善各类监测哨点布局。优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实现信息源头收集、实时抓取和在线监测。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人员、行为、物流和气候等特征分析与疫情追踪,及时监测预警高危区域、高发季节和高风险人群。2 .提高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织密紧急医学救援网络,规划布局紧急医学救援站点,提升重大级以上各类突发事件伤病员收治能力。丰富专家人才资源储备,适时调整完善各级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急专家库信息,逐步完善专家信息机制,形成分级管理、分类设置、覆盖全面的卫生应急专家资源信息体系。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融合医疗、防控、检测、管理等多专业,

33、功能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发展,打造独自处置突发事件“作战单元”。依托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强化人员配备、物资准备、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进一步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环境消杀、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等现场处置工作。依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实验室应急检测平台,有效开展病原快速筛查。3 .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按照农村地区1020公里服务半径规划布局急救站点,加强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二级及以上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完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配备等基础条件,提供急诊医疗救治

34、。二级以上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留观室,市人民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病区建设,在疫情发生时能迅速开放的传染病病床数不低于80张。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能力,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规范发热哨点诊室建设和运行,鼓励有条件的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核酸快检实验室。抓好基层机构疫情防控物资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统筹县域资源,完善上下帮扶机制,广泛开展乡村两级医务人员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多方式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健康宣教,引导居民科学防控。4 .建立慢病防控长效工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推动把健康融入所

35、有政策。在环境治理、烟草控制、膳食营养干预、健身场所设施建设等慢性病危险因素控制方面采取有效行动。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慢性病防控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提供面向全人群、覆盖生命全周期的慢性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开展健康咨询、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等个性化健康干预。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为突破口,强化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推进早诊早治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一评二控三减四健”专项行动,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

36、和生活方式,提高群众健康素养。降低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增长。5 .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以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中医疫情防治队伍为主体,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独特作用。推动中医药融入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体系,充实公共卫生队伍中的中医药人员力量,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中医药部门或专家队伍。加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以及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参与度。完善中医疫病防治体系,加强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肺病科、

37、发热门诊、可转化传染病区、可转化重症监护室等建设。建立市级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建设市级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作机制。专栏3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工程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项目位于主城区西部,永安路街道五个庄村西北,占地41.88亩,总投资4.3亿元,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业务楼、检验检测楼以及应急指挥中心和作业中心,2022年动工,2023年建成竣工。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备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配备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室和配备移

38、动检测车。2 .市慢性病防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位于新疾控中心西侧,规划占地80亩,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设置床位990张,划分为5个功能区,即心理康复病区、综合诊疗区、内科康养区、肺病治疗区及行政办公区,其中心理康复病区设计床位800张,规模位居省内县级精神卫生中心前列。计划2023年动工,2025年建成投用。3 .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完善急救网络布局,城市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十四五期间在城港路街道、三山岛街道、郭家店镇、虎头崖镇、土山镇增设5个院前急救站点,完善全市院前急救网络,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二、医疗服务体系(一)夯实基层服务网络。以急诊

39、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及儿童保健、老年保健、康复、护理、中医药、口腔保健等服务为重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住院服务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发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网底作用。到2025年,50%以上的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推荐标准,其余镇卫生院达到省提升标准,具备辖区内居民首诊、双向转诊能力,有能力开展的技术和项目不断增加,基层门急诊服务量占比得到提升,逐步实现群众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1 .完善城市社区医疗生服务网络。结合城镇化建设、人口分布、地理条件、服务半径、社区规划等调整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原则上在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每3-10万居民至少设置1所社区卫生

40、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配备,加强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提档升级,重点完善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选址及论证,力争2025年具备建设条件。2 .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每个镇办好1处镇卫生院的基础上,按照医疗资源布局人口规模等,选择2-3处中心卫生院,集中人、财、物等资源,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改造提升房屋建筑,配齐设施设备,着力加强急诊急救、住院服务和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三级及以下常规手术,打造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构建农村

41、地区30分钟重点疾病救治服务圈,纵向缩小城乡差距、弥补功能空白,形成“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的区域医疗格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结合人口规模,科学布局村卫生室设置,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的新型村级卫生服务体系,形成更加方便可及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实现从注重机构全覆盖转向更加注重服务全覆盖。积极推进村卫生室产权公有和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鼓励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办或延伸举办村卫生室。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60%以上。3 .实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职责清晰、分工协作、良性竞争的整合型医疗管理新格局和分级诊疗新秩序,通过

42、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合理控制,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2023年,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基本完成,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中西医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4年,紧密型医共体运行顺畅,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健全,优质医疗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到2025年,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县域就诊率达到90%,县域内基层救治率提高到65%左右。(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力争用3-5年时间努力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资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

43、力资源发展,推动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1.明确发展定位。提升人民医院县域医疗中心地位,坚持“大综合、大专科”发展思路,加快骨干人才引进培养和重点学科建设,突破我市薄弱学科发展瓶颈,承担起群众看病就医兜底职能。推进妇幼保健院“三乙”创建和转型,继续完善妇幼保健学科体系,培育妇女儿童相关疾病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集群,打造妇女儿童名医名科名院。巩固中医医院现有骨科、肿瘤等重点学科和中医药康复保健优势,细化中医药学科规划布局,实施中药制剂研发和中药制剂中心建设,提高中医药优势病种和适宜技术“全科化”覆盖率。加快慢性病防治院转型发展,在满足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基础上,加快拓

44、展职业病、皮肤病康复治疗领域,打造精神病、结核病、皮肤病、职业病专科典范医院。4 .打造学科高地。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创伤急救等重点疾病救治能力为重点,以提升对外竞争实力为目标,集中力量打造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癌症中心、“三高中心”等七大中心,全市统一规划,实行资源倾斜,再造服务流程,逐步形成上下联动、信息联通、综合诊疗、多科联合、防治康复全链条的立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其中,全市设立2个胸痛中心,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分别牵头承担建设任务;设立2个高级卒中中心,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分别牵头承担建设任务,其他医疗机构建设初级卒中中心和

45、基层卒中防治中心,完善我市溶栓“地图”;设立4个创伤中心,中医医院承担烟台市级创伤中心建设任务,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第二人民医院承担县级创伤中心建设任务;设立2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分别由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承担建设任务;设立2个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分别由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承担建设任务;设立1个癌症中心,中医医院牵头承担建设任务,同时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分别开展癌症规范化诊疗病房建设;设立2个“三高中心L分别由人民医院、中医医院承担建设任务。5 .组建专科联盟。实施“挂大靠强”战略,鼓励各级公立医院加入国家大型医疗集团和专科联盟,跟进国内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

46、构临床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专病,以专科协作为纽带,依托市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主委所在单位,牵头组建中医药、康复理疗、妇幼保健、心理健康、医养结合等全市性专科联盟,推动联盟之间学术交流和人才互动,实现重点专科群体跨越发展,形成补位发展模式。(三)规范社会办医发展。社会办医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补充,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和康复医疗、老年护理等。1 .规范民营医疗机构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医疗美容、中医、康复、护理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连锁化、集团化、高水平非公立医院跨区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47、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参加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鼓励商业保险机构结合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特点积极开发多样化、个性化健康保险产品。建立医疗、医保、医药联合执法管理工作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打击违规违法行医行为。2 .加强个体诊所空间布局。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城市中心区域同一类别诊所原则上距离达到500米以上,优先支持社会资本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区域设立个体诊所。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经注册后在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满5年的医师按规定全职或兼职开办诊所。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

48、医师或加注全科医师执业范围的专科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3 .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协调发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合作,按照平等自愿原则组建专科联盟。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可以自愿加入公立医院牵头组建的县域医共体或专科联盟,专科服务能力较强的民营医院也可牵头组建专科联盟。专栏4优质均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1.人民医院三期工程建设项目。位于医院院内西北侧,包括新建污水处理站和核医学、口腔、康养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6589平方米,总投资1.02亿元。2022年开工建设,2023年竣工投用。2 .人民医院后勤保障楼建设项目。位于医院院内北侧,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造价3700万元,主要用于消毒供应和配电中心。2023年3月破土动工,2023年9月底竣工投用。3 .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项目。巩固提升沙河中心卫生院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创建成果,依托紧密型医共体资源优势,扶持朱桥中心卫生院、驿道中心卫生院配齐设备设施,着力加强急诊急救、住院服务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