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过年守岁与压岁的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梅过年守岁与压岁的风俗.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习俗黄梅过年守岁与压岁的风俗除夕守岁习俗历史悠久,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J到了宋代守岁已成时尚。不过,任何风俗都有其实用性,如果没有实用价值,便不可能形成风俗习惯,也很难流传下来。那么,老百姓为什么要围炉团坐,达旦不寐地守岁呢?黄梅有几种不同的版本。第一种孝子型的故事说:过去有一位孝子与母亲一起相依为命,眼看母亲的岁数一年比一年大了,心里着急。便经常烧香磕头地乞求老天爷保佑自己的母亲多活几年,老天爷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便委派寿星老人南极仙翁去帮助那位孝子。有一天夜里那个孝子做了一个梦,梦见南极仙翁对他说:老夫念你一片孝心,告诉你一个办法可以让你母亲长寿。你在每年
2、除夕五更分二年之前,给你母亲一点压岁钱,将旧的一岁压住,便可以让你母亲永远保持现有的岁数。孝子尽管有些不太理解,但是为了母亲能够长命百岁,他还是决定南极仙翁的办法试一试。这一试果然有效,孝子的母亲一直活到了一百多岁才无疾而终。后人,竞相效仿,才相沿成习,积习成俗,便有了“守岁和晚辈给长辈们压岁”钱的习俗。我认为这个故事很有道理,儿女有孝心,父母当然能长寿。给父母压岁钱更好。俗话说别人有不如自己有,儿子有还隔一手啊!第二种珍惜光阴型的故事说:在年俗中守岁”都是年青人,老年人大都守到中途就躺到床上享福去了。清代诗人赵翼85岁时在除夕诗中写道: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
3、第一声J年青人守岁是珍惜光阴”的表现。因为年青人觉得,又过去了一年自己却一事无成,便坐在那里守岁,试图把即将逝去的岁月守住。老人给年青人和孩子们压岁钱的目的就是试图把即将逝去的岁月压住,以便让年青人尽快成熟起来。有一首名为惜光阴的守岁诗是这样写的:相约守岁阿成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光阴应该是古人守岁和年青人给老年人压岁”钱或者是老人给年青人和孩子们的压岁”钱的真实目的与美好愿望。刚开始可能是孝顺的子女为祝福父母的健康长寿,或者是老年人自己因舍不得过早地离开自己日见成熟的子女,而采取的一种仪式。老年人在自己惜光阴的同时,也很想把自己老了以后才懂得珍惜光阴的经验教
4、训传授给年青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于那些不懂得珍惜光阴的的年青人而言,往往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仍然两手空空,一无所获。老年人便利用守岁的机会,把应该珍惜光阴的理念传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偏从此夜惜年华。由于水往下流等原因,便造成了原生义渐渐委缩,引伸义反客为主的现象现在往往是老人给年青人和孩子们的压岁钱者居多。黄梅人的守岁从吃罢年夜饭便开始了,夜深了,守岁才慢慢进入高潮,守饿了的年青人从火灰里扒出事先埋在下面的糯米耙或年糕出来吃,因连日来的忙碌而有点累,所以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的老年人也都陆续起床,给子孙们送红包,渐渐,人们心中有所等待出天方的时刻快要到了。旧时,农村没有钟表,公鸡喔啼是
5、唯一的报时信号。无论是谁家的鸡,只要叫了头遍,人们的心情便为之一振,倦意立即无影无踪。每到这时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总是先洗了手脸整理好衣冠,然后将香烛纸炮、酒壶等放入托盘内,其他人则按照一家之主的分工带上火种、蒲团,照明用的松明子、灯笼、或手电筒之类的东西。妈妈或牵着年幼的儿女或帮忙抱着孙儿、孙女的媳妇带上哄孩子的东西。一切准备就绪后,父亲端着托盘来到大门前,将栓着的大门打开一条缝,由儿子侧着身子将点燃的大爆竹丢出门外,就在第三个大炮炸响的同时,儿子眼疾手快地将大门全部打开,父亲第一个跨出门坎,神情庄重地走到大门正前约一两丈远的地方停住,其他人很自然地分两边站定,一个个屏住呼吸,且都旁若无人,
6、目不斜视,看着父亲从托盘里拿出酒壶、酒杯等,排定在地上,再点香、点烛、烧黄表纸,放爆竹。然后,以父母,哥嫂,弟妹为序,依次跪在蒲团上叩头作辑,叩拜苍天,这一切做完后,以农为主者便全家都到土地庙去叩拜土地神,以渔为主者便全家都到令公庙去叩拜黄梅人独自拥有的渔业保护神令公菩萨,以商业为主的商人则到财神庙去以此类推,尽管大家什么话也不说,但大家的心里却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祈求天地神灵,保佑他们发家致富,万事顺序。由于几乎在同一时刻,家家户户都要出天方,因此,在途中相遇,或者是在土地庙、财神庙相遇的概率相当高。有趣的是,无论是在途中、庙内或庙外,大家都绝对不打招呼,完全视同陌生人。因为新年伊始,在没有给天地神灵拜年之前是不能与别人打招呼的,按惯例除夕之后,碰面的第一件事便是彼此拜年。由于在给天地、神灵拜年之前,不能给其他人拜年,便不如干脆像不认识一样更好。从土地庙回来后,首先是给祖先(祖宗牌位)拜年,接着给祖父母、父母、兄嫂拜年,最后全家在一起喝糖茶一一至此,守岁才算正式结束该准备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