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04299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31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23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23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23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23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docx(7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一第一部分:总则一第二部分:传感器和终端一第三部分:低功耗无线通信一第四部分:主站侧数据处理-第五部分:系统测试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第1部分:总则目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监测对象25监测内容36系统架构37基本原则48标准体系设计5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第1部分:总则1范囤本部分规定了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的监测对象、监测内容、一般要求、系统架构和标准体系结构。本部分适用于20kV及以卜电压等级的电力设备及承载其运行的基础设施。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H期的引用

2、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900.1-2008电工术语基本术语GB/T2900.71-2008电工术语电气装置GB/T7665-2015传感器通用术语GB/T50613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GB/T33593-2017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要求GB/T42313-2023电力储能系统术语NB/T10978增量配电网规划技术导则DL/T2424-2021智能电网术语DL/T5729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设备equipment单个电器或一组器件或电器,或一个设施的主要

3、器件的组合,或为执行特定任务所需的所有器件。来源:GB/T2900.1-2008,3.3.233. 2设施instalIation安装在一个给定地点以实现特定目的的-个电器或相互关联的一组器件和/或电器,包括使它们运行良好的所有器具.来源;6B/F2900.1-2008,3.3.244. 3电气设备electricequipment用于发电、变电、输电、配电或利用电能的设备,例如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测量仪器、保护器件、布线系统和用电设备。来源:GB/T2900.71-2008,3.75. 4用电设备current-usingequipment用来将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光

4、能、热能、机械能)的电气设备。来源:GB/T2900.71-2008,3.76. 5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resources接入35kY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位于用户附近,在35kY及以下电压等级就地消纳为主的电源,包括同步发电机、异步发电机、变流器等类型电源。注:包括太阳能、天然气、生物质能、风能、水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含煤矿瓦斯发电)和储能等类型。来源:GB/T335932017,3.17. 6电力储能electricalenergystorage;EES利用储能介质,从电力系统吸收、存储、转换及释放电能的技术。来源:GB/T423132023,3.18.

5、7在线监测OnTinemonitoring在电力设备设施运行的情况下,对其运行状态量进行连续或周期性的自动监测。注1:在线监洞应用承载于在线监测系统之上,该系统由传感器、监测终端、边缘网关、监测主站,以及连接他们的通信网络构成。其中,传感器可和设备设施融合集成。注2:在线监测可作为其他相关自动化系统的一个子功能,便于降低自动化和数字化成本。3.8传感器transducer/sensor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注1:敏感元件(sensingelement),指传感器中能宜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注2:转换元件(transduci

6、ngelement),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电信号部分。来源:GB/T76652005,3.1.13. 9智能汇聚终端smartaggregationtermiaI在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系统中用于采集汇聚各类传感器数据,完成本地数据存储分析,并实现与主站系统信息交互的一类设备的总称,主要包括智能融合终端、集中器、边缘物联理、智能网关等。4监测对象4.1 中压设备设施包括:中压开关柜、中压分支箱、中压柱上开关、中压架空线、中压电缆等。4.2 低压设备设施包括: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柜、低压分支箱、低压配电箱、低压表箱、低压断路器等。4.3 分布式电源

7、及公共用电设备设施包括:20kY及以下电压等级范围内接入的分布式电源设备设施(光伏阵列、光伏并网逆变器、汇流箱、风力发电机等)、电力储能设备设施(电池舱、储能变流器、飞轮储能装置等)、电动汽车充放电设备设施(充电桩、换电站等)。4.4 运行环境包括:开闭所、配电站房、预制式箱变、电缆敷设环境等。5监测内容5.1 设备设施监测量5.1 .1电气量包括:交流电压、交流电流、频率、直流电压、直流电流等参数。5.2 .2非电气量包括:开关分合状态、位移、角度、气体浓度、气体压力等参数。5.2 运行环境监测量包括:辐照强度、风速、温度、湿度、烟雾、门禁、液位等参数。6系统架构6.1 系统描述中低压配用电

8、设备设施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由传感器、通信网络、智能汇聚终端(边缘节点)、主站四部分组成,系统总体架构按照感知层、网络层(包括远程通信、本地通信)、汇聚层、平台层分层设计。6.2 总体架构6.3 感知层感知层主要由各类传感器构成,实现对各类电力设备设施运行状态及运行环境状态等信息的采集,并通过网络层实现数据向汇聚层的传输。6.4 网络层网络层由本地通信网与远程通信网两部分组成。本地通信网可采用无功率无线、电力线载波等通信方式,在通信节点间自主生成与维护本地通信网络,构建传感器与边缘节点之间数据传输通道,实现感知层与汇聚层之间数据交互。远程通信网可采用无线公网、无线专网、卫星通信等通信方式,构建边缘

9、节点与主站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实现汇聚层与平台层之间的数据交互。6.5 汇聚层汇聚层由各类边缘节点构成,负责感知层各类传感器的统一规范接入,实现即插即用:负责各类传感器采集数据的统-建模、存储管理:负责监测对象运行状态的本地分析、状态评估;负责通过网络层实现与平台层的双向数据交互。6.6 平台层平台层由主站构成,负责汇聚层各类边缘节点的接入管理;负责对汇聚层监测数据的分类处理、存储调用;负责规范与上层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交互方式:负责向业务系统推送设备状态监测结果或进行本地化展示分析.6.7 原则7.1 开放性原则7.1.1 1系统应适用于中低压配用电领域不同应用场景下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的业

10、务需求。7.1.2 系统各部分设计应采用标准化的通信协议和软硬件接口,满足产品通用、互换的要求。7.1.3 系统应具备兼容性、扩展性,支持系统升级、互联。7.2 先进性原则7. 2.1系统技术架构应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适度超前并满足电力设备设施在线监测未来技术发展要求。8. 2.2传感器技术应优先采用非侵入或非接触式、无源无线、多参量融合等先进技术。9. 2.3通信技术应优先采用低功耗无线通信、双模、多模融合等先进通信技术。10. 2.4主站应优先采用云计算、云边协同等先进技术。7.3 安全性原则7. 3.1系统应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以及运营服务等方面全面保障网络信息安全.8. 3.

11、2设备设施应满足系统的安全接入要求,系统应支持设备的安全接入管理。7.4 实用性原则7. 4.1系统各部分应满足方便安装、易于部署、维护便捷的要求8. 4.2系统应满足不同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方便用户使用。9. 5可验证性原则7. 5.1参照本系列标准用户应能搭建完整的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系统:8. 5.2参照本系列标准用户应能对系统各部分功能、性能进行试验验证。9. 5.3参照本系列标准用户应能对系统进行整体功能完整性验证。8标准体系设计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1部分:总则本部部分对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系统架构、基本原则、标准体系构成进行规范。第2部分:传感器和终端本部分对传感器、

12、智能汇聚终端设备的配置、功能和性能等技术要求等进行规范。-第3部分:低功耗无线通信本部分对低功耗无线通信模组/模块、网关/基站、组网和安全,以及无线/有线、本地/远程混合通信组网等方面进行规范。第4部分:主站侧数据处理本部分对主站侧数据协议、数据模型、数据功能等进行标准化。第5部分:系统测试本部分对照前第四部分技术规定,对重点测试指标和测试方法等进行规范。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第2部分:传感器和终端目次1范围12规范性弓I用文件14传感器典型配置及选型要求34.1中压设备设施342低压设备设施443分布式电源及公共用电设备设施444运行环境S5传感器技术要求51 .1环境条件55 .2工

13、作电源66 .3外观与结构67 .4安全性要求65. 5性能要求76. 6功能要求96智能汇聚终端技术要求97. 1环境条件91. 2工作电源96. 3结构要求107. 4接口要求106. 5通信协议要求107. 6对时要求108. 7性能要求119. 8功能要求12附录A14参考文献25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第2部分:传感器和终端1范围本部分对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中的传感器选型配置、传感器技术要求及智能汇聚终端的技术要求等进行规定。本部分为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系统的传感器选型及配置提供指导与参考。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

14、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5086-2018MEMS电场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GB/T7665-2005传感器通用术语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6587-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GB/T28179-201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意识设计环境因素的识别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2423.3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

15、恒定湿热试验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环)GB/T2423.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b和导则:碰撞GB/T2423.10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GB/T2423.2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GB/T2423.24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Sa:模拟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及其试验导则GB/T GB/T GB/T GB/T GB/T GB/T GB/T17626.217626.317626.417626.517626.617626.817626.9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 电磁

16、兼容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 试验和测量技术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10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11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GB/T17626.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GB/T10125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T16422.2塑料实

17、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2部分:筑弧灯GB/T16422.3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第3部分:荧光紫外灯GB/T3512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GB/T9361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T4796-2017环境条件分类环境参数及其严酷程度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11287电气维电器第21部分第1篇:振动试验(正弦)GB/T14537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GB/T11022-2011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标准的共用技术要求GB/T14598.3电气继电器第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绝缘配合要求和试验NB/T42086-2016无线测温装

18、置技术要求DL/T721-2013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3术语和定义3.1 传感器transducer/sensor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注I:敏感元件(sensingelement),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的部分。注2:转换元件(Iransducingelement),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电信号部分.来源:GB/T76652005,3.1.13. 2倾角传感器inclinationtransducer/sensor用于测量载体相对于某个参考平面倾斜角度的传感器。来源:GB

19、/T76652005,3.2.1.9.34. 3温度传感器temperaturetransducer,temperaturesensor能感受温度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来源:GB/T76652005,3.2.2.15. 4湿度传感器humiditytransducer/sensor能感受气氛中水蒸气含量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来源:GB/T76652005,3.3.26. 5振动传感器vibrationtransducer/sensor能感受机械运动振动参量(机械振动速度、频率、加速度等)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来源:GB/T76652005,3.2.1.5.37. 6气体

20、传感器gastransducer/sensor能感受气体(组分、分压)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来源:GB/T76652005,3.3.18. 7位移传感器displacementtransducer/sensor能感受位移量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来源:GB/T76652005,3.2.1.79. 8红外光传感器infraredIighttransducer/sensor能感受红外光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来源:GB/T76652005,3.2.3.310. 9水位传感器waterleveltransducer/sensor能将被测点水位参量实时地转变为相应电量信号的传感器。

21、3.10 水浸传感器waterimmersiontransducer/sensor一种利用物理、电学或化学方法进行水位检测的智能设备。3.11 数字式传感器digitaltransducer,digitalsensor输出信号为数字量或数字编码的传感器。3.12 集成传感器iintegratedtransducer利用微电子工艺,将敏感元件连同信号处理电子线路制作在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传感器。3. 13智能传感器intelligentsensor对外界信息具有一定的检测、自诊断、数据处理以及自适应能力的传感器。4. 14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Isystem,ME

22、MS以微电子技术(半导体制造技术)为基础,融合了光刻、腐蚀、薄膜、LIGA、硅微加工、非硅微加工和精密机械加工等技术,是集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微机械结构、微电源微能源、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高性能电子集成器件、接口、通信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注:MEMS产品主要分为MEMS传感器和MEMS执行器两大类。5. 15智能汇聚终端smartaggregationterminal在中低压配用电设备设施在线监测系统中用于采集汇聚各类传感器数据,完成本地数据存储分析,并实现与主站系统信息交互的一类设备的总称,主要包括智能融合终端、集中器、边缘物联代理、智能网关等。4传感器典型配置及选型要求5.1 中压设

23、备设施5.1.1 杆塔杆塔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1。4.1 2架空馈线架空馈线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2。4.1.3 电缆馈线电缆馈线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3。4.1.4 柱上开关/断路器柱上开关/断路器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4。4.1.5 跌落保险跌落保险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5。6. 1.6高压开关柜/环网柜高压开关柜/环网柜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6。4.1.7配电变压器配电变压器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7。4.2 低压设备设施4. 2.1低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

24、求参照附件一表8。5. 2.2JP柜JP柜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9。6. 2.3低压分支箱低压分支箱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10。7. 2.4低压表箱低压表箱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11。8. 2.5低压断路器低压断路器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12。4.3 分布式电源及公共用电设备设施4. 3.1光伏阵列光伏阵列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表13。5. 3.2光伏汇流箱光伏汇流箱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14。6. 3.3光伏并网开关光伏并网开关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15。7. 3.4风机风机设备的传

25、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16。电池舱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17。4. 3.6公共充电桩公共充电桩设备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18。5. 4运行环境4. 4.1电缆沟道电缆沟道运行环境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表19。5. 4.2配电站/室配电站/室运行环境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表20。6. 43开闭所开闭所环境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表21。7. 4.4预制式箱变预制式箱变运行环境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22。4. 4.5光伏电站光伏电站运行环境的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表23。4. 4.6预制舱式储能站预制舱式储能站运行环境的

26、传感器配置及选型要求参照附件一表24。5传感器技术要求4.1 环境条件5. 11气候条件工作在一下气候条件的传感器设备应能正常工作:a)环境温度、湿度见表18。b)大气压力:70kPa106kPa表18工作场所环境温度和湿度分级级别环境温度湿度使用场所范围(C)最大变化率Cmin相对湿度%最大绝对湿度gm3Cl5+450.559529室内C2-25+550.510-10029遮蔽场所C3-40-+701.010-10035户外CX待定注:CX级别根据需要由用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5.1 2海拔要求气密型传感器:不超过50m:普通型传感器:不超过1000m:高原型传感器:不超过4000m。5.1.

27、3 耐污秽等级气密型传感器:I级;户内型传感器:II级;户外型传感器:IV级。污秽等级分类按GB/T4796-2017o5.1.4 周围环境要求传感器设备周围环境应满足如下要求:a)无爆炸危险,无腐蚀性气体及导电尘埃,无严重霉菌存在,无剧烈振动冲击源。场地安全要求应符合GB/T9361中的规定。b)接地电阻应小于405.2 工作电源传感器设备的工作电源应满足如下要求:a)单独采用电池供电的传感器设备,其电池供电时间应大于6年;b)采用太阳能供电的传感器设备,其电池在满容量情况下单独供电时间应不少于30天;C)采用外接电源供电的传感器设备,其电源应满足GB/T17626中电磁兼容性能要求;d)采

28、用其它供电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利用电磁感应、电容效应或热电效应原理产生电能进行供电)的传感器设备,其电源应满足无线传感器全部基本功能的供电需求。5.3 外观与结构传感器的外观与结构应满足如下要求:a)传感器设备在显著部位应设置持久明晰的、完整的铭牌或标识:b)传感器设备外观完整、整洁、活动件稳固,应无明显的锈蚀、凹凸痕、划伤、裂缝和毛刺,镀层不应脱落,标牌文字、符号应清晰、耐久;c)对外连接的机械接口、电气接口正确,内部电气线路应排列整齐、固定牢靠、走向合理,便于安装、维护,并用醒目的颜色和标志加以区分;e)传感器设备各零部件及相应连线应有防松动措施。f)传感器设备的外壳为单层结构时,防护等级应

29、满足GB/T4208中规定的IP65要求;外壳为双层结构时,外层防护等级应满足GB/T4208中规定的IP54要求,内层防护等级应满足IP65要求。5.4 安全性要求传感器设备的安全性应满足如下要求:a)传感器设备应采用低功耗、免维护、小型化的设计标准,具备高可靠性的要求:b)传感器设备安装后,不能影响电力设备原有的连接方式、绝缘性能、密封性能、及接地性能,不应对原有电力设备有磨损或其他伤害,不影响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c)传感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或损坏时,不应对周围设备造成损坏:d)传感器设备不应采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或遇火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材料:e)安装在杆塔上的传感器设备应采取防振、防松

30、措施,而且不应降低杆塔的机械强度;f)安装在杆塔基础上的传感器设备应采取防盗、防松、防水、防潮等措施:g)室内安装的传感器设备应满足发热元器件的通风散热要求;h)传感器设备应采取必要的防电磁干扰措施,外露导电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体,与被监测设备电气系统应完全隔离,并可靠接地。5.5 性能要求5. 5.1环境适应性传感器设备应满足表19试验要求,详见表19。表19环境适应性要求名称性能要求低温性能应满足GB/T2423.1中的有关规定高温性能应满足GB/T2423.2中的有关规定恒定湿热性能应满足GB/T2423.3中的有关规定交变湿热性能应满足GB/T2423.4中的有关规定温度变化(冲击)性

31、能应满足GB/T2423.22中的有关规定盐雾腐蚀性能应满足GB/T10125中的有关规定老化性能应满足GB/T16422.3、GB/T16422.2,GB/T2423.24,GB/T3512中的有关规定5.5.2绝缘性能a)绝缘电阻: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传感器设备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各独立电路之间,绝缘电阻的要求见表20。表20绝缘电阻要求额定工作电压l绝缘电阻要求UNW60V100M(用250V绝缘电阻表测量)250VUs60V100M(用500V绝缘电阻表测量)注:与二次设备及外部回路直接连接的接口Ml路绝缘电阻采用250Vl60V的要求。b)介质强度:在正常试验大气

32、条件下,传感器设备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各独立电路之间,应能承受频率为50Hz、历时Imin的工频耐压试验而无击穿闪络及元件损坏现象;工撅耐压试验电压值按表21规定进行选择,也可以采用直流试验电压,其值应为规定的交流试验电压值的1.4倍。表21工频耐压试验电压要求额定工作电压UIl交流试验电压有效值UW60V0.5kV250VUb60V2.OkV注:与二次设备及外部Pl路直接连接的接口问路绝缘电阻采用250VU60V的要求。C)冲击电压: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传感器设备各独立电路与外露的可导电部分之间,以及各独立电路之间,应能承受L2/50us的标准雷电波的短时冲击电压试验而无

33、击穿闪络及元件损坏现象。当额定工作电压大于60V时,开路试验电压为5kVi当额定工作电压不大于60V时,开路试验电压为IkVo传感器设备的电气性能应满足如下要求:a)电流耐受性能:对于安装在导线上及采用感应取电的传感器设备,应能承受导线最大允许工作电流而无干扰、无损坏,并能正常工作;b)温升性能:对安装在导线上的传感器设备,其夹具及表面的温升不应超过导线的温升;C)雷击性能:对于安装在杆塔上的传感器设备,在电源机箱任一电源进线与地之间施加波形为1.2/50US、峰值为6kV的冲击电压全波,在相同极性下,试验10次,每次间隔5s,应无飞弧或击穿现象,且试验期间及试验结束后传感器应能正常工作:对安

34、装在导地线上的无线传感器,距离被检无线传感器5m(对特高压等级电压,该距离为8m),对导线施加相应电压等级绝缘子串耐受水平的标准宙电波各3次,试验期间及试验结束后传感器应能正常工作:d)电晕和无线电干扰:对安装在杆塔及架空线路上的无线传感器,其电晕熄灭电压和无线电干扰水平应满足相应电压等级的架空线路金具的要求。5. 5.4电磁兼容应满足GB/T17626中电磁兼容性能要求,详见表22。表22电磁兼容性要求端口名称基础标准试验等级外壳静电放电(ESD)GB/T17626.24级射频电磁场辐射GB/T17626.33级工频磁场GB/T17626.85级脉冲磁场GB/T17626.95级阻尼振荡磁场

35、GB/T17626.105级交流电源电压暂降GB/T17626.113级电快速瞬变脉冲群GB/T17626.44级浪涌(冲击)GB/T17626.54级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GB/T17626.63级直流电源电快速瞬变脉冲群GB/T17626.44级浪涌(冲击)GB/T17626.54级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GB/T17626.63级I/O信号/控制(包括功能接地端口的连接线)电快速瞬变脉冲群GB/T17626.44级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GB/T17626.63级5.5.5机械性能5. 5.5.1振动性能在非工作状态下,非包装状态的传感器设备应能承受GB/T11287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级的振动耐

36、久试验。5. 5.5.2冲击性能传感器设备应能承受GB/T14537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1级的冲击耐久试验。6. 5.5.3碰撞性能在非工作状态下,非包装状态的传感器设备应能承受GB/T14537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级的碰撞试验。5.6功能要求1. 6.1数据采集传感器设备应具备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实时传输至传感器智能汇聚终端的功能。5. 6.2数据传输应具备无线通信能力。无线传感器的数据上送周期宜不小于5分钟,但应不超过24小时。无业缤sg三t应定期发送传感器谕汕献as,6. 6.3电源管理对于采用电池供电的传感器设备应具备电池电压上报功能。7. 64通信接口传感器设备本地通信可采用RS-23

37、2,RS-485等通信接口。8. 6.5运行维护传感器设备应支持远程或现场对系数、工作模式等参量的设定。6智能汇聚终端技术要求6.1 环境条件611气候条件环境温度、湿度见表23。表23工作场所环境温度和湿度分级级别环境温度湿度使用场所范围CC)最大变化率C/min相对湿度%最大绝对湿度gm1Cl5+45H559529室内C225F550.510-10029遮蔽场所C3-40-+701.01010035户外CX待定注:CX级别根据需要由用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6.1 2海拔高度智能汇聚终端应满足如下要求:a)能在海拔0-4000米的范围内正常工作;b)对于安装在海拔高度超过1000米的终端应依据

38、标准GB/T11022-2011第2.3.2条要求的耐压测试规定执行。6.2 工作电源6. 2.1电源要求智能汇聚终端的电源应满足如下要求:a)额定电压:AC220V380V,50Hz:b)允许偏差:-20%+20%:a)智能汇聚终端上电、断电、电源电压缓慢上升或缓慢下降,均不应误动或误发信号源恢复正常后应自动恢复正常运行;b)电源恢复后保存数据不丢失,内部时钟正常运行。7. 2.2后备电源智能汇聚终端的后备电源应满足如下要求:a)智能汇聚终端应具备后备电源;b)当主电源故障时,后备电源能自动投入,并应维持终端及终端通信模块正常工作至少3分钟,具备三次上报数据至主站的能力;c)失去工作电源,智

39、能汇聚终端终端应保证保存各项设置值和记录数据不少于1年。6.3 结构要求智能汇聚终端的结构应满足如下要求:a)安装在户外的智能汇聚终端,其结构设计应紧凑、小巧,能防尘、防雨,防护等级不得低于GB4208规定的TP55的要求。安装在遮蔽场所的终端,防护等级不得低于IP54。安装在室内的智能汇聚终端,防护等级不得低于IP20的要求:b)智能汇聚终端的接插件应满足GB/T5O95的规定,接触可靠,并具有良好的互换性;c)智能汇聚终端的结构形式应满足现场安装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要求。6.4 接口要求智能汇聚终端的接口应满足如下要求:a)智能汇聚终端应具备至少2路无线公网/专网远程通信接口,支持4G/5G,

40、宜支持无线专网;b)智能汇聚终端应具备至少2路以太网接口,传输速率选用10/1OOMbitZs全双工:c)智能汇聚终端应具备至少2路RS-485,2路RS-232/RS-485串口,串口速率可选用1200bps,2400bps、4800bps、9600bps、19200bps.115200bps等;d)智能汇聚终端应具备1路蓝牙接口,用于本地维护,要求蓝牙版本4.2及以上。6.5 通信协议要求智能汇聚终端应满足如下通信协议要求:a)智能汇聚终端上行通信应支持DL/T634.5IOKDL/T634.5104Q/GDW1376.1协议,宜支持MQTT、NETCoNFRPC、HTTP等协议;b)智能

41、汇聚终端下行通信应支持DL/T645,QGDW1376.2,Modbus协议,宜支持CoAP等协议。6.6对时要求智能汇聚终端应满足如下对时要求:a)智能汇聚终端应支持通过北斗、业务主站对时,根据现场需求选择对时方式:b)智能汇聚终端与北斗对时误差绝对值Sls,与业务主站对时,光纤通道对时误差绝对值值Is,无线通信方式对时误差绝对值5s;c)智能汇聚终端守时精度误差应满足2s/d。1. 7性能要求6. 7.1绝缘性能7. 7.1.1绝缘电阻按GB/T14598.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a)在正常大气条件下绝缘电阻的要求见表24:表24正常条件绝缘电阻额定绝缘电压L(V)绝缘电阻要求(MQ)Ui60

42、10(用250V兆欧表)Ul60210(用500V兆欧表)b)湿热条件:在温度40土2C,相对湿度90%95%的恒定湿热条件下绝缘电阻的要求见表25。表25湿热条件绝缘电阻额定绝缘电压Ul(V)绝缘电阻要求(MQ)U1602(用250V兆欧表)Ui602(用500V兆欧表)6.7.1.2绝缘强度按GB/T14598.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终端接线端子及对地(外壳)、无电气联系的端子之间均应能承受频率为50Hz,时间Imin的耐压试验,不得出现击穿、闪络等现象,泄漏电流应不大于5mA(交流有效值)。试验电压见表26。表26绝缘强度试验电压额定绝缘电压Ul(V)试验电压有效值VrmsUl605006

43、0Ui1251000125U,25025006.7.1.3冲击电压电源回路、信号输入回路各自对地和无电气联系的各回路之间,应耐受如表27中规定的冲击电压峰值,正负极性各5次。试验时应无破坏性放电(击穿跳火、闪络或绝缘击穿)现象。表27冲击电压峰值额定绝缘电压UKV)冲击电压峰值(V)额定绝缘电压U1(V)冲击电压峰值(V)U1602000125Uj250500060Ul1255000250Ui4006000注:RS-485接口与电源回路间试验电压不低于4000V,交流工频模拟集试验电压。:输入回路应施加5kV冲击试验后,各项功能、性能指标满足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工频交流电量测量的基本误差应满足

44、其等级指数要求。8. 7.2电气性能智能汇聚终端整机工作功耗:25Vi9. 7.3电磁兼容应满足GB/T17626中电磁兼容性能要求,详见表28。表28电磁兼容性要求名称标准要求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应满足GB/T17626.11中有关规定阻尼振荡波抗扰度应满足GB/T17626.18中有关规定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应满足GB/T17626.4中有关规定浪涌(冲击)抗扰度应满足GBT17626,5中有关规定静电放电抗扰度应满足GB/T17626.2中有关规定工频磁场抗扰度应满足GB/T17626.8中有关规定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应满足GB/T17626.10中有关规定脉冲磁场抗扰度应满足GB/T17

45、626.9中有关规定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应满足GB/T17626.3中有关规定674机械性能按GB/T2423.10中的有关规定执行。智能汇聚终端应能承受频率f为2Hz9Hz,振幅为0.3Inm及f为9Hz500Hz,加速度为lms2的振动。振动之后,设备不应发生损坏和零部件受振动脱落现象,设备的各项功能、性能指标满足相关要求。10. 8功能要求11. 81数据汇聚智能汇聚终端的数据江聚功能应满足如下要求:a)智能汇聚终端应能通过本地有线通信接口(RS-485、RS-232等)与传感器进行通信,实现传感器的统一接入、数据采集、接收及汇聚:b)智能汇聚终端应能通过Zigbee,LoRa,NB-IoT,微功率小无线等通信方式与无线传感器进行通信组网,实现无线传感器的统-接入、数据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