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更新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培训讲座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更新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培训讲座讲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更新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培训讲座讲稿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什么要实施城市更新;二是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向;三是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务。一、为什么要进行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一般理解为对城市建成区开展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实际不同于传统的外延扩张式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模式,又有别于以拆旧建新为主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它既要求城市发展中新建部分的结构优化,又要求对已建成的部分进行提质改造,使整个城市更加适宜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是进入新的发展时代所必须建立并完善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一)规律使然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
2、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城镇化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而这种过程就是城市不断发展和持续更新的过程。在传统农业社会,城市的功能主要以政治、军事为主,生产加工、商业贸易等经济功能处于从属地位,交通需求一般不高。而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的经济功能如工业生产、商业贸易、物流运输,以及相应的生产生活配套功能逐步得到加强,而且城市各项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逐步得到重视。由此可见,城市的发展演变,尤其是城市功能及其空间布局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化特征,并且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及其需求的变化而一直变化。20世纪初期,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就提出城市就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3、。我国城镇化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在面临科技快速发展、产业升级换代、生活方式转型、生态环境提升的同时,城市的功能需求更加多元化,人们对空间布局、服务配套、城市交通、人居环境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城市宜居宜业的综合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强化。这就要求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顺应发展趋势,围绕产业升级、设施完善、功能提升和空间布局优化等进行持续性的城市迭代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更新应该是城市发展的长期性工作。(二)矛盾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
4、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着其他矛盾的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决定着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载体,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依托。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达到了33亿人,超过了总人口的50%,联合国宣布世界已进入了城市时代”。中国的城镇化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也是速度最快的城镇化,2011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我国进入城市社会,2017年河南省城镇化率达到50.16%,从而进入城市时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也已经从早期的城市规模小、就业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服务功能缺失,演变为现在
5、普遍存在的质量不高、效率不足、风貌不佳等问题,城市发展的矛盾已经由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的问题。具体到我们河南省,主要是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强。除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等少数指标外,其余市政基础设施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52%(全国97.84%)比全国低2.32个百分点、燃气普及率96.83%(全国97.87%)比全国低1.04个百分点、建成区路网密度5.11公里/平方公里(全国7.07公里/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2.27%。优质教育、医疗等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大班额、学区房、大医院人满为患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二是住房体系不完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
6、展的机制还不健全,房地产领域重大风险不同程度存在,大城市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新市民、青年人才等住房比较困难,城市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增强;三是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不足,城市特色风貌不鲜明,历史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利用不够,具有黄河文化、河南特色的城市和建筑风貌没有很好塑造彰显,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四是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为城市治理制度不健全、标准还不高,城市空间和交通秩序不够规范有序,城乡结合部、老城区、背街小巷等管理比较薄弱,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还不高;五是城市和建筑节能降碳存在不少短板,基础设施体系化、绿色化水平不高,生活垃圾分类和污水垃圾等资源
7、化利用不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占比低;六是城市安全韧性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城市设施逐步老化,先期建设标准不高、设计能力不足,城市进入风险隐患的高发期、凸显期。7.20特大暴雨灾害等暴露出一些城市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经济效益轻生态安全,特别是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欠账多、防灾减灾应急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凸显了城市建设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由过去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增量结构调整与存量提质改造并存,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本质要求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城镇化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为谁建设城
8、市的问题始终是城市发展中一个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过去的城市发展中重面子轻里子,建了许多宽马路、大广场,忽视了排水管网建设,结果是不仅出现了过马路难,而且一到下雨就看海;办了许多推山、填湖、砍树的蠢事,结果城市规模扩大了,历史的记忆没有了,乡愁不见了等等。城市更新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它符合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的要义,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具体落实,也是其本质要求。(四)战略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更新改造
9、工作,早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要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建筑品质,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的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指出,“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的空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由此可见,
10、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部署。2021年10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其中包括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具体包括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坚持规模和质量双提升,优化空间布局,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建设副中心城市,强化多极支撑,建设韧性城市。这是我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具体行动。河南省“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加快补齐短板
11、、缩小差距,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宜居、韧性、智能的现代化城市,创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综上所述,在当前时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是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举措;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的战略需要。可以说,城市更新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中央关切、群众期盼的大事好事。二、城市更新的主
12、要方向城市更新行动重点是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活力、促进城市产业升级、调整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传承历史文化,总体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创新城市。(一)宜居城市宜居城市是人居环境优美和谐、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快捷、生活空间开敞舒适的城市,是一个城市最深处流动的血脉,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城市为人民而建,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现代城市更新建设中,我们不紧要以人为中心系统化的进行环境改善、住房建设、设施配套等,同时要着眼于城市“细微之处的更新与关怀,体现城市温度,为城市居民带来幸福感、归属感,这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以人为
13、中心的要求使然。住房建设的温度方面,不仅让人民”有房住,还要住的舒适。2021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实施意见,其中要求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建成区新建住宅建筑高度原则不超过26层,县级城市建成区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住宅原则上以6层为主”,避免了一系列高强度的开发带来的居住问题。设施配套的温度方面,以人行时间尺度和距离配套建设15分钟生活圈,社区居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既能解决一日三餐,有菜市场、超市、理发店等基本生活设施,还能找到健身房、咖啡店、宠物服务站等以满足休闲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多地并在公园、社区、商场、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建设城市书房,着力打造15
14、分钟阅读圈”满足市民的精神享受,这样有温度的设施配套充分了提升老百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细节微更新上,更加关注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背街小巷是附近居民出门、日常生活最贴近的场所,它的改造提升将给予人最直接的感受;小微绿地是久居城市的人们接触频率最高,最常被使用的自然空间,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疗愈作用,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人们的出行活动范围多少受到限制,居民身边的小空间、小绿地更显的尤为重要,见缝插针增加“小微绿地,兼顾老人居民门前休憩、交流、健身等需求。实现了细微之处惠民生。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快捷、人居环境优美和谐、生活空间开敞舒适的城市。城在森林、人居公园的优美和谐环境,幼
15、有良育、中有安居、老有所养的全龄友好城市。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于人们居住的城市,主要体现在住有所居、生活便利、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等方面。城市更新一是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外来人口、进城农民、新就业人员、科技人才等类人群的住房问题,使大家住有所居,依此来吸引人才,聚集人才。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大家在城市生活的更舒适更便捷。三是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把城市建在森林里,让人民生活在公园里。在城市更新中尤其要统筹新区拓展和旧区改造,合理控制城市建筑高度、密度和开发强度,优化城市交通体系,
16、落实职住平衡,为市民营造舒适、开敞、亲和的生活空间由(二)智慧城市各领域新一代信息共享集成运用、各项设施建设智能化数字化的聪明城市。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集成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运用,目的是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六大方面:分别是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lM)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操作平台;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推广钢结构装配式
17、等新型建造方式,加快发展中国建造”。(三)韧性城市应对灾害可控可调可学习、系统工程功能多样、结构稳定可靠的城市。自身拥有功能多样、结构稳定可靠的系统工程,应对外部风险具有可控可调的学习恢复能力。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长远的来讲,是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安全韧性城市,对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要求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
18、韧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基础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等,体现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诸多领域,牵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环节。比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的企业跨界生产口罩、呼吸机;雨季来临,城市可以像海绵般“呼吸吐纳”;突发自然灾害,社会可以快速广泛动员这些都是城市韧性的体现。(四)绿色城市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各项建设循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绿色是当代城市建设的主题之一。所谓绿色城市,就是指区别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大拆大建式的模式,按照“以人为本”思想,以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为前提,以绿
19、色低碳社区建设为主要单元,以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为重要环节,推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居民生活协调发展的成本集约、功能复合、生态友好的城市更新模式。绿色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物要共生,强调自然为本,绿色低碳生态发展,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循环发展模式,从过去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费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消费模式。(五)人文城市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塑造城市风貌,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就是我们的人文城市。人文城市,是百姓美好生活的依托,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省委提出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无疑是一
20、种有效探索。通过对传统街区的机理、尺度、老建筑的保护,以及城市书房、博物馆的建设来营造我们的书香城市,既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社会的便利和舒心,又能保护住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敬畏历史、敬畏文化,同时也保障了民生,留住了乡愁,我们的城市不光有形,更会有神。人文城市是以文化产业和服务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的知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等为主体条件,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理念、形态与模式。在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应加大整体性保护力度,创新保护方法,延续城市人文环境和生活场景,让每个时代的历史痕迹和生活记忆都有生动留存,延续人们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乡愁。在塑造城市风貌方
21、面,就是要下功夫解决千城一面、贪大、媚洋、求怪、城市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六)创新城市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科技赋能加持,城区整体智治,共建共享资源,活力十足的城市。创新是活力之源,城市的活力源于创新,要将创新贯穿于城市更新行动的全生命周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社会需求的变化,“存量时代”、“数字时代、“后疫情时代”等成为新时代标签。建设创新城市,就是要通过空间创新,带动城市活力;通过文化创新,点亮城市空间;通过工作方式创新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科技赋能,增强发展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行动,它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以城市整体为对象,以城市体检评估为
22、基础,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为路径,推进健全体系、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管控底线、提升品质、提高效能、转变方式,使我们成为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创新城市0三、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务顺应趋势、遵循规律、落实中央部署、立足河南实际,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更新推进城市高质量的发展,重点是完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核心,坚持一流水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打造魅力城市、品质河南。具体讲就是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建设提质、完善住房保障、城市治理四化、特色风貌塑造、城乡绿色发展、韧性城市建设等八大行动。(一)实施基础设施
23、补短板行动城市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是城市安全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目前,我省主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位于全国中下游,特别是建成区路网密度、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全国建成区路网密度、排水管道密度分别是7.07、11.11公里/平方公里,我省分别是5.11、8.86公里/平方公里),有的城市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这是我省各级城市普遍的突出短板。今年国务院出台了6大方面33项稳定经济一揽子措施,我们将抢抓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实施,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一是按照窄马路、密路网、微循环的原则,优化城市路
24、网结构,加强市政道路交通体系建设。现在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包括一些小城镇,交通拥堵经常被人诟病,除了交通秩序混乱、公共交通发展不足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路网密度不够,微循环不畅,大量断头路存在,造成车辆拥堵。到过国外的同志都知道,国外很多大城市如纽约、巴黎、华盛顿等,除城市主干道外,几乎全是小街坊、窄马路、密路网,城市路网四通八达。学习借鉴十四五末全省建成区路网密度要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力争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要打通断头路、卡脖子路,畅通城市微循环。同时,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各类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组成的三行系统,改善行人过街设施,构建慢行系统,在提
25、高通行效率的同时,提升居民出行品质。二是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系统提升城市供水、燃气、热力、污水处理、电力等设施供给能力。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实力和发展观念所限,各地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拉框架铺摊子扩大城市规模,而忽视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以致出现楼盖起来,水不通,气不通,灯不明,污水没处排。今后要下大力气把供水、排水、供热等地下管网建设短板补上。尤其是按照党中央部署,加快燃气管网等老化设施改造,使城市对发展的支撑能力更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更强。三是加强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由于城市停车场建设不足,各个城市、道路两旁,大街小巷停的全是小汽车,整个城市俨然一座巨大的停车场,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秩序混乱。进一步加大
26、停车场建设力度,新区建设要提高户均车位配比,老城区和老旧小区通过统筹利用空闲土地、边角空地,建设临时停车场、立体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并采用单位大院定时开放、分时停车等管理手段,缓解停车难问题。同时,优化公共充换电设施建设布局,完善居住小区和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新建居住小区固定车位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二)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对吸引农村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逐步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水平,提高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
27、,推进医养结合。二是科学布局义务教育学校,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置,鼓励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扩大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供给,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幼儿园学位数量。三是引导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合理布局,从中心城区向城市新区、城市组团、郊区新城等迁移,提高这些区域吸引力,缓解中心城区人口、交通压力。四是加强设施适老化改造,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三)实施城市建设提质行动实施以三区一村为重点的建设提质行动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多个城市存在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城中村,有的城市占比还比较大。这些区域占据了城市宝贵的空间资源,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28、城市形象,而且对城市治理、安全稳定带来很大风险隐患。今后要按照完整社区、美丽街区的理念和标准,加快实施三区一村改造。这方面,我省一些地方,比如郑州、开封、许昌、鹤壁、焦作等城市探索积累了比较好的经验,成效比较明显。如郑州管城区代书胡同片区、顺城街,通过基础设施提升,公服设施完善,建筑立面等立体式综合性改造行动,打造宜居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显著提升了人民满意度。改造方式也由过去的大拆大建、推倒重来改为留改拆并举。老旧厂区改造如郑州芝麻街和油脂化学厂创意园、洛阳市天心文化产业园(前身为国机重工洛阳建筑机械厂)、焦作市王封矿“西大井1919等,通过绣花”“织补”等微改造,逐步让老旧厂区成为保留城市记
29、忆、增强创业创新、富有魅力活力的集聚地,由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三区一村改造既保护传承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也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活力。(四)实施住房保障行动住房是居民的基本需求,也是影响城市吸引力、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一方面,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好新市民、年轻人以及从事基本公共服务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重点是支持郑州等人口净流入大城市,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大力提升公租房服务水平,对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也就是双困家庭应保尽保。另一方面,完善住房市场体系。一是稳妥实施房地产市
30、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满足群众合理的住房需求。二是顺应高质量住房需求,提升住房品质,推广全装修住宅,建设功能完善、绿色宜居、健康安全的高品质住房。三是大力发展和规范长租房市场,多渠道筹集房源,加大住房租赁市场供应,重点解决好外来务工者、新毕业大学生等新市民群体住房问题。逐步推进租购同权,整治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改善租赁市场环境。四是“控新治旧防范化解风险,积极稳妥化解问题楼盘,今年年底前基本化解存量,解决好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推进拆迁安置项目整改,三年内整改完成,尽快实现回迁安居口(五)实施城市治理四化行动城市治理关系到城市安全高效运
31、行,是城市竞争力、吸引力、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人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生老病死,一刻也离不开城市治理服务。四化行动,即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法治化、人性化。在这方面,我们将指导各级城市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坚持建管并重,统筹地上、地面、地下,强化治理服务质量效率:首先,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完善提升市容市貌等标准规范,量化管理目标,细化管理标准,强化管理效能,让我们的城市时刻、处处保持干净整洁、清新靓丽的面容。其次,推进实施城市治理智慧化,结合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以数字赋能、提升数治能力。主要是建设数字李生城市,推进新城建和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搭建城市综合管
32、理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一网通管”。第三、推动城市治理法治化,围绕城市建设管理重点领域,修订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建设符合实际、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最后,推动城市治理人性化,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坚持让人民参与城市治理,为人民管理城市,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努力建设多元包容、富有人文关怀的城市。(六)实施特色风貌塑造行动特色风貌就像人的面貌特征和性格秉性一样,是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有精神气质,一个城市同样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O
33、实施城市风貌塑造行动,一方面要对老家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塑造具有黄河文化、河南印记的特色风貌。另一方面要发挥城市设计对城市特色风貌的重塑性作用。全面推行城市设计,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实施城市总体设计和重点地区设计,构建错落有致、疏密有度、显山露水、通风透气的城市空间格局,塑造绿色宜居、精品精致、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同时以建筑风貌管控为重点,加强重要公共建筑建筑管控,特别是在城市滨水临山地区、老旧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市主干道周边,建设体现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和时代风貌的城市建筑,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式。(七)实施绿色发展行动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高质
34、量发展的基本特征。推进城市建设绿色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也是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节水城市等为抓手,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统筹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大力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和水资源等集约利用,均衡配置新老城区绿地资源,加强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生态廊道等建设联通。二是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实现全过程绿色建造。进一步完善落实支持政策,十四五末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40%,大力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加固等同步实施。规范绿
35、色建造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更新建造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利用新技术实现全过程绿色建造。三是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出行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建设,推广节能产品和新建住宅全装修交付,建立居民绿色消费奖励机制。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绿道,全面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改造提升重点城市步行街;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优化交通出行结构,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
36、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系统。坚持污水处理厂管并重、泥水(污泥污水)并重,十四五末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25%以上。(八)实施韧性城市建设行动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重点是汲取郑州7.20深刻教训,全面加强城市排水防涝,省政府印发了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各地正抓紧推动实施。总体上讲,就是三句话:一是做到三个统筹,即统筹区域防洪排涝、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和应急管理体系;二是提升三个标准,即提升城市防洪、城市内涝、城市地下空间排水防涝三个标准;三是实施六项工程,即坚持系统规划、远近结合、防治并举、防避并重,大力实施城市排涝行泄通道畅通、排水管网系统提升、雨水泵站提升、重要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城市建(构)筑物地下空间排水防涝提升、雨水源头减排和雨水调蓄六项工程,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快建设韧性城市。结束语:同志们,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我们从大局看问题、想事情、谋发展,又需要坚持心中有民、行动为民的政绩观,从人民群众反应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更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多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发力,全力推进,相信在省委、省政府坚持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不懈更新,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具活力,更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生活在城市的人民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