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胸痹优化诊疗方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09450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胸痹优化诊疗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胸痹优化诊疗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胸痹优化诊疗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胸痹优化诊疗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胸痹优化诊疗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胸痹优化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胸痹优化诊疗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优势病种诊疗方案3.1.4.1胸痹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闭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西医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即归属于本病范畴。一、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1.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

2、,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秒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期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1.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颁布的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二、中医治疗(一)急性发作时的治疗1、中成药治疗1)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每次10-15粒,舌下含化,必要时可

3、重复。2)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强心,每次2-4粒,舌下含化,必要时可重复。3)血瘀者,选用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三七皂昔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静脉滴注,根据病情选取1种;气虚者选用黄茂注射液静脉滴注:气阴亏虚者选用生脉/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气虚阳虚者选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2、针刺治疗1)针刺内关、膻中、足三里,得气后留针20分钟。2)针刺双侧耳穴心脏点,采用中等刺激,疼痛缓解即止。(二)缓解期的治疗1、辨证论治(1)寒凝心脉证:症状: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

4、,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12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通草6g,大枣8枚,炙甘草6g,炙附子6g)。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即刻舌下含化苏和香丸或麝香保心丸。中成药:根据病情,选择1-2种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胸中憋闷,胸痹心痛。10粒,3次/日。舒血宁注射液:活血化瘀。用于胸中憋闷,胸痹心痛。静脉滴注,每日5-2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Oml或50Oml稀释后使用。(2)心血瘀阻证症状:心胸阵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尤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

5、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药:冠心11号方加味(丹参30g、川茸12g、赤芍12g、红花12g、降香12g、桃仁12g、郁金12g、甘草6g)瘀血闭阻重证,胸痛剧烈,可加乳香、没药、元胡等,加强活血理气之功;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等辛香理气止痛之药;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可加桂枝或肉桂、细辛等温通散寒之品,或人参、附子等益气温阳之品。中成药:根据病情,选择2种应用。益气健脾丸(院内制剂):益气活血,行气经痰,强心止痛。用于脾虚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痛,胸闷,心悸,眩晕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高血压、高

6、血脂见以上症候者。口服,一次6g,一日三次。血塞通分散片: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胸痹心痛。口服,一次2粒,3次/日。通心络胶囊: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证属心气虚乏、血瘀络阻者。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口服,每次2粒,3次/日。复方丹参滴丸: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胸中憋闷,胸痹心痛。IeI粒,3次/日。舒血宁注射液:活血化瘀。用于胸中憋闷,胸痹心痛。静脉滴注,每日5-2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OmI或50OmI稀释后使用。冠心宁注射液: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用于心血瘀阻之胸闷或痛、心悸等。静脉滴注,一次10-20

7、mb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后使用,一日1次。丹红注射液: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等。静脉滴注,一次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50OmI稀释后缓慢滴注,一日1次。盐酸川茸嗪注射液: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等。静脉点滴,80320m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Oml中,一日1次。葛根素注射液: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等。静脉滴注,0.4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OmI中,一日1次。丹参冻干粉针:活血通脉,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

8、,胸闷,心悸等。静脉点滴,0.4-0.8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一日1次。灯盏花素针:活血化瘀止痛,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等。静脉滴注,50m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Oml中,一日1次。红花注射液: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等。静脉点滴,10-20ml,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OmI中,一日1次。血塞通针与血栓通粉针: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心悸等。静脉点滴,0.15-0.45g,稀释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

9、l中,一日1次。(3)痰浊壅塞证:症状: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治,咯吐痰涎,舌体胖大而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方药:瓜篓萩白半夏汤加减(瓜篓15-30g,甦白12g,半夏12g,丹参30g,川萼12g,陈皮12g)。痰浊重者,可酌加胆南星、菖蒲、大贝、竹茹、橘红、白芥子等;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以清热化痰而理气活血;如痰热兼有郁火者,加相子、竹茹、竹沥化痰火之胶结,大便干结重用全瓜篓,加火麻仁等;痰浊与瘀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的偏重而有所

10、侧重,瘀血重者,可酌加乳香、丹参、川萼、红花、元胡、没药、三七等。中成药:根据病情选取1种应用。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症见胸痛,胸闷,心悸等。口服,每次410粒,3次/日。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用于阴寒凝滞所致胸痛、胸闷,感寒痛甚,畏寒等。口服,每次2粒,3次/日。(4)心肾阳虚证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恍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方药:参附汤(正体类要)加减(人参12g,附子12g,肉桂6g,黄茂20g)o伴有寒凝血瘀标实症状者,适当兼顾。若肾阳虚衰,不

11、能制水,水饮上凌心肺,症见水肿、喘促、心悸,用真武汤加黄英、汉防己、猪苓、车前子温肾阳而化水饮;若阳虚欲脱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温阳益气,回阳救逆。中成药:益气健脾丸:益气活血,行气经痰,强心止痛。用于脾虚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痛,胸闷,心悸,眩晕等。口服,一次6g,日三次。参附注射液:益气温阳。症见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动则加剧,倦怠乏力,畏寒肢冷等。40-6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中静脉点滴。(5)气阴两虚证症状:心胸隐痛或刺痛,时作时休,痛有定处,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心烦口干,易汗出,舌红或暗红少津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结代。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12、。方药:生脉散(内外伤寒辨惑论)合冠心11号方(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2g,丹参30g,红花12g,赤芍12g,川茸12g,郁金12g,甘草6g)o兼有气滞血瘀者,可加元胡、郁金以行气活血;兼见痰浊之象者可合用茯苓、白术、白蔻仁以健脾化痰;兼见纳呆、失眠等心脾两虚者,可并用茯苓、茯神、远志、半夏曲健脾和胃,柏子仁、酸枣仁收敛心气,养心安神。中成药:根据病情选取1-2种应用。心脑通浓缩丸: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口服,一次3-6g,一日三次。生脉饮:益气养阴。用于气阴两亏证,症见胸闷或痛,心悸,气短,乏力,自汗或盗汗等。口服,每次服2支,每日3次。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用

13、于治疗气阴两虚之胸痹心痛。用法: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日1次。(6)气滞血瘀证: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皖腹胀闷,得暧气或失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方药:逍遥散合失笑散加减(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5g,茯苓15g,白术12g,薄荷10g,甘草6g,蒲黄10g,五灵脂IOg)O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丹皮、子以清热;便秘严重者加当归芦荟丸以泻郁火。(7)心肾阴虚证症状: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或有紫斑,脉细带数或见细

14、涩。治法:滋阴补肾,养心安神。方药:左归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熟地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山药15g,茯苓12g,麦冬12g,五味子6g,柏子仁12g,麦冬12g,五味子6g,柏子仁12g,丹参15g,郁金10g,甘草6g)o若阴虚阳亢者,加钩藤20g、石决明、鳖甲各20g,若心阴亏虚证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见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若胸闷且痛者,可加当归、丹参、川苗、郁金等以养血通络;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钩藤、生牡蛎、鳖甲等滋阴潜阳。中成药:杞菊地黄丸,每次9g,每日3次。益气复脉注射液:益气复脉,养阴

15、生津,每日一次,每次8瓶,用250ml-50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稀释后静滴。(三)其他中医疗法1、针刺疗法主穴:膻中、内关。辨证配穴:1)心血瘀阻证:加三阴交、太冲、心俞;2)痰浊壅塞证:加间使、丰隆、阴陵泉;3)气阴两虚证:加少府、那门、太溪、足三里、三阴交;4)气滞心胸证:加中脱、足三里、太冲;5)心肾阳虚证:百会、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气海(除百会外针灸并用)。2、中药外敷法胸痹贴(由川萼、三七、丹参、水蛭、瘫白、檀香、桂枝七味中药组成),将上述药物研成细粉,取药粉5g,用食醋调成膏状,置6*7cm之塑料薄膜上,铺成3*3Cm大,厚约0.4CnI之药膏)取虚里(胸前区心尖搏动

16、处)、膻中穴(胸前正中线与两乳连线交会处)、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L5寸)直接外贴,每贴应用2天,4贴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一般治疗2-3疗程。3、中药浴足疗法1)心血瘀阻证:丹参、川茸、红花、赤芍、降香、轴釜草;2)寒凝心脉证:附子、干姜、桂枝、魂白;3)心肾阳虚证:附子、党参、桂枝、魂白;4)气阴两虚证: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苜、红花,稀芸草;5)痰浊壅塞证:陈皮、半夏、茯苓、甦白、红花、丹参、川苜;以上药物加水3000ml,煎煮3040分钟,浴足30分钟,日一次。4、穴位推拿治疗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及体征,以按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及手太阴肺经为主,按摩胸部之膻中、

17、乳根、气户等,背部如心俞、膈俞、至阳等穴。方法:震颤法、一指禅、按法、揉法、擦法、弹拨法等。处方:任脉、督脉、足太阳经、手少阴经、手太阳经、手厥阴经等经络的部分穴位。操作:令患者仰卧位,先用一指禅依次推下脱、建里、上皖、气海、章门、膻中,后用按揉法施于上穴,力量稍重,以患者能忍受为限。再接触患者心前区体表行平掌式震颤法,同时顺时针方向转动。之后顺手太阳经自左肩至左小指弹拨,放松上肢肌肉,弹拨时力量稍重且反复3-5次。最后用较快速的擦法施于左前胸部,按揉内关,力量亦稍重。再让患者取坐位,先依次按揉大椎、两肩井、大抒、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肾俞、天宗、少海、神门、后溪,力量由轻至重,尤以肺俞、

18、心俞、肝俞、肾俞为主,每穴应超过3分钟。然后直擦督脉,再横擦左肩脚内侧,以透热为度。再与左肩胛部行平掌式震颤法,同时顺时针方向转动。最后用较重手法顺手太阳经自肩至腕部弹拨之,以放松左上肢肌肉,反复3次后抖臂结束。以上治疗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再行下1个疗程。5、耳针疗法主穴:心、小肠、皮质下、交感。配穴:胸闷、胸痛加神门;心律失常加心脏点。穴方解释:取心穴为相邻部位取穴,心主血脉。心穴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提高心肌功能的作用,心与小肠相表里,取小肠与心穴相配贴压,能益气养心,活血通脉,有助于心血循环的改善;皮质下、交感可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能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神门以宽胸理气,

19、镇静止痛;心脏点调整心律。6、灸法选穴:内关(双)、膻中、心俞(双)、膈俞。方法是:采用药艾条作灸料。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月俞穴部位,点燃艾条一端后,先施灸一侧内关穴,灸火约距皮肤0.51寸,采用温和悬灸法使患者局部皮肤呈红晕为度。然后再次以同样方法施灸另一侧内关,施灸5分钟,再依次以同样方法施灸膻中、心俞(双)、至阳,各灸5分钟.每天灸治1次,6次为1疗程,休息1天后再继续进行第2疗程治疗。机理:针对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膻中穴为气海;心俞、膈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两穴系于心膈。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善治心、胸、胃疾患,对心脏有相对特异性,诸穴合用,可振

20、奋胸阳,温通心气,通脉活血,祛瘀止痛。7、拔罐法取穴:心俞、神道、大椎、风门、巨阙、厥阴俞。操作:点刺放血,再拔罐,每次15分钟。8、刮痛胸部沿任脉以膻中为中心刮痴,背部取厥阴俞、心俞、膈俞刮痛。使皮肤发红,出现青紫的瘀斑或瘀点(出疮)。三、中医护理:1、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2、辨证施护:在中医护理中要强调本虚标实的特点,进行辨证施护。护理要根据临床证型,结合人体体质研究辨证施护,中医辨证施护也要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体质的患者予以辨证施护。例如: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

21、予热敷、热熨: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3、积极心理疏导: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开导病人,正确了解病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疾病是可以治疗的,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之病人用药及调护方法、事宜,让病人掌握胸痹心痛的日常调护。4、合理饮食调理:对病人饮食调护,针对不同病人制定不同饮食谱,要教导病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对于痰浊内阻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蔬菜、水果,忌肥甘、大补之品。气阴两虚者进食宜补气滋阴的食物。5、适量康复运动:康复运动要针对不同病人及病情给予个体化的运动方案,长期适量的运动既能扶助正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能防病于未然”,促进康复。6、适时循经按摩:可以

22、对病人进行按压手厥阴心包经护理,其能起到疏通经络、清除瘀阻的辅助治疗作用;也可以指导轻症患者自行按压心包经,左右手交换进行。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1、中药的起效速度不如西药,尤其缺少速效的中成药剂型。2、辨证分型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不利于临床实际操作及推广应用。3、中医特色疗法应用尚需进一步规范,如治疗疗程,疗效评价标准。3、部分胸痹患者合并便秘,增加了猝死风险,应用西医通便药物或中药汤剂口服时剂量把握不准又易引起腹泻,如何采用中医特色疗法保持大便通畅成为治疗难点。4、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缺乏中医药对于本病一级预防的研究,如通过中医保健养生方法减少胸痹心痛发生率等。5、缺乏中医药对胸痹心痛二

23、级预防疗效方面的研究,如能否改善胸痹心痛患者生存率,减少再住院率等。6、对于真心痛患者,中医药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同时需要配合西医治疗手段。五、应对措施1、改良筛选出的有效方药剂型,如颗粒剂、丸剂、散剂,加快中药起效时间,以发挥其在胸痹心痛发作时的治疗作用。2、规范临床辨证分型,筛选有效方药,制定胸痹心痛临床治疗规范。3、进一步开发患者更加接受的剂型,如将贴敷药物制成贴膏;增加特色疗法的种类,如穴位注射,使患者有更多的疗法选择。4、采用中药敷脐的方法,以润肠通便,本科已有便秘散、当归大黄膏等敷脐药物。5、发挥中医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特色,采用如针灸、按摩等中医特色疗开展胸痹心痛一级预防的研究和

24、二级预防的研究。6、开发起效迅速的中医外治法,如自制中药贴敷膻中穴治疗胸痹等。六、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心电图。(1)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2)心电图疗效评价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改善: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

25、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XlO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270机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230%V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V30%。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二)评价方法1临床症状的评价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血瘀证候积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2.生存质量评价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3.远期疗效评定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心绞痛或TIA住院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