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篇)“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x(8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共六篇第一篇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执行落实、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根据省教育厅的通知要求和工作部署,学校在党委、行政全面领导下,认真组织开展了合肥学院十四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对十四五规划实施效果和各项任务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与分析总结,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十四五规划总体执行情况一是学校成立十四五发展规划领导组,积极贯彻落实省、市教育事业发展指导精神,推动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稳步实施。按照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分工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级落实、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加强规划落实,确保重点工作有序推
2、进,重大项目顺利开展,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二是强化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性,保障规划和年度任务的落实。对照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任务以及年度工作要点和任务分解表,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工作推进会、年终工作总结会等,制订重点工作任务推进表,每季度集中调度和督查,并在年终工作总结时形成对照检查表,有力推进了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执行和落实。三是建立并不断完善十四五”规划实施监督检查机制,实施目标责任制,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将规划目标实施情况列入年度考核,有力推动了规划的实施。实施过程中注重创新引领驱动,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总体实现“时间过半
3、,任务完成过半”。除部分规划目标需要调整外,十四五规划各主要目标任务预期能够完成。二、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完成情况(一)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学校紧紧围绕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和“十四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以专业认证、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学校应用型专业整体实力;以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建立专业体系动态调整机制;以深度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优化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对接水平,以双元制高等教育改革为特色发展方向,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对接区域行业产业领域龙头企业,推进四新”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进课堂、进人才培养方
4、案。充分落实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引导广大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二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2门,同时立项省级党的二十大对高等教育重大决策部署研究项目”2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项目3项。制定合肥学院本科生劳动教育课实施方案(院行政(2021)36号)。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需完成2个学分的美育教育学分和2个学分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与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大陆集团合作组建“双元制大陆班,率先在国内开展双元制”高等教育人
5、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多年试点基础上,学校陆续实施“轨道班”“精工班等双元制合作项目。2021年,学校与德国大众集团合作成立大众学院。2022年,首批合作培养的大众先导中心工程师项目毕业生全部在大众(安徽)高质量就业,大众学院智能制造工程等3个双元制专业正式招生并获批安徽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鼓励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和课程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等多个领域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做好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充分发挥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学校获批7项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2023年7月,获批2项国家
6、级教学成果奖(参与)。2021和2022年度共获批省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190项。获批省级教学名师4人、教坛新秀10人、教学团队3个。学校主动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建立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紧密联动的专业动态调节机制,逐步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专业、就业、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锚定新兴产业需求整合就业资源,引导企业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建立全过程、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提升专业、就业相关度,实现学生就业与产业岗位无缝对接。2021年以来,共签约103个校外实习基地。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二)一流学科体系建设工程强力建设高峰培育学科。把高峰培育学科建设作为提升
7、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聚力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重点产业和领域,强化应用导向,重点打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省级高峰培育学科,建成省级高峰学科。突出强调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与科技前沿的紧密衔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凝练学科特色,丰富学科内涵。2022年,省级高峰培育学科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6个,新增省级优秀科研团队1个,新增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1881万元。申报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项目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专利和其他成果转化17项。以高峰培育学科建设为引领,立项校级重点学科6个,形成梯次建设、整体提升、特色明显的学科建设布局。着力打造3-4个优势特色学科
8、群。学校把强化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食品与医药学科群、智慧交通等学科群的建设,探索实现学科群与地方产业群的良好对接。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巢湖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打造学科共同体。借助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设专业,培育发展新兴交叉学科。面向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技术创新前沿,围绕合肥市重点产业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推动学位点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新增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机械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布局实现了从工科到经、管、理、文、教育6大
9、学科门类的跨越式发展,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层次。研究生培养坚持以专硕为主,采用双导师-多平台-分段式培养,着力构建基础+应用”复合培养模式,打造应用型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应用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2023年6月,学校向安徽省教育厅申报博士学位立项重点建设单位。(三)一流专业体系建设工程学校重点围绕安徽十大新兴产业,鼓励各学院紧密跟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创新申报“四新”专业,做好专业布局的优化设置。2021年度学校获批智慧交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4个新专业,学校2023年本科招生专业56个。2021年获批国家级
10、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截至目前,学校共有10个国家级和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学校积极对照标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同时对标认证标准,积极申报专业认证。目前已有4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另有1个专业自评报告通过,2个专业申请书受理。计划2024年参加新一轮审核评估,正按照省教育厅相关安排有序推进。四新项目建设卓有成效。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智能制造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获批省级专业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项目。另外获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2项,新文科项目1项,
11、省级项目8项;4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至此,我校共有7门课程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并积极推进在研的66门省级和92门校级课程类项目建设工作,构建多类型、多样化课程体系,全力推进新一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一流科研成果培育工程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加大科研组织力度为导向,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深化科研“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创新服务理念,做到政策落地、教师受益,深度激发创新活力。加大创新团队培育力度,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实施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计划,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地方经济建
12、设重点需求、企业关键技术解决为导向,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拓展政产学研用合作领域,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制度。2021年至今,学校科研与服务地方经费2.85亿,获批国家级项目立项13项、省部级(三类)项目立项160项;成功申报省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以上科研平台6个;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3项;授权发明专利279项,学校连续八年入选安徽省专利百强榜;实现技术成果转化54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在平台建设上取得重要的突破,获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与应急管理”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聚焦应用研究强特色”目标,学校与德国毕克化学、国轩高科、江淮汽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中外企业和研究机构
13、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针对巢湖流域环境治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五)一流人才队伍引育工程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围绕人才弓I、育、稳、用、管、服”全过程,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精准引才、科学育才、诚意留才的力度,做大人才增量,稳住人才存量,提升人才质量,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释放人才开拓创新活力,激发人才干事创业能量,为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学校专任教师达到103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比例达到36.4%。近三年引进博士7
14、9人。柔性引进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霍恩教授、韩永生研究员等高层次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或行业挂职锻炼,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学校设立了教师进修培训专项资金,为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修、访学等提供资金支持。近两年新培育省特支计划2人,省百人计划”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研究制定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起草合肥学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该办法按照责权利相一致原则,强化岗位管理,拟把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岗位,针对不同岗位,确定不同工作任务。另外,为加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制定了合肥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岗位
15、津贴发放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动员教师参加教育部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的暑期研修、“师德集中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等。开展师德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评选推荐全国“最美教师全省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安微最美教师首批教育世家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校级我最喜爱的教师等活动。(六)一流对外开放办学工程对德合作进一步深化。2022年6月10日,合肥学院与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签署合作协议。一是合作方式上,由以往的校与校之间的合作,拓展到校对联盟的合作;二是人才培养上,从
16、以往单向派遣学生到德国留学,进一步拓展到双向留学,鼓励支持德国高校学生来合肥留学;三是合作领域不断扩展,从人才培养发展到科研等多方面合作。落实孔子学院转隶管理,推进中文国际教育发展。完善孔院相关管理规定,通过对其他孔院中方合作院校调研,联合我校相关部门制定了我校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外派中文教师、外派中文教师志愿者管理办法,并修订完善了孔院经费管理办法。依托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合肥市中德国际客厅建设,聚焦合肥市重点产业、商贸物流、教育人文和专业服务等领域,服务双招双引”,从教育交流扩展到经贸服务、人才引进、人文交流等,放大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效应。学校与经开区管委会、大众集团三方启动共建“
17、大众学院,培养汽车产业高端应用型人才,打造国内领先、面向未来、产学研合作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安徽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心,为大众安徽培养样板中心工程师。立足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等平台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共同促进高质量、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学校与德国、韩国、英国等知名大学、学术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领域向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延伸,向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倾斜。在现有的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础上,推进与德国高校和学术机构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报及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留学安徽留学合肥
18、”等项目,加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招生力度,招收了48名来自德国、尼泊尔、柬埔寨、老挝等国的国际学生来校读书。2021年至今新增4所友好高校,选派5名教师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及攻读学位,选派18名学生出国(境)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及国际竞赛,招收132名国际学生来校留学。(七)一流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工程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构建一流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做好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这篇大文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提高制度规
19、定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提升依法办学治校水平,完善校院两级治理体系,强化部处主责意识、学院主体意识,健全标准科学、程序明确、执行坚决、检查及时”的全链条治理机制。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实施,统筹好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把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推进各专项改革任务落实落细。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尊重学术自由,健全学术规范,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完善学校决策和执行制度,健全政策性文件制定程序,严格执行重大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咨询、听证、公示制度,落实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
20、教代会、职代会的监督、推动作用。建立权责明晰的工作推进机制、全员发力的工作协调机制、导向鲜明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机制,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构建服务精细、管理精准、智能高效的高校治理新格局。实施任期目标责任制,推动中层领导班子对标一流、追求卓越,紧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编制本单位中长期规划,确定任期目标及年度建设目标,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岗位责任;加强年度考核、届中考核、届满考核,突出目标导向,注重结果运用,强化激励约束,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至2023年学校已连续8年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八)一流办学条件环境优化工
21、程切实提高财务保障水平。根据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学校不断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切实提高财务保障水平,实现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年均教育事业经赛投入达3亿元以上。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部门的专项补助,做好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申报工作,突出支持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及其他收入,扩大资金规模。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深入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修订合肥学院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合肥学院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为加快预算执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依据。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成总投资2.86亿元的产教融合平台、大学生活动中心、游泳馆等项目建设。其中产教融合平台已投入使用,大学
22、生活动中心已完工正在竣工验收,游泳馆土建总包已完工正在进行分项验收,游泳馆设备正在进行安装调试。二是校园水电管网改造等项目也将陆续竣工、投入使用,校园环境将全面升级。其中道路提升及运动场雨棚项目立项、设计招标已完成、初步设计正在合肥市发改委报批;水电管网改造项目已立项,设计招标已完成,初步设计及概算已批,正在施工招标。三是积极推进体推进智慧校园建设,银校合作12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已全面建设完成、运行稳定,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服务师生、支撑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坚定保障民生事业发展。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抓好开源节流,切实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持续关注师生身心健康,改善医疗保障
23、条件,做好健康体检和心理健康服务。关心离退休职工生活,积极落实相应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优化校园整体空间布局,完善校园功能规划。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稳定的工作体系和治安防控体系。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办学规模有待调整学校十四五规划中要实现本科在校生20000人以上、硕士研究生规模达到1800人左右、国际学生600人左右”,考虑到学校办学规模受到多种因素(办学生均指标、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规划、学生宿舍承载力、疫情或国际政治因素等)影响,目标的实现有一定难度。因此十四五”规划中办学规模需根据学校发展情况研究确定并作出相应调整。(二)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亟需加强学校高层次领军人才
24、和团队短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短缺问题依然存在,服务地方发展、推动学校建设的领军揭榜人才引进成效不明显,高水平教科研团队和创新团队组建效果不理想。各用人单位人才争夺愈演愈烈,人才待遇水涨船高,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和相关人才政策待遇尚不能对高水平领军人才形成较大吸引力。(三)专业建设和优化调整任重道远学校十四五”规划中未来五年发展具体目标力争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左右,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左右J目前我校获批5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因国家双万计划的申报已接近尾声,短期内在十四五期间新增15个省级一流专业的建设目标可能难以预期实现。新文科、新工科、面向
25、十大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将成为下一阶段专业建设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将工作重心调整到一流专业建设与验收、新专业建设、传统专业改造更符合目前专业发展趋势。(四)学科专业与硕士点建设有待提高学校现有硕士点数量为13个,考虑到教育部从2023年起开始对硕士招生规模的整体控制,以及可能会带来的学位点增设量控制,实现硕士点数量达到18个的目标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五)服务地方高水平科研团队产出不足高水平的领军人才缺乏,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紧密切合地方产业的科研团队还没有形成特色,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不足,导致在国家级等高级别项目的竞争存在劣势。科研辅助、二级学院专职科研管理等岗位存在人员不足,尚不能满足学校日益
26、增长的科研体量。(六)国际交流与合作受疫情和政治因素影响因受疫情、政治因素影响,在原定规划的加强留学师资队伍培养、学生出国交流、留学生招生、学术项目研发、高水平的国际化中外合作,吸纳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合作研讨成果等方面有待加强。(七)办学资源相对办学需求仍显不足1.受本年公益性项目减少、招生规模缩小等因素影响,预计2023年经费总投入较2022年将有所降低,预计2024年恢复增长。2.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基础设施项目土地证已办理,但项目暂无实质性进展。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基础设施项目因规划部门未下达规划设计条件,财政未安排建设资金,项目暂无实质性进展。3.智慧校园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和智慧校园应用
27、提升项目虽有进展,但实际上未达到预期。由于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智慧校园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和智慧校园应用提升项目的审批进度未达预期,智慧校园基础设施提升项目虽已获批,但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无法执行,这同时也影响到了后续智慧校园应用提升项目的进展。四、下一步工作措施(一)完善应用型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体系,适当扩大办学规模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有组织科研创新为引擎,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己任,不断彰显办学特色,在推动应用型深度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对区域和产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在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具有持续示范
28、引领作用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完善应用型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高地;深化高科技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成为地方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构建基础+应用复合培养体系和应用型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应用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综合考虑学校未来发展目标,拟调整办学规模目标:十四五”末在校生18700人左右,本科生数量达到17000人左右,研究生数量1500左右,国际学生数量200人左右。(二)创新引才方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引才工作方
29、法,调整人才引进工作政策,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修订和完善人才引进办法,对特殊人才待遇采取“一事一议二统筹考虑经费、场地、设备等各类资源的配置使用,重点用于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等。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努力创造有助于高层次人才发展的良好条件,让他们能够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做项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口同时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编制、周转池编制情况以及省编办的相关政策,拟调整十四五末专任教师达到1150人左右,博士比例可达到专任教师比例的45%。(三)对照标准凝练特色,全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对标国家一流专业标准,加快已获批的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
30、专业建设点和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力度,力争通过验收并取得建设成效。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推进四新建设,部署面向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专业,建设产业学院,推动优势工科专业集群加快发展。同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孕育产生交叉专业。遵循专业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夯实基础学科、发展新专业、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提升专业内涵,通过新理论、新技术、新实践,打造文科金专”,构筑新文科四梁八柱,不断促进专业优化。学校十四五规划中未来五年发展具体目标要求本科招生专业稳定在65个左右”。参考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高校
31、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的通知(皖政(2022)66号)文件,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中相关目标进行调整,将招生专业控制在60个以内。(四)加大投入,推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质量重点打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省级高峰培育学科,建成省级高峰学科;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围绕区域产业,着力打造3-4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大力推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食品与医药学科群、智慧交通等学科群的建设,探索实现学科群与地方产业群的良好对接。加大招生宣传及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保质保量完成1500个研究生规模目标任务。加大对已获批的2个省级高峰培育学科投入与
32、建设,力争建成1个特色高峰学科。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力争完成硕士点数量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强质量监督,采用双导师-多平台-分段式培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考虑教育部对硕士招生规模的整体控制,需要调整“十四五末硕士点数量指标为15-16个。(五)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促进科研服务地方发展紧密对接中央和安微省科研管理政策,不断制定和修订学校的科研管理办法,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凝练科研方向,依托科研平台,建设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紧密切合地方产业的科研团队,促进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科研成果获奖方面考虑到国家奖从每年申报改成两年申报,人文
33、社科奖改为三年申报一次,省级科技进步奖从每年申报改为跨年申报。所以原规划中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40项以上,指标数据需要调整为35项。(六)充分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与我校现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础上,继续推进本科及硕士项目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适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报工作。保持与顺天乡大学等韩国高校的密切合作,持续开展顺天乡杯韩国语大赛、合肥学院杯汉语大赛等传统活动。积极响应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推进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作的开展。推进孔子学院工作顺利开展,更好地发挥孔子学院对外宣传的作用,提高文
34、化软实力。加大选派教师和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的力度,加强与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的深度合作,持续开展与其内部34所高校的合作,开展教学、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同时建议将十四五末选派学生出国(境)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及国际竞赛人数调整为100人。(七)加强沟通协调,稳步推进校园建设进度对于部分项目进度滞后情况积极对接市发改委,召开项目专题调度会及时推进。目前大学生活动中心已完工正在进行竣工验收,游泳馆正在分项验收及专项设备安装调试,继续加强和市重点局联系,督促施工总包单位尽快完成竣工验收,早日交付使用。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基础设施项目会同校财务处积极和财政部门沟通安排建设资金,支付土地费用落实规划
35、设计条件,启动项目规划设计。会同学校财务处积极和市财政沟通,尽快落实智慧校园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建设资金,争取校本投入,提升校园有线网络带宽。考虑到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量较大,市级财政资金可能无法保障,建议调整项目建设计划,推迟开竣工时间。智慧校园基础设施提升项目虽已获批,但在市级财政紧张的情况下,2023年度无法执行,建议这两个公益性项目调整项目建设计划分别为2024年和2025年。同时建议将经费条件保障中保障学校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的任务目标,调整为“保障学校经费投入总体呈增长趋势二五、谋划十五五重大工程和项目(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形成应用型深
36、度转型路径。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着力点,专业布局结构更加合理,与产业结构契合度更加紧密,基于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的专业调整机制更加完善,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的专业比达到70%以上。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专业认证,全面实施专业评估。以大众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双元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跨界融合更加紧密、多链协同更加高效的发展格局。(二)打造特色优势学科集群。加快布局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应用学科,服务新兴产业发展。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界学科团队,深化学科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对接联动,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类和复合型、应用
37、型学科,聚焦关键技术领域,获批4-5个高峰培育学科,打造更多的特色优势学科集群,促进产业技术革新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基础+应用复合培养体系和应用型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应用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三)强化高科技领域研发与应用。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通过建设6-8个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3-4个高标准科研平台,进一步聚焦目标主攻方向、推进高质量科技攻关,形成方向聚焦、人才集聚、团队攻关、成果产出的工作机制,以科技创新赋能地方产业发展。实现年均科研与服务地方经费稳定在1亿元以上、省部级项目立项120项以上。获
38、批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10个以上。荣获省部级高水平科研成果奖20项以上,力争国家级奖励1项。(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完善学校主导、学院主体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健全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围绕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发挥编制周转池、急需紧缺人才专项等政策的作用,加大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地区行业公认专才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方法,以服务产业发展作为人才招引关键评价要素,以高水平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激发高科技领域研发和应用的内生动力。培育和引进学科带头人20人以上,博士教师比达到50%以上,双能型教师比达到
39、85%以上,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契合需求、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五)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加强国际化办学内涵建设。加强与德国高校国际合作联合会等合作,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量质齐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到研究生层次,成立以工科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加强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扩大与大众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引进德国等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提升国际影响力。持续打造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等品牌,为应用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交流合作平台。(六)优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坚持依法办学,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
40、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学校决策和执行制度。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健全审计、监察等内控机制,提高财务、资产规范管理水平。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注重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管理。(七)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不断优化校园整体空间布局,完善校园功能规划。以打造平安校园“智慧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为着力点,加强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等建设。持续实施民生工程,提高服务保障效益,切实提升信息化支撑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能力,让广大师生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共六篇第二篇2023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后推进国企高质
41、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了更好地落实市国资国企各项改革目标任务,持续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见实效,确保十四五期间市属国有企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和市属国企做强做优做大,根据咸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并结合咸宁市国资国企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展,开展了中期评估工作,现报告如下:十四五期间,市政府国资委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要求,聚焦主责主业,以打造国有投融资平台为抓手,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依法行政、积极作为,不断强化国资监管工作职能,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着力推进市属国
42、企改革与发展、优化布局与调整,努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了国企的良好发展,对优化我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主要工作及成效(一)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咸政办发2022IO号),市政府国资委主要任务及完成情况良好:1.预期性指标(1)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5%以上。高投集团2022年创新投入1074万元,比2021年增长77.23%。(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7件。高投集团2022年申请专利27项,比2
43、021年增加22项。城发集团2022年创新成果2项,比2021年增加1项。2.重大任务(1)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施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市城发集团、市高投集团市场化转型,聚焦主责主业谋发展,着力推进市场化与产业化发展,夯实企业发展基础,激活市场主体活力。(2)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围绕关键产业,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畅通要素流通渠道。(3)提高职工收入水平。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以工作绩效与业绩贡献为导向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激励效果明显。(二)主要目标完成情况1.总体目标完成情况指标2020年(亿元)2025年(亿元)2022
44、年(亿元)已完成比评估结论资产总额742.00950.00806.6284.91%完成营业收入36.8855.0046.8285.13%完成净利润2.955.002.7755.4%完成资产负债率58.58%-65.00%65.00%100.00%完成2.国企目标完成情况指标2025年(亿元)2022年(亿元)已完成比评估结论城发集团资产总额600.00486.4381.08%完成营业收入35.0029.4684.18%完成净利润3.00L7658.67%完成资产负债率-65%65.00%100.00%完成高投集团资产总额320.00320.19100.06%完成营业收入20.0017.3686
45、.80%完成净利润2.001.0150.50%完成(三)中期评估结论已完成规划设定的目标任务。原计划总目标中包括其他新增资产30亿元,展望后期发展机会与条件,可以如期完成规划目标,各项计划不需要做调整。(四)开展(或完成)的其他工作1.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按照咸宁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0-2022年)实施方案要求,持续推进党建融合、监管优化、治理完善、人才强企、管理提升、风险防控六大重点改革措施,促进市属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市属国企优化整合实施方案等一批关键领域改革事项相继落地实施,开展了三次专项督查,聚焦问题导向形成了三期国企改革督查通(专)报。2.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推进市属国企建立完
46、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推进落实好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办公会、经理层三会一层”决策与管理制度。经理层成员全面实行任期管理,签订聘任协议和业绩合同,按照约定严格考核,实施聘任或解聘、兑现薪酬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实施细则、党委会议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管理办法、核心子企业党组织前置事项清单、议事规则。二是完善公司治理,厘清治理边界。推进党建入章”、党委前置落地落细,指导两大集团公司规范制定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制定了市属国有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暂行办法,拟订了市属国有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落实企业董事会
47、六项职权,会同市司法局审核重组后两大集团公司章程。会同审计部门重组了两大集团公司监事会,督导两大集团公司制定出台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事项清单,基本形成企业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3.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一是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行员工能进能出。出台了关于加强市属国有企业人员招用管理指导意见,实行进人计划申报与工资总额挂钩、人员招录实施公开招聘、薪酬待遇全员绩效考核、合理拉开等次差距、实施末等调整退出。两大集团已出台企业用工配套实施方案,建立员工市场化进退机制,两年内实现员工市场化退出率在1%以上,将劳务派遣人员压减10%以上,三年内将经营效益持续得不到改善的子企业用工成本在现有基础上压缩20%以上。二是深化用人机制改革,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出台市属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操作细则,督促两大集团公司董事会与集团公司经理层签订了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及岗位聘任协议。咸宁高投集团对所有中层管理岗位(含子企业)实施干部竞聘,36名竞聘上岗干部中有13名招硕引博人员。咸宁城发集团拿出219个岗位实施干部竞聘上岗。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收入能增能减。督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咸宁城发集团将员工绩效考核等次分为四个档位,分别对应不同分配系数,明确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