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稿2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基层治理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稿2篇范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基层治理专题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稿2篇范文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充沛的政治潜能。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优势,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到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中,能够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下面,围绕中心组研讨交流主题,我谈几点体会。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最根本的人民立场凝聚乡村治理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要
2、广泛吸纳各类主体并建立共同的情感链接,形成共同目标和群体文化。民主与治理现代化相伴相生,全过程人民民主具备“治理民主”的鲜明特征,它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性是其本质属性。在乡村社会中,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全过程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将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内化为治理主体共同的价值追求。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到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中,就是要让全体村民在民主实践中产生紧密的情感联系,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从而增强治理主体的集体凝聚力,激励治理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最广泛的民主参与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互动。构建乡村治理共
3、同体需要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只有在合作治理的框架体系下,主体之间开展相互交流沟通协商,才能把人民动员起来,共同为乡村治理贡献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内容涵盖乡村振兴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使得差异化的主体能够通过各类民主渠道,广泛参与到对乡村治理共同目标的规划上来、广泛参与到对乡村治理的政策规章设计上来、广泛参与到探索高效乡村治理的工具上来、广泛参与到执行乡村治理的各项任务上来、广泛参与到评估乡村治理的成效上来。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到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中,能够让乡村治理中的各类主体如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村民、乡贤精英等,在全过程人民
4、民主的基层实践中,以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在积极有效的合作中汇聚乡村治理的合力。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最真实的民主制度实现乡村治理人人尽责。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需要持续推进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只有通过广泛多层的制度设计、丰富多样的平台方法,才能为乡村治理有序化、科学化、高效化提供坚实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这些制度程序,真实呈现出中国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出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既确保了人民享有最基本的投票选举权利,又提供了人民广泛参与的多元渠道,还充分契合了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所需的功能完备、结构完整的制度
5、要求。近几年,不同地域、不同村镇社区都结合自身的条件与资源,设计出民主协商会、民主恳谈会、听证会、小院议事厅坝坝会”等各具特色的实践平台,这些平台机制尤其适用于解决乡村治理这一基层场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最管用的民主效能确保乡村治理成果人人享有。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需要通过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以达到人人享有的最终目标。人人享有的目标意味着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必须立足于绝大多数主体的共同利益,既要做到过程的公平正义,也要做到结果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民主政治赖以生存的合法性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管用的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民主。它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是要
6、在承认与尊重多元主体差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包容和满足各种利益诉求,解决最广大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主。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嵌入到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之中,就是要在面对乡村振兴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利益相关问题时,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效能,确保乡村治理的各类主体始终享有公平的权利与平等的机会,实现人心齐、行动同、村善治,推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迈出新步伐。发言完毕,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在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同志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7、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着力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这里,我讲几点意见。第一,要不断增强立法和制度供给。完善的法治规范体系是促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基础,是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保障作用的制度前提。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法律规范体系,加强基层治理领域立法,将基层治理中党委、政府、自治组织
8、、社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群众等主体纳入法治轨道,并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法律层面。增强法律法规的系统性,解决因体系性不强而导致的法条间“逻辑冲突”问题。二是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基层治理中党的全面领导、党的组织建设、党的自我革命等各方面突出问题,清理和废止滞后于实践的制度规定,补齐各方面短板,全面提升党内法规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化水平。三是完善以公序良俗为核心的社会自治规范体系,在法律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彰显当代法治精神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为群众行使各项自治权利提供基本准则,激发群众自治活力。第二,要加快完善基层治理法治监督体系。当前,我国
9、法治监督体系不断完善,但全面依法治国永远在路上,必须着眼于群众关切,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法治监督体系。一方面,要完善国家法律监督体系,健全基层权力监督机制,为基层组织权力设置边界,厘清权力事项的来由、依据,细化具体操作流程,重点围绕各类项目、资产管理、资金使用等问题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审查,打造线上线下”多场域的监督机制。加快构建全覆盖、全方位、全流程的基层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通过落实基层行政执法责任制度,纠正基层行政人员不作为、乱作为以及选择性执法等现象。另一方面,要完善党内法规监督体系,严肃处理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健全监督执纪执法操作规程,构建审查调查标准化体系,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
10、干部的政治监督。此外,要完善基层社会监督体系,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阵地,不断拓宽群众制度化参与渠道,确保群众对基层重大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推动基层公共事务透明化和公开化,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对基层治理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三,要努力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治理能力。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的主力军,其法治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当前,我们应当根据基层治理法制化的最新要求,建设一支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首先,基层干部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常怀对法治的敬畏之心,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纪守法,提升自身法治素养,引导群众依法参与、主动支持和配合基层治理
11、各项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氛围。对少数基层干部徇私枉法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依法惩处,不断增强法治的刚性约束力。其次,基层干部在加强业务能力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理论学习和法治学习,坚持学用结合,不断增强法治知识储备,在基层治理法治化实践中提升法治素养,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以需求为导向,学习研究和探索解决基层治理中的法治焦点问题。此外,要积极培育基层干部法治思维,把学法成果落实到培养法律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上,并逐步做到研究问题先学法,决策问题遵循法,解决问题依据法,言论行动符合法”。基层干部只有具备法治思维,才能够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法律规范进行决策,自觉接受法律监督以及承担法律责任。第
12、四,要逐步培育基层治理法治文化基础。要加强基层治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扩大法治文化宣传覆盖面。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规范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乡镇(街道)要积极指导村(社区)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基层治理法治化提供坚强的阵地保障。要大力培育基层治理法治人才,通过“送法下乡”加强法治宣传。推动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与学校、社区、村组联动开展普法宣传,建设高效法律服务平台。推进“法律明白人”、矛盾调解员、法治工作站全覆盖,鼓励群众参与法治监督,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积极开展“法德课堂”,并利用法德文化墙进行普法宣传,让法治文化浸润每个角落。要加强基层治理法治化案例宣传,推动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厚植基层治理法治化的社会文化根基。司法机关可选取典型案件加以宣传,发挥法治的教育、引导功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借助各类新媒体工具开展广泛宣传,不断创新基层普法形式,根据不同受众群体推出相应的普法产品,推动普法由“讲什么听什么”向“听什么讲什么”转变,切实提高法治宣传的精准度,推动法治理念入脑入心。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