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智慧建筑技术标准.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33484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6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智慧建筑技术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23智慧建筑技术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23智慧建筑技术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23智慧建筑技术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23智慧建筑技术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智慧建筑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智慧建筑技术标准.docx(6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智慧建筑技术标准目次1总则32术语53基本规定84总体架构104.1总体架构104,2基础设施104.3智慧支撑平台124,4智慧应用124.5保障体系135基础设施155.1一般规定155.2智能终端165.3网络通信184边缘计算226智慧应用266J一般规定266,2智慧安全276.3智慧环境336.4智慧能碳366.5智慧公共服务和物业运维服务406.6智慧通行服务426.7智慧消费服务457智慧建筑平台467.1一般规定467.2平台架构467.3数据资源537.4平台功能548运行与维护568.1一般规定5659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8.2智慧运行578.3智慧维护本

2、标准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错误!未定义书签。2Tenns错误!未定义书签.3Basic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4Overallarchite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4.1Overallarchite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4.2Infrastru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4.3Smartsupportplatform错误!未定义书签B4.4Smartapplic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4.5Securitysystem错误!未定义书签5Infrastru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5.1Generalrequi

3、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5.2Smartterminal错误!未定义书签。5.3Networkcommunic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5.4Edgecalcul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6Intelligentapplic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力6.1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G6.2Smartsecurity错误!未定义书签。6.3Smartenvironment错误!未定义书签.6,4Smartenergyandcarbon错误!未定义书签6.5Smartpublicandpropertyoperationservices错误!未定义书签&6.6

4、Smartaccessservice错误!未定义书签。6.7Smartconsumptionservice错误!未定义书签&7Smartbuildingplatform错误!未定义书签C7.1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7.2Platfbiniarchitecture错误!未定义书签。7.3Dataresource错误!未定义书签。7.4Platfoiinfunc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8Operationandmaintenance错误!未定义书签。8.1Generalrequirements错误!未定义书签。8.2Smartoperation错误!未定义书签。

5、8*3Smartmaintenance,.错误!未定义书签力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错误!未定义书签。1.istofQuotedStandard.错误!未定义书签力1总则.o.为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升建筑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水平,推进建筑领域智慧化应用,制定本标准。【条文说明】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建设行业、城市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工业4.0理念和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正在创造新价值,重构城市产业链,催生城市新经济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并在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

6、造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元素,建筑智慧化是实现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传统建筑业深化改革升级,绿色建筑将向工业化、信息化、健康化等更高层次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智慧建筑是综:色建筑向信息化发展的体现,也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对于智慧建筑的实践,国内外大多还是以相关技术以及系统的集成为主,并且大多还停留在智能建筑层面。智慧建筑是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创新环境下的建筑形态,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集人、信息、建筑、环境的四元空间系统。智慧建筑不仅注重人的基本需求,更加注重人的社会价值,涵盖结构健康监测、环境管理、能耗

7、分析和服务支持等各个方面:更加注重互联互通、开放共享,集开放式架构、网络、系统、平台、应用为一体,充分借助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经济技术实现深度感知、智慧分析和自我决策,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绿色、健康、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功能环境。智慧建筑的概念和实践体系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来自不同方面的定义和做法也不尽相同,由于缺乏建设全过程指导,这也导致智慧建筑技术无法落地,以及一些不良现象出现,使得部分智慧建筑空有虚名,没有发挥实际意义。因此,为了让智慧建筑行业更加专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必要制定一套适用性强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智慧建筑建设技术标准。本标准基于智慧建筑发展现状,以实现建筑安全

8、、高效、绿色、健康、生态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设计指引、运行维护等方面制定智慧建筑技术标准,为智慧建筑技术的落地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科学的建设依据,以更好的指导智慧建筑发展。1.0.2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建筑的设计、运行和维护。1.0.3智慧建筑应具有开放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先进性。【茶文说明】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细胞,智慧建筑向上具备连接到智慧城市云平台的条件,横向可与智慧城市各个子系统平台互联,因此是一个开放体系,必要时应能够提供安全、合适的开放数据接口。智慧建筑的可维护性体现在具有自主的故障判断和优化控制能力,应能通过自学习和自诊断决策,保障运行水平始终符合设计定义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可拓展性

9、是智慧建筑能够不断进化的必要条件,通过相关模块的扩展升级,不断实现建筑新的功能和需求。智慧建筑融合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强化人、环境和建筑之间的有效交互,关注建筑的绿色、低碳和健康等性能,具有先进性的特征。1.0.4智慧建筑的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构建智慧建筑基础运行环境、面向建筑信息化建设的公用设施、网络通信设施、智能基础设施及计算存储设施等系列软硬件设施。2.0.2边缘计算edgecomputing将数据处理、存储放在网络边缘侧的计算架构。2.0.3边缘计算节点edgeco

10、mputingnode在网络侧的边缘具有数据处理、存储能力的设备,如边缘网关、边缘控制器、边缘管理器和边缘一体机等。2.0.4智能终端intelligentterminal具有微处理器、固件和通信模块的物联网终端。2.0.5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通过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2.0.6云边协同cloudedgecollaboration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互补协同,边缘向云反馈信息,云向边缘发布指令,完成上传下达,实现共存协同式的调度、命令、搜集、处理、计算、更新等工作。2.0.7智慧安全系统S

11、martSecuritySystem智慧安全系统是指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对建筑物内外环境的各种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和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障建筑物内人员、财产及环境的安全。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数据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0.8智慧环境Smartenvironment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自动感知、泛在互联的建筑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建筑热、声、光等物理环境和环境空气质量信息获取、数据分析、超标预警以及与风机等设备联动,形成人、建筑、设备设施相互协同。2.0.9智慧消防系统SmartFireSafetySys

12、teminaBuilding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自动感知、泛在互联的消防安全管理系统,实现消防信息获取、数据管理及场景应用,形成人、建筑、设备设施相互协同,最终实现自主学习、自动研判等功能。2.0.10智慧通行Smartpassage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将人员通行和互联网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形成具有“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高效优质运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2.0.11智慧能碳系统Smart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system利用计算机及控制等信息技术,对建筑物内各种机电设备和能源系统进行在

13、线监控,不断优化机电设备的能源消耗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实现系统的负荷预测、动态调控、节能诊断、能碳分析、智能预警和管理等功能,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2.0.12CityGMLCityGML是一种用于虚拟三维城市模型数据交换与存储的格式,是用以表达三维城市模板的通用数据模型。1LOD建筑模型细度级别(LeVeIOfDeVeIOPment)CityGML中把建筑模型分为LoDI-LoD4四个细度层次(LoDO为地形模型,不在本标准应用).LODI是建立建筑外轮廓几何模型及建筑物对象的空间信息;LoD2在LoDl模型上加入详细的屋顶及结构形状、建筑物外墙信息等;LoD3在LOD2模型上

14、增加建筑物的几何构造和外观纹理,包括:门窗、阳台等构件模型及信息;LoD4在LOD3模型上增加房间室内对象、机电等模型近信息。2智慧建筑平台采用BIM、大数据、AL模块化、微服务化等技术信息技术开发的,满足智慧建筑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应用系统,具备集成设施设备管理、空间管理、能耗管理、安防管理、智慧后勤、智慧巡检及资产管理等子系统的能力,具有安全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2.0.13运行run对智慧建筑各系统的设备、数据、状态的监测、控制与管理等。2.0.14数字化建筑运维管理系统Digitalbuildingoperationandmaintenancemanagementsystem由数

15、字化智能感知基础设备,信息传输服务设施和数字化监控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应用智能巡检技术,故障诊断预测技术,AI、VR、AR、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平台技术,实现数字化建筑的实时监测、智能感知、无人值守、数据在线分析、能碳双监测、辅助决策、资产管理、调整优化模式的新型运维管理系统。3基本规定3.0.1智慧建筑应结合建筑功能,通过对总体架构、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智慧建筑平台的有效设计和应用,满足建筑安全可靠、健康舒适、节能低碳和便携高效的目标。【条文说明】不同类型建筑的使用需求不同,人员、设备、服务、安全等体系的智慧化管理和云边协作方式各有侧重。因此,智慧建筑的总体架构、基础设施、智慧应用

16、系统、智慧建筑平台的建设应以满足建筑功能为依据,以实现建筑安全可靠、健康舒适、节能低碳和便携高效为目标,进行总体策划、设计和应用。3.0.2智慧建筑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基本级的要求。【条文说明】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智慧建筑应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高级形态,通过智慧科技的发展助力建筑更加舒适、健康、可持续,因此,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也应是智慧建筑的基本要求。同时,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智慧建筑评价标准T/CECS1082-2022亦将满足绿建基本级的

17、要求作为智慧建筑评价的基本规定,本标准与之相辅相成,方向一致。3.0.3智慧建筑应满足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智慧建筑评价标准T/CECS1082-2022星级的要求。【条文说明】现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智慧建筑评价标准T/CECS1082-2022以实现建筑安全、节能、健康、便捷、高效为目标,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智能建筑基础上,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考虑建筑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提升建筑建设质量和水平。一星级是智慧建筑评价的最低要求,也应是智慧建筑技术应用的最低目标。3.0.4智慧建筑应建立各系统数据共享机制,具备对各类数据的综合集成及智能分析能力。【条文说明】传统的建

18、筑信息化及智能化主要集中在对各个垂直系统的自动控制要求,信息相互独立,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关联和协同。与之不同,智慧建筑作为建筑信息化的高级形态,系统间的交互与协作能力更为突出,这就需要建立各系统数据共享机制,对各系统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打通系统间的数据壁垒,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及智能分析决策提供必要条件。3.0.5智慧建筑应强调人与建筑的交互作用,及使用者对建筑的影响,实现人与建筑内设备、系统的有效交互。【条文说明】在智慧建筑中,人、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间组成交互闭环。其中,人作为信息传递主体,在环路中处于核心位置,通过对人的需求智能采集、传输、匹配,分析人的行为与需求,实现对建筑

19、、设备、环境的闭环控制和决策,满足人的需求,成为建筑智慧能力的直接反映。4总体架构4总体架构4.1.1智慧建筑总体架构(图4.4.1)应包括基础设施、智慧支撑平台、智慧应用、保障体系等内容。安全保W体系运维保障体系二二-,:二图4.1智慧建筑总体架构4.2基础设施4.2.1基础设施应包括智能化基础设施、算力设施、物联专网。4.2.2智能化基础设施应满足智能建筑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设施、公共安全设施、机电设备管理设施,符合下列要求:1信息基础设施应满足建筑物的应用与管理对信息通信的需求,实现各类接收、交换、传输、存储和显示等功能的信息系统整合,形成建筑物公共通信服务的综

20、合基础条件,宜包括信息接入系统、布线设施、移动通信室内信号覆盖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用户电话交互系统、无线对讲系统、时钟系统、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公共广播系统、会议系统、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等;2信息化应用设施应以信息设施系统等智能化系统为基础,满足建筑物的各类专业化业务、规范化运营及管理的需求,宜包括公共服务系统、智能卡应用系统、物业管理系统、信息设施运行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系统、通用业务系统、专用业务系统等;3公共安全设施应具有以应对危害公共安全的各类突发事件而构建的综合技术防范或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功能,宜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技术系统、应急响应系统;4建筑设备管理设施应实现建

21、筑机电系统及相关设备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测、统计、评估、控制,宜包括暖通空调控制、冷热源控制、照明控制、该排水控制等。4.2.3算力设施应提供建筑内各智能化系统与智慧化应用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功能环境的综合算力条件,宜包括本地计算设施、云计算设施、边缘计算等。【条文说明】算力基础设施本质是提供不同类型算力的基础设施。狭义的算力基础设施指提供算力资源的基础设施,主要以算力资源为主体,包括底层设施、算力资源、管理平台和应用服务等;广义的算力基础设施是融算力生产、算力传输和IT能力服务为一体的ICT服务。本标准中算力基础设施既包含提供算力资源的实体、配套使用的存储资源、助力算力应用的数字技术,又涵盖

22、通过敏捷弹性的云计算、提供算力资源输送的网络基础设施对外提供服务等内容。因此分为本地计算设施、边缘计算设施和云计算设施等。本地计算通常是指在组织场所的设施和数据中心的资源(服务器/硬件)上进行的计算,本地计算设施主要是指本地服务器;边缘计算指的是发生在离组织场所最远的地方的计算,接近客户的设备,也可能在客户的设备上,边缘计算设施主要包含现场级服务器、交换机、设备机房等;云计算一般是指发生在组织场所之外的资源(服务器/硬件)上的计算,云计算设施主要包含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云管理软件、部署软件和平台虚拟化等。4.2.4物联专网应提供建筑内物联网设备信号传输、交换、自组网等功能需求的专业化网络,

23、宜包括有线网络、Wi-Fi、多频物联网基站、蜂窝5G,蓝牙信标、LoRa基站、NB-IoT等。【条文说明】物联专网主要是指提供建筑内物联网设备信号传输、交换、自组网等功能需求的专业化网络,根据建筑内应用场景的不同,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包含:有线网络、Wi-Fi、多频物联网基站、蜂窝5G、蓝牙信标、LoRa基站、NB-IOT等。智慧建筑基础设施中物联专网不需要完全包含上述技术手段,在保障物联网设备信号稳定传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组合的技术手段。4.3智慧支撑平台4.3.1智慧支撑平台应包括建筑数据、数据服务能力、Al能力、应用支撑能力等。4.3.2建筑数据应实现对建筑内各子系统的数

24、据资源进行统一收集、存储,宜包括GlS数据、BlM数据、BMS数据、IOT数据等。【条文说明】本标准中的建筑数据指的不是具体的建筑基础参数或建筑运行数据等,而是指通过集成建筑内各个智慧系统(包括GlS数据、BIM数据、BMS数据、IOT数据等),实现建筑整体数据资源的统一收集与存储。4.3.3数据服务能力应实现对建筑数据开展统一格式化、处理、熔炼,宜包括数据汇聚、数据加工、数据清洗、数据建模等;Al能力是指通用的人工智能能力,宜包括机器学习、流式计算、算法仓库、分布式计算等。【条文说明】数据服务是指供方按照需方开发和应用数据需求提供的一系列服务过程及过程产生的成果,数据服务能力是指为创造服务价

25、值,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数据服务能力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数据汇聚、数据加工、数据清洗、数据建模等。在构建智慧支撑平台时,应根据应用场景需求,多采用上述数据服务能力的组合。Al能力指的是广泛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能力,在建筑领域常用的Al能力应用包含自动巡检、运行调优、故障诊断、人脸识别、轨迹检测等,细化到运用的Al技术又包含机器学习、流式计算、算法仓库、分布式计算等。在构建智慧支撑平台时,应根据应用场景需求,多采用上述Al能力的组合。4.3.4应用支撑能力应实现对智慧建筑应用服务提供统一辅助支撑,宜包括统一门户、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等基础管理功能。4.4智慧应用4.4.1智慧应用

26、应包括智慧安全、智慧健康、智慧低碳、智慧服务等各类应用。4.4.2智慧安全的各个应用及服务应实现维护智慧建筑内人、财产等各个方面安全,宜包括安防管理、消防管理、结构安全管理、电力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条文说明】智慧安全广义上以系统安全、本质安全和善治安全为研究对象,应用领域包含公共安全、工业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危化品安全、生活安全等内容。在建筑领域的主要应用包括安仿管理、消防管理、结构安全管理、电力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443智慧健康的各个应用及服务应实现维持建筑内良好的健康环境,宜包括热环境管理、空气品质管理、声环境管理、光环境管理、饮用水管理、公共

27、卫生管理等。【条文说明】智慧健康是指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与数字李生等技术,实现环境感知到环境分析再到环境管理的闭环控制,支撑人与环境、设备与环境、人与设备的空间构建,维持建筑内良好的健康环境。智慧健康环境不只是建筑内热湿环境管理与空气环境管理等内容,还包含声环境管理、光环境管理、饮用水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等内容。4.4.4智慧低碳的各个应用及服务应实现维持建筑高效、节能、低碳运行,宜包括能耗管理、能效管理、建筑设备管理、碳管理等。【条文说明】智慧低碳是指在建筑运行的全寿命周期中,运用智慧建筑的数据服务能力与Al能力,实现维持建筑高效、节能、低碳运行的目标。智慧低碳的主要应用包含空调系统、照明系统

28、、电梯系统及其他用能系统的能耗、能效管理,各类用能设备的最优运行管理,建筑整体碳计算碳排放管理等内容。4.4.5智慧服务的各个应用及服务应满足建筑内各方面人员使用需求,宜包括公共服务、通行服务、消费服务等。【条文说明】智慧服务是指在建筑内或者建筑周边与智慧建筑配套的用于提升人员生活办公便携程度的相关服务。常见的智慧服务包括智慧停车、智慧会议、智慧办公、无人零售等。4.5保障体系4.5.1智慧建筑保障体系应包括安全保障体系、验收保障体系和运维保障体系。4.5.2安全保障体系应实现保护智慧建筑内系统及其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宜涵盖系统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方面。【

29、条文说明】安全保障体系应形成有效的安全防护能力、隐患发现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系统恢复能力,从物理、网络、数据、系统、应用和管理等方面保证建筑内智慧系统的安全、高效、可靠运行。具体的安全保障目标有以下几点:1)具有灵活、方便、有效的用户管理机制、身份认证机制和授权管理机制;2)能够及时发现和阻断各种攻击行为:3)确保系统资源安全,及时发现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漏洞;4)确保系统不被病毒感染、传播:5)确保数据在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敏感数据的机密性:6)具有有效的应急处理和灾难恢复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后能迅速恢复系统。4.5.3验收保障体系实现对智慧建筑建设完成后的验收,宜涵盖设备与系统检测、工程

30、质量管理、软硬件系统验收等方面。4.5.4运维保障体系应实现对智慧建筑后期的运维管理,应涵盖智慧运行、设备设施管理、故障识别与诊断等方面。【条文说明】智慧建筑运维保摩体系与一般运维保障体系相比,主要突出特点为数据安全运维、智慧能力运维与智慧平台运维等方面,可以利用Al技术建立数据安全运维系统、设备故障诊断系统、数字化信息交互平台等,保障智慧建筑的智慧运行、设备设施管理、故障识别与诊断等方面。5基础设施5.1一般规定5.1.1智慧建筑基础设施为支撑智慧建筑的物联设备、组网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要求,建筑内其它信息基础设施参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的相关要求。【条文说明】按照本标准对智慧建筑的

31、定义和总体架构智慧建筑基础设施由物联设备、组网和通信等设施,以及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所定义的信息基础设施所组成。5.1.2智慧建筑基础设施应包括智能终端、通信网络、边缘计算节点,并通过建筑统一通信网络系统和智慧建筑大脑,实现智慧建筑应用服务等功能。【条文说明】智能终端、通信网络和边缘计算节点是组成物联网的基本单元。5.1.3数据监测、网络通信及控制设备应安全可靠,定期检查、校核,满足智慧建筑运行要求。5.1.4监测设备覆盖范围和参数应满足建筑智慧化管理需求。5.1.5监测获得的数据应符合智慧建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计算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条文说明】本条中数据质量指数据值的质量,包括准

32、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数据质量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的必要条件。5.1.6智能终端应通过物联网感知设备及控制组件实现数据感知、执行控制功能。【条文说明】本条中智能终端是物联网中连接传感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实现采集数据及向网络层发送数据的设备。它负责数据采集、初步处理、加密和传输等多种功能。5.1.7通信网络应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传输通道以支撑建筑静态和动态数据的传输。5.1.8应根据不同的数据传输需求选用适配的传输方式。【条文说明】物联网一般采用无线传输方式,远距离无线传榆技术包括4G、5G、NB-IoT,Sigfox,LoRa等,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包括WIFI、蓝牙、UWB、MTC、Zig

33、Bee和NFC等。5.1.9边缘计算节点应具有边缘离线处理及与云端协同的能力。【条文说明】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分布式开放平台,就近独立提供边缘计算服务,满足应用的实时性和数据保护等方面的需求。边缘计算是为了弥补现阶段云计算所面临的一些短板,边缘计算与云计算需要通过紧密协同工作才能更好的满足各种需求场景的匹配。5.1.10智慧建筑基础设施应支撑BIM数据和运行数据的集成化、可视化和应用化。5.2智能终端5.2.1智能终端应由感知模块和执行模块构成。【茶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感知模块通过感知建筑内的环境、能耗、用户等信息;执行模块应用

34、人工智能算法获得用能设备最优运行方案,对冷热源、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给水排水、供配电、照明、电梯等设备及系统进行控制优化,营造绿色、生态、节能、低碳的建筑环境。5.2.2智能终端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1具有唯一的设备标识;2具有通过开放的标准协议与智能化系统连接的能力:3具有即插即用的自配置功能;4具有与建筑信息模型进行数据关联匹配的能力。【茶文说明】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智能终端设备应具有唯一的设备标识(条形码、二维码),方便进行设备管理,应可选择支持Wi-Fi、ZigBee、蓝牙、LORa、LOWPAN、2G/3G/4G/5G等物联网开放标准协议,可以与建筑环境中的其他智能化设备及系统信息

35、交互。智能终端设备具备即插即用的功能,可以自动侦测周边设备(比如传感器)并自动安装设备驱动程序,做到插上就能用,无须人工干预。智能终端设备可以访问并应用建筑既有BIM模型为信息感知、控制执行功能提供支持。5.2.3感知模块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满足建筑监测、运行管理功能的需要;2感知模块宜包括各类传感器、探测器、表计、音视频失去设备和无线信号读取装置等;3应具备采集建筑结构、室内外环境、能耗、设施资产分布、设备运行及报警、人员、车辆等实时状态及事件数据信息的功能,采集的信息宜包括人流、车流、应力、位移、温湿度、流量、压力、压差、液位、照度、气体浓度、电量和冷热量等;4感知模块的精度、灵敏度和线性

36、范围、采样频率等性能参数应根据不同使用场景进行选取;5感知模块的选用应符合安装环境特征,应选取适配的物理防护等级、正常工作温湿度区间、抗腐蚀性、海拔区间和抗电磁干扰等能力,在极端环境下应采用特种设备或采用适配的防护措施;6宜具有数据预处理、异常报警和数据断点续传等功能;7应支持多种网络通讯方式,根据不同的数据传输需求选用适配的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8应按建筑使用功能需求配置时钟系统,具有高精度标准校时功能。【条文说明】感知模块应根据建筑绿色低碳运营的需要,配备各类传感器、探测器、表计、音视频拾取设备、无线信号读取装置等感知器件,获得建筑内的环境、能耗、用户等信息,比如:人流、车流、应力、位移、温

37、湿度、流量、压力、压差、液位、照度、气体浓度、电量和冷热量等。感知模块具备基本的数据预处理、异常报警、数据断点续传等功能,支持有线、无线网络通讯方式和协议,配置时钟系统。5.2.4执行模块应符合下列规定:1执行模块控制的对象宜包括建筑冷热源、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给水排水、供配电、照明和电梯等,并宜包括以自成控制体系方式纳入管理的专项设备监控系统等;2执行模式应与建筑设备的运行要求相适应,应及时和有效地执行控制指令,并应满足对实时状况监控、管理方式及管理策略等进行优化的要求;3执行模块宜支持控制策略的更新,宜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并通过历史数据的分析和算法的优化,获得建筑设备最优控制策略;4

38、执行模块宜实现对建筑的规范化运营管理,实现节约资源和优化环境的控制功能。【条文说明】执行模块应可以通过应用机器学习、启发式算法等人工智能算法,对建筑环境中的冷热源、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给水排水、供配电、照明、电梯等设备及系统进行启停、开度控制,获得最优运行方案,实现被控设备及系统的最优运行,为营造绿色、生态、节能、低碳的建筑环境提供支撑。5.3网络通信5.3.1网络通信应由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网络布线传输系统、网络管理设备和信息安全系统等构成。5.3.2有线网络系统应支持数据、图像、语音、音频和视频等信号的传输。有线网络包括铜光混合以太网、无源光局域网和全光以太网等不同方式,其布线应根据网络架

39、构进行设计。【条文说明】有线网络系统需要满足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或建筑群的数据、图像、语音和多媒体等信息传输的需求,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与网络化融合的趋向。推荐优先采用5G无线网络,以及基于无源光局域网和全光以太网的有线网络.5.3.3无源光局域网系统由光线路终端(OLT)、光分配网(ODN)、光网络单元(ONU)和交换设备、出口设备和网络管理单元组成。5.3.4全光以太网系统由汇聚交换机、室内终端型接入交换机和出口设备、网络管理单元组成。相应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无源光局域网设计应根据应用需求、终端用户数量和全程光链路损耗进行网络架构设计;2无源光局域网和全光以太网设计应符合现行

40、国家标准公共建筑光纤宽带接入工程技术标准GB51433的相关规定。5.3.5无线网络的系统架构应根据运营、使用、维护、管理和安全等因素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提供用户终端接入、用户信息采集、设备端接入和业务管理控制功能,可采用自治式和集中式两种组网方式;2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当前网络及未来发展的需求并结合具体安装环境进行设备选型;3系统容量设计应为业务发展预留余量;4室内和室外设备应满足安装环境、应用集成和安装环境的要求,并做好支持配套设计;5系统安全应符合现行无线局域网工程设计标准GB/TGB/T51419、公众无线局域网网络安全防护要求YD/T2696、公众无线局域网网络安全防护检测要求YD

41、2697的规定。【条文说明】1最终的系统容量建议在满足规划期需求基础上按70%预留余量,即:系统容量=规划期内需求容量/70%。2系统安全包括具有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网络审计、容灾备份和物理安全等功能。5.3.6无线网络包括无线通信及定位识别两大应用场景,应根据不同使用场景、技术特点选择适用的技术。1物联网传输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物联网信息交换和共享GBfT36478的有关规定;2WIFl传输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线局域网工程设计标准GB/T51419的有关规定;3无线通信场景应根据信号传输距离、安装环境、安装位置以及支持配套设施情况,综合考虑选择短距离或长距离通信技术和相应的

42、软硬件产品;4定位识别场景一般分为室外定位和室内定位两大类,应按照定位精度、使用场景、环境要求和资金情况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技术和配套产品。【条文说明】无线通信类技术主要包括NB-IotLoRaWlFI6、5G,其中NB-IOt.LoRa技术适用于低速少量传输、WlFI6、5G技术适用于高速大数据量传输的场景;定位及识别类技术主要包括BIUeToOih、RFID、WIFLNFC、ZigBEE,UWB(UltraWideBand)、IrDA等。5.3.7网络布线应满足智慧建筑运行的使用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网络拓扑架构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构成状况、业务需求及信息传输的要求;2网络信息接入系统提

43、供3家及以上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的条件;3确保建筑物内部和外部功能区网络全覆盖无盲区,并满足建筑物内部不同区域的应用需求;4应成为建筑内整合各系统信息传递的通道。【条文说明】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的条件指为3家及以上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预留独立安装光缆配线的进出管路,进出建筑的地下管道预留不少于3个备用管孔;设备安装的空间具有电源、接地、防雷和通风等必要条件。5.3.8铜缆和光缆应根据应用需求、网络架构、终端用户数量、带宽以及防火要求进行设计和选型。5.3.9线缆防火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对缆线燃烧性能的要求,在缆线选用、布放方式及安装场地等方面应采取相应的措施;2设计选用的

44、电缆、光缆应从建筑物的高度、面积、功能及重要等级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选用相应等级的阻燃缆线。【条文说明】网络布线可以按照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O311的相关规定,参照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GB31247,将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等级划分为A级:不燃电缆(光缆):Bl级:阻燃1级电缆(光缆);B2级:阻燃2级电缆(光缆);B3级:普通电缆(光缆):也可按照北美通信缆线仿火分级标准或欧洲缆线防火分级标准设计。5.3.10应使用与环境屏蔽要求相应的铜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网络布线区域内存在的电磁干扰场强高于3Vm时,或用户对电磁兼容性有较高的要求时,宜采用屏蔽网络布线系统进行防护;2所有屏蔽系

45、统应采用双端接地;3屏蔽网络布线系统应采用屏蔽接插件,包括电缆、连接器件、跳线和设备电缆等,并应保持屏蔽层的连续性;4采用屏蔽网络布线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接地系统。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不应大于4C;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时,不应大于Id5.3.11网络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网络管理系统应支持对核心交换机、建筑群所在园区出口路由器、防火墙、网络接入和传输等设备的配置参数、故障报警和安全策略等进行管理;2网络管理系统应支持全部网元层和网络层管理功能,其主要管理功能应包括:安全管理、拓扑管理、告警管理、故障诊断、性能管理、日志管理和网元软件管理等;3网络流量管理宜通过对出口带宽利用率、

46、应用流量排名、主要流量流向、主要使用端口、网络质量、连接成功率和数据重传率等反映网络真实状况的数据与指标的分析,设置流量管理策略;4网络管理系统应支持对网元进行批量远程升级,支持向导式快速升级,支持定时升级、空闲时段升级,以及远程快速恢复功能。5.3.12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应保证系统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宜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物理安全三部分内容。5.3.13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1网络安全设计应对非授权访问、信息泄露或丢失、破坏数据完整性、拒绝服务攻击和病毒传播等采取防范措施;2大中型网络边界应采用串接的专用防火墙设备、入侵检测设备和防病毒设备;3网络安全策略应根据网络的安全性需求

47、,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25058等国家现行标准进行系统定级,并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4操作员应通过认证机制、有效的权限管理、日志审计等功能保证应用系统操作管理的安全性。5.3.14数据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及时发现数据风险、威胁和漏洞等;2宜通过数据安全隔离、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存储和加密传输、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手段实现数据安全。【条文说明】数据全生命周期包括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榆、提供、公开等环节。5.3.15物理安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GB/T9361、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物理安全技术要求GB/T21052和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的有关规定。5.4边缘计算5.4.1边缘计算节点应在靠近终端设备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和应用能力,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5.4.2边缘计算节点应满足低时延、海量链接、自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