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35211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1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26-2010备案号J997-2010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234总则术语和符号2. 1术语2, 2符号,严寒和寒冷地区气候子区及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 .建筑及围护结构热工设计O154. 14. 24. 3采暖、5. 15. 25. 35.4一般规定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一般规定热源、热力站及热力网采暖系统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1总则20202127301.0.1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热环境,提高采暖和空调的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严

2、寒和寒冷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1.0.3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必须采取节能设计,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建筑热工和暖通设计应将采暖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1.0.4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采暖度日数heatingdegreedaybasedon18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均温度低于18。C时,将该日平均温度及18C的差值乘以1天,并将此乘积累加,得到一年的采暖度日数。2.1.2空调度日数26 sCcooling degree day based on一年中,当某天室外日平

3、均温度高于26。C时,将该日平均温度及26C的差值乘以1天,并将此乘积累加,得到一年的空调度日数。2.1.3计算采暖期天数heatingperiodforcalculation采用滑动平均法计算出的累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数。单位:do计算采暖期天数仅供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时使用,及当地法定的采暖天数不一定相等。2.1.4计算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meanoutdoortemperatureduringheatingperiod计算采暖期室外的日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值。2.1.5建筑物体形系数shapefactor建筑物及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及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采暖

4、楼梯间内墙及户门的面积。2.1.6建筑物耗热量指标indexofheatlossofbuilding在计算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室内采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单位为W/m2。2.1.7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IC,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单位为Wm2Ko2.1.8外墙平均传热系数mean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externalwal1考虑了墙上存在的热桥影响后得到的外墙传热系数。单

5、位为Wm2K02.1.9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modification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考虑太阳辐射对围护结构传热的影响而引进的修正系数。2.1.10窗墙面积比windowtowallratio窗户洞口面积及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建筑层高及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之比。2.1.11锅炉运行效率efficiencyofboiler采暖期内锅炉实际运行工况下的效率。2.1.12室外管网输送效率efficiencyofnetwork管网输出总热量(输入总热量减去各管段热损失)及输入管网的总热量的比值。2.1.13耗电输热比ratioofelectricityc

6、onsumptiontotransferiedheatquantity在采暖室内外计算温度下,全日理论水泵输送耗电量及全日系统供热量比值。2.2符号2.2.1气象参数HDD18采暖度日数,单位:.d;CDD26空调度日数,单位:C.d;Z一一计算采暖期天数,单位:d;tw计算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单位:C;2.2.2建筑物S一一建筑物体型系数,单位:1/m;qH建筑物耗热量指标,单位:W/m2;K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单位:W/m2.K;Kw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单位:Wm2.K;i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无因次。2.2.3采暖系统nl一一室外管网热输送效率,无因次;n2一锅炉运行效率,无因次;EH

7、R耗电输热比,无因次。3严寒和寒冷地区气候子区及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3.0.1依据不同的采暖度日数(HDDl8)和空调度日数(CDD26)范围,可将严寒和寒冷地区进一步划分成为表3.0.1所示的五个气候子区.表3.0.1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子区气候子区分区依据严寒地区(I区)严寒(八)区严寒区严寒区6000WHDD185000HDD1860003800HDD1828.05.2.5)式中QO-锅炉负担的采暖设计热负荷(W);l-室外管网输送效率,可取0.92。5.2.6燃煤锅炉房的锅炉台数,宜采用23台,不应多于5台。当在低于设计运行负荷条件下多台锅炉联合运行时,单台锅炉的运行负荷不

8、应低于额定负荷的60机5.2.7燃气锅炉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锅炉房的供热半径应根据区域的情况、供热规模、供热方式及参数等条件来合理地确定。当受条件限制供热面积较大时,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分区设置热力站的间接供热系统;2模块式组合锅炉房,宜以楼栋为单位设置;数量宜为48台,不应多于10台;每个锅炉房的供热量宜在L4MW以下。当总供热面积较大,且不能以楼栋为单位设置时,锅炉房应分散设置。3当燃气锅炉直接供热系统的锅炉的供、回水温度和流量的限定值,及负荷侧在整个运行期对供、回水温度和流量的要求不一致时,应按热源侧和用户侧配置二次泵水系统。5.2.8锅炉房设计时应充分利用锅炉产生的各种余

9、热。1热媒供水温度不高于60C的低温供热系统,应设烟气余热回收装置;2散热器采暖系统宜设烟气余热回收装置;3有条件时,应选用冷凝式燃气锅炉,当选用普通锅炉时,应另设烟气余热回收装置。5.2.9锅炉房和热力站的总管上,应设置计量总供热量的热量表(热量计量装置)。集中采暖系统中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必须设置楼前热量表,作为该建筑物采暖耗热量的热量结算点。5.2.10在有条件采用集中供热或在楼内集中设置燃气热水机组(锅炉)的高层建筑中,不宜采用户式燃气供暖炉(热水器)作为采暖热源。如必须采用户式燃气炉作为热源时,应设置专用的进气及排烟通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燃气炉自身必须配置有完善且可靠的自动安全保

10、护装置;2应具有同时自动调节燃气量和燃烧空气量的功能,并应配置有室温控制器;3配套供应的循环水泵的工况参数,应及采暖系统的要求相匹配。5.2.11当系统的规模较大时,宜采用间接连接的一、二次水系统;热力站规模不宜大于10万m2为宜;一次水设计供水温度宜取115。C130C,回水温度应取50C80C。5.2.12当采暖系统采用变流量水系统时,循环水泵宜采用变速调节方式;水泵台数宜采用2台(一用一备)。当系统较大时,可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后合理增加台数。5.2.13室外管网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当室外管网通过阀门截流来进行阻力平衡时,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差值,不应大于15%o当室外管网水力平衡

11、计算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在热力站和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静态水力平衡阀。5.2.14建筑物的每个热力入口,应设计安装水过滤器,并应根据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要求和建筑物内供暖系统所采用的调节方式,决定是否还要设置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或其它装置。5.2.15水力平衡阀的设置和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阀门两端的压差范围,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2热力站出口总管上,不应串联设置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当有多个分环路时,各分环路总管上可根据水力平衡的要求设置静态水力平衡阀。3定流量水系统的各热力入口,可按照本标准第5.2.12,5.2.14条的规定设置静态水力平衡阀,或自力式流量控制阀。4变流量水系

12、统的各热力入口,应根据水力平衡的要求和系统总体控制设置的情况,设置压差控制阀,但不应设置自力式定流量阀。.5当采用静态水力平衡阀时,应根据阀门流通能力及两端压差,选择确定平衡阀的直径及开度。6当采用自力式流量控制阀时,应根据设计流量进行选型。7当采用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时,应根据所需控制压差选择及管路同尺寸的阀门;同时应确保其流量不小于设计最大值。8当选择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电动平衡两通阀或动态平衡电动调节阀时,应保持阀权度S=0.30.5。5.2.16在选配供热系统的热水循环泵时,应计算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并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EHR值应符合下式要求:EHR=

13、N/Q/nA(20.4+L)t(5.2.16)式中:EHR-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N-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kW;Q-建筑供热负荷,kW:n-电机和传动部分的效率,按表5.2.16选取;t一设计供回水温度差,c按照设计要求选取;A-及热负荷有关的计算系数,按表5.2.16选取;L-室外主干线(包括供回水管)总长度,m:a-及L有关的计算系数,应按如下选取或计算:当LW400m时,a=0.0115;当400VL100Om时,=0.003833+3.067/L;当L100Om时,a=0.0069。表5.2.16电机和传动部分的效率及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计算系数热负荷Q(kW)20002000电

14、机和传动部分的效率n直联方式0.870.89联轴器连接方式().850.87计算系数A0.00620.00545.2.17设计一、二次热水管网时,应采用经济合理的敷设方式。对于庭院管网和二次网,宜采用直埋管敷设。对于一次管网,当管径较大且地下水位不高时,或者采取了可靠的地沟防水措施时,可采用地沟敷设。5.2.18供热管道保温厚度不应小于本标准附录G的规定值,当选用其他保温材料或其导热系数及附录G的规定值差异较大时,最小保温厚度应按下式修正:(5.2.18)式中Smin一一修正后的最小保温层厚度,mm;母TIin本标准附录G规定的最小保温层厚度,mm;以m一一实际选用的保温材料在其平均使用温度下

15、的导热系数,w/(m.);人E-一本标准附录G规定的保温材料在其平均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w/(m.)o5.2.19当区域供热锅炉房设计采用自动监测及控制的运行方式时,应满足下列规定:1应通过计算机自动监测系统,全面、及时地了解锅炉的运行状况。2应随时测量室外的温度和整个热网的需求,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通过调节投入燃料量实现锅炉供热量调节,满足整个热网的热量需求,保证供暖质量。3应通过锅炉系统热特性识别和工况优化分析程序,根据前几天的运行参数、室外温度,预测该时段的最佳工况。4应通过对锅炉运行参数的分析,作出及时判断。5应建立各种信息数据库,对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并应能够根据需要

16、打印各类运行记录,储存历史数据。6锅炉房、热力站的动力用电、水泵用电和照明用电应分别计量。5.2.20对于未采用计算机进行自动监测及控制的小型锅炉房和换热站,应设置供热量控制装置。5.3采暖系统5.3.1室内的采暖系统,应以热水为热媒。5.3.2室内的采暖系统的制式,宜采用双管系统。当采用单管系统时,应在每组散热器的进出水支管之间设置跨越管,散热器应采用低阻力两通或三通调节阀。5.3.3集中采暖(集中空调)系统,必须设置住户分室(户)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及分户热计量(分户热分摊)的装置或设施。5.3.4当室内采用散热器供暖时,每组散热器的进水支管上应安装散热器恒温控制阀。5.3.5散热器宜明装,

17、散热器的外表面应刷非金属性涂料。5.3.6采用散热器的集中采暖系统的供水温度(t)、供回水温差(t)及工作压力(P),宜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金属管道时,t95、t25oC;2当采用热塑性塑料管时:t85、t25C,且工作压力不宜大于1.OMPa;3当采用铝塑复合管-非热熔连接时:t90、t25;4当采用铝塑复合管-热熔连接时,应按热塑性塑料管的条件应用。5当采用铝塑复合管时,系统的工作压力可按表5.3.6确定。表5.3.6不同工作温度时铝塑复合管的允许工作压力管材类杆长期工作温度允许工作压型(0C)力(Mpa)601.00阳PAP75*搭接焊0.82式75XPAP0.691.00820.86

18、PAP3,PAP460对簟焊XPAPl,XPAP275式XPAPl,XPAP2951.001.501.25注:指采用中密度聚乙烯(乙烯及辛烯共聚物)材料生产的复合管。5.3.7对室内具有足够的无家具覆盖的地面可供布置加热管的居住建筑,宜采用低温地面辐射供暖方式进行采暖。低温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户(楼)内的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0。供回水温差宜等于或小于10;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O.8Mpa5.3.8采用低温地面辐射供暖的集中供热小区,锅炉或换热站不宜直接提供温度低于60。C的热媒。当外网提供的热媒温度高于60C时,宜在各户的分集水器前设置混水泵,抽取室内回水混入供水,保持其温度不高于设定值,并加大户

19、内循环水量;混水装置也可以设置在楼栋的采暖热力入口处。5.3.9当设计低温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时,宜按主要房间划分供暖环路,并应配置室温自动调控装置。在每户分水器的进水管上,应设置水过滤器,并应按户设置热量分摊装置。5.3.10施工图设计时,应严格进行室内供暖管道的水力平衡计算,确保各并联环路间(不包括公共段)的压力损失差额不大于15%;在水力平衡计算时,要计算水冷却产生的附加压力,其值可取设计供、回水温度条件下附加压力值的2/3。5.3.11在寒冷地区,当冬季设计状态下的采暖空调设备能效比(COP)小于L8时,不宜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供热;当有集中热源或气源时,不宜采用空气源热泵。5.4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5.4.1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设计应结合建筑设计,首先确定全年各季节的自然通风措施,并应做好室内气流组织,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减少机械通风和空调的使用时间。当在大部分时间内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降温要求时,宜设置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设置的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不应妨碍建筑的自然通风。5.4.2当采用分散式房间空调器进行空调和(或)采暖时,宜选择符合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和转速可控型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5中规定的节能型产品(即能效等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