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职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论文中职学生流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论文一、宏观层面1、供求关系失衡。据了解,我省的中职校共有381所(含技工校84所),根据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校舍建筑面积按生均15.6平方米测算我省现有中职学校校舍(不含技工校)可容纳30万人,而每两年全省初中毕业生数按50%的比例上中职校的学生人数约25万人(且没考虑初中毕业后未能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这样就已经出现供少于求的状况,导致中职校的“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各校在招生工作上绞尽脑汁,你有你的门,我有我的道,形成一种无序的竞争,严重影响与误导中职生与家长,甚至有中职生有被骗与被卖之感。对策:政府要有一盘棋的思
2、路和规划。不管是教育厅主管,还是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主管的中职校都代表政府管理的学校,要统筹管理,加强引导。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按实际情况对中职校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合并、撤消一些办学条件差、无专业特色的学校和专业,来组建、壮大那些办学条件好、有特色的中职学校。教育应是政府行为,而不该由市场来调节。严格控制各校的招生数与专业设置,根据各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及教学质量等因素来规定各校的招生专业与招生人数。不要再用规模数对评估“一票否决”了。严格控制普职比。保证供求关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至于严重失衡,从而保证中职校录取生源的严肃性和避免随意性。2、中职生就业的含金量太低,挫伤了学
3、生与家长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学校每位学生每年有15OO元的国家补助,就业率普遍在96%以上,有些学校甚至高达98%,但就业的岗位与专业对口率是多少呢?学生就业后的薪资又有多少呢?中职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技术含量极低、基本上都是“傻瓜工作”或“大众工作”,不需进中职校门都能从事的工种,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入中职学习的必要性,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为什么会这样?通过分析,本人认为有政府、企业、学校及学生本人多方面的原因。对策:加强企业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管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
4、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但对于企业而言,用工不稳定,也不需要太高的技术能力的工种,从中职毕业生的用工的成本就过高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但在学校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第三年学生的实习较分散,再加上企业的岗位要求、企业的利益,基本无法安排时
5、间进行理论教学,技能学习也基本建立在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之上,这很难与所学知识挂钩。所以说学制三年是假,实际上就是两年,对于这样的生源质量,这样年龄阶段的学生,用“短、平、快”的培养方式是保证不了毕业生质量的。个人认为,按其专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学制应该调整为“3+0”或“3.5+0.5”的模式。确实提高中职学校教学的质量。学生选择到职样来读书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一技之长,将来找份工作,因此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去留。职业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存在不少弊端,必须加以改革。在课程开设方面要增加专业技能课的比例,打破过去的文化课一专业理论课一专业技能课和固定模式,对文化课和专业课进行合理安排、交替混合
6、进行;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以学生和社会需要为依据,及时吸收新工艺、新技术,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课时量,使他们在实践中学到更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改革陈旧的落后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开展教学方法研究与实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管理方面改革那种只注重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的模式。应把学生学习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大品牌校和品牌专业的建设力度。培育某个专业就代表某个学校的教育理念,避免重复投资和“文不对题”(一些文科类学校办理工类专业,理工类学校办文科专业)的办学。二、微观层面从本人从事多年学生管理
7、与教育工作的经验来分析:学生流失的关键是在第一学期,而期间又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阶段:8月底到9月中旬。据了解,我省各中职校普遍都在8月下旬开学,一入学的任务就是军训。这阶段各校普遍安排学生军训,学生从松散、舒适的个体生活环境忽然到紧张、辛苦的新生军事训练环境,必须在短时间内适应较强的训练程度,和约束力较强的集体生活。对于平时娇生惯养、没吃过苦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段煎熬的过程。这时候个别学生就向家里叫苦、撒娇,要求家长办理退学,家长十分宠爱孩子,尤其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基于担心孩子受苦的想法,少数家长就会勉强同意退学。这种情况占到我校新生人数的0.6%o对策:教官、班主任与家长要密切配合,真
8、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让学生感受到学校集体生活的快乐,顺利度过“生活关”。1)加强家校沟通,稳定学生与家长的情绪,留住家长的心。家校沟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新生入学阶段,往往会被高年级学生所利用,混在一起,沉溺于网络游戏或帮派团伙生活中无法自拔。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尽快取得学生的信任,花大量的时间去与学生相处、交流,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活、思想上的问题。在磨合过程中,要尤其重视学生思想上的不稳定因素,往往是因小事或小矛盾而萌生退学或转学的念头。此时,学校也要充分调动各种因素,特别是招该学生的老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一定要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的关注,家长才会更加放
9、心把孩子送到我们的学校,寄希望于我们的教师,从而对我们学校和教师产生更多的信赖感和依赖感,才会更加坚定选择我校的信心。2)以学校、专业、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冲淡恋家的想法,找到快乐、找到自信、找到幸福。3)提高学校后勤的服务质量水平,尤其是食堂的伙食质量,要让学生喜欢学校的饭菜、喜欢学校的课间点心,从而增加对学校的幸福指数。第二阶段:9月底到10月初。这阶段主要是由于普通高中开学后仍有极少部分学生未能入学,为保证规模,普高就频繁地向已经就读中职学校的成绩较好的学生发出录取的邀请,使得这部分学生在家长的愿望下要求退学回去读普高。这种情况占到我校新生人数1.5
10、%o实际上,此类学生也是中职学校的掌中宝。对策: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强有力的措施制止。第三阶段:10月初至10月底。这阶段退学的学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的落榜生,经过1个多月的磨合,不管从学习的深度,还是学习的方式都较难适应,加上与比自己小3岁的同学共同学习、生活,都让他们心存失望,十分不适应。对策:单独成班,管理能与初中毕业后中职生有所区别;选择课程学习,有针对性地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选择,实行学分制。第四种类型(阶段):时间跨度较长,大约从9月中旬到本学期末。这阶段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困难,学习进度跟不上,学不进也不想学的学生,约占我校新生人数的2%。对策:建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
11、理念学校的教育要能认真细致地调查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既要掌握学生的一般需求,也要掌握学生的个体需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产生合理的需求,更好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待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知识,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引导,其中以发生在本校的事例效果最好。对那些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的学生来说,鼓励加强学习,他们很容易通过认真学习,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有成就感获得一定的精神满足。对于那些在学校的“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有一定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来说,即使在学习成绩上差一些,也很容易在兴趣活动中获得精神需求,成为别的同学羡慕的对象。但对那些既无好的兴趣爱好,学习不好且又有恶习的学
12、生来说,由于无法在正常情况下体现自己的价值,要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就只有采取违反校规校纪方式来达到一一如当“大哥”、和老师顶撞、打架、耍朋友等等方式,最终成为严重的问题学生,要么自己流失,要么通过自己的违纪行为使其它学生流失,这是有大量深刻教训的。这种情况的危害性最大,也是最为头痛的问题。其实这类学生的自尊心特别强烈,本人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情”教育一一通过引导他们走正确道路赢得自尊,控制他们的自尊不温不火(特别注意的是绝对不能让这些同学在班级担任重要干部,否则他们的自尊就太火了,以后想灭火就困难了),如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让每一项健康的特长都能有表演的舞台,让他们获得正常
13、的精神需求,也要注重他们学习和生活环境,安排表现较好的同学与其同桌、同宿舍,从隐性中既帮助他们,又监督他们(但不能对他们说监督,怕影响自尊)。平时也要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相处,往往这部分学生非常讲究义气,融教育于交往中,但一定要掌握主动权,掌握一定的度,避免适得其反。做好学生思想稳定工作,把注意力转移到一年级在这期间可以把优秀班主任和相对经验丰富的教师尽可能调整到一年级,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青年教师与相对来说班级管理经验稍逊的教师安排到一年级,跟班当副班主任,到二年级或学生思想较为稳定后再顶上去。这样既可以保证始终把优秀班主任放在关键的一年级,又有利于年青教师的培养,更能减少学生的流失,是一箭多雕的好事。当然这项对策需要学校或专业部同时应采取相应激励措施,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总之,中职校学生流失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让我们在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学校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尽量减少学生流失,那么职业教育定会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