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59436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1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的脑1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教学目标】1 .知道人体有感受各种刺激的感觉器官,人体能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刺激和反应对我们很重要。2 .通过施加刺激,观察对应的反应,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3 .认识到人对刺激产生反应对于趋利避害的重要性。4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5,初步形成保护器官、珍爱生命的意识,为生命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教学重点】通过施加刺激、观察对应的反应,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感受刺激和反应对我们很重要。【教学难点】在体验过程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发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教学准备】PPT

2、冰块、小镜子、手电筒【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你们品尝过柠檬吗?吃柠檬时有哪些反应和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吃柠檬时唾液、表情等方面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初步联想到人体因为酸的刺激,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二、活动体验活动任务一:1 .如果我们的其它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将你的体验感受填充在表格内。(出示PPT引导学生描述皮肤对冰水刺激、听到刺耳的声音、闻到难闻的气味、坐车颠簸呕吐等由于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同反应体验。)刺激感受刺激的器官我们的反应2 .聚焦光刺激实验:那如果我们的眼睛遇到光的刺激,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在提问光刺激下瞳孔的变化之前,教师应该由学生已

3、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学生能够回答闭眼、眩晕等反应后再进一步聚焦瞳孔的变化)3 .正常人的瞳孔对光的反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光的强弱变化时,瞳孔的变化规律。(四人一组,一人手持光源,两人分别手持小镜子观察瞳孔变化,另外一人记录实验结果。)4 .学生小组合作,(安全提示:光源与眼睛距离大约20-30厘米,眼睛不要长时间直视光),汇报总结出瞳孔变化规律。5 .小结:刺激与反应时一种常见的现象,不同的刺激是由人体的不同感觉器官来感受的。活动任务二1.谈话:我们是通过那些感觉器官感受到这些刺激的?想象一下,如果缺失了某种感觉器官,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6 .活动:蒙眼走直线,注意安全。7 .小结

4、:引导学生真实体验感觉器官一一眼的缺失以及视觉的缺失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也可进一步拓展到“为什么蒙眼就不能走直线”。(人两只脚走路,不会绝对平衡,但眼睛看到脚落地是否在直线上,若偏左,下一步向右一些,不断调整,保证整个路径沿直线发展。眼睛看到的信息不断反馈到人脑,人脑再把矫正信息发送给产生动作的腿和脚,控制着人的行动。这个活动体现出人脑的调节控制功能。为下节课“人体指挥部脑”的学习埋下伏笔)8 .谈话:如果生活中我们遇到了有感觉器官缺失的人,你会怎么做呢?三、提炼概括1.PPT出示各种刺激反应的情境,概括小结人体对刺激产生的反应。9 .提问:我们的反应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的各种反应

5、就是为了保护自身安全。)3.讨论:哪些行为会损害感觉器官?有哪些好方法能够保护感觉器官?板书设计人体对刺激的反应刺激柠檬冷水强光感受器官舌头皮肤眼睛反应唾液鸡皮疙瘩闭眼、瞳孔缩小.【作业设计】一、选择题。(选择正确的答案字母填入括号。每空每3分,计分55分)1、眼、耳、()、鼻、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A、口B、舌C、手2、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我们会产生O,这能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A、反映B、反应C、行动3、早上7点,果果听到“丁零零”的闹钟一响就起床用了O这个感觉器官。A鼻子B、眼睛C、耳朵4、小敏起床洗脸感觉水好烫,这是

6、用了O这个感觉器官。A、脸B、手C、皮肤5小花吃着油条,觉得真很好吃,这是用了O这个感觉器官。A、口B舌头C、鼻子6、人从黑暗的环境走到明亮的环境眼睛的瞳孔()。A、会缩小B会放大C、没有变化7、盲人摸读盲文利用的感觉器官是()。A、耳朵B眼睛C、皮肤8、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快速回到教室。在这个“刺激一反应”中,接受刺激的感觉器官是()A、眼睛B、耳朵C、鼻子9、对出现中暑症状的人员,可用以下哪个方法缓解症状?()A用热毛巾敷脸B用冷毛巾敷脸C喂服汽水10、下列属于正确用眼的是OA躺在床上看手机读物、B边走路边看手机读物、C端坐看纸质书籍读物11、听到一声巨响我们会做出的反应是OoA捂住嘴巴、B

7、捂住鼻子、C捂住耳朵12、看到路上有碎玻璃,我们的第一反应是OoA迅速用手抓住、B避开它绕着走、C向碎玻璃走去13、看到红灯亮,我们第一反应是OoA继续穿越公路、B边看车边过公路、C停下来等待绿灯后过公路14、我们受到外界或身体内部刺激会做出反应是为了OoA应对环境变化、B保护自己、C避免伤害15、蒙上眼睛走路的结果是O,证明感觉器官对我们很重要。A走得很直线、B走得弯弯曲曲、C容易碰撞其他物体二、判断题(对的打“J”,错的打“X”。每题3分,总分45分)1、闻到香味,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感到满足。O2、手背有点痒,会用另一只手去抓挠。O3、吃到苦花生的第一反应是找垃圾箱吐掉O4、看到红灯

8、停下等待是人们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时做出的一种反应。O5、感觉器官对我们很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O6、长时间注视强光会伤害眼睛。()7、不同的人在同游戏中,做出反应的快慢相同。()8、“眼见为实”告诉我们只要是眼睛看到的东西定是对的。O9、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O10、我觉得皮肤这个感觉器官不是很重要,受不受伤无所谓。O11在上午第四节课时闻到厨房的香味肚子就不由自主的咕咕叫,这是我们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O12、我们吃柠檬时会觉得很酸,但是唾液不会增多。O13人类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后,只会对其中一部分做出反应。O14、每一个人对刺激的反应都是一样的。()附参

9、考答案选择题:IB、2B、3C、4C、5B、6A、7C、8B9B、10C、11C,12B13C、14ABC.15BC判断题:12J、37、47、57、67X、8X、910X、1112X、13X、14X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潜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我务必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 .创

10、设各种情景,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2 .为学生带给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3 .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我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1 .尊重每个学生,用心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用心性。2 .关注学生有困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机会。4 .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齐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忙,做到教学相辅。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做到:1 .用心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

11、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2 .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2人体指挥部一脑1 .科学知识在体验活动中认识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知道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可以指挥我们的身体,小脑可以帮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2 .科学探究通过抓尺子、视错觉、双眼视觉等实验,推断人所做出的反应与人脑的功能有关联。通过有趣的视觉现象,推断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3 .科学态度、STSE懂得保护大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乐于合作与分享的学习态度。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尺子、教学课件。学

12、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朗读诗歌:天气冷暖衣服换,喜怒哀乐情绪转;搜集信息作加工,智慧头脑来判断。人类活动千千万,协调指挥不慌乱。2.提问:人体会对刺激做出反应。是“谁”在指挥我们的身体呢?(二)新课学习1 .眼疾手快(1)实验一:专心抓尺子。a.操作说明:两人一组,用手抓尺子。实验时,乙同学竖直拿尺子,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b.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c交流:从看到尺子下落,到用手抓尺子的过程中,想象我们的大脑是怎样工作的?d.资料介绍:尺子

13、自由下落时,大约0.1秒时下落了5厘米;0.2秒时下落了20厘米。(2)小结:感觉器官(例如眼睛)接收到刺激报告给大脑(看到尺子下落),大脑处理信息指挥人体做出反应(用手去抓),从刺激到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多试几次,可以越来越熟练,反应更快,这就是熟能生巧。(3)实验二:一心二用抓尺子。a.操作说明:两人一组,一边背诵诗歌一边做抓尺子实验。实验时,乙同学竖直拿尺子,甲同学的手与尺子零刻度线齐平,一边背诵诗歌,乙同学突然松手使尺子掉下来,甲同学尽可能快地抓住尺子,记录抓到尺子的位置。b.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讨论:两次实验的结果一样吗?说一说其中的道理。(5)小结:一心

14、二用,干扰了大脑的反应速度。这是两种刺激导致不同反应产生的干扰现象。2 .有趣的视觉现象(1)视错觉现象a.课件展示教材P5:黄色的圆和紫色的圆大小一样吗?b.课件展示教材P5:两条黑线是平行的吗?(2)交流汇报。(3)小结:眼睛记录不同的刺激信息传给大脑,但是大脑的认知判断可能出错。(4)双眼视觉现象a.动手操作:先分别用单眼观察一根手指的位置,再用双眼观察这根手指的位置。b.交流:有什么发现?这是怎么回事?(5)小结:两个单眼和双眼观察时,手指的位置都不同。这是因为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6)阅读指南车信箱资料,介绍脑的内部结构与作用。第一张人脑解剖图是比

15、利时医生维萨里根据人体的真实结构绘制的。1543年,他发表著作人体的构造,对脑的结构进行了描述。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可以指挥我们的身体,小脑可以帮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干能够控制呼吸和心跳。3.大脑损伤的启示(1)阅读教材中的两个案例。(2)说一说,通过这两个案例,你有什么启示?(3)思考:分析以上案例,想一想,大脑还有哪些功能?(三)整理,下课3保护我们的脑第二单元沉与浮1谁沉谁浮【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可以按沉浮情况将物体分类。知道浮起来的物体中,有的漂浮能力更强。2 .科学探究依据生活经验对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进行猜想,能通过实验检测并据此将物体分类。针对“

16、浮起来的物体,谁的漂浮能力更强”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按照完善好的对比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3 .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物体(材料)的沉浮情况。实事求是,用数据支撑观点。【教学重点】知道物体放在水中出现沉、浮现象。知道漂浮的物体漂浮能力有强弱区分。【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建立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验证的数据应用于解释和预测等系列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第一次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水槽、水);第二次实验材料(相同形状和体积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

17、板、水槽、水、相同规格质量的重物一一回形针或垫圈、镶子);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朗读:一物沉于水,一物水中浮,二物捆一体,是沉还是浮?(2)谈话引入: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现在让我们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二)新课学习1.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1)实物展示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等。(2)学生预测并做好记录:上述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将物体放入水中后再松开,不触底就算浮;逐一实验,擦干水迹;做好记录。(4)实验验证:将上述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活

18、动手册中(用箭头表示沉浮。向下表示沉,向上表示浮)。(5)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6)分析实验结果,将物体按沉浮情况分类。(7)小结:预测有可能出错,例如苹果,预测它下沉,但却浮起来了。(8)讨论: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2.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1)提供材料: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2)分组讨论,初步设计实验方案。(3)案例示范:讲解教材PII的实验方案。a.我们的问题: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b.我们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c.实验材料: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锻子。d.实验

19、方法: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e.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f.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g.实验步骤: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锻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4)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写在活动手册上。(5)开展实验,将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6)交流:分析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中,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在水中,木头是(填“沉”或“浮

20、”)的,用木头造的船也是(填“沉”或“浮”)的。在水中,铁块是_(填“沉”或“浮”)的,用钢铁造的巨轮是(填“沉”或“浮”)的。.2 .将苹果、梨、玻璃球、铁钉、橡皮、蜡烛这六种材料放入清水中,能浮的是,能沉的是。3 .一个木块在水中是浮的,把这样的八个木块粘在一起,质量变,体积变,在水中的状态是(填“沉”或“浮”)的,沉浮状况改变。.4 .一块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三分之一大小再放人水中,橡皮是(填“沉”或“浮”)的。,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把由以下材料制成的实心球放在水中,能浮在水面上的是()。.A.铜B.铁C.普通木材D.玻璃.2 .可以通过O看浮起来的物

21、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A.体积B.质量C大小D.露出水面的部分.3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无论是切碎还是叠加,在水中的沉浮状态()。A.都会改变B.都不变C.不一定会不会变D.可能会改变.4 .相同质量的下列物体,只有一种在水中能浮在水面上,它最有可能是5 .“比较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的实验中,可以有()个不一样的因素。A.1B.2C.3D.4.三、判断题。(正确的画“J”,错误的画“X”)1.物体的沉浮与其自身材料有关。O2 .小西瓜在水里漂浮,大西瓜比小西瓜重,所以大西瓜在水中一定是下沉的。()3 .沉在水底的石头没有受到水的浮力。().4 .独木舟比木头的漂浮能力更强。().四、连

22、线题。.把下列物品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连一连。.苹果蜡烛铁珠沉泡沫板.乒乓球钢尺橡皮浮木板图钉钉一子,五、拓展研究。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并回答问题。.1.将下面这些物品轻轻放在水面上,会浮的画“,会沉的画“X”。萝卜()铜钥匙()一次性餐盒()小石子().橡皮()螺丝钉()乒乓球()1角硬币().5 .分析你选择的物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主要和()有关。A.材质B.颜色C.轻重D.大小参考答案.一、L浮浮沉浮.6 .苹果、梨、蜡烛玻璃球、铁钉、橡皮,7 .大大浮没有4.沉二、1.C2.D3.B4.D5.A三、1.2.X3.X4.四、苹果/蜡烛铁珠沉、泡沫板乒乓球)/钢尺橡皮孚/木板图钉/钉子

23、五、JXJXXXJX.2.A.教学反思:本课是湘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我设计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

24、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

25、断地进行改进。2改变沉浮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知道潜艇、钢铁轮船、水泥船、独木舟、水密隔舱等都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产品。2 .科学探究基于任务驱动,能设计更多“让它沉下去”“让它浮上来”的方案。能将改变沉浮设计方案的主体内容以结构设计图的方式呈现。3 .科学态度、STSE有对物体沉浮变化及其关系进行科学实践的兴趣。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改变沉浮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愿意合作与分享。从独木舟、水密隔舱、钢铁轮船、潜艇等科技史中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带盖的空瓶子、水槽、水、橡皮泥、教

26、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那么我们怎样让浮的物体下沉、沉的物体上浮?(2)学生自由发言。(二)新课学习1.让它沉下去(1)情景展示:带盖的空矿泉水瓶浮在水面上。(2)分组讨论:浮在水面的瓶子,怎么让它沉下去?(3)分组画出结构设计图。即怎样改变空瓶子的结构使它下沉。(4)各组展示自己的结构设计图,对比其他组的设计图,优化完善。(5)分组实验:根据完善后的设计,进行实验。(6)拓展:介绍沉浮自如的潜艇。当潜艇主压载水舱注满水时,潜艇从水面潜入水下。当用压缩空气把主压载水舱内的水排出

27、时,潜艇从水下浮出水面。4 .让它浮上来(1)情景展示:实心的橡皮泥球沉在水底。(2)分组讨论:沉在水底的橡皮泥球,怎么让它浮上来?(3)分组画出结构设计图。即怎样改变橡皮泥球的结构使它上浮。(4)各组展示自己的结构设计图,对比其他组的设计图,优化完善。(5)分组实验:根据完善后的设计,进行实验。(6)小结: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7)课件展示教材P14上方三幅图。(8)用所学的沉浮的知识谈谈这三种船(水泥船、钢铁船、独木舟)。(9)拓展:介绍水密隔舱结构。水密隔舱,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我国唐代,宋代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是我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

28、发明。从18世纪开始,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借鉴,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进入其他舱区。使得船的整体仍然保持有相当大的浮力,不致沉没。(三)整理,下课3制作航道浮标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知道航道浮标是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我们可以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或者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制作航道浮标。5 .科学探究观察航道浮标实景图,能合理推测、分析其结构和功能。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航道浮标

29、,能用结构设计图、流程设计图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并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能根据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完善自己制作的航道浮标。6 .科学态度、STSE有对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和推测的兴趣,能创新完成航道浮标的设计与制作,愿意合作与分享。了解航道浮标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播放轮船进港的视频,引导观察画面中的航道浮标(让画而静止)。(2)提问:大家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30、?(3)讲解:这个物体叫航道浮标。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4)课件展示教材P15往水中投放浮标以及投放后的两幅场景图。想一想,它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5)学生自由发言。(二)新课学习1 .导入活动:了解航道浮标的结构及功能(1)观察外部特征。观察教材中的两张照片或者播放相关影像资料。(2)交流:航道浮标的外部特征是怎样的?(3)小结:航道浮标上部窄小而高且采用框架式塔型结构,中部宽大、密封,底部细长、密封,中部往下还有铁链。浮标投放后以后,中部也有约一大半浸没在水中。(4)推测航道浮标内部结构及所有结构对应的功能。(5)交

31、流:航道浮标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6)小结:从外部特征来看,应该是上轻下重、重心低。金属制作,要漂浮,必须是中空。投放以后,主要是上部露出水面,说明上部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指示,中部及以下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漂浮及稳定。(7)补充介绍:出示相应的航道浮标锚系布局图。教材中提供的是用于海上助航的,没有内河助航的,我们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予以补充了解。2 .设计制作航道浮标(1)介绍供选择的制作材料: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2)各组选择所需材料,讨论设计方案。要求先画出结构设计图,再画出流程设计图。(3)交流设计方案,初步制

32、作。(4)案例展示。课件展示教材P16上方的三幅设计图,并讲解。鼓励多样化。(5)思考并讨论:上面的三幅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吗?(缺少颜色标识)(6)拓展:介绍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规定: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口、河口、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7)各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8)展示制作成果。(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1地表在变化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

33、、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教与学的目标1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2 .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3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己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

34、一猜。学生回答。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生汇报实验方案。生做实验。5、教师展示资料: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展示图片: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35、。三、科学与生活1、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人类对地表变化有影响,那地表变化对人类有影响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2、课件展示:正面影响:蓄水发电、防洪、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负面影响:沙尘暴、地质塌陷、荒漠化等。3、保护地表的合理化建议:学生讨论四、拓展活动做一期海报,针对人类破坏地表的行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教学反思2地震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地震是由岩层断裂所产生的震波引起的。2、过程与方法: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3、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4、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

36、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教学重点、难点对地震的成因进行推理、想象。教学准备1、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2、毛巾(每组两条)、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干木棍(每人一根)。3、要求学生带书包,以备逃生演习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008年5月12号,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痛苦而难忘的。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请大家看大屏幕。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学生交流感受。二、猜想假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本课的中心

37、问题。确实,地震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通过前面的观察和思考,大家又想到了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三、制订方案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1)观察地震现象结合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2)研究地震成因我们可以根据上节课所学的方法,来推测一下:地震的成因?学生猜测。四、实施探究把毛巾、木棍放好。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

38、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象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五、汇报交流1、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既然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存在于地球上,它和人类

39、的生活就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前面的了解来说一说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地震有什么好处吗?(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2、避震小知识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六、拓展创新避震演习:大家知道的不少,做起来怎样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现场避震演习。发生地震了,同学们不要慌张,抓紧进行自救。师: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用知识守护我们的生命。虽然我们懂得了很多,但是对于地震的预测我们仍然没有办法解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

40、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有没有信心?3火山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独立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3、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情况的科幻小短文。4、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5、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教学重点模拟火山喷发。教学难点

41、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教学内容一、创设情景,引发问题1、谈话后播放视频: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智利柴腾火山喷发和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相关的问题要研究?2、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这说明大家的研究兴趣非常浓厚。要解决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先解决咖些最基本的问题呢?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可能会提出,研究火山喷发要先解决解决火山喷发的成因、火山喷发的预报、火山喷发的利、害等问题。二、模拟实验,展开探究1、谈话:谁亲身经历过火山喷发?大家想不想设计一个实验模拟火山喷发?老师帮你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大家可

42、以任选一组进行实验,请同学们讨论后制定一个实验计划,然后开始实验吧!2、巡视:对确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3、组织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学生能够自主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记录现象、主动通过画图或者口头汇报的方式交流本组观察到的现象。(注:当慢慢地向瓶中倒入醋的混合物时,可以看到红色的泡沫从瓶口喷出,形成像喷泉一样的喷发现象,喷出来的物体沿着铝箔下流,好像火山的岩浆。补充实验的基本步骤:1、在小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边缘略低于盒子边缘;2、中间堆成小山的形状,用小勺柄在中间挖一个小洞;3、在番茄酱中加少量水,然后从小洞倒入;4、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5、将小盒子放在

43、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补充实验的看到的现象为:番茄酱会从土豆泥的小洞或裂缝中喷出来)。三、展开想象,大胆推测谈话:同学们,现在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地球内部的温度怎样?压力又怎么样?岩浆为什么会从地球深处喷发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吧!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火山喷发物温度高、喷出的高度高等)初步推测出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地壳由于运动可能会出现裂缝,岩浆可能会从裂缝中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四、表达交流,形成结论1、谈话:现在同学知道火山是怎样喷发的了吗?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结论。学生能够比较规范的描述火山喷发的成因。五、科学在线,开阔视野1、谈话:关于火山喷发谁知道的知识更

44、多呢?请同学们阅读自己在课下搜集到的相关材料,5分钟后进行交流吧!2、组织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3、提问:火山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果能够提前预报的话,便可以降低损失。根据你掌握的信息,火山喷发有什么前兆吗?学生能够说出火山的种类、火山喷发的预报、火山喷发的害处、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各国有哪些知名的火山等等。4地球的内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过程与方法: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

45、重证据。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几乎一无所知。学生要运用己经掌握的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设计实验,探究暗盒里有什么,由此推断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的,从而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并且,用橡皮泥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加深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这对六年级的学生,并不困难。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难点:猜想暗盒里有什么。教学过程.【导入】情境导入,探究暗盒.1、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内部2、(出示书上的问

46、题)老师要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讲台上有三个盒子,里而分别装了沙子、粉笔头、纸团,不打开盒子,你们知道每个盒子里装了什么吗?请几名学生尝试分辨。3、学生交流: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4、提示:其实我们刚才用的方法和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相似。讨论,认识地球内部构造.1、活动一:猜测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同学们猜一猜地球内部有什么呢?学生汇报:有石油、煤炭、矿物、水、岩石.2、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1)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测,那么地球的内部到底有什么?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2)(出示书21页上半段)科学家最初想到了钻孔技术,但是这根本达不到探究地球内部的目的。科学家更多的是使用其他方法探知地球的内部,如一些自然想象的发生。(3)你认为科学家会从哪些方面收集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出示课件如火山,地震,地热等)(4)从这些现象你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