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荷塘月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荷塘月色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荷塘月色教案2023荷塘月色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体会本文比喻的妙处所在。二、教学重点:1、通过4-5段赏析,欣赏意境美,品味语言美。2、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三、教学难点:1、作者之所以有“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2、作者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四、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作者及时代背景,整
2、体感知、理清思路。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它结构精致,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板书题目)二、作者介绍(略)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四、
3、整体感知学习写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写的。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文章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写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缘起(心不静)。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轮廓,写我路上的思绪,表达求静的愿望(求静)。2、(4-5)写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静)。3、(6)写荷塘四周及远景(出静)。第三部分:(7-完)荷塘归来。文章的4,5,6三个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行文层次清楚,写景形象生动: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作者的观景角度富于变化: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近及远,从里到外,层层铺陈,使整个画
4、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传神的勾勒出了月夜荷塘的风采,给人如临其境2023荷塘月色教案(精选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2 .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二、重难点1.重:情景交融;3 .难:感情的变化。三、教学过程(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二)初读(朗读指导)1 .朗读全文,想象画面。2 .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三)品读(语言美)1.指名读。品荷花美。(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2)拟人:“袅娜”,姣美(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
5、的波痕3 .指名读,品月色美。(1)比喻句:牛乳一一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4 .品评动词、叠词。(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一一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四)争鸣(探究情感)1 .听录音,进意境。2 .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五)拓展(改写)1.配乐朗诵,摘抄、背诵。3 .改写:把散文改成诗歌,或给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画;小组。课后反思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
6、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
7、,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
8、取之处,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2023荷塘月色教案(精选篇3)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理清全文结构。(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情感,领会作者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赏析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三、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的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就是荷塘月色,更有人说荷塘月色树立了现代散文的终极典范。今天我们就和盛名之下的荷塘月色
9、来一次亲密接触。(二)整体感知用一句话简述文章的内容。结构美在家里去荷塘观荷塘赏月色览四周想采莲回到家“第一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第九节,一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强调圆形结构找出文中描写心里感受的句子。情感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又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颇不宁静独处
10、求静暂得宁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走出宁静(三)走进文本1.细读一遍课文,分小组讨论下面三个问题:A为什么“心里不宁静”的作者要“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B为什么认为月色“恰到好处”?(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一一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C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
11、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2.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下面两个问题:A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也只给了朱自清先生片刻的宁静。究竟因何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呢。论世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一一1927年7月。先来看看他写于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
12、、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究竟什么让他心乱如麻呢?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四)拓展延伸结合两段,思考作者在第四段只写了荷塘,在第五段只写了月光吗?为什么?(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
13、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写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写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五)小结作业作业: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个景物描写为主的片段。五、板书设计荷塘月色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情(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安静)(走出宁静)景修辞荷叶比喻荷花比喻、拟人荷香比喻、通感荷波拟人、比喻流水拟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2023荷塘月色教案(精选篇4)一、教学目的:1 .把握作者情感的发
14、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2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 .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4 .语言运用的技巧难点:1 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2 .通感的运用三、教学设想:1.预习提纲:看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回忆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2 .课上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讨论发言。
15、3 .加强朗读四、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复习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识。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已永驻你美好的记忆中了吧!那就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展示投影):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爷爷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6、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书文题、作者)4 .简介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嘱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二、学生看投影上
17、的画面,听配乐朗读,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三、整体把握课文,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1.请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
18、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2 .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学生讨论交流: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
19、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学生讨论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补充: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句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的喜悦。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境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
20、于S表。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想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3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
21、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讲解过程中,板书如下)四、布置作业:1.加强朗读,品味文章的4-6小节2.思考课后练习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课文2-6小节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树(蓊翁郁郁)月光(淡淡的)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写月光
22、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写了月下荷塘静态:叶:田田、亭亭花:零星点缀微开着的一袅娜(轻盈多姿)风打着朵的一羞涩(娇怯不语)形象过如明珠一洁白处如星星一绿叶白花色彩如美人一纤尘不染动态:花:花香,如歌声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正面:以流水作比(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4)以树影写月色:
23、画,浓淡适宜(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4、讨论第6节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有远有近:杨柳最多一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一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5、小结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于
24、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朦胧,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从文章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板书: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作者的感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三、学生再读课文2-6小节四、品味文章的语言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1、比喻和拟人(结合课后练习三)例如:(1) .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
25、、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2)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效果: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的神韵。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2、通感的运
26、用(结合课后练习二)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见课后练习)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3、动词和叠词的使
27、用(结合课后练习四)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叠词运用的效果:(1)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2)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3)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五、布置作业:1 .归纳字词2 .背诵4-6小节2023荷塘月色教案(精选篇5)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朱自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学手段:运
28、用多媒体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D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爷爷高度赞扬朱自清
29、“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写于1927年,朱自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样的社会,朱自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4 .提问: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课文分为几部分?结构有什么特点?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
30、的文眼。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播放幻灯片5)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朱自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播放幻灯片6)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一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一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一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一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朱自清在文中体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的喜悦”。这从景物描写中也能看出。(播放幻
31、灯片7)5 .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所写之景即“荷塘,和“月色力课文那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明确:4、5、6段。6 .布置作业:熟读4、5、6段,试着圈点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朱自清所描绘的美景,进一步体会朱自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行踪:出家门一一去荷塘一一观荷塘一一回家门情绪的变化:不宁静一一淡淡的喜悦一一超脱一一不宁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一、导入:鉴赏、分析课文4、5、6段的景物描写部分(一)阅读鉴赏第四段1.指名一个学生朗读2 .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
32、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 .提问:朱自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明确:(第1组)荷叶:“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用田田写出了叶子之多;“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二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播放幻灯片8)(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J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
33、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朱自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播放幻灯片9)(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
34、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播放幻灯片10)(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朱自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播放幻灯片11)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
35、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5 .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1.学生朗读。2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朱自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3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朱自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明确:泻一一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一一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
36、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一一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一一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4 .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播放幻灯片12)5 .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朱自清写景的高明手法。明确:除传神的动词运用外,还用了正反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三)诵读、鉴赏第6段1 .齐声朗读。2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
37、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朱自清内心的寂寞。3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朱自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一一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
38、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4 .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播放幻灯片13)二、熟读,品味46段三、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全文,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朱自清的感情基调。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总结4、5、6段,讨论第三部分的作用,概括主题。一、导入,检查背诵(抽查12名同学)二、总结4、5、6段,理解文中的情与景1.提问:平常我们见到的写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浓艳明丽的,本文描写的景色却是素淡的,朦胧的。景语即情语,试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
39、看法。明确:朱自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朱自清所追求的,在朱自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朱自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三、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提问:月下荷塘的美景使朱自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朱自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
40、法。明确: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朱自清摆脱“不宁静”,于是朱自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朱自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
41、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四、把握全文,结合背景,讨论朱自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朱自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五、结合课后练习三,认真体会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谈你对他的散文有什么看法。六、小结全文:整篇文章朱自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第三课时板书: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4)表现了朱自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