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及价值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讲稿】“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及价值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党课讲稿)“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及价值研究2020年9月110,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明确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两弹一星”精神经党中央批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厚重的红色文化积淀和具体鲜明的内涵禀赋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
2、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历史事件命名,具体鲜明、意蕴深远。(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两弹一星”精神的底色是爱国。“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始终是“两弹一星”事业奋斗者的共同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尖端技术领域的集中体现。人们常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家国情怀深刻印记在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西方大国的核讹诈和
3、核垄断,“两弹一星”的研制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他们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克服千难万险,一心一意报效祖国。正是由于强烈的精神激励,一大批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不计较个人得失,冲破重重阻挠,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先后回到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祖国,为国奉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的钱学森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1955年,钱学森归国时,他所在的加州理工学院杜布里奇院长对他说:“你可以选择离开,也可以选择留下来,完成学业。我劝你最好留下来,因为中国根本没有航空科技,一个如此优秀的科学家回到了农耕社会,能做些
4、什么?”钱学森回答道:“在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种苹果树是我报效祖国唯一的方法的话,我可以去种苹果树。”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鼓舞,许多人怀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的忠诚,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邓稼先是“两弹一星”伟业的重要开拓者,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拼搏奋斗、默默奉献了一生,他用生命诠释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崇高境界,”他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他的诚恳的态度,是他的不懈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的赤诚的要贡献他的一切的这个观念”。郭永怀是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奖章的科学家。他和钱学森、邓稼先一样,是美国
5、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郭永怀不仅倡导了我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还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付出的努力与艰辛,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令人惊心动魄、又充满激情的峥噪岁月。他们的心中只有祖国,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也正是有这种精神、这种力量,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够挺起脊梁,人民能够挺起脊梁,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凝聚着不朽的民族精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萌发的基点。毛泽东和党中央自“两弹一星”事业起步就明确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毛泽东说过:“
6、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毛泽东一再强调,中国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一年不是抓一次,也不是抓两次,也不是抓四次,而是抓它七八次”。“两弹一星”精神的孕育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气神”的现实呈现。“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研制原子弹初期所遇到的困难,是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对
7、于原子弹这一军事绝密,当时的有核国家都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面对着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核威胁和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取消一切援助等不利情况,“两弹一星”的研制者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我国早期的导弹发射和核试验基地是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建设的。那里的环境异常恶劣,创业者们立下了“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誓言。他们住帐篷,睡地窖,喝苦水,战风沙,以昂扬的斗志战胜艰难困苦。“两弹一星”研制时期,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尽管生活困难,大家却团结一心,咬紧牙关。那时大型计算机在中国十分稀缺,研究人员靠着飞鱼牌JSY-20手摇计算机和手中纸笔以及刻苦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计算出第一
8、颗原子弹相关的数据。正是有科学家们的埋头苦干和拼命硬干,以及成千上万与他们一起协同奋战的普通建设者艰苦努力,“两弹一星”事业才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从弱到强的飞跃。我国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决心和坚强能力。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几十年来,“两弹一星”精神凝结成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亿万中华儿
9、女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昂首阔步刖进。(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体现了崇高的科学品格“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崇高精神清晰地映射着科学精神与智慧力量。“两弹一星”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源泉和生动体现,形成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价值底蕴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教育引导各类人才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习近平指出:“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
10、科学是讲求实际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深度融合,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是大科学时代的必然趋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而要充分利用全面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钱学森曾经深有感触地说道:“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正是秉持着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两弹一星”奋斗者团结奋战,包容协作,自主创新,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些奋斗者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独创独有上下功
11、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将国家发展与民族安危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全国有关地区、部门、科研机构、院校和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尊重历史规律自然规律,发挥每个人的力量,不断贡献自身的光和热,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中国科研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用自己的业绩和科学精神,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实践有力证明,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把国
12、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o二、“两弹一星”精神植根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内蕴着特有的生成逻辑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源和根,“两弹一星”精神则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为国”“为命”“为业”“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的共同意蕴。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是“两弹一星”研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这是“两弹一星”研制取得全面胜利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两弹一星”精神最根本、最重要的形成逻辑。我国国
13、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最可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国家工程。为确保研制成功,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实行集中的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毛泽东曾多次亲自主持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经过缜密研究,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正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形成一种精干高效、坚强有力的中国特色决策管理模式,以其独特的组成方式、决策机制和决策成效,保证了决策高效有力、科学管用,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关,大大加速了“两弹一星”研制进程。习近平指出:“两弹一星成功,有赖于
14、一批领军人才,也有赖于我国强有力的组织系统。”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施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才能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一抓到底、务求“两弹一星”研制取得成功。“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两弹一星”事业胜利发展的精神支撑,其孕育、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两弹一星”精神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
15、想武器。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始终是“两弹一星”研制工作者最真挚的情感、最坚定的信念,也正是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我们国家掌握了制造核武器关键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两弹一星”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观点,始终处于与时俱进、充实创新的过程中,不仅承载着红色革命精神,而且还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种精神凝结成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推动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等一座座新的精神丰碑,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
16、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其中典型的是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两弹一星”精神的萌发与践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两弹一星”精神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生动样态。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具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周恩来多次强调,我们发展尖端事业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要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组织全国大力协同,从科研一开始就
17、组织协作,要拧成一股绳,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因此尖端技术我们是一定能够搞出来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工人会贡献出他们的力量的。”对此,钱学森曾深有感触,中国在工业、技术都很薄弱的情况下搞“两弹”,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行的。“两弹一星”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都凝结了成千上万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与解放军指战员的心血和智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他们从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以超常的毅力和投入向世界宣告“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伟大的事业孕育
18、伟大的精神,伟大科学工程铸就伟大时代精神。正是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大大加速了中国“两弹一星”以及其他大国重器的研发制造和投入使用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所孕育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反映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力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续写新时代辉煌篇章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
19、丰厚滋养。时至今日,“两弹一星”精神依旧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芒。从天宫、神舟、嫦娥、天问等到极地、深海,技术装备形成功能化、谱系化布局,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化运营,从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再到高铁建设、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实现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一个个辉煌成就见证“两弹一星”精神的接力传承。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现中华
20、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内,千千万万革命先辈毕生奋斗追求的目标。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广泛宣传基础研究等科技领域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事迹,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o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好、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继续把爱国之情、报国
21、之志和奋斗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要深刻领悟“两弹一星”精神昭示的重大战略意义,强化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两弹一星”精神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学习永远在路上。正如陈云指出:“要了解革命道理;要作好长期苦干的准备;要有牺牲精神真正的学习还只是一个开始。”必须更加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两弹元勋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真心感悟“两弹一星”精神力量,常怀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22、,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考虑到“两弹一星”精神极具历史穿透力、思想引领力、时代感召力,并且处于不断充实、更新,再创造、再创新的过程,要以深化研究阐释为本、以开拓资源载体为基、以强化宣传教育为要、以完善实践保障为重,加强先进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汲取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力量、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要持续推动“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弘扬,让“两弹一星”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鲜活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伟力,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23、,是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指引,需要一代代人用心、用情、用力去研究宣传和传承弘扬。新征程上,必须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应以加强“两弹一星”精神宣传教育为抓手,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持续激发领导干部、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的学习与奋斗热情,加强分类指导,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上不断取得新的显著成效。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开拓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资源载体,达到实体宣扬与精神传承的有机统一,确保宣讲教育的有效进行。要在传承
24、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进程中深化力行实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科技知识、发扬科学精神,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广大人民群众要以“两弹一星”研制者为榜样,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实干担当促进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