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人文关怀的路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人文关怀的路径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城市建设中体现人文关怀的路径思考以人为本城市发展模式的主题是人性化、个性化、宜人化,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既体现人对自然的尊重,又实现人对人的尊重。新加坡现代城市建设的理念对我们城市建设中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一、在城市规划体系建设上体现人文关怀1.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始终牢牢把握“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是千家万户的城市”。要注重规划的人民性,遵循社会原则,面向广大市民,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兼顾社会群体的广泛利益,以体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在规划编制决策和实施管理中,切实保护好农田、水源地、自然资源和历史
2、文化等宝贵资源,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避免由于超越资源环境承受能力的盲目发展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新加坡城市处处体现了对自然的保护和对人的关怀。为了保护岛屿的自然风光,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了营造舒适惬意的人居环境,新加坡共建大小337个公园,包括组团之间建有大型公园和生态观光带,每个镇区建有10公顷的公园,居民住宅每隔500米建有L5公顷的公园。这种见缝插针、重视绿化的环保理念和人本精神引领当地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 .在空间布局上体现人性化。以人为本
3、的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宜人的尺度,满足人的行为和活动要求,并使人们感到舒适和方便。必须充分考虑城市道路的宽度、建筑物的体量带给市民的视觉感受,打造宜人的视觉景观和城市总体风貌。新加坡的概念性规划确定以中心区为主体的星座结构,组团发展的科学空间布局,包括:绿色系统、山水系统和保护名胜古迹等城市规划。XX近期启动“景区化”城市建设,将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城市绿化、建筑、街道等物质景观建设和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中。一是加强城市空间布局的景区化,做好城市物理空间规划,塑造高低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二是构建完整的旅游走廊,实现市城区景区的有机衔接。三是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增加街头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
4、四是推进城市整体风貌的景区化,提炼属于XX本土的城市图形及建筑符号,启动城市ClS系统建设。五是加快推进城区各类特色街区建设,形成工艺品、服饰、餐饮、酒吧等各类特色街区,有条件的情况下推动XX艺术家聚集地建设。六是做好景观细部,充分考虑人的尺度、审美、活动因素,展现对人的关怀。3 .始终把民生需求放在规划之首。城市规划“民生标准”明确了城市是为全体市民而建的公共利益标准。规划中,应当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应当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从规划项目的设计、审批到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都要充分体察民情、
5、反映民意、广纳民智,体现群众意愿。要彻底改变“城市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的现象,杜绝高于公众意志的“长官意志”和背离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目前,大多数城市在规划管理中将精力放在城市宏观空间布局、房产开发等方面,对与市民息息相关的社区规划并不重视,甚至处于缺位状态。对此,XX近期将启动社区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对社区构成要素的研究,搭建一个既符合现状资源特征,又满足社区综合发展需要的空间平台,健全和完善社区服务,营造社区特色和归属感,从细微之处关心市民生活。4 .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阳光度。加快规划编制和执行程序的相关制度建设,大力推行阳光规划,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新加坡政府认为,
6、城市规划是一个理性推进过程,也是一个民主决策过程。新加坡所有的规划和发展管制程序和计划都是公开透明的,规划当局制定的每一项发展规划、指导原则,都通过传播媒介、规划展览、政府宪报、对话会等途径,广泛地传达给发展商、专业人士及公众,使每一位公众和发展商都清楚它所决定的地块的土地使用和分区。近年来,XX大力推行“阳光规划”,采取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建立规划公示和公开听证制度、开辟报纸规划专栏、开办规划局网站、建设规划展览馆、召开建设单位和各界群众座谈会等多种举措,扩大决策民主范围,体现规划公开透明。二、在城市建设体系上体现人文关怀1.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城市化不能一蹴而就,不仅要保“量”,而且要保“
7、质”。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和控制城市规模是增强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建设用地选择时,要做好用地评价工作,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气象、危险源场所、防洪、抗震、防风等安全因素,使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等主要功能区尽量避开灾害源和生态敏感地带,实现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化。要把人口和生态环境容量看成限定城市规模的依据,以防止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城市布局应当考虑市民的交流便利和城市的生态支撑能力,保证城市空间健康、合理的生长,创造可以有机生成的城市空间。5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市的配套系统上升到支持系统的高度来,加强各类城市
8、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在继续完善水、电、气、通讯等服务设施安全保障的同时,加强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传染病及非传统危机的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功能建设,保障其安全、良性运行。要优化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布局,合理布局抗灾救灾设施,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和应急机制。尤其要注重人口密度大的旧城改造时防灾系统的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加坡政府始终坚持城市基础设施先行的指导思想,建国初期,在财力极度紧张条件下,首先集中力量,把改造建设道路、港口码头、机场做为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措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形成了完善优良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9、方面,新加坡以超前的魄力,将土地面积的15%用于道路建设,使公路密如蛛网,地铁四通八达,铁路贯穿四方。尤其是泛岛快速公路,在全长不到36公里的路面上,建有13座立交桥和5座汽车天桥,加强了运输效力。由于公共交通的快速、便捷,市民减少了对私家车的需求量,从而减缓了城市交通的塞车赌车现象,提升了现代化大城市的运载能力。6 .打造城市文化特色。城市特色就是城市的“卖点”,是城市品牌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秦始皇陵和万里长城,使得中国的古代建筑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人们一提到XX,就会想到布达拉宫,因为它是将本土的XX文化与宗教信仰结合起来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新加坡的城市也体现了多文化内涵的建设风貌,即传统
10、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对比融合的城市风貌。作为早期华族祖先聚居地的“牛车水”,今天的街区建筑、店铺仍然保留着显著的中国南方早期建筑特点,招牌全是中文,各种手工艺人仍在此依靠传统技艺谋生,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众多有特色的历史街区如中国城、印度街等“红屋顶式”的历史街区增加了新加坡的魅力和吸引力。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说:“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哪里转移。”在城市化热潮中,必须冷静思考城市的性格魅力,思考文化传统在何处积淀,思考地理风情如何凝聚。XX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城市文化、城市性格专项研究,编制完成XX市城市风貌规划,全面分析自然山水特征、城市
11、形态、民风民俗、历史人文等因素,确定了“灵山、圣水、自在城”的城市风貌定位,并在城市各项建设中都以此定位开展工作。7 .创造宜居宜业环境。宜居宜业就是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和谐,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宜居城市不仅要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饮水、便捷的交通,还应具备安定的环境、完善的功能、和谐的氛围,以及公平正义的社会政治生活条件。要充分激活城市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载体功能,努力创造有利于广大市民、外来投资者创业的好环境、好氛围,实现“让投资者获利、让创业者成功”的目标要求。新加坡己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到过新加坡的游客都会禁不住为这个城市的整洁、
12、美丽和秩序而赞叹。新加坡凡是有山的建筑都依山就势,保持山景的完整,凡是临水住宅,都拥有大片的休闲区和亲水住宅,满足人们“近山近水”的需求,著名的南洋理工大学和东海岸公园的建设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三、在城市管理体系建设上体现人文关怀1 .坚持把“方便市民”作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当人的需求与城市管理的其他需求发生矛盾时,“人的需求”应放在第一位,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解放人、开发人,实现“人本”管理。要注重对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静态“物”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更要注重对作为被管理主体的“人”的动态服务。新加坡充分考虑人的多样化需要,商业、住宅、学校
13、、公园、休闲、体育、医疗、文化、社区、公路及公用事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在公交系统中,设置带有空调的室内公交候车室,候车环境非常舒适;步行系统中,到处可见路与楼宇之间、公交与地铁接驳处既可遮阳又可防雨淋的有盖走廓;在停车场专门设有方便残疾人停车的位置;公园昼夜免费对市民开放,不收取任何费用。2 .坚持把“文明执法”作为城市管理的指导思想。要加强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大力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营造和谐的执法氛围,使城管执法工作真正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工作合力。要注重罚前教育,在纠正违法行为与实施处罚之前,首先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和教育,达到处罚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要以民
14、为本,探索文明执法机制。坚持重心前移,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纠正违法行为,力求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首次轻违不罚,“先敬礼、再讲理、后处理”,做到态度有诚心,教育有耐心,执法有爱心。坚持疏堵结合,与规划、工商等部门搞好配合,制定疏导方案,切实为商贩解决实际困难。新加坡城市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法制化的管理,这也是它成功最重要的经验。首先是建有一整套严格、具体、周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是政府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其居民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第三是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很大,“严”字当头;另外,还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法纪监督稽查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监控网
15、络。3 .坚持把“公众参与”作为长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努力培育公民意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城市居民向公民转变,促成市民的公民意识发育。要在公共服务中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发展非政府组织,发挥社区组织、行业协会、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城市管理功能,构建城市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平等、合作、协商的伙伴关系。要提高市民参与意识,健全公民参与机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相应的措施,增进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广泛吸引市民参与现代城市管理。大力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积极培养市民的民主法治精神。新加坡在城市管理中采取了多种促进公民参与的方法。如市镇理事会,它成立的目的就
16、是为了让居民更多地参与城市管理,这是新加坡独特的城市管理模式。市镇理事会按选区划分,它不是政府机构,职能相当于各选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当选议员是理事会主席,理事会其他成员由选区民主推选。理事会主要负责选区组屋区范围内的清洁卫生、垃圾处理、绿化道路等公共设施的维护,控制与管理组屋、巴刹、小贩中心、停车场、花园、组屋底层以及公共场所设施,并经常与居民沟通,定期开展公共教育、清洁与绿化周、居民日活动。四、在城市发展体系建设上体现人文关怀1.促进城市产业繁荣。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构建和谐城市最大的难点还是经济要发展。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均绿色地区生产总值;二是
17、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是就业人口占城市应就业总人口的比重;四是信息化综合指数;五是城市对外交通便捷程度;六是市区道路面积率和道路交通便捷程度;七是市政设施覆盖率和电视、电脑、电话普及率;八是城市无障碍设施普及程度;九是城市广场和停车场服务半径;十是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住房舒适程度;十一是恩格尔系数;十二是万人拥有医生数量;十三是基尼系数;十四是社会保障覆盖率;十五是人们对城市社区的满意程度。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道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实现城乡居民的福利平等。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
18、制度,除去附着在户口上的种种倾斜政策,逐步取消城市居民的一些特殊待遇,按照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的原则,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新加坡在50年代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颁布公积金法令,成立公积金管理局,基本解决了居民的住房、医疗、养老三大难题,实现了全面的社会保障。实施的居者有其屋计划,在40年内,政府建造了近88万套组屋,85%的新加坡人住在政府组屋里,成为世界上人均拥有住房率最高的国家。3 .大力关爱弱势群体。建立城乡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不能仅限于以“低保”为核心的社会补偿与救助,要与就业、医疗、养老、教育、培训、心理等保障政策配套实施,把“输血式救助”变为“造血式救助二
19、要注重统筹兼顾,特别要保障失地农民的正当权益,逐步缩小城市中的贫富差距,消除城市中的贫困现象,减少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要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要给予弱者各种最基本的补助,使弱者能够像强者一样有机会参与社会的竞争。4 .努力建设市民社会。要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排除社会阶层之间的歧视,尽可能满足社会各阶层发展的共同愿望,并为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生活提供最大的便利、舒适和安全。要健全人的社会性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约束人的非理性行为,特别要讲诚信、守法纪,尽可能避免人们在城市化发展中彼此心灵受到伤害。要增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关心和维护城市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各种正当需要,学会与城市中的其他成员分享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创造一个更和谐的人文环境。要通过培养人的大度、宽容、善良和热情,使人的天性得到充分张扬,让城市环境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形成强有力的互相照应、互相帮助的市民群体,不断推进城市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