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范文2023-2023年度四篇.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72709 上传时间:2023-12-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范文2023-2023年度四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范文2023-2023年度四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范文2023-2023年度四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范文2023-2023年度四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范文2023-2023年度四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范文2023-2023年度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范文2023-2023年度四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范文2023-2023年度四篇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1在学校工作已有好久,虽然没有走上讲台,但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学,在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教育一些见解和认知。一个教育者应该拥有健康、聪明、诚实、认真、勇敢、自信、宽容、快乐、兴趣广泛、爱劳动。你可以不出众,不可以没思想;可以不优秀,不可以不认真;不要只顺从,但要懂事理;不要啥都会,但要悟性高;不怕暂时不优秀,就怕想学学不会;不怕你拚命地玩,就怕你不玩命地干;你可以保持沉默,不可以没有主见;不要你成为尖端人才,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掌握大原则,任你自由发挥,这些是我对教育的一些理解。学校是播撒文明的场所,是培育精神的领地;师德建设

2、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孟子说得好:“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教师应加强道德修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应以自身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还校园一片晴朗而快乐的天空。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以了解学生为基础。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习惯、学习情况、个性特点等,特别是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掌握个性差异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一个拥有几十个学生的班级,学生的性格、爱好、智能、特长各有所异。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单一的教育方法,很难取得成效。视质量如生命,视家长为上帝,视学生若亲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

3、功的喜悦,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仅有一股冲劲,跑不完万米远程;仅靠一股热情,攀不上理想峰巅;仅凭一点小聪明,不能取得好成绩。肯干还要能干,能吃苦还要会吃苦,热爱工作还要会享受工作。只要矢志不渝,反思实践,百折不挠,就一定能逐步实现目标。教育的使命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有太多其他的责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其科学的思维和杰度,帮助其掌握实践中的方法,了解其个人的意义及责任、生存的意义及理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二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接任每一个新班级,都很注重第一个学期,特别是开头一个月。尊重差异

4、,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孔老夫子曾提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它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放弃的理念。教育其特殊性就在于其对象的特殊性,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着思想和个性特征的人。而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正如一句名言所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研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促进个体纵向的发展。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管好班级的关键,留机会给学生,让他们感受挫折、尝试失败、体验快乐也应该是教师的职责。学生在成长,肯定有犯错误的时候,作为班主任,应该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地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引导,平静地注视学生自己从错误中走出

5、来,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这比强硬地逼着他改效果要好,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好习惯。教育本没有固定的套路,也没有一层不变的理念,但是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由个案推广到一般、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2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前三者都已消亡唯存中国。西方学者研究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自古注重教育,圣哲辈出,故文化绵延千古而不绝。从尧舜设立司徒主管教育注重伦理道德到清朝一共四千多年,其中虽有元朝蒙古人、清朝满洲人入主中国,但都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未曾中断。特别是清朝前期的几位帝王积极

6、弘扬传统教育,雍正帝自身更是儒释道三教的大通家,所以清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年,并非没有道理,但末代帝王疏忽教育,因此国势日衰,最终导致国家败亡。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家训最多的国家,例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太傅仔钧公家训、温公家范等等,这些家庭教育菁华录无疑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古语道“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看到如今的社会现实我们都感触良深,昨日一夜暴富,今日却成阶下囚,表面上有各种各样原因,但实际都是缺少教育使然。再看一下家运不衰的人,第一位是孔子,不管怎么样改朝换代,孔子的后代始终都受到人民恭敬,不但中国人恭敬,连外国人都恭敬,孔德成到了美国,也受到美国政府的特别礼遇;第二位是范仲

7、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家的后裔代代都出人才,从宋朝到现在九百多年家道不衰。如此天壤之别难道不是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吗?“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渴望成就一番事业,教育是入世前必经的阶段。从小学到大学,学习各类基础与专业知识,丰富见闻,增长学识,在此所体现的便是教育在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塑造作用。如果“将”比作大刀阔斧的管理者,“相”比作心思缜密的领导者,能够兼具管理者和领导者思维才是综合人才,自古出将入相的典型人物有诸葛亮、范仲淹、曾国藩,无疑都震古烁今,心揣家国天下的情怀。西城区教研员在描述考生选拔标准时曾言“度众生登彼觉岸,抱寰宇入我襟怀”,国家希望考生都能够成为施惠众

8、生弘扬正道,心量广阔怀揣天下的人才,无疑这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更者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美国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J二十一世纪无疑是中国人的,但中国需要“产出”什么才能使“四海讴歌,荫受其福”呢?“淡然于心内,超然于物外”。林语堂先生曾说:“每一个中国人的社会人格理想都是儒家,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J当我们实现了自己“出将入相”的社会人格,更不能忘记另一个作为自然人的我。“教育”成就完全的人格。按照说文解字的定义,“教”为上所施下所效”,“育”为“养子使作善也”,教育自始由终“道以贯之二但当教

9、育没能回归本源,没能开发孩子自心的真意纯善,没能使学人找到真正的自我,那么无疑培养出的学生就只是做题工具而已。若泯灭本心,没有思考和探索,“教育业”显然退落为“畜牧业”。教育具体如何影响人呢?在物外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在心内完成“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自我超脱,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用庄子的话概括为:内圣外王。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3关于教育的实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此众说纷纭,不同的人对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粗浅地学习了几本教育学和教育哲学书之后,我更加糊涂,各家之言都是经过各位大家的反复斟酌的产物,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以我这后学之辈的学力和修养,实

10、在提不出能逾越大师们的见解范围,我只能勉为其难地谈一些破绽百出的想法,这些想法主要是基于一种实然的描述,因为我觉得实然之义与教育实践更近,更具确定性,应然的理想往往主观性太强,难免会导致各执一词。有时理想往往成为虚伪者漂亮的外衣,心怀叵测者骗人的工具。在众多的关于教育的定义中,我比较倾向于叶澜先生的定义。她在教育概论中说: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个定义言简意赅,容纳性较强,防止了言多必失的结局。但也给理解带来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也许不同的人据此定义会有不同的阐释。我对它的理解很肤浅,很偏激,极可能有悖于叶澜先生的本意。首先,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活

11、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发生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传承人类的文化,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这种有意识可能是双方的,也可能是单方的。那些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没有意识到的社会活动,即使在相互之间发生了作用和影响,也不能称之为是教育活动,那是两个社会成员之间“偶然的相遇其次,这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的方式是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爱,也可以是恨;可以是双方的平等互动,也可以是单方的强制(或接受);它可以表示为愉悦的师生交往,也可以表示为痛苦的相互敌视;可能是唤起,也可能是压制;可能是高效的,也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通常情况下影响的”方式取决于教育者的

12、好恶和教育能力,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对这种影响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作用,但很多时候,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目的不是朝向儿童自身,而是朝向施教者的,此时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实质是跟好地达成教育者即定的教育目标。第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影响是不对等的,教育者往往以自身认可的价值取向去影响受教育者,使之朝着自身预期的方向发展,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长时间的,甚至是终身的。受教育者(特别是儿童)对施教者的反影响往往是比较弱小、局部的、短暂的。当然也不排除教学相长,但教者的长是以教者有意识的接受为前提的,教者固有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能力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拒绝着这一影响。第四,这种有意而为

13、之的社会活动目的是主要是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教育者也可能受到类似的影响)。受教育者身心两方面所受的影响可能是协同的,也可能是是相互相相分离的。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大多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一起愿望,但也不可否认将身心分离、心智分离的有意和无意的教育行为是经常和处处发生的。可怕的是这种分离不只是因为教育者的意愿,有时也出自于受教育者的自愿。况且身体的发展可以有比较明确的物理和生理的指标,而心智的发展,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则难以掌握,衡量其规范是什么?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还是每一个个体?抑或是两者的妥协?第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影响是发生在一个社会的大系统中的,两者的力量较之于社会多

14、维度的、巨大的力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力量所能导致的必定结果简直难以计量,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往往不敌无意识的社会作用,教育结果经常游离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观理想之外也就不难理解。那些对教育作用期望值过高的人难免会经常陷与难以自拔的失望陷阱,教育万能论也使教育负载着不能接受之重。以上所说,我自身也觉意外,很怀疑它出自我的大脑,我很糊涂,请老师指点迷津。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4教育应该教人“求真二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J我认为,当学生从天真无邪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初具是非判断力的少年时,教育中、生活中的种种虚假和丑恶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所造成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他们将会比“狼来了

15、”这个寓言中的成人更加地感到空虚无望和无所适从。而作为干“良心活”的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真实的生活、了解真实的人。教育应该教人“求善。”心中常存感恩、怜悯之情即为“善工教育应该让人常存感恩、怜悯之心。我坚信,一个常存怜悯之心的民族,才是最伟大、最强盛的民族。日本经济发达,可野心昭昭,为其不改,永远也不会强盛。因为一心想称霸的人,其实内心是懦弱的、可怜的。教师教学生求善,当让学生对生命万物常存怜悯之意;对父母、师长常存感恩之心;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教育应该教人“求美二赏心悦目谓之“美二广义的“美”应该是“真”和“善”的完美结合。作为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求真、求善,那么

16、让学生悟出何为“美”就会水到渠成。如果能让学生自己知道真正的美,那德育教育就不象现在这样苍白无力了。惟有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方有可能追求完美的圣人境界。这可真是奢求啊!教育最后才是教人“求知在这一点上,可能很多人认为已经做好了,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将追求知识的掌握做到了极至。其实不然,此“求知”非彼“求知”也。真正的求知,是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时髦的说法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像现在大行其道并被多数老师屡试不爽的对学生强行的“硬灌”“死揪”“填鸭式”的“知识轰炸”。须知,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J乃是至理名言啊!所以在我看来,中国教育让人真正“求知”的路还很遥远、漫长。浅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