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神经系统.ppt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875716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神经系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基础医学神经系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基础医学神经系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基础医学神经系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基础医学神经系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神经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神经系统.ppt(8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基础医学第四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构成第二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五节 觉醒、睡眠和脑电图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第七节 神经系统的特殊感觉功能,主要内容,神经系统的构成,神经系统 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概述:,一、神经系统的区分,中枢,周围,脑脊髓,根据所在部位不同,分为:,周围神经系统根据分

2、布范围不同,分为: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粘膜及运动系统。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和腺体等处。,根据功能不同可以分为:,感觉神经(传入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内脏传出纤维:,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二、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元的基本构造,(一)神经元 neuron,神经元 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1灰质(皮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 而 成。2白质(髓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4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5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6神

3、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7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二、神经系统的解剖术语,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脊髓的位置,脊髓的外形,L1-5对T10-12,S/Co对L1,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骶髓5节尾髓1节,脊髓节段,C1-4相对应,C5-T4减1,T5-8减2,T9-12减3,2、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3、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中央管 中间带前角(前柱)前索后角(后柱)后索侧角(侧柱)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网状结构,中央灰质,灰质后连合 灰质前连合,白质,A 固有束,B上行纤维束,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3、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 脊髓丘

4、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压觉,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2、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1、薄束 T5 以下 楔束 T4 以上,C下行传导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1、皮质脊髓束 2、红核脊髓束 3、前庭脊髓束 4、顶盖脊髓束,4、脊髓的功能,传导功能,反射功能,屈曲反射,牵张反射,白质是执行传导功能的主要结构,二、脑,颅腔内,高级中枢,后接脊髓。,大脑小脑间脑脑干,1)脑干 延髓 脑桥 中脑,脑室为中脑导水管,连接3,4脑室。背侧:四叠体腹侧:大脑脚,背侧面:第4脑室底壁前部,生命中枢,控制呼吸、心跳等,有唾液分泌、吞咽、呕吐等中枢。,2对圆丘 前丘:接受视束纤维 后丘:接受耳蜗神经核纤维,2)小脑

5、(cerebellum)略呈球形,皮质(表面);髓质/树(深部),两条近平行纵沟,将小脑分为3部分:蚓部:中央,主管平衡和调节肌紧张。脑半球:两侧,参与调节随意运动。,3)间脑内有第3脑室 丘脑:卵圆形灰质团块,与四叠体间有松果体 下丘脑:,内分泌器官,视交叉视束灰结节漏斗垂体乳头体,视上核:分泌抗利尿激素,室旁核:分泌催产素,4)大脑(cerebrum)亦称端脑 后端:大脑横裂,与小脑分开 背侧:大脑纵裂,左、右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两侧各有一侧脑室,经室间孔与第3脑室相通。,皮质:表面灰质层背外侧面可分为四叶:额叶(运动区)枕叶(视觉区)颞叶(听觉区)顶叶(一般感觉区),大脑半球的外形和

6、分叶,表面凹凸不平(沟、回),以增加皮质面积。,白质:皮质深面联络纤维:同侧半球各部间的神经纤维连合纤维:主要为胼胝体投射纤维: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相联系的神经纤维(包括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都集中通过内囊。,大脑的内部结构,基底核:皮质下运动中枢 尾状核 内囊 纹状体 豆状核,三、周围神经系统,1、脊神经 由背根(感觉)和腹根(运动)汇合而成,为混合神经,包括2种纤维成份:感觉纤维:运动纤维:,脊神经按发出部位分为:颈神经:8对 胸神经 腰神经 与椎骨数目一致 荐神经 尾神经:5对,2、脑神经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有12对,多数从脑干发出,经颅骨孔出颅腔。,按功能分:感觉神经

7、嗅神经 视神经、前庭耳蜗神经:平衡-听觉 运动神经 动眼神经:眼球 滑车神经:眼球 外展神经:眼球 副神经 舌下神经混合神经 三叉神经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1嗅2视3动眼,4滑5叉6外展,7面8听9舌咽,10迷1副舌下全,3、内脏神经,平滑肌心肌腺体,内脏、心血管,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分布:内脏、心血管、腺体,内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器官一般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比较,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的类型:,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生来就已经建立的先天性反射,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是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

8、天性反射,注意:1、条件反射是可以改变和重建的。2、条件反射对于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来说比 非条件反射有更为积极的意义,突出传递:,突触: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 功能的特殊接触部位接头:神经元与效应器相接 触的特殊结构一、突触的结构及分类(一)化学性突触1.突触的结构 经典的化学突触(见图)2.突触的分类:轴-胞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二)电突触,1、突触的微细结构,2、突触传递的过称,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Cl-(主)K+通透性,IPSP,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爆发AP,C

9、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3、突触后电位,由突触活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成为突触后电位。大多神经元仅释放一种递质,不同递质作用在突触后膜的受体上引起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改变,根据神经元对这些离子通透性反应的特点,将突出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其特征是突触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它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Cl-,特别是Na+的通透性。由于Na+内流,使突触后膜膜电位绝对值减小,产生局部去极化,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10、)。,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局部兴奋,当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增强或参与活动的数目增多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以总和起来,使电位幅度加大,若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则在轴突的始段产生动作电位,进而扩布到整个神经元。如果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没有达到阈电位水平,虽然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但这种局部电位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提高,容易产生动作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其特征是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它的产生也是由于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兴奋,但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提高突触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由于Cl-由膜外进入膜内,使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出现突触后膜的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11、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它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使突触后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而出现抑制效应。,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受体(Receptor)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1、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乙酰胆碱,N2,肌肉型烟碱受体(神经肌肉接头,十烃季胺),胆碱能受体,毒蕈碱受体(阿托品)muscarinic

12、 receptor(M-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M1M5),烟碱受体(筒箭毒)nicotinic receptor(N-受体,配体门控通道),N1,神经元型烟碱受体(神经节前后,六烃季胺),心脏抑制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脑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1 兴奋 皮肤、肾、胃肠血管平滑肌2 突触前膜,减少递质释放,1兴奋心脏2 抑制,骨骼肌、肝脏血管平滑肌舒张3 脂肪分解,肾上腺素能受体,(一)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复层上皮,(二)腺上皮:以分泌作用为主要功能的上皮称腺上皮;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为腺体分类:外分泌腺:消化腺、汗腺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分泌物称激素。,单层扁平

13、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复层移行上皮,(三)特殊上皮:特化成感觉上皮、肌上皮和生殖上皮的。,肾上腺能受体亚型及作用机制,单层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2、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胆碱能神经元,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后腹侧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尾核、壳核、苍白球边缘系统(梨状区、杏仁核、海马),单胺类,单胺类主要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中脑边缘系统,结节漏斗,受体:D1D5,G蛋白耦联D1、D5激活cAMP D2、D3、D4激活cAMP躯体运动、精神情绪、垂体分泌、心

14、血管活动调节,多巴胺及其受体,主要存在中枢,黑质内合成,黑质,纹状体,受体:5-HT15-HT7,有多种亚型。5-HT3是离子通道型受体,其余为G蛋白耦联受体,5-HT1A是突触前受体。调节痛觉、精神情绪、睡眠、体温、性行为、垂体内分泌。,低位脑干,纹状体、丘脑、下丘脑、边缘前脑、大脑皮层,脊髓后角、侧角、前角,中缝核,下行部,5-羟色胺及其受体,主要存在中枢,集中于中缝核内,上行部,纤维投射部位,下行部分脊髓后角胶质区、侧角、前角,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上行部分大脑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支配低位脑干部分低位脑干,主要位于低位脑干,尤其是中脑网状结构、脑桥蓝斑及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部分。,氨基

15、酸类,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tamate)门冬氨酸(aspartate)抑制性氨基酸:GABA(-aminobutyr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两类受体A、促代谢型(metabotropic)glu受体:与G蛋白耦联 L-AP4-glu-R、ACPD-glu-RB、促离子型(ionotropic)glu受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NMDA-glu-R:Na+、Ca2+内流、K+外流 KA-glu-R,AMPA-glu-R:Na+内流、K+外流,兴奋性氨基酸 谷氨酸(Glutamate,Glu)及其受体,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gly)主要分布在脊髓和脑干中。脊髓闰绍细胞释放的

16、递质,其受体为离子通道(Cl-)甘氨酸也能与NMDA受体结合,产生兴奋效应。GABA:主要存在于大脑皮层浅层、小脑皮层浦肯野纤维及纹状体黑质纤维中。GABA受体分为三型:GABAA:Cl-通道 GABAB:促代谢型受体(IP3,DG),激活后可增加K+通道的电导。GABAC:Cl-通道,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单向传播 兴奋由突触前神经元传向突触后神经元中枢延搁 兴奋经中枢传播时往往较慢兴奋的总和 EPSP可以叠加起来兴奋节律的改变 突触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与突触前不同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容易发生疲劳,中枢抑制(central inhibition),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

17、tion)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兴奋性下降)。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由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而造成的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兴奋性下降)。,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系,转而引起另一中枢神经元的抑制。生理意义 使不同中枢(尤其是功能上拮抗的中枢)之间的活动得到协调,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18、 inhibition)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一方面经其轴突外传,另一方面经轴突侧支去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由它们返回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使其活动及时终止。生理意义 及时终止某 一活动,或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同步化。,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神经元联系方式及机制示意图 A.神经元联系方式;B.机制(详见正文)(引自 Ganong 第 22 版医学生理学概论),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的比较,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抑制发生的方式 通过抑制性中间 通过突触前膜 神经元的活动 事先发生去极化突触后电位变化 IPSP EPSP突触后神经元兴 兴奋性 兴奋

19、性 奋性变化,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牵 张 反 射,2.一个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骨 骼 肌 纤 维,1.脊髓前角运动N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脊 髓 前 角 运 动 N 元,最后公路,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1运动神经元 胞体大小不等,其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神经元为反射弧的传出部分,因此称为最后公路。2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3运动神经元 胞体较运动神经元小,其纤维支配梭内肌纤维。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高。4、

20、运动神经元的末梢释放Ach作为递质。,我们血液中的“红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样子,(一)脊髓的躯体反射,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意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对侧伸肌反射:在屈肌反的基础上,刺激强度加大,则在同肢体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伸直。意义: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身体平衡。,再放大以后的样子,象什么?,牵张反射 1.概念: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2.牵张反射的类型: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概 念 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

21、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 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若 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 级中枢的作用减弱。,意义,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时约0.7ms。,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概 念: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 牵张反射。,特 点: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意 义: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切躯 体运动的基础。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的减 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持身 体的正常姿势。,(二)脊休克,概念:指脊髓与

22、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特点: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如蛙仅数分钟,狗需数天,人则需要数周至数月才能逐渐恢复。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易化系统:脑干中央区域的背外侧部

23、。刺激该区可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范围较大),下行抑制系统: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范围较小),(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明: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质小脑1.维持躯体平衡:平衡失调综合症(身体倾斜,站立不稳,醉步;不影响随意运动)。2.协调随意运动和调节肌紧张: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3.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 当切除或损伤后叶中间带后,出现意向性

24、震颤。若患者轮替动作障碍,则称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有关。,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动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 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病理研究:黑质病变,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综合征临床病症: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病理研究:纹状体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主要表现: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不

25、自主的舞蹈样动作。,五、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4区)和运动前区(5区)功能特征:对躯体运动调节具有交叉性质,但头面部为双侧支配;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从运动区定位的上下分布来看,总体安排为倒置,但头面部的代表区内为正立。,皮层起源锥体外系,锥体外系,皮层脊髓束,皮层脑干束,脊 髓,延髓锥体,内 囊,旁锥体系,锥体系,锥体外系,(运动皮层+感觉皮层),(4、6、3-1-2、5、7区),大 脑 皮 层,(二)传导通路,人体的内脏器官活动主要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又称植物神经系统。人体多数器官受交感神经

26、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拮抗作用,交替作用紧张性作用:自主神经对于内脏器官发放低频冲动,使效应器经常维持一定的活动状态,即紧张性作用自主神经的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交感神经兴奋,已孕子宫收缩、未孕子宫舒张,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内脏活动的调节 调节心肌、平滑肌、腺体(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活动 1、交感的功能:促使机体能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兴奋心脏、抑制胃、肠活动 2、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促使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加强排泄和生殖。当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如剧痛、失血、恐惧等,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增强,同时伴有肾上腺髓质的分泌

27、增多,即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反应,称谓应急反应。可见,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机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在安静状态时活动较强,且常伴有胰岛素的分泌,主要是促进消化、排泄和合成代谢,以储备能量。,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分布特征,二、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代谢 促进糖元分解,促进胰岛素分泌 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器官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循环 心跳加强加快 心跳减弱减慢 大部血管缩 部分血管舒(腹腔内脏、皮肤、外生殖器等)(软脑膜、外生殖器血管等)肌肉血管可收缩(NE能)或舒张(Ach能),消化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肠

28、运动 抑制胆囊收缩,促进括约肌收缩 促进胆囊收缩,使括约肌舒张,呼吸 支气管平滑肌舒 支气管平滑肌缩,粘液分泌,泌尿 逼尿肌舒,括约肌缩,逼尿肌缩,括约肌舒,生殖 怀孕子宫缩,未孕子宫舒,眼 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 瞳孔缩小,睫状肌缩,,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1.对同一效应器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个别例外:2.二者作用是相互拮抗的。个别例外:3.二者的紧张性作用在不同状态下不同。剧烈活动时: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如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 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

29、,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二、各级中枢调节对内脏活动调节(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如:脊休克时虽然出现各种反射消失与血压下降等变化,但脊休克过去后,血压可恢复到原有水平,一些躯体和内脏反射也有所恢复(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再破坏离断脊髓的下方,则血压又明显下降。,脊髓内有调节自主性功能的初级中枢,可以完成一些低等反射。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说明:,(二)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具有许多重要的内脏活动中枢,其中延髓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呼吸运动、心血管活动、胃肠运动、消化腺分泌等,其基本反射

30、中枢部位于延髓。此外,中脑还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脑桥中存在着调节呼吸的中枢和角膜反射中枢,说明:,(三)下丘脑 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的中枢,控制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并与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及脑垂体均有密切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共同调节内脏活动。下丘脑把躯体运动功能、内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联系起来,完成对体温、摄食行为、水平衡、内分泌功能、生殖和情绪反应等许多复杂生理过程的控制和调节。,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说明:,(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大脑边缘叶以及与其有关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称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内脏活动的重要中枢,与内脏活动、记忆、摄食

31、行为等有关。大脑皮质某些区域业余内脏活动密切相关:电刺激皮质运动区及其周围,除引起躯体运动反应外,还能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如:血管的舒缩、汗腺分泌、呼吸运动、直肠与膀胱活动的变化;,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说明:,一、脑电活动,觉醒、睡眠与脑电图,(一)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自发脑活动:在无明显感觉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自发 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脑电图:应用记录电极在头皮 表面 所记录的自发脑电活动。皮层电图:在开颅情况下,应用记 录电极在皮层表面所记录的自发脑 电活动。,1正常成人脑电波的基本波形 各波参数及意义,频率(次/s)幅值(V)

32、意义,波:0.53 慢 20200 高(睡眠、疲劳)波:47 100150(困倦)波:813 20100(清醒安静)波:1430 快 520 低(紧张活动),波梭形和波阻断正常人波在清醒、闭目、安静时出现,呈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的梭形变化,称为波梭形。每个梭形持续1-2s。当受试者睁眼或接受刺激时波消失并转为快波,称为波阻断。,2.意义:临床用于中枢病变定位诊断,如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等;用于科学研究,如皮层感觉区的定位。,二、觉醒状态的维持,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即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通过丘 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起作用的;

33、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一个多突触的接替系统,易受药物影响而产生传导阻滞。,三、睡眠的时相,1.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表现: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视、嗅、听、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意义:生长素分泌增加,有利于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2.快波睡眠,表现:脑电图呈去同步化快波;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 阈提高;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几乎完全松弛;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不规则等。做梦,意义:异相睡眠是必需的生理活动过程;异相睡眠期间,生长素分泌虽减少,但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幼儿

34、神经系统的成熟,新突触联系的建立,促进精力的恢复;异相睡眠期间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易导致某些疾病(如心绞痛、哮喘、脑血管病等)的发作;,脑的高级功能,一、学习和记忆learning&memory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不断接受环境变化的信息而获得外界知识(新的行为习惯或经验)的神经活动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知识进行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学习是记忆的前提,记忆是新的学习的基础。,(一)学习的形式 1.非联合型学习nonassociativ learning不需要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关系的学习类型。如,习惯化等。2.联合型学习associativ learning两个事件在相距很近的时间内重复

35、发 生在脑内形成联系的学习类型。如,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均属于联合性学习,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A.食物粘膜中枢唾液腺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为非条件刺激。B.铃声刺激不分泌唾液。此时铃声为无关刺激。C.铃声食物(两者多次结合后):铃声一出现动物就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或条件,因而把铃声称为信号刺激或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则称为条件反射。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首要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reinforcement,操作式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

36、oned reflex)操作式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完成一定的操作所建立起的条件反射。A.大鼠在实验箱内走动偶尔踩到杠杆时即得到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动物即学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B.此基础上训练动物只有当某一特定 信号出现时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的 强化。训练完成后,动物见到特定信号,才会去踩杠杆而得食。,(二)发生条件反射的两种信号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直接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受装置的现实具体的感觉刺激信号。第二信号:如果说具体的信号是第一信号,那么相应的语词则是第一信号的信号,即第二信号。第一信号系统是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动

37、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的第一信号系统;人类有两个信号系统。,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一)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二)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1.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 虽与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但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与人类惯用右手有关。23岁以前:左侧大脑半球损伤造成的语言功能紊乱与右侧大脑半球损伤无明显差异,说明语言功能与两侧大脑半球均有关;1012岁:左侧优势逐步建立,但左侧大脑半球损伤后,尚可在右侧大脑皮层建立语言中枢;成人后:左侧优势已建立,左侧大脑半球损伤后,很难在右侧大脑皮层建立语言中枢;,*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一侧优势。Laterality of cerebral dominance*称左侧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Dominant hemisphere,右侧大脑半球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非语词性认知功能包括空间的辨认;深度认知;触觉认知;音乐欣赏分辩等。,右顶叶皮层损害:穿衣失用症;右顶、枕、颞叶结合处损害:分不清左右,穿衣困难,不能绘 制图表;右大脑半球后部损害:失认症:人、物、颜色及地理物志失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阅读 > 生活休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