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docx(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目录前言-1-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2-(一)取得成效-2-(二)“十四五”发展面I缶的挑战-3-(三)“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5-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6-(一)指导思想-6-(二)魅原则-6-(三)发展目标-7-三、主要任务-9-(一)持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9-(二)持续加强风险防控体系与能力建设-12-(三)持续加强应急救援体系与能力建设-14-(四)持续加强综合保障体系与能力建设-16-(五)持续加强科技支撑体系与能力建设-17-(六)持续加强社会共治体系与能力建设-18-四、重点工程-20-(一)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工程-20-(二)
2、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20-(三)应急交通保障建设工程-21-(四)应急科技保障建设工程-21-(五)应急物资保障建设工程-22-(六)应急文化培育建设工程-22-五、规划实施保障-23-(一)加强组织领导-23-(二)完善联支持-23-(三)严格考核评估-23-附件:县“十四五啦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的分工方案一、主要任务-25-(一)持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25-(二)持续加强风险防控体系与能力建设-29-(三)持续加强应急救援体系与能力建设-32-(四)持续加强综合保障体系与能力建设-33-(五)持续加强科技支撑体系与能力建设-36-(六)持续加强社会共治体系
3、与能力建设-37-二、重点工程-38-(一)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工程-38-(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39-(三)应急交通保障建设工程-40-(四)应急科技保障建设工程-40-(五)应急物资保障建设工程-41-(六)应急文化培育建设工程-41-t、刖百“十四五”时期,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视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形成平时服务与战时应急结合的工作模式,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推进应急物资建设和管理,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
4、有序参与的应急工作新格局,坚决遏制重特大灾害事故。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全面提升我县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上级工作部署,现依据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全县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引性文件。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取得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县应急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圆满实现十三五”提出的预期目标,特别是一年小灶”专项整治以来,全县安全红线意识、自然灾害风险防
5、控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安全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为全孽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 .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我县改革完善了应急管理体制整合7个部门的13项职责,组建了县应急管理局,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初步建立了有序、顺畅、高效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上下对应、左右协调的工作格局。初步完成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巡查、行政执法、日常监管等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全县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2 .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出台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监管职责任务清单,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健全。建立县、镇两
6、级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实现县安委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等多领域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取得显著成效。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连续下降,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3 .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社会参与、军地协同、区域合作等工作机制。调整完善了各级减灾委成员单位并明确职责分工,探索建立县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修订地震、地质灾害、防御台风、气象灾害和防汛抗旱等自
7、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县、镇、村三级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同步推进,形成了与机构职能调整相适应的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全县应急广播终端行政村全覆盖。4 .应急救援能力明显增强打造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政府专职及部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各司其职、相互协同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在镇区组建了应急救援、专职消防、治安联防三合一基层救援队伍,多次组织开展以灭火救援、环境污染、防汛抗旱、道路交通、卫生急救、地震、反恐、水上搜救等为重点的应急救援演练,检验队伍、检验装备、检验流程,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二
8、)“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挑战“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生产要素加快集中,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安全生产形势复杂严峻。安全生产存量风险尚未清底,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建筑施工等传统高危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因素依然突出,交通运输、城镇燃气、社会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行业风险因素呈增多趋势。城镇发展空间结构深刻变化带来的安全风险因素越来越复杂,大型城镇商业场所、城镇地下管网等安全风险更加集聚,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带来的新风险不断出现。传统风险与新型风险交织,风险隐患更加隐蔽复杂,安全生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期和瓶颈期。防
9、灾减灾任务依然繁重。我县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频发,极端天气发生几率较大,多灾并发日益突出,防灾减灾救灾任务十分艰巨,每年5月至9月是我县主汛期,同时也是强对流天气多发、易发、频发的时段,要密切关注、有效防范风雹、雷暴、短时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基础有待加强。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统与分防与救的职责边界还不够清晰,部门配合、条块结合、区域联合、军地融合等机制还不够顺畅。应急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应急预案效能有待提高。风险隐患早期感知、早期识别、早期预警、早期发布能力还不强,风险防控水平仍需提高。应急救援力量不足,专业处置水平不高,极限救援能力缺乏。应急物资、紧急运输
10、、应急通信、科技支撑等保障还不完善。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协同应对灾害事故的局面尚未形成。(三)“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应急管理着眼全灾种、大应急加快转型升级期,这为我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有利于深化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引领区域治理改革创新、提升精准治理和科学治理水平,加快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1、。2新发展格局提质增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旧动能快速转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利于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安全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完善,防灾减灾抗灾基础不断夯实,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3.科技创新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我县人才资源丰富,应急产业基础较好,有利于促进应急管理领域技术革新、装备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卫星遥感、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科技成果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将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救援实拗口社会动员能力。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
12、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视察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提供坚实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党对应急管理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
13、保障,推进全县应急管理事业向纵深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筑牢生命防线。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和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树牢红线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坚持事前防范、事中响应、事后恢复相结合,做到防抗救相统一,强化风险全过程管控。坚持依法崎,断治理三L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完善应急管理领域的法规和标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理念,加快应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步伐
14、。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强科技自主创新,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坚持社会共治,形成强大合力。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强化群测群防群治,大力弘扬应急文化,切实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积极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与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相符合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
15、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风险防控更加严密,应急处置更加精准,支撑保障更加有力,社会协同更加高效,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到2035年,进一步完善优化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应急平台系统建设,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力口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综合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平台,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在不同环节强化高技术应用支撑,形成平时服务与战时应急结合的全方位全天候工作模式,实现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并强化应急演练
16、,推进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应急实战能力。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推进应急物资建设f口管理。完善居民安全教育体系,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应急防范和减灾救灾,形成并完善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核心指标序号指标内容划标规目指标性质1生产安全事故起数降幅15%约束性2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降幅15%约束性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幅35%约束性4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幅20%约束性5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0.5%预期性6年均每白力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0.5预
17、朗性7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15000预期性三、主要任务(一)持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Lia一步优化应急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领导,健全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县、镇两级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整合应急资源,形成良性互动。夯实责任。酎寺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强化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压实企业第一责任人、全员岗位、安全防控、基础管理和应急处置等责任。推动县镇党委政府将灾害事故防范
18、和应对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的内容,严格责任目标考核,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监管执法。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优化应急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统筹执法资源,强化执法力量,完善执法体系。推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重点部门设立安全监管内设机构。建立安全监管职责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新产业、新业态的安全监管责任,厘清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职责边界。2 .进一步完善应急协同机制部门协同。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的多部门会商研判、协同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救援救助、物资保障、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
19、优势,强化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区域协同。健全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毗邻区域协调联动机制,统一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联合开展区域风险隐患普查,编制区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联合指挥、灾情速报、资源共享机制。定期组织区域综合应急演练,强化跨区域互助调配衔接。构建和完善应急管理专题合作应急预案、联防联控、应急指挥和应急保障体系。军地协同。健全应急救援军地协同机制,完善部队和民兵参与抢险救灾的程序方法。强化军地联动指挥、灾情动态通报和兵力需求对接,推动军地数据共享和资源共用。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建设,统筹民兵与地方应急力量运用。3 .进一步强化应急法制建设加强立法。严格落实有件必备
20、、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工作要求,根据上级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发布和修订情况,统筹推进县级应急管理建章立制,探索开展县级层面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法治化,及时制定、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政府规范性文件。规范执法。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增强法治意识,坚持依法行政,实行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制度,依法及时动态调整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力事项,公布行政执法事项目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强化保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把执法人员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等准入门槛,建立执法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制度。落实执法
21、制式服装、标志和执法执勤用车配备,加强基层移动执法快检设备、移动执法终端、执法记录仪等执法装备配备。加大普法。坚持谁执法谁普法,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创新应急法治宣教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结合执法检查、事故调查等,精准向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广大从业人员宣传法律法规标准。完善服务。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积极发挥律师在应急法制建设中的作用。4 .进一步加强预案效能管理完善预案。力口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公布、备案、实施及监督管理。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2、衔接有序、管理规范、注重实效的全县应急预案体系,突出基层和企业应急预案建设,科学编制预案配套工作手册和事件行动方案等文件,提升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加强演练。定期组织开展综合演练和专项应急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联合应急演练,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无脚本双盲”演练等形式,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建立应急演练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修订和完善预案,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规范管理。推进智能。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动预案内容的数字化、信息化转换,实现应急需求下的快速查询、识别、筛选与匹配等辅助指挥决策功能。(二)持续加强风险防控体系与能力建设1 .进
23、一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以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统筹全县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化工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力度,持续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的危化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将城市安全韧性相关要求纳入城镇规划,以安全为前提进行居民生活区、商业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积极构建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合理搭配、场地型和建筑型有机结合、地上地下统筹兼顾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强化重大风险防范,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建设基础更牢、水平
24、更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2 .进一步加强风险评估和管控加强对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重大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防范化解机制。严格执行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推动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全面开展功能区安全风险评估。按照全县统一部署、部门分工协作、日常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县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县域抗灾能力。编制全县主要灾种的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制定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和防治对策。建立完善全县城镇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完善风险和隐患信息数据库,实现城镇生命线、关键基
25、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等安全可管可控。持续开展人员密集场所和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评估。开展应急资源和能力调查,建立应急资源情况基本数据库。3 .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测和预警提升效能。运用物联、智能识别、边缘计算、5G网络等技术,推动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领域和企业重大风险联网监测,完善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等主要灾种的日常分类监测网络,探索开展多灾种监测,提高风险早期识别能力。提升预警。开展高危行业领域风险特征提取、风险指标体系建设、风险预警模型开发、灾害预测信息发布等多种方式的运用和研究,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的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全面打造多域覆盖、智能敏捷、精准高效的事
26、故灾害综合预警预测体系。迭代升级县、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准确率和时效性。创新研发基层接收终端,推动共享各级应急、广电、城管等部门建设的应急广播、电子显示屏等设施资源,拓宽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渠道。4 .进一步深化隐患排直和治理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巩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的成果,扎实推进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危险化学品、消防、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隐患排查治理,动态更新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提高工程防御标准,增强城乡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安
27、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并推动其在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的效能。鼓励订单式、协作式购买和运用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支持发展安全生产专业化行业组织,鼓励同一区域、同一行业的企业组织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协作组。推进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制度,建立安全帮扶机制。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服务市场,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持续加强应急救援体系与能力建设1 .进一步强化综合性辘队伍建设提高全灾种、大应急救援能力,依托县、镇两级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健全专业救援队伍体系,实现专业队伍层级特点鲜明、辐射布局科学,形
28、成灾种全覆盖、力量全辐射、优势相互补充的消防救援力量格局。健全人员配置、装备配备、后勤保障等制度,全面提高消防救援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升一专多能”的能力。大力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和微型消防站,推动重点区域实现专职消防队全覆盖,实行联勤联管联训联战。2 .进一步强化专业性救援力量建设科学规划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规模和布局,依托相关部门和企业,整合利用现有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建立县、镇重点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明确队伍建设、训练、管理、保障等相关职责,建立队伍调动、快速响应机制。加大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专业救援力量的合作,组织联训联演。加强安全生产、防汛防旱防台、地震和地质灾
29、害等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加大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着力打造集应急救援、预案演练、实操培训、物资储备等功能为一体的应急救援综合体。3 .进一步强化社会性救援力量建设强化对社会团体、企业等社会应急力量的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对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实施分类分级管理,进一步规范应急志愿服务,引导鼓励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有序参与各类应急工作。加大应急设施向社会应急力量开放共享力度,提供集中救援训练和能力测评基础设施保障。将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建立健全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紧急征用和补偿、救援补偿奖励、保险、抚恤等服务保障政策和措施。(四)持续加强综合保障体系与能力建设Lia一步强化应急物
30、资保障能力编制应急救援救灾物资和装备储备三年规划,健全和完善县、镇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制订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清单,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储备品种和规模。建立县级储备和基层储备相互补充、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互衔接、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互结合的多元储备体系,建立应急物资统一指挥、分级动用、紧急调配、轮换回补机制。2 .进一步强化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平战结合、响应快速、安全高效的应急物流体系,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流基地和转运场站。建立高效响应的运力调度机制,深化军地应急运输合作,鼓励社会应急运力参与,开辟应急运输绿色通道,提升人员、物资跨区域大规模调运组织能力。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一般
31、灾害情况下,干线公路路段抢通平均时间快于8小时。3 .进一步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持续强化公众通信网络、专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网络的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综合运用互联网、专用网络、宽带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无人机、单兵装备等手段,建成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网络。推进应急通信装备标准化管理,规范县、镇应急系统和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应急通信装备配备率达到100%,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小型便携式应急通信终端配备率达到100%。研究制定危险化学品等特殊领域应急通信保障实施规范。4 .进一步提升应急装备保障能力推动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先进适用的应急调查、监测、救援、通讯、交通等装备设备和
32、个人防护用品,提升生产安全事故、防汛抗旱、地震和地质灾害以及园林安全应急救援救灾装备水平。及时更新换代、提档升级,队伍装备配备率达三!Hoo%.建立应急装备信息共享及统一调配工作机制,建立全县特殊作业应急救援装备与服务需求信息平台,确保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实现即时搜寻和调用。鼓励企嶙焦5G、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在安全应急装备智能化、轻量化等方面的集成应用,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应急救援装备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5 .进一步加强应急避难保障能力按照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要求,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的物资储备、人员容纳、避难基本设施、一般设施和综合设施的配备,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33、布局,积极构建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合理搭配、场地型和建筑型有机结合、地上地下统筹兼顾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县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五)持续加强科技支撑体系与能力建设1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主体的应急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在县重点研发计划指南中增设应急管理专题,开展应急领域关键技术和新型装备攻关,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共建,加强科技创新,鼓励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科技建设。2 .进一步提升智慧应急能力围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的核心需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
34、同管理和共享服务,提高信息化服务实战的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3 .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合作共建应急管理政产学研联盟。注重应急管理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积极开展领导干部培训、干部专题培训和干部初任培训,提升各级应急管理干部专业技术水平、专业管理能力。推进企业应急知识培训,实现从业人员懂应急、会应急、能应急。(六)持续加强社会共治体系与能力建设1 .进一步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明确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定位及权责,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
35、参与应急管理。全面规范社会力量在社会动员、志愿者培训、应急资源与捐款、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行为。建立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信用制度,将能力与公信力双优的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纳入协同力量主体清单,按有关规定给予税收、补贴、表彰等政策激励。建立完善的政府与社会力量沟通协调机制,保障社会力量及时有效参与灾害事故应对,打造政社协同的灾害事故应对新模式。2 .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领域失信惩戒名单管理,对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主体依法实施失信联合惩戒。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
36、患排蛰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活动,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约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发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推广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人员人身险等险种。3 .进一步加强应急文化建设推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急文化建设。联动媒体、相关单位和企业,拓展社会资源参与应急文化建设的渠道。大力选树、宣传最美应急人”事迹,充分发挥好示范引领、典型推动作用。结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普及应急知识,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升基于互联网
37、的科普宣教培训能力,加强应急科普内容的创作和征集。将应急知识融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定期组织校园防灾减灾和逃生避险演练。做好应急状态下的舆论引导,理顺应急舆情处置流程,建立日常监测和联动处置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四、重点工程(一)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工程立足支撑全县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结合自身特点和现有资源,开展我县应急管理信息化项目,突出实战性、综合性,以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科学指挥、高效运转”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立足于服务各级党委政府的应急指挥中心,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平时
38、用于日常事务处理,战时用于突发事件处置,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实现县、镇多级联通,相关部门数据共享,逐步实现对高危行业、重点领域的数据监测全覆盖,按照智能化、可视化的要求,推动县、镇应急指挥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与市指挥中心可视化指挥调度100%互联互通、100%三十分钟连线成功、100%连线质量达标。(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全灾种、大应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县级消防救援指挥中心、消防救援实训和综合保障基地的建设水平。推行普通站+小型站(1+N)的建站模式,推动消防站建设,缩短灭火救援响应时间,织密一站多点、以点覆面”的队站建设
39、网络。建设区域应急储备仓库、训练基地暨战勤保障消防站,以应对火灾事故灭火应急需要。力口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推进各级实训基地提档升级,推动训练模式从处置单一灾种向全灾种”转型,做到层次鲜明,布局科学,探索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可穿戴装备、交互式信息平台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虚拟仿真训练。配备化学防护服、侦检器材、无人机等易损高价值防护装备和高精尖装备的仿真模拟训练系统。(三)应急交通保障建设工程提高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综合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规制度和预案体系,定期开展应急预案评估与修订,明确应急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做好信息的预测和报送、分级响应和处置工作。定期开展宣传、培训和
40、应急演练演习,加强应急交通救援物资装备储备工作,加快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应急网络,推进区域性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与应急基地建设。完善社会参与应急征用补偿机制,充分挖掘社会各界的应急救援力量,提升应急救援参与积极性。(四)应急科技保障建设工程完善应急通信网、综合应用平台、数据治理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等基础,为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和智能应用等提供支撑,建设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互联网+监管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开展我县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汇聚融合危化品、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和应急领域各类监管执法数据,构建智能化分析研判模型,全面提升风险防控水平。采用桌面端和移动端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实现执法全流程的信息化
41、。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应急科技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等应急管理科技及服务平台。(五)应急物资保障建设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工作的领导,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建设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共用共享、采储结合、考核评价应急管理保障五大机制。分级分类评估应急物资的需求,健全应急物资分级分类的储备标准和目录,科学确定实物储备、商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的比例和数量。坚持军地结合、上下结合、条块结合,加快应急物资统筹调度和多项联动机制,运用多种手段尽快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应急物资储备上下联储,通过建立共用共享协调机制,形成县级储备为支撑、乡级储备为
42、辅助、社区储备为补充、家庭储备为基础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提升“采储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科学构建政府、企业、市场(流通)、家庭、非政府组织等五大参与主体的有效联动机制,降低储备成本,提高应急效率。(六)应急文化培育建设工程推进应急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建设,为公众提供寓教于乐的宣教场所,增强群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建设应急宣教平台,创新应急宣教手段,提升应急宣传覆盖面,提升居民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打造应急知识读本、信息宣传栏、专题讲座、科普展览、微博微信等立体式应急宣教平台。开展县应急与安全科普大讲堂建设,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应急避险的沉浸式体验,打
43、造成为全市一流、富有县域特色的应急科普平台。五、规划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强应急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细简口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依据本规划方案并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逐级分解落实规划重点任务和目标指标,加快启动规划重点项目,积极推动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和目标如期完成。(一)完善政策支持研究制订规划实施在税收、投资、产业、金融、人才等领域的配套政策,加强政策间的统筹协调,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县级财政做好对规划实施的保障工作,优化投入结构。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认
44、真落实应急管理现行各项支持政策,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三)严格考核评估根据规划实施方案,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行政机关绩效考核,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组织开展评估。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规划期间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制定目标落实情况、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标准以及责任考核办法,牵头部门每年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对目标、具体任务、重点工程实施动态监控,根据实施情况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激励制度,保障规划顺利实施。附件: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分工方案一、主要任务(一)持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1 .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加
45、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领导,健全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县、镇两级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整合应急资源,形成良性互动。(责任单位:县应急局、县委编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区)夯实责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强化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压实企业第一责任人、全员岗位、安全防控、基础管理和应急处置等责任。推动县镇党委政府将灾害事故防海口应对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考核的内容,严格责任目标考核,落实安全生产“一
46、票否决”制度。(责任单位:县安委办、县减灾办牵头,县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区)监管执法。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优化应急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统筹执法资源,强化执法力量,完善执法体系。推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重点部门设立安全监管内设机构。建立安全监管职责动态调整机制,明确新产业、新业态的安全监管责任,厘清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职责边界。(责任单位:县应急局、县委编办、县司法局、县住建局、县交通局、县水务局、县消防救援大队按职责分工,各镇区)2 .进一步完善应急协同机制部门协同。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的多部门会商研判、协同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
47、防治、救援救助、物资保障、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责任单位:县应急局牵头,县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区)区域协同。健全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毗邻区域协调联动机制,统一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联合开展区域风险隐患普查,编制区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联合指挥、灾情速报、资源共享机制。定期组织区域综合应急演练,强化跨区域互助调配衔接。构建和完善应急管理专题合作应急预案、联防联控、应急指挥和应急保障体系。(责任单位:县应急局牵头,县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军地协同。健
48、全应急救援军地协同机制,完善部队和民兵参与抢险救灾的程序方法。强化军地联动指挥、灾情动态通报和兵力需求对接,推动军地数据共享和资源共用。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建设,统筹民兵与地方应急力量运用。(责任单位:县应急局牵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各镇区)3 .进一步强化应急法制建设加强立法。严格落实“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工作要求,根据上级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发布和修订情况,统筹推进县级应急管理建章立制,探索开展县级层面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法治化,及时制定、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政府规范性文件。(责任单位:县司法局、县应急局、县消防救援大队)规范执法。深入推进行正好丸法“三项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增强法治意识,坚持依法行政,实行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制度,依法及时动态调整行